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纯属个人观点)
最近买东西的时候,越发地怀疑现在搜寻成本是不是越来越高了。电子商务平台层出不穷,而对于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买东西也越来越困难。同质化的商品还好,比如洗衣粉卫生纸,这东西差别不大,随便买买用就是了。异质的商品就惨了,比如打印机,我大致只知道激光和喷墨的区别,但是具体到不同的激光打印机,我就一片茫然了。在各大论坛翻帖子,试图学习不同的术语,然后再去各家网站比较价格。或者,找个比自己懂行的朋友,直接问人家的推荐。在现代生活高度依赖工业品的今天,这种搜寻好像是无穷无尽的。今天是打印机,明天是缝纫机,后天是水龙头,大后天是吸尘机...美国网站喜欢搞限时deal,中国网站喜欢各种复杂的领劵,一头扎进去都不知道那一个性价比更高。
“杀熟”更是一个让人防不胜防而感叹世界不公的招数。比如,在美国出门租车,一大片网站看花眼,各种暗藏的收费(比如额外司机费、额外里程费、异地还车费、变更费)防不胜防。消费者往往是没法承受过高的搜寻成本的,于是对于可能没那么在意的东西,就宁愿被平台剥削了。比如我知道一些比较忙的朋友,买东西永远就是在amazon里面输入关键词,然后看都不看、直接买搜索结果第一个...
大网站靠着流量,或是巧立名目或是强取豪夺,总不能让人信服搜索第一名的就是最适合自己的。付费的简单粗暴,而免费的排名也是可以靠资金做出来的(刷单),连评价都不知道有几成水军,这日子仿佛比以前线下更难了。连费时费力的直播卖货都能搞出这么大一个产业,实在是让人惊叹这其中的高昂的搜寻成本。最近看到一个说法,互联网就是广告业。我不敢苟同,因为在我陈旧的观念中,互联网只是一个信息传递的加速器,它只不过是以前既有的交易模式的提速。不过或许网络效应超出了我以前的理解,当流量聚集在几个全国性网站、而不像以前那样线下交易有很明显的区域化特征的时候,或许搜寻成本的组成也被重新定义了。消费者被大网站绑架,新的商品很难不通过付费的形式吸引到消费者的注意力了。以前“口口相传”的口碑营销,也渐渐变成了网红的口碑,信息的集中度可能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
营销本身也是个有规模效益的事儿。以前电视广告的时代,每年央视黄金时段的拍卖王,动不动上亿的广告费,都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现在互联网虽然降低了营销的入门门槛——就算你只有十块钱,也可以在搜索引擎上买关键字——但却可能提高了营销有效的门槛,这十块钱可能是纯打水漂了。不说广告,只看免费的信息传播,现在还有多少人可以发现博客的内容?很多人不得不转向公众号。就算有博客,大家也是费尽心力在各个平台上宣传,然后趁着平台还允许外部链接,引流到自己的博客上。但是随着rss的日落西山,又有什么手段可以留存住这些读者呢?其实很难了。
不仅仅对于内容创作者来说很难,对于内容的搜寻者也难。最近几年明显地感觉到,利用搜索引擎搜寻出来垃圾信息的比例不断加大,甚至于找到相关的信息都要感到幸运。以前不是的,以前各种博客给予了互联网极大的多元化的信息源。而且这种信息的垃圾化不仅仅是在网络极速更新换代的中文世界。就算是英文搜索,很多时候搜出来的也都是重复而无用的,甚至有各种明显恶意碰瓷关键字的。这对于真正有用的信息的创作者来说无疑是毁灭性的打击。恶性循环,大家被逼到一个个封闭的小圈子里面去互通有无,进而造就了一个个无形的新领域的触及门槛。
那么这一波受益的是谁呢?以前经济学有传统的“品牌溢价”或者“声誉溢价”,就是说人们为了信任的品牌是愿意给一样质量的商品多付钱的。现在这种溢价依旧存在,只是可能不仅仅是品牌名声本身,而是借助各种营销渠道体现了——譬如网红主播来带个货,一模一样的辣椒酱,可能就瞬间价格翻倍。随便抓张图、看一眼过去十几年的互联网广告行业增长,动不动20%的增幅,真的只是传统广告业的转移吗?
搜寻成本过高其实并不是一件好事,因为某种意义上,这是一个社会的净消耗,阻碍了资源的有效配置。有人会说,竞争市场会终究优胜劣汰,把这个成本降下来。而竞争市场靠的是众多的参与者和较低的进入门槛。一旦形成垄断,那么受益的只是垄断者。如果垄断者占据的是交易平台, 那么生产者和消费者都要为平台交税。这和给政府交税还有不同——至少后者是一个换取公共服务的明码合同,而平台的“交易税”甚至不能保证交易的公平,赢者通吃怕是没那么好看吧。
其实有个很简单的测试。在google搜索的时候,假如最上面的ads和下面的正常搜索的结果是一样的,你会不会自觉跳过付费链接而去点免费的呢?
9 replies on “互联网电商真的降低了搜寻成本吗?”
哈哈,能不点绝对不点广告链接的路过
赞的 不让它们坐收渔人之利👍
有了互联网电商之后,搜寻成本简直是高了许多倍。在那之前,我们都只能寻求局部最优解,也知足于局部最优(虽然是受条件所限、没办法)。现在是总想寻求全局最优解,而且还要绕过大量的垃圾信息,于是要付出很多额外的精力。这个大概可以类比包办婚姻和自由恋爱吧:)
哈哈,我其实在想的是有没有制度设计来提高搜索和信息交换效率,比如一定程度上的政府规制。比方说,在传统零售业,欧洲的超市就不允许明目繁杂的价格促销,只能直接写入最终价格。恋爱婚姻市场还是不同的吧,也会有垄断的问题吗?
我的意思是:包办婚姻时,父母指定个邻村老王也就就嫁了(局部最优),而现在动不动哪个富豪或帅哥或小王(思聪)就成了国民老公了(全局最优)。我们的思维习惯被海量信息改写了,我们知道只要一直搜下去,就可能会搜到更好的,而随时触手可及的信息就可以引诱我们一直搜下去。就算搜不到,我们心里也还想着,也许还有更好的吧。另一个类比是养娃。没有朋友圈的时候,各家养各家的娃;有了朋友圈后,总看别人家的娃怎样怎样,便想着自家的娃也该有这样那样优秀的可能性,结果搞得所有家长都像互相掐着脖子一样,谁也不肯先松手,大家反而都不知道该怎么养娃了。
前段时间看到一本书叫《选择的悖论》,我还没读(估计也不会读),可能跟我这里说的是一个意思。
哈哈哈哈 看来得靠个人养成习惯 适可而止 见好就收 边际收益降低嘛
也点免费的结果。
以前买书,都不点豆瓣右边的链接,现在会点,觉得豆瓣还小,应该支持一下。
🤝 支持小平台,不能都被那几个巨头垄断了
本来只有快消品受益,然而快消品是个很小的市场。很多东西不是根本不会出现在网上,就是需要计算服务费、需要整个寿命周期的售后……叠券等各种手法,用阿里妈妈或者先有的促销平台随便找找,注意下促销时间,其实也不会提高多少成本。但钻进去,就得不偿失了。
现在的问题就是夸大了获取信息的优势,然而信息显然和利益有关,会那么轻易获取吗?
垃圾站的问题就不说了,屏蔽脚本的性能完全不够用……只能是大概会有答案的,特定站点会靠前的,限定搜索范围的时候用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