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我的生活状态

成长的喜悦

小时候有部风行一时的电视剧,名字叫做《成长的烦恼》。电视剧里面的人物和故事已经完全记不起来了,这个名字倒是一直没忘记。今天想提笔写“成长”,自然而然就想到了可以把这个题目改一下,作为一个精简的表述。

29岁的时候,整个人特别惧怕30岁那一天,有种彻底要跟青春告别的悲壮感。特别是有几个过了三十的朋友,时不时满足我的好奇心,向我倾诉30岁之后有多惨,比如体力跟不上、家庭事业难两全等等。搞得我那段时间对于30这个看起来挺整的数字有着莫名的恐惧。其实很好笑,按照中文的习惯,十二年一轮回,那到36岁再担心就是了?

如今过去好几年了,有趣的是,不但没觉得30之后生活很悲惨,反而觉得成长一如既往地快乐。活得久了,经历的事情多了,反而可以看得更高更远了,不用去斤斤计较一些琐事。昨天在写一点东西,突然发现我自己的人生也有好多有意思的片段啊,我不需要总是从别人的生活里面找寻灵感了,也不用牵强附会什么,因为自己的人生经历永远是第一手的鲜活。下笔如有神,一点都不难做到。以前误入歧途,觉得写文章还是需要仰仗词汇量,多引经据典会显得自己很有深度。其实不然,最近发现让我深有共鸣的文字往往是朴实无华的,越真实越容易打动人心。那些华丽的词藻堆砌出来的,要么徒有其表故弄玄虚,要么就是作者一定要把自己的真实意图藏得很深,只供极少数敏锐之人察觉。我没什么好遮遮掩掩的,那么文字就完全可以回归真实。

其实这几年最大的成长的快乐,应该是越来越不焦虑了。小时候一考试就紧张,后面不断告诉自己,紧张也没有用,久而久之就练出来怎么考试都不紧张了。同理,二十多岁的时候特别容易焦虑,得陇望蜀。焦虑了这么多年也终于学会不焦虑了,因为焦虑也没啥用,还是从容一点自己也开心。

这么想想,接下来的每一个数字符号的纪念,40,50,60,都应该是越来越值得期待的。就算时间会剥夺一些东西,但也会带来更多的东西。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没什么不好的。

10 replies on “成长的喜悦”

> 要么就是作者一定要把自己的真实意图藏得很深,只供极少数敏锐之人察觉。

这是在 cue 《荷塘月色》吗?

看你的文章能省下我很多时间,因为类似想法我大概就不用再写一遍了,比如这里提到的对简单文字的偏好。

倒是没想具体的,只是笼统的感觉。提醒一下我的博客首先是写给自己的,年纪大了记不住事情,以前的事儿都是靠翻自己的博客来回忆的。唉。

除了《荷塘月色》,想到的另一个是《锦瑟》。不过它们的作者或许本不期待别人(哪怕是极少数)猜到华丽的词语后面藏的情绪吧。

谢谢园主提醒。那句话只是表达一种惊奇,因为在你的文章里读到似曾相识的感觉的频率比别处要高一些,甚至包括对博文首先是写给自己的这一点。我不会真的那么偷懒:)

只是虽然值得回想的事情很多,但真正愿意写下来的却很少。唉。

就算时间会剥夺一些东西,但也会带来更多的东西。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没什么不好的。----这样的心态真好,只有自己的思想是永恒的。

原来园主也曾焦虑过,最近一年来,我焦虑得头发都白了不少,去年这个时候,我找我们组老大谈心,说怎么才能做人做事做到平常心。可惜没有任何收获,最近一年来买过书《焦虑症着的自赎》,号称很牛逼,但是没看几页就进行不下去了,可能翻译的不好!最后,苦思过后,发现就是放不下,太执着,胡思乱想太多,知道胡思乱想不好,也控制不住胡思乱想,最后的答案是不要管,任其胡思乱想,抽离出另一个自己看着自己胡思乱想,慢慢地反而容易睡着。鬼脚七的《没事别随便思考人生》,书名为不要思考,但是处处有体现作者思考和总结经验,帮我不少,也有很多共鸣,推荐三十岁左右还处在焦虑之中的人士阅读,读书不一定解决问题,读后的释惑和练习能缓解焦虑,焦虑还需自赎,所以,你看,看书既有用也没用!

另一剂治愈我焦虑的药是越来越注重当下的工作和生活,处理好手头的事,越来越注意在重要的事情上配置足够的精力,这个我还在不断练习,持续做事,少刷一点朋友圈,少被动读一些无聊的新闻娱乐,能缓解焦虑。还有一剂良药是读了一些人物传记类的统计历史书,可以放下很多执着,越发觉得活在当下很重要,也少一些被大众娱乐新闻和伪观点带着走的机会。今日头条、微信公号等为代表的新闻、知识传播媒介大多是一些没什么营养的观点,看似新鲜其实很老套的东西,还不如自己看书写东西。

正处在园主说的二十多岁的焦虑期,为工作、家庭、生活、学业。逐渐发现焦虑没有发挥任何作用,既没有变成生产力,也没有让自己在某一方面进步,反而暴露出的是思想、性格方面的不成熟。

我觉得朴实和华丽(这里是指文采,非矫揉造作)是两种都很喜欢的写作风格,前者娓娓道来更贴近生活,后者辞藻修饰更体现文学性。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