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事儿关经济

找寻经济直觉 [3rd week, April]

最近在CCER蹭课听的时候,龚强老师提到一个事儿,那就是:

如果你想用某种理论做模型,你必须首先对这个东西烂熟于心,仅仅看到它知道怎么推导是远远不够的——你要有不用数学能把它表述清楚的能力。

我想这,应该称之为一种学经济学学到一定程度之后的直觉吧。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恐怕远远比一两个模型来的重要。然而实际上,在上中/高级宏微观的课的时候,大多数时间都迷茫在一堆复杂的数学推导里,很难再跳出来把它理顺,抽取其中的经济思想作为直觉性的东西。

就这一点说说我自己的体会。开始学中级微观经济学的时候用的是范里安的《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这本书很好,但是一开始我们不可避免的陷入从初级微观经济学到中级之间的数学过渡困难。曾记得那个时候整天就是推来推去,各种数学公式,做了上千的练习题也大都是数学推导上的技巧。一个学期下来,感觉到似乎没学到什么。有句话说,读书的境界就是把书“先越读越厚,再越读越薄”。所以上完中级微观,考试之前已然可以达到书中内容烂熟于胸的境地。可是接下来再去读拉丰的《激励理论》之时,却又觉得此书甚厚。

恍然间半年过去了,夏天由于想用拉丰的框架写论文,就又翻出来当时的读书笔记,结果还是觉得越读越厚,不知道怎么和自己的思想融会贯通。想必是对其框架理解还是不透彻,对自己想分析的问题抽象能力还是有限。于是再度放下。

秋天的时候,开始做中级微观的TA。我的任务其实蛮轻的,只是隔三差五上一次习题课而已(见尾注),内容也是我自己定。吸取了去年自己学中级微观的教训,所以我关注了很多计算技巧上的东西,也关注了一些背后的经济学直觉。这个时候时隔一年,再读范里安的书,突然觉得无比的顺畅,也可以理解“为什么这样假设”,或者“为什么结果是这样”了。原来慢慢的学习之中,反复领悟到的经济学原理此时终于可以和数学完美的对应起来。这一个学期的习题课,感觉我所收获的远胜于自己把书再读五六遍。

更有意思的是,11月份开始写搁置了半年的论文之时,突然觉得对拉丰的框架一下子明白了不少,写起来也格外的得心应手。加上高级微观里面略略的读了哈佛三教授那本《微观理论》,所以更加能接受一些数学表述方法。于是乎,论文水到渠成。此时方明白,原来仅仅学过一个东西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不断的反复接触其他东西的过程中融会贯通,让他从一个理论框架的层次到完全的形成一个分析的脉络和直觉,才可以真正应用到自己的东西里面去。

最近被毕业论文弄得很无奈,已然一个月过去了,定下题目之后毫无任何进展。看了一些论文找不到启迪之处,只能怪自己论文题目选的太偏,以至于把自己弄得这么被动。遥想当年马科维茨数学博士毕不了业,弄个二阶距到金融学里面造了个“马科维茨有效性边界”,就从经济学毕业了。我这个题目都跨到社会学去了,那我能不能跟社会学系商量一下,我从那边毕业算了,经济学这边让我毕业真的有些难啊……我真的连序言里面的marginal contribution在哪里都写不出来。话说,在山大的时候只知道marginal contribution,总想着不要弄个“no contribution”出来。最近在CCER听了一些课才知道,原来marginal contribution对应的不是no contribution,而是“original contribution”。唉,这层次显然不一样啊。我连original contribution此词都不知道,又何以做得出来呢?欲得其上,方得其中;欲得其中,只得其下吧。这时才知道,环境的差距。

比较受打击的差距还有一个,那就是言及出国,CCER里面的都在说什么MIT、斯坦福、Yale之类,最多也就说到个威斯康星……这让我这个从美国前10到50收了6封拒信的人情何以堪……好在我脸皮厚的很,装作无知少女,继续跟他们扯……唉,生活是辛苦的,像我这样自信心被打击到如斯地步也是自作自受了。

再说说最近的另一番感悟吧。落园右边栏最上边写的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原来一直以此话自勉,而最近恍然发觉此话应另作理解:兼济则达,独善则穷。若有一份兼济天下的心,“达”只是自然而然所至。兼济天下的同时,天下的脉络自然向你展开,必然可达。这有点类似“微软和腾讯永远倒闭不了”的论调,因为社会需要它们。一个认为社会创造的价值越大,自己被社会所给予的也就越多,必然“达”。然而只是独处一室,默默独善,则难免落入“穷清高”的窘境。所以想想还是不要等到“达”再去兼济吧,应该多做一点有益于社会的事儿,那么我的人生价值自然而然就体现出来了。人生一世,匆匆几十载,何必纠结于此一时的得失。这样想着想着,也就想开了,被若干学校拒掉的事儿也就淡了许多。“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既然在接受着失败的考验,那么就不能太过于消沉了。Anyway,在任何境况下,都有最优路径。纵然不是全局最优,但是在全局最优达不到的情况下,我也应该寻找局部最优。谁知道“柳暗花明又一村”在哪里呢?所以既然未知,那么就自己努力的去找寻吧。

最后,今天去蹭了一个很好的讲座,是关于并购的。原来做并购的课题的时候不喜欢,所以做了一半就没再继续。而今天听到的讲座却让我想到很多东西,才发现并购这个东西看得层次不一样,看到的东西也就大不相同。如此说来,是我以前目光短浅了。讲座题目为 Cross-Border Mergers and Strategic Alliances,发在了Rand Journal,论文可以在CCER网站上下下来。唯一我想说的是,其实关于“联盟(alliance)”和“并购(merger)”的建模区别,还可以体现在信息结构上。把私有信息(private information)加以界定,或许也会有好玩的结果。当然,Larry Qiu他们的做法也很高明,解出来的结果也很漂亮,也难怪Salant看到他们的论文之后觉得是最近二十年来该领域的最大突破(不知道有没有之一)了。这个model很有意思,尤其是可以和国际贸易相结合,很多东西都可以弄得很漂亮!暂且记下,日后说不定能借鉴不少东西。

p.s. 有想看中级微观习题课课件的可以移步我的英文站点:http://www.cloudlychen.net/papers.html#impre。打包了大部分东西,还有些零散的更正和图之类的就没放进去……可能还有一些typo,容忍哈。

10 replies on “找寻经济直觉 [3rd week, April]”

哇,阁下莅临,蓬荜生辉。没想到还有专家赏脸光临我的小博客,倍感荣幸。看了您的博客,才知道啥是真正的经济学博客。努力向您学习~ 😡

  失败与成功
  分享
  标签: 继续努力 寻求突破
  也许,这是你最早获得的哲学启蒙:小学甚至幼儿园的老师都一定告诉过你,“失败是成功之母”。但你是否想过,为什么?我至今才领悟了其中的奥秘。
  实验进行到今天已经整整半个月,仿真期数超过了10亿次,参数调整级别达到10-6。结果,中午的一个实验最终宣告,此前所有努力都是无效的。
  但我并不沮丧。因为我终于可以确认,调整博弈支付矩阵是一条错误的道路,我必须在调整系统参数上进行新的突破。
  失败的价值是告诉你此路不通,从而使我们得以在更小的范围内寻求成功。从这个意义上讲,成功的概率恰恰与失败的次数成正比。

拉丰的《激励理论》没有必要去读,书是好书,但读了就是浪费时间。

书本知识的学习学久了,就会有三种情况:
1,成了饭桶,吃得进,也消化得了。但会吃成为一个贪吃的胖子,成为一个思维的懒人:只会消化他人创造出来的,自己却从不去创造。成为一个饭桶,过程是痛苦的,结果是麻木的,平庸的。
2,得厌食症,无法享受进食的乐趣。无法工作去创造。
3,是食物中毒,学术绝症。

一个比较健康的态度是,对于某个感兴趣的问题,譬如merger问题上,看几篇前沿文章(e.g., Larry Qiu 200?),然后去考虑文章中有那些不足地方,如何去改进。这就是做“你自己的研究”,过程中你会发现有大量东西要懂,那时侯你再去学习效率就非常高,或者去请教内行的前辈,就很容易有共同语言。我认识的所有做的顶尖的年轻人,都是这么过来的,在他们过资格考后,知识有了点基础后,就开始做学术前沿的研究了,如果能做出东西来,就是能搞定一份工作了。而这么一个基本的过程,有很多学习成绩好的中国人,就是做不了。

很有意思的是,有一些人在研究过程中,学到了很多,知识变得非常渊博,但此后的研究,反而并没有超越他们年轻无知时候的成果,富有创造力和想像力的突破,往往发生在年轻无知的人身上。

You are right! But I've already finished reading Laffont's book... Larry Qiu's paper is wonderful!
Well... I think you have overestimated me. I'm only an undergraduate, and I'm not from one of the leading institutions of economic research in China. Most time when I'm confused with something, no one around me can give me a satisfied explanation, and that's why I think I should no longer stay here.
I should learn from you, and there seems a long way to go.
Thank you very much for your advice, and your comments are welcome at any time. I think I know what I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in the future. I hope this blog can witness how I grow up.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