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日常应用

lyx成功升级到v1.6.2中文版[lyx+xetex配置图文指引]

一直以来用的都是 LyTeX 绿色套装:LaTeX+XeTeX+TeXworks+LyX 全集 这个东西,很绿色很强大,但是问题是Lyx v1.6.2已经出来好久了,作者却没有及时的更新。

没办法,纠结在1.6.1 的众多问题中,加上我比较喜欢尝新,我决定手动升级绿色版到1.6.2。

  • 首先是去lyx官网下下来最新的安装包:http://www.lyx.org/Download#toc3,选那个windows版本就可以了。
  • 然后双击安装。记得在typesetting这一步的时候,选择现有的绿色版的目录就好。

Snap2

  • 然后下一步选择语言的时候记得选择Chinese,现在已经原生包含中文版了。(感觉这个翻译和绿色版中的翻译稍稍有点不同,不过还好,不影响理解)。

Snap3

  • 然后下一步选择自动检查拼写包,我只选了english包。

Snap4

然后就开始安装了。………………

安装完成后,双击运行,没有问题。但是,麻烦的是,我常用的Xetex编译按钮不见了!

没办法,继续搜寻lyx配置xetex的办法。

总结了多人的办法,在此不一一感谢,末尾标明了来源。

  • 首先找到“preference”这个文件,我的是在“E:LyTeX-fullLyX16local”文件夹中。
    结尾添加两行
    format "pdf4" "pdf" "PDF (xetexpdf)"  ""   ""   ""   "document,vector"
    converter "pdflatex" "pdf4" "xelatex $ $i" "latex"
  • 然后在“Resourceslyxrc.dist”中,添加
    “format "pdf4" "pdf" "PDF (xelatex)" "" "" "" "document,vector"
    converter "pdflatex" "pdf4" "xelatex $ $i" "latex"”

    Snap5
  • 最后按钮处。在“Resourcesuistdtoolbars.inc ”文件中,在 Toolbar "view/update" "View/Update" 这部分后面添加下边三行内容(感觉不如原来绿色版里面的按钮漂亮)
    Separator
    Item "View PDF (xelatex)" "buffer-view pdf4"
    Item "Update PDF (xelatex)" "buffer-update pdf4"

    Snap6
  • 然后重启Lyx就可以了。

参考帖子:

http://bbs.ctex.org/viewthread.php?tid=41004

http://bbs.ctex.org/viewthread.php?tid=46833

Categories
事儿关经济

中国的政策考虑有多远?

在标准的经济学分析中,对于法律和政策以及其他制度的分析是“新制度经济学”回答的主要分析。

引自百度百科对于新制度经济学的定义

所谓新制度经济学(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正如科斯所说,就是用主流经济学的方法分析制度的经济学。迄今为止,新制度经济学的发展初具规模,已形成交易费用经济学、产权经济学、委托—代理理论、公共选择理论、新经济史学等几个支流。

前段时间也提过听冯克利教授的讲座的时候在思考“法律变迁的社会成本”这个问题。他是从"时间意识与政治行为"的角度来阐述这个问题的。可能当时一些储备不够,不足以深刻的理解冯教授的表述有多么精妙。随着近期不断的看一些文献、上课老师所讲东西的启发和自身的思考,对于这个问题的感受越来越深刻。

中国政府的政策究竟是为了平缓短期矛盾还是长远发展的利益需要?

可能这个问题最好用博弈论的方法来回答,但是在这里我不想通过技术化的方法进行表述,只是想说说一点感受和想法。

政策固然有短期政策和长期政策之分,但是若是关注起来新闻媒体(比如我是RSS订阅的和讯网),有些新闻就会让你觉得莫名其妙,很有拿起经济学成熟的分析工具剖析一番的冲动。但是若只是短期政策,却真的有分析的必要么——或者分析的角度?

感觉很多政策只是尝试性的,可能只是“一拍脑门”就出来的。行就行,不行就自生自灭便是。反正在国内的这种中央宏观调控的制度下,上行下效还是很快的。

刚刚看了和讯网的一篇新闻颇有感触,是关于银行高管薪酬的。可能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来和大家想的问题会有些不太一样,一时冲动简单的划了划一个分析思路框架,然后整理了一下发给了两位“法经济学”方面的老师,希望能得到一些有益的批判、建议和启发。

不过,可能近期不会写出来了,虽然明知道有时候时效也是蛮重要的。感觉自己的思路有点过于活跃,前几天看《大众软件》的时候还想起来了关于“山寨”产品的一点思考,牵扯也是比较广。马马虎虎的罗列了几个点之后,还是编上号压箱底了。实在是没有时间写这些东西,真是浪费活跃的脑细胞。

诚如邮件末尾中所说的:

我现在最最郁闷的就是很多想法根本没时间写成文章,前几天还筹划了一篇文章(No.2?)大致的框架出来后就扔在那里沉睡了。这个GRE真是让人很多事都无可奈何-_-话说感觉这个分析特别象标准的GRE作文逻辑题的思路,汗!先编好号压着这些吧,看看能积累多少东西等到暑假慢慢磨出来……

有的时候,生活确实过于无奈了。话说,也想看看“公共选择理论”了。

Categories
事儿关经济

读书很挑

有的时候觉得做一个中国人真的挺幸福的,很多国外的著作,一两年内大都会有中文翻译版了——很多著作可能也只有中文这么一个非本国语言的翻译版。

最近发现自己不喜欢读翻译版的书了,很多翻译的人并不是用心在翻译,导致翻译的质量很差,反而更难以理解。

然而也不喜欢读国内人写的教材,很多人自己一知半解就敢胡乱写一通拿出来卖。个中错误害人匪浅。

总结开来,现在还是喜欢英文原版书。原版书大都印刷精美,而且欧美人的写作风格是深入浅出的。虽然没钱,但是有很强大的影印版,价钱往往比中译本还便宜。而且这里还有个影印甄别效应——不好的书是不会出现影印版和中译版的。而国内良莠不齐的教材则让人在选择的时候颇为头疼。

保留一点的是,中国经济学家的思维还是很喜欢读的,西方人有时候体会不到中国的特殊国情。不喜欢那些蜂拥媒体的说客们,只喜欢有着自己思维的经济学家。也喜欢那些反映中国现实的经济学著作——只要不是教科书就好。当然,对于某些垃圾书诸如货币战争之流,我就不说什么了。真正学习经济学,不要被类似的书毒害了思维就好。

然而读到现在,感觉自己可能毕业的时候数理分析学习了一堆,真正的经济学思维的建立还需很大火候。至少保留了自己会提问这么一个小小的优点,还算有点欣慰。可能离开山大,才有机会好好建立一下思维吧。——话说回来,百年山大,文史见长,为什么却没有收到良好的文史熏陶的机会?这个体制,真的需要变变了。若有个人文跨学科研究中心,还是不错的。只是,经济学方面,或许相比而言,要稍欠一些了。

Categories
互联网产业观察

中文博客的几许悲哀

刚刚看完了可能吧一位新作者写的一篇文字:中文博客的现在与未来

明知道是属于哗众取宠的文章,但是心里不禁有一些感触,便停掉了手头的活,来先说说一些想法。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IT圈子里兴起独立博客风,即独立域名+独立空间。或许不如徐静蕾的新浪博客那般风光,也缺乏各大门户与生俱来的流量支持和炒作氛围,这些blogger们还是坚持着自己的生活。写博客,更多的只是一种理想。

说实话,落园到现在坚持不挂广告,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讨厌广告很多的博客,尤其是有些还隐晦的放在某些地方诱使你去点,这种是让人很不齿的。毕竟是博客,而不是那些靠着采集器挂广告盈利的采集站。但是,还是那句话,blogger也是人,也要吃饭。我想说什么呢,玩博客是需要一点精神的,就像有钱的人可以花几十万上百万买只藏獒,再有钱可以买个私人飞机四处乱飞。这有什么收益么?站在这个角度上,博客似乎更多的只是一种个人价值的实现,而不是用来赚钱的工具——事实上,我还没有听到哪个博客是靠广告等等足以养活blogger的。

有的时候感觉自己过于乐观,不想跟着某些所谓的“中文博客”们那般愤青。我不喜欢翻墙,打不开的网页直接关掉,懒的去挂代理。我不喜欢讨论那些涉及边缘的问题,不喜欢政治,不喜欢纠结于言论自由这种问题,不喜欢很愤慨的讨伐什么。落园就是这么纯净的成长着,有点与世无争的味道。

我不是商人,做博客不是为了推销自己的产品;我不是广告媒介,做博客不是为了打造什么舆论平台;我不是职业作家,做博客不是为了赚取人气。也许正因为想法很单纯——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分享给大家,所以落园一步步上升的流量还是颇为让人欣慰的。

  • 从落园的访问统计来说,60%-70%的流量都是google和百度贡献的,剩下15%-20%左右是熟识的人直接访问进来的,只有很少的通过其他网站转过来的。我不知道其他博客的情况,看到落园这样的数据我是很满足的。毕竟不能跟那些Official的网站相比。
  • 从收录速度来看,google对于落园的收录大概是10分钟左右,百度没有测试过。
  • 从Page Rank看,google很给面子的一直保持在PR=4,这是让我颇为欣慰的一点。由于事务缠身,很难保证定时的写新的东西。从另一面来说,写的东西都是原创的,因为我又不盈利,没有抄袭的必要。
  • 从收录量来看,虽然比不上很多网站一夜之间上万条的壮观,但是几乎每一条被收录的都是原创的和有价值的东西,这样对我来说就足够了——因为没有垃圾流量,我不希望访客到了我的博客却失望的直接关掉网页。

前段时间开玩笑的跟朋友们说,如果我把周围的人都写一圈,流量肯定上升很快。譬如某年的“换校长”事件,很让人惊异的给了我很多流量。但是这种流量,来得快去得也快,现在几乎没有了。博客是一个需要勤于更新的东西。

我不知道那些所谓的"中文博客"们都在哀叹什么,也不知道Wordcamp为什么商业化的味道越来越浓——当然我并不认为商业化是件坏事。我只是想知道,blogger的功利心是不是越来越强?那样的话,那些博客真的有存在的意义吗?你不能为他人创造价值,又凭什么希望他人给予你财富呢?

有的时候感觉“做网站”是个很贬义的词儿。很多人下一个现成的CMS稍微改改,然后就可以潇洒的打开信息采集器填满空白,然后坐拥流量和money。很多同学都给我说过怎么快速的打造一个网站——然而在我看来却是很无聊的事情,虽然我可以做,但是违反了我的道德,我就不会去做——当然我无力制止别人去这么做。

中文博客的悲哀,真的是“限于IT圈子,内容狭隘","国民计算机水平有限,不会用搜索引擎",“言论自由受限”等等吗?

  • 限于IT圈子,很明显,用经济学的话,是个"进入壁垒"问题。有多少人知道怎么去买个域名,有多少人知道怎么挑选服务器,有多少人知道服务器后台那堆东西怎么设置,有多少人知道DNS解析怎么修改?有多少人懂得PHP怎么安装,有多少人知道CSS是怎么回事儿?
    难道我为了开个博客说几句话,就要把这些都学会吗?学习成本也太高了吧!你看看新浪搜狐163,还有blogger,不也人丁兴旺吗?
    至于内容为什么也很窄,可能是因为那些有技术建立独立博客的,很少有其他领域知识的兴趣、积累和见地。那怎么期望他们写出很优雅的与IT无关的文章呢?
  • 不是所有人都用搜索引擎,这是有历史原因的。计算机在中国才普及了多少年,况且还有百度这种曾经"唯利是图"的网站祸害搜索结果。大多数人不用QQ能用Email,不玩网游会上网查资料、去淘宝买东西还弄个电子支付就已经应该欣慰了。相信再过几年,搜索引擎必将还是大众的第一利器。
  • 至于言论自由,我就不明白为什么有些人就喜欢用博客叫嚣着那些所谓的“神秘问题”,写那些“短寿”的文章呢?被管制了你就不要去说嘛,干嘛非跟大家过不去?徐静蕾的博客不还是活着吗?

在我看来,所谓的“中文博客的悲哀”,除了这些外在的环境因素以外,还有blogger们多多少少有些急功近利的想法有关。没有人沉下心来好好写博客,那么还有什么资格去埋怨其他呢?自己觉得飘飘然的东西,其实在其他人看来,可能只是一些没有价值的“符号”,甚至有些人的文字根本不通顺,需要回去学学语文。

我周围的博客大都是处于20岁左右的青年们,也是我认为一群有理想的青年们。诚如那天看到的一篇文章,颇有感触,来自尖笔头的“只是菜鸟而已”:http://www.jianbitou.com/post/rookie.html

1、当别人一打开电脑就登陆QQ,而我登陆gtalk,我觉得我跟他们不同。

2、我用wordpress写博客,他们用QQ空间,用新浪,我觉得我跟他们不同。

3、我用Google Reader看新闻,他们看报纸,我觉得我跟他们不同。

4、我Firefox,他们用IE6,我觉得我跟他们不同。

5、我会写wordpress主题,他们没听过wordpress,我觉得我跟他们不同。

6、我跟网友谈论中国互联网的时候,他们有玩QQ游戏,我觉得我跟他们不同。

8、我用office 2007,他们用office 2003,我觉得我跟他们不同。

9、我ctrl+c复制文字,他们用点右键,然后点复制,我觉得我跟他们不同。

我们既然选择了独立博客这种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为什么我们还要抱怨别人不会这个不会哪个?明明是自己与众不同,也是自己要追求的与众不同。

在我看来,我从不认为这是一种悲哀,而是我有幸走在了大多数人前面,站在更广阔的视野上,可以陶醉在别人难以体味的风景中。

因为十年之后,别人将走的,不过是你已经烂熟的道路。那个时候,你已经远远飞翔在更广阔的天空中。

-----------------------------我是分割线,下面是补充部分--------------------

来自一位朋友的blog:http://blog.kongsays.cn/2009/02/success-in-recording

近日发声了一些事。网络上的火药味也越来越浓,无非是关于言论自由与低俗界定的问题。低俗的问题暂且不谈,单就言论自由来说,自己并无太大兴趣。我始终认 为某种存在必有其存在的原因,所以对于某些现象进行生硬的反抗并无现实意义。或许有人也可以将我的这种想法看作是没有反抗精神的表现,无所谓。看到一些朋 友还在为他们的权利而奋斗,我支持他们争取自己的权利

Categories
读书有感

学会选择[1st week, April]

刚刚纠结了一番之后,还是决定拒绝了。非吾所欲,予之无益。

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继续坚持这么个性,不受种种诱惑。因为在我看来,还是想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虽然知道凭着自己以往积累的生物学知识和计算机知识,可以很好的在这个领域有所作为。但是,it's not my long-term goal, just as someone said.

我选择了一条充满风险的路,但是是属于自己的道路。所以,就算是艰辛,也会努力的走下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最后还是说说这周做的事情。

  • 只读了一篇文献,陈强老师推荐的: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RE Lucas -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88。

其他的,连我自己都不知道在忙碌什么。没有什么挑战性的事情可做,越来越慵懒。GRE is coming!

天空很大,梦很远,坚持而不被诱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