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读书有感

意识到新的模式——《体验经济》读后感言

刚刚读完了约瑟夫的《体验经济》,虽然出了有些年头了,但是还是值得一读的。

说起来体验经济,也是很简单的。就是花钱去买体验。在迪斯尼是一种体验,去探险也是一种体验。这里书中对于体验经济的定义就是花钱而不是为了获得什么的活动,只是为了过程的快乐。

体验经济在中国其实很发达,比如近几年流行的CS真人秀之类的,但是目前大都归于服务业了,没有单纯的提出来过。不过文中的一项比较很有意思:CPI(消费价格指数)、商品价格指数。

如果我们审视一下消费价格指数(CPI)这一统计指标,正如图1-2所展示的那样,我们看到产品的消费价格指数(CPI)增长不及工业商品(这里使用新的 小轿车来表示典型的工业经济提供物),工业商品的消费价格指数(CPI)增长不及服务,而服务的消费价格指数(CPI)又不及在政府统计中找到的一种典型 的体验产业—娱乐活动(电影、音乐会、运动会,等等)的门票价格—的消费价格指数(CPI)。

其实记得我们上课的时候经常涉及到诸如此类的服务,但是一般都用现用的框架归进去拉到。比如在品牌经济学中,我们把它归为品牌的内涵——快乐。就是说把此类的盈利模式归结为品牌的价值之中,来从建设品牌的角度探讨。但是从纯经济学角度,我们似乎缺少以后一个特别的框架来解释,虽然在微观经济学涉及到了“门票定价和价格歧视”的模型,但是其实看起来体验经济并不仅仅定价这么一个层次可以加以研究。

说起来,从经济学的不同角度看待同一个问题也是蛮有意思的,这也是经济学所谓人诟病的“将世界变得复杂和混乱”。还好,作为一个消费者,不需要关心那么多理论上的逻辑,只要知道怎么样可以让自己的效用最大化就可以了。或许管理学家们更为关心企业怎么去利用体验经济来赚取更多的价值。但是从经济学角度,我们看到的是GE等巨头的体验经济模式、很多大商场的体验经济模式。虽然很多都是在不知不觉中就被应用而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被理论一凝练就会出现全新的状况,这也是颇为让人感到有趣的一件事。或许,学习经济学的乐趣就在于此。

Categories
事儿关经济

全还是精?两难的选择

事情是无限的,时间却是有限的。所以不要用有限的时间来追寻无限的事情。

因而,学习也是必须要选择和舍弃的。有人喜欢博学强识,有人却在一个领域做到了最好。这两种人都会成功,至少在某种程度上。但是现在对我来说,却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博学还是精专?

经济学现在分领域分的越来越细,对于现在的经济学学生来说,是不可能完全掌握所有科目的知识的,哪怕是全部的基础知识。虽然我现在对太多的课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是真的是难以完全的把握所有的科目的内容。比如我实在是对福利经济学很无语,虽然迫于中微考试不得不好好地学习了福利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但是实在是对那些理论不够感冒。

很喜欢经济学,但是实在是没有办法掌握所有的知识。面对选择,我想不得不对现实妥协。

然而,信息不对称下需要很强的激励……嘿嘿,最近研究激励理论有的走火入魔,但愿尽快研究完毕,好好地写一点东西。嘿嘿,下学期还得向导师汇报呢。哎,这玩意,咋汇报啊。把那堆长长的笔记都扔给他好了,就这样吧。剩下的就临场发挥吧。哦……信息经济学,好好上课……

Categories
互联网产业观察

《电信竞争》与中国电信产业格局

最近不知道是不是跟Laffont有缘,总是不断的接触到跟他有关的讲座和教授。

今儿晚上去听了东南大学的胡汉辉老师的讲座,题目是“《电信竞争》后的改革与发展”,他本人正是Laffont这本著作中文译者。

胡老师对于IO领域很有研究,而且他的讲座也很与众不同——提出的问题远远多于讲座授课本身。这是让人非常喜欢和高兴的,因为这代表着他是一个乐于学术交流的人。在讲座中他提到了许多问题,同样的我在这里只选取最深刻印象的一点来说说。

通信网络和电力输送网络的融合?这大概是今天最出乎我意料的一种说法了。三网合一(固话、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络)还可以让人比较容易的接受,再加上有线电视网络也还可以理解。但是现在如果输电网络也加进来,那么真的有些不可思议了。

我向他提的问题是关于日本电信发展模式和中国移动网络重复建设的。因为中国的模式更多的遵循英美,然而日本现在确实是电信产业发展的最为迅速和良好的。从政府规制的角度,其实更应该研究一下日本的模式而不是一味的学习欧美。后面那个问题,其实也颇为让人无奈,因为电信产业到后面就是几个利益集团之间的博弈了,而不仅仅是从效率和经济的角度来建设了。因为已经有了两张网络,如果弃其中之一不用,也成为了巨大的沉没成本。现在中国又一味的推行TD,虽然精神可嘉,但是真的适合中国的发展模式吗?我们真的强大到可以用自己的3G网络了吗?

真的希望,TD是下一个王选和激光照排机,而不是“水变汽油”之类的无稽之谈。

Categories
事儿关经济

读书很杂,思维活跃,功利学习和沉淀

实在是找不出更好的题目了,只能简单的罗列一下这些关键词。

最近读了很多书,也听了很多讲座,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受到多多少少的影响、思考和启发。我属于读书很杂的人,各类的书多多少少都有所涉及,网络上各种信息大都略知一些,长期坚持阅读的杂志如《大众软件》和《天文爱好者》、《故事大王》等等都给了我有益的信息和启示。然后最近开始专心的阅读一些经济学专著,前面说过豆瓣上列出了长长的阅读书单。不断的受着各种思潮的影响,潜移默化。当然,还有得益于最近连续的讲座(我已经连续听了三场不同类型却都受益良多的讲座了),我的思维开始进入一个异常活跃的时期——几乎每个小时都有新的想法,尤其是走在路上得以稍作思考的时候。

舍友常常问我为什么这么努力的学习,我可以简单的用GPA搪塞过去,以显得正常一点功利一点。但是从我自身来说,学习还是一种非功利性质的,当我在学习的时候我不会计较得到多少——虽然最初可能制定的计划是为了完成什么。这大概得益于我上半年期末的时候对于经济史的复习过程,原本我认为很枯燥的课程当面对考试压力不得不细细看的时候,却不禁沉浸其中,体会到了各种乐趣,这也是最后结果颇让人满意的缘故。

想想近两个月,从《卖橘者言》开始,一直到现在感兴趣的《新制度经济学》以及拉丰的著作。不断的阅读的经济学书籍和因为中级微观作业不得不仔细研读微观经济学书籍的过程,让我真的受益匪浅。虽然一直很自信自己的自学能力,但是面对经济学开始的时候觉得很困难,因为很多东西不知道怎么去接受,只能被动的记忆在脑子里,只是灌输。但是现在稍微好一些了,至少可以活跃的思考一些事情,而不仅仅是被动的学习知识了。这也许是一种非功利的学习,纯粹的学习带来的美妙感觉吧。

最后想说说虽然思维很活跃,接受的信息也格外的多,但是我还是觉得需要时间来好好的沉淀一下,把这些思维从理解到融合,最后完全的变为自己的。这不仅仅是学习到了多少纯粹的知识和方法的问题,而是思想。Idea,这是一个人之所以有异于其他人的地方。现在读这么多书,只是想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让他更为坚固和稳定一些。感觉经济学毕竟是社会科学,百家争鸣,所以要找到自己的坚持,就必须一一的领悟,然后才知道什么是自己想要的。过程虽然辛苦,但我相信结果应该还是可以让人满意的。

Categories
事儿关经济

从经济决策参与看中国法治进步

今天下午去听了一个学术讲座,是张昕竹博士(中国社科院规制与竞争研究中心主任)主讲的。依照惯例,先贴一些他的简介(来自:http://iqte.cass.cn/iqteweb_old/xzjs/zxz.htm

毕业院校:厦门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法国图鲁兹大学(师从Jean-Jacques Laffont,让﹒雅克﹒拉丰,新规制经济学创始人之一,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Wells奖得主)。
中文简介:http://wiki.mbalib.com/wiki/%E6%8B%89%E4%B8%B0
学  位:博  士
职  称:研究员
职  务: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助理、数量金融研究室主任、 院规制与竞争研 究中心主任
社会职务:《电信法》起草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国务院行政审批
         改革专家咨询小组成员
研究领域:规制经济学
主要成果:
  《网络产业的规制与竞争》(合著),社科文献出版社2000
  《中国规制与竞争:理论和政策》(主编),社科文献出版社2000
   “景区管理体制与改革”(论文,合作),《比较经济和社会体制》2001年第8期
  “激励管制与电信改革”(论文)《通讯世界》2001年10月号
  “WTO与电信监管改革”(论文),《财经》2001年11月号
  “论风景名胜区的政府规制”(论文),《社会经济体制比较》2002年2月号
  “风景名胜区的规制改革”(论文),《中国园林》2002年第2期
  “论基础设施产业重组”(论文),《中国铁路》2002年4月号
 

今天下午本来只是无聊想去听听讲座,没想到碰到了这么厉害的一个研究员。和昨儿上午听的讲座完全不一样,这真是能让人感受到深刻和内涵的讲座。

讲座是有关反垄断法——企业并购申报制度的经济学分析。他讲的非常好,是关于他们制定反垄断法申报标准的研究过程的。具体的细节在此不多多赘述了,我自己还有很多要去思考的地方。比如要好好读读《政府采购与规制中的激砺理论》和《激厉理论:委托一代理模型》,还好这两本书图书馆都有收藏。

我想说的是一个细节:这大概是少有的中国法律的制定需要经济学专家来参与决策和分析。可能也和反垄断法太密切的和经济相关的缘故,这大概是法经济学这么多年来在中国取得的少有的认可和实用体现。我们在学习税法和经济法的时候总是感觉到中国现行法律制度的种种缺陷,但大都归结为体制缘故——制定法律的程序等等,却不曾在制定这个过程中过多的听到经济学家的声音。但是现在不同了,越来越多的法律牵扯到经济利益,故而越来越多的追求“帕累托最优”的经济学分析开始加入。

诚如张博士所说,现在广为在IO(产业组织)领域应用的就是Game Theory和micro-econometrics ,这是现在国外经济学领域研究的热点。国内这方面的学者也越来越多。法经济学现在感觉被炒得有些热,可能是和中国经济快速发展需要相应的法制健全有关吧。

在越来越多的场合听到经济学家的声音,尤其是在媒体上,这我们已经司空见惯了。但是真正的经济分析尤其是微观分析作为一个制定法律的参照,这不得不说中国的法制建设在不断进步。虽然我们看到还是有很多东西需要国务院而不是人代会通过和发布,但是相信随着经济的稳定,以后的法律制度会越来越稳健。毕竟我们说,法律的朝令夕改对于经济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儿。

但是话说回来,像新劳动法那般的法律,都把中国的企业折腾的破产了,领先时代二十年又有什么用?那么以后在发布之前,可不可以有更多的经济分析而不是单纯的法律分析和政治分析呢?期待新的保险法颁布的时候,会看到中国法制建设越来越成熟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