Categories
读书有感

心理学中的焦虑和回避

最近各种机缘巧合,看了不少心理学方面的研究。我以前一直对心理学不是很感冒,主要的原因其实是他们的研究方法很飘忽,不知道这些结论的可重复性有多大。不过后来想开了,知道一些总比什么都不知道好对不对,就算很多东西只是局部的观察和假说,那也算是一些数据点呢。

心理学其实最好玩的就是可以帮助告知自己的状态。随便找找,就有无数的测试可以帮忙来感知自己。有的时候可能没有意识到一些行为已经偏出正常轨道了,那么不妨做个测试来看看,至少可以知道那些行为可能对他人或者自己造成一些负面的影响。此外,虽然我觉得心理学的各种分类近乎玄学,不过it meant to be exhaustive, 所以知道一下人们的不同状态也是蛮有意思的。

讲讲最近看到的一些比较好玩的东西吧。两周前在温哥华围观NeurIPS,有个开篇演讲很有意思,让我在几千人的会场居然都集中注意力听下去了。该演讲题为“how to learn”,是UC Berkeley的Celeste Kidd主讲的。我本来以为是讲基于神经研究人类如何学习的,所以并无很大的兴致。后面发现其实是很多基于实践和实验观察出来的模式,所以还蛮好玩的。她列了五条人类学习的基本模式:

  1. 人们不停在建立信念 humans continuously form beliefs.
  2. 确定性会打击人们的兴趣 certainty diminishes interests.
  3. 确定性由反馈产生 certainty is driven by feedback.
  4. 减少的反馈会导致过度自信 less feedback may encourage over-confidence.
  5. 人们很快就会建立信念 humans form beliefs quickly.

她在演讲中举了很多例子,有兴趣的可以去点开上面的链接看视频。我个人觉得比较有意思的是,人们学习是依照一个兴趣逐渐提升的过程的。比如一开始,我们学习语言,学习单词,很枯燥, 但是到了一定阶段之后,我们可以开始看懂更多的外文书籍。又如学习数学,我们一路从最简单的符合直觉的算数和几何,一直学到高等数学。数学是个很好玩的体系,自上而下兼容并蓄,比如学了线性代数一下子就可以用一个统一的框架来看待很多初等数学很复杂的问题。但是从人类学习的过程来看,我们几乎不可能从无到有地一下子学出来高等数学。积沙成塔是可以,但总不能靠着这个地基来建摩天大楼不是?

学到后面,会觉得书“越读越薄”,其实就是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越来越自如,进入了“确定性”的阶段,一方面是容易了,另一方面也是没有兴趣了(所以重复其实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归纳主义的讲法:人们学习的过程就是在不停地搜集数据和反馈,正如训练宠物狗一样。奖惩制度的引入告诉人们什么可以多做,什么需要停止,然后形成一份新的信念。有趣的是,人们形成信念比大部分统计分析快得多——在日常生活中,不会有人等到p-value < 0.05 才去确认一件事情。我们更多运行的或许是一个贝叶斯的模型,建立一个先验信念,然后随着新的数据的到来进行校正。

最近还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心理调查,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xperiences in Close Relationships,简称ECR)。虽然这个设计本身是针对非常亲密的关系的,但是我看了一下具体的问题,感觉可以用在大部分生活关系上面,只是不同的表达方式或者展示形式罢了。这个测试按结果分为四种类型:

  1. 安全型一低回避、低焦虑;
  2. 迷恋型一低回避,高焦虑;
  3. 恐惧型一高回避、高焦虑;
  4. 冷漠型一高回避、低焦虑。

仔细一看,其实就是两个主要维度的区别:回避和焦虑。其实人对于自己不熟悉或者不能控制的事情,一般有两种反应:过度控制(焦虑),或者自我放弃(回避)。我自己去测试了一下,基本就是反映了我对于周围人的互动的模式。

焦虑方面,基本上就是我有没有过度思考一些事情,对于结果的不确定性产生不必要的怀疑。回避方面,则是我是否可以主动地坦白心扉,并对于他人的坦诚作何回应。当然,这些都是相对的衡量,不过看下来还是蛮有意思的。回想我的整个人生,在一些高度不确定的阶段和事情上(比如某些升学、换工作等等),我自然是从一个高焦虑的状态随着时间和经验的增长慢慢过渡到一个低焦虑的状态。现在越来越不焦虑,是因为知道焦虑会导致过度控制(over-control),比如开车的时候过度打方向盘、控制油门和刹车。很多事情其实轻松地处理就好,事情并不会演化到一个不可收场的角度。最典型的例子大概就是我出去玩基本不做太多计划,因为就算有些意外,随机应变就是了,事先准备的又有什么用呢?这样的好处就是,休假对于我就是一个完全的身心放松的状态,随心所欲。

回避倒是另一个很好玩的问题。这个测试的解释是,回避基本上是由于不自信。可能狮子座天生乐观+自信,所以我好像没有什么回避问题的习惯。就算是结果很坏,最好的处理方式仍然是直面。接触的人越多,越发觉坦诚其实是种优秀的品质。从小被家长教育要诚实,其实很多时候诚实不仅仅是对于言语,而更多的是对自己诚实,面对真实的、一点都不完美的自我。不过度自负,也不会过度自卑。

环顾四周,好像我和父母的关系倒是一直处于一种高度的安全型,彼此都没有太多的焦虑和回避。在学校的时候,同学们的相处还是见仁见智,毕竟还是一个多少有点竞争的环境,有时不得不处于一种高焦虑高回避的状态。而开始工作之后,随着自己对于自己的认识越来越全面(又回到前面的how to learn的理论,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反馈),焦虑越来越少,而更愿意坦诚心扉并且去帮助他人。这些可能都是渐变,一点一点向着好的方向发展,只有偶尔回顾才会恍觉人生已经如此不同。成长还是一件多少让人无比快乐的事情。

2 replies on “心理学中的焦虑和回避”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