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经济、IT观察与思考

归纳法对世界的改造

从简单的统计模型,到后面的计量经济学,到机器学习,到现在的人工智能,过去的二十年是归纳法大发展的二十年。为什么只看二十年呢,因为二十年前的园主不知世事,超出认知范围之外了。

经济学在大规模应用计量经济学之前,一直是和物理学神似的,也被叫做社会科学中的物理学。而计量经济学的发展与突破也不是纯属巧合,主要是大规模经济金融数据的爆发。

早期的计量经济学,无论是宏观还是微观,其实都还是有深深的“结构化”的影子,就是需要一个结构化的模型来解释为什么会这样,有一堆变量和与之相对的系数,然后再用数据来估计系数。现在回头看,这个时期的计量经济学还是停留在一个“辅助”的阶段,数据的价值只是帮助计算系数。

然后计量经济学就向着弱结构化的方向一去不复返。可以说这是理论的发展赶不上数据的爆发,也可以说是人们渐渐失去了对结构化的理论的执念。这大概等同于量子力学之于传统物理学的革命,人们开始接受这个结构的模糊化。可就算是在这个阶段,人们的执念还是“因果关系”,直到今日计量经济学还是把因果推断作为其存在的哲学本源,试图从归纳法的角度倒推演绎法需要的因果关系。

然后随着机器学习的大爆发,人们从开始的“预测”和“因果推断”是两回事,到逐渐的审问自己,为什么对因果有这么强烈的执念?退一步说,到底什么是因果关系?这个时候才发现,因果关系其实在哲学上的定义也不是那么得清晰。园主在这里就不挖太深了,否则填因果这个坑就要填好久。

这些年,随着大语言模型的爆发,人工智能好像又解锁了一个新的阶段。虽然一边说着大语言就是一个预测方向无意的突破,另一边园主却看到人工智能落地层面对于结构化关系的依赖性慢慢减弱。以前我们的解决办法是对一个问题不断地细分梳理,然后逐个攻破。而现在大模型的冲击就是,我们真的有必要这样分解问题本身吗?如果深度学习模型本身可以就自动学出来一个等同于以前结构化的东西,就算我们没有办法把它明确的表达出来,哪又如何呢?

到这里,深度学习无疑是冲击到一个哲学层面的问题。当数据远远超过了理论的发展的时候,是不是演绎法的价值就远远不及归纳了?我们是像以前那样路径依赖,一定要对问题做一个外科手术一样精准的分解,还是可以容忍结构慢慢演变成一个黑盒子,给它无尽的自适应的能力,然后只需要关注结果就可以了?

这一波深度学习对于人工智能的冲击,我觉得体现到最后, 其实可能是一个去结构化的冲击。我们选择放弃对于结构关系的清晰表述,然后拥抱强化的预测能力对于世界的适应和改造。

人们对于深度学习和大模型的恐惧在于我们无法解释、进而无法控制。一旦我们适应和接受,下一步就是挖掘其无尽的潜力,实现下一轮生产力的爆发。

无论如何,我还是看好科技发展与世界进步的,就算过程中会有无尽的波折。

Categories
经济、IT观察与思考

AI时代的摩尔定律与赢者通吃

技术的发展真的是让人感慨自身的局限与保守。看完今年CES Nvidia的发布会,感慨就是赢者通吃。当你有了一个基于硬件算力的软件通用平台,就像发电机接入了电网,应用层面的爆发就是只争朝夕了。

以前听闻摩尔定律,觉得指数式增长简直天方夜谭。而今看AI的发展速度,确实是指数级别的爆发。

这有多么颠覆呢?以前学经济学的时候有个概念叫做自然垄断,就是一个东西的规模成本导致这个市场只需要单一生产者(或者少数寡头)就足够了。最典型的就是基础设置比如水和电,公路网铁路网等。

AI的规模的乘数效应之强大,自然而然形成了一个新的基础设置。自然垄断最后的结果一定是政府规制,而AI还处于一个野蛮生长的阶段,赢者通吃。

作为一个宏观经济学渣,唯一记得的经济增长模型就是里面有个外生的科技进步系数,这个系数决定了经济增长的上限。没想到,在有生之年,居然能看到这个系数又一轮的变化,工业革命的井喷。

哎,虽然无法直接贡献到技术增长本身,但身在其中还是让人心潮澎湃,感慨命运的眷顾。

Categories
我的生活状态

2024总结

例行回顾一下今年都发生了什么吧,毕竟年纪大了记性不好,不写下来容易忘事儿。

第一条,应该是今年是过去十几年旅行最少的一年。除了十月份去了一趟Bora Bora,整一年都没有出门玩。最主要的原因自然是家里有个小宝贝拴着,没法轻易地出门。短途的旅行也几乎没有,原因一是没车,二是小宝贝窝里横出门就怂,我也只能跟着家里蹲。有个高敏宝宝还能咋样呢?这打字的功夫人家往我怀里一窝,圆滚滚的小脑袋往手心一倒,咕噜咕噜地开始踩奶,老母亲还能咋的,投降呗。

真的,过来人的经验,养猫就应该一开始养两只,兄弟姐妹那种一起长大的,否则一个猫在家里太孤独了,也没法接受新的陌生猫。只能自己充当另外一只大号猫室友了。

说到毛孩子,就不得不说一定要去买宠物保险,至少在美国。今年夏天小毛球动了个手术,吓得老母亲签字的时候手都在抖,然后整个人浑浑噩噩地找了个图书馆等着。好在最后恢复得不错,老母亲只是看到账单又心痛了一下。最后保险报了大部分,算是风险共担了。

第二条,说说学语言吧。目前的强迫症是每天必打卡doulingo,法语已经刷完了就每日复习一下下。今天打完卡,800天完成,也是一种坚持。然而真正的法语使用能力却一直在退化,毕竟离开了语言环境。不过鉴于在法国的时候我的英语也一直在退化,回到美国后英语就自然而然恢复了,希望后面法语也有机会不时恢复一下吧。

第三条,感慨一下消费降级吧。看了看今年的账单总结,对比以往,自己是反而越来越不会花钱了。以前水果零食没断过,现在去costco都不知道买啥。车到现在也没买,也是选择困难症也是觉得养车太麻烦。可能唯一多消费了的就是租房,换了个大点的房子我和猫都爽一些。然而过去几年频繁的搬家让我对于大件物品的购买愈发谨慎,连衣服几乎没怎么买,除了一些必要的更换。这是一种奇怪的消费降级,主要是心态上不知道怎么花钱会让自己更开心了,反而觉得花钱很麻烦,索性就不花了。这样不好,明年争取找到新的花钱的方向让自己兴致更好些。

2024也算是折腾了不少,也是增加人生记忆的一年。


再加一条,2024长胖了,衣服都穿不进去了,人到中年果然一不留神就发胖。

Categories
游来游去

历史的痕迹

每到一个新的地区,我便会在地图上做个标记。就在前阵子,无意中拜访了最后一个大洲,完成了七大洲的拼图。细细的数着,尚缺失的就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了。翻看回忆,我大概也是见识过一些浓缩的历史。

我们这代人,出生后不久苏联就解体了,导致我们对冷战的了解大多来源于历史书和电影。平心而论,我对冷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对三国时期的理解,并不见得有那么多的迥异。直到后面,在巴尔干半岛上流传的南联盟的誓言,在雅尔塔徘徊的三巨头的对话,在诺曼底呼啸的海风,在奥斯维辛锈迹斑驳的窗户,在瓦尔帕莱索沉吟的诗句。二战的历史就这么鲜活地展示在新一代人们的面前。可能应该再去看看柏林墙的痕迹,才能具像化盛极而衰的一丝丝印记。

走过亚马逊丛林,看到了石器时代和现代工业的微妙共处。沿着巴塔哥尼亚,南美洲一点点刻印着从发现新大陆到殖民地到奴隶生意的历史。顺着洋流,在一个个人间天堂的岛屿上,快速穿插着同化的默契。历史不会消失,只会一层层地堆积着一代代人的记忆。

加州的生活,对我来说,还是太单调了些吧。

Categories
我的生活状态

家庭常备药

由于过去两年连续搬家,我不得不回归极简主义,能不带的就不带。大部分情况下这其实是是个很好的解决方案,让我越来越能想清楚什么是必要的什么纯属囤积癖。

但俗话说得好,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在我一轮又一轮的清理物品过程之中,优先清理的就是会过期和已经过期的东西,比如药品和化妆品。比如,上一瓶泰诺还是covid之前买的,一大罐子直到过期也没用掉多少。然后在法国的时候就悲剧了一次,过敏药也被我清掉了,于是某次食物过敏突发寻麻疹,又赶上大周末的,满巴黎搜了半天才在游客区找到一家开门的药店,赶紧冲进去买了法国版的抗过敏药。药到病除是必须的,否则当晚可能就无眠了。

这次也是大意了,一直拖拖拉拉没有检查自己的药箱。然后就murphy's law,赶上独立日,突发高烧。也不知道是怎么个情况,想检测个covid发现没有检测棒,查了一下附近的检测点也都关门了。想出门买发现没有口罩,想吃点对乙酰氨基酚发现家里没药。纠结了半天,还是硬着头皮找到一家开门的cvs买了个检测棒,走自助结账安慰自己至少保持了社交距离。

检测出来结果是负的,长舒一口气。但发烧流涕嗓子发炎还是逃不掉,买了一大瓶对乙酰氨基酚凑合过着。还好有些csv在独立日是开门的,否则我又一夜无眠了。不知道若是赶上圣诞是不是就彻底寄了,只能真的一夜无眠了。

还是要乖乖的囤一点药。比如对乙酰氨基酚是一定要囤的,泰诺或者其他牌子都可以。然后就是抗过敏药,我这个食物过敏时不时来一下真遭不住。然后就是消炎抗生素,比如外用的红霉素软膏,内服的头孢青霉素之类。其他可能应该囤点胃药、助消化的、止泻药,口腔溃疡药,等等。最好是我和我的猫都能用的药,因为她生病比我还能折腾,兽药买起来比人用的还费劲。

仅此提醒自己还是要长长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