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游来游去

以色列:充满冒险的旅行

以色列。耶路撒冷。特拉维夫。

以前这三个词总是远远的存在于我的词汇库里面。对于他们代表什么一点概念都没有。上一次说到以色列还是读书的时候,有一个summer school在以色列,管吃管住,于是各种心花荡漾。结局自然是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这次终于成行。期间各种波折,比如护照被扣了一个月,比如延长行程,比如开始疯狂恶补关于这个国家的知识。犹太人、天主教、基督教、耶路撒冷、穆斯林,很多很多都是模模糊糊的概念。然而真正经历了二十多个小时的飞机+转机、落地的那一刹那、吹着潮湿温暖海风的那一刹那,突然间有种梦想落地的感觉。以色列。

一呆呆了两周,这个时候分外感谢我的公司。以色列这边的同事特别热情,把我们放在最好的海滩上、早晨醒来就可以去沙滩悠悠然然的散步。对着海风吃早餐,对着海风看落日。实在是不能在浪漫了。

记录一些我意料之外的发现:

  • 特拉维夫(Tel Aviv)和耶路撒冷(Jerusalem)非常的不一样。特拉维夫的狂欢始于半夜,凌晨两三点整个海滩上还都是人,还有很多小孩子开心的玩耍。整个城市好像不需要睡觉一样,早晨六点醒来海滩就开始熙熙攘攘。
  • 这边的饮食非常健康,人们吃好多好多蔬菜,也有肉,也有鱼。最让我意外的是早餐也有鱼,而且不仅仅是烟熏三文鱼,还有一种柠檬腌过的鱼片。开始我还是拒绝的,后面好奇心害死猫吃了一口,惊为天人,再也控制不住,于是每天的早餐从鱼片开始。
  • Shalom and Shabbat Shalom. 意思是你好和周六好。因为周六是以色列的安息日,所以一切都归于平静了,连饭店都不怎么开门。

其他的各位移步到英文博客去看吧....我实在是懒得翻译+搬图片了。

http://blog.cloudlychen.net/israel-full-of-adventures/

随手抄一段:

在以色列东北和叙利亚交界的地方有个湖泊叫太巴列湖(galilee sea),也叫加利利海,湖的东岸就是著名的戈兰高地。1989年,因为太巴列湖水位下降,在它西南岸的奥哈罗 (Ohalo)出露了一个史前遗址。不过,以色列的考古人员对这个遗址只做了初步发掘,太巴列湖的水位就重新上升,又把它淹没了。直到1999年湖面再次 萎缩,新一轮的发掘才得以重新进行。也许正是因为湖水的长期保护,奥哈罗遗址中幸运地保存了大量植物遗存。经过鉴定,其中的谷物籽粒绝大多数都是野大麦; 野小麦的数目非常少,即使加上和小麦属近缘的山羊草属植物的籽粒,总数也不到野大麦的四分之一[ 4]。遗址中还发现了石磨,在它表面甚至还黏附着一些淀粉颗粒,说明它至少有一个用途是把野生谷物磨成粉。经过测年,人们发现奥哈罗遗址是大约1.9万年 前形成的,可见当“新月沃地”的社会还处在狩猎–采集阶段时,对一些人群来说,野大麦恐怕才是他们最主要的粮食。

Categories
游来游去

uber的若干趣事

这次回上海出差、顺带体验了一下uber。主要的动机有这么几个:

  • 不想取现金和带太多现金,打车麻烦。
  • 不想回来贴一堆发票,uber直接发到邮箱里面多好。
  • 市中心高峰期经常打不到车、下雨天也打不到车。
  • 做一个有情怀的人...(呵呵)
  • 以后万一碰到uber的小帅哥呢,总要有话题吧...

总结开来,一些有意思的事情记录如下。

  • uber black是Audi a6起,但是也有奔驰s系之类。白天晚上打到的车明显不同,白天很多都是专职司机,穿着白衬衣一上车就很礼貌的。晚上就有很多业余玩票的了,讲究的是一种“情怀”,上车之后各种乱侃各种开心。不过基本只有市区繁华的地方才能打到。
  • people's uber就各种物美价廉,比打车便宜多了,最难叫车的时候都叫得到...各种偏远也叫得到。
  • 据说新天地晚上12点以后有各种豪车出没,据说大世界附近有3600万的跑车,据说外滩晚上有专门的uber生意。
  • 北京的uber感觉就没意思了,很多就是以前小区门口趴活的直接转行,各种斤斤计较,没有情怀...
  • uber确实帮助了京牌沪牌这种紧缺资源的解放,高峰期加价能打到车也是不错的体验。
  • uber一个账号全球通用,绑张信用卡就好了;就是能存各个国家不同的手机号就好了,每次改手机号还是挺麻烦的...(已经方便很多了好嘛!我实在是有点吹毛求疵呢)
  • 大美帝的uber特别无聊,就是代步的...还是国内的uber有意思啊。
  • 据说看一个地方的经济开放程度就要看那里对于uber的管制多不多....
  • 据上海的uber大叔讲,现在是最好的时机,因为反腐因为互联网人肉,没有领导敢出头搞这个事儿,谁出头谁被人肉谁倒霉...
  • uber还能记录每次打车的gps行程什么,这个数据拿出来玩玩应该蛮有意思的。以后无人汽车什么的...

就这些,以后再看到再补充。国内打车难、出租车行业各种顽疾居然被互联网治愈了,经济学家们你们有什么要发表意见的吗?

 

Categories
我的生活状态

transformation

最近的几点感慨:

  • 衡量一份工作好不好,最重要的可能就是周围的人,尤其当你在一个大公司里面的时候。其他的薪水啊,work-life balance啊,工作内容啊,之类之类的,不是不重要,只是没那么重要——反正哪里也不会很差?
  • 最近半年好像越来越认同stats的一些看法了,思考的角度也越来越stats,呃。前两天和boss无意说起贝叶斯和频率派,我们最后达成共识就是,open mind的人都是经历过一些transformation的,无论是从哪个方向到哪个方向,抛弃偏执放下身段认同另一个观点,其实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太多的时候我们被迫习惯(路径依赖)、被过去的自己所约束、特别怕失去曾经被洗脑的那些犹如信仰般存在的观点,其实回过头去看都没那么重要。经历transformation其实是件蛮好玩的事儿。
  • 锻炼和自己完全不同背景不同观点的人交流的能力也是一件蛮有意思的事儿。因为这个过程需要你去换位思考、很多时候不是为了说服对方什么,只是倾听另外一种不同的观点和人生。存在必有道理,所以去听听为什么那些观点存在其实也是蛮有意思的。坚持自己的观点固然重要,但是也要明白为什么别人认同或者不认同,尤其是别人不认同的时候他们的想法又是什么。很多事情都是come with a cost,不能觉得什么都是理所应当的,很多时候坚持己见只是忽略了背后隐藏的cost...
  • 最后就是无论开心或者失落,总不要对外界关上沟通的窗户。To feel sad makes you a human being.
Categories
我的生活状态

此篇负能量

1. 帝国主义。我在落园无数次的说起“经济学帝国主义”,典型表现就是对其他发展几百年几千年学科的不屑。尤其是对其他社会科学学科的入侵,一副理所当然我们才是对的的高傲姿态。这样的姿态在一届一届老师学生不懈的洗脑之下,越来越严重。可是看看最近几年faculty job market,明显是越来越供大于求,不知道何年何月就要开始出现postdoc了。不对,现在人家不叫postdoc,叫做predoc。

最近跟几个纯econ的人聊天,越来越对那种不知道哪里来的自傲表示无语。人都是好人——就是不能跟他们提econ和其他学科的交叉。世界上明明有那么多你们不知道的,为什么搞得好像自己什么都知道似的呢?想象一下,一个对machine learning半知半解的econ人,突然蹦出来一句,"we are on the top of the data science world"....我好想挖个坑钻进去...

2. 帝国主义的另一端。最近发现cs出身的貌似也被洗脑了,入侵其他学科的姿态一点都不比当年的econ差到哪里去(或许人家开始的更早,只是我接触的太少不够了解)。具体的故事就不说了。值得大家注意的就是ai(人工智能),其实我觉得他们发展的远远没有外面的人想象的那么快,也远远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神奇。产品化也不是做的那么好,也没见多少机器人走进千家万户啊。

3. 好玩 vs 好用。大部分东西是好玩而无用。就如这个世界有很多东西美丽而与你无关。但是干嘛关心这么多呢,能自己玩的开心也不错嘛。

负能量就是负能量,不负责也不负责读者感受。

Categories
我的生活状态

湾区的一些感受

以前来美国都是出差,反正公司管吃管住,大部分东西都不怎么操心,其实还是挺不一样的。这次是真的搬过来了,就要跟各个政府部分打交道,此时才算是真正和这个社会制度开始打交道。

我是一种对美国既不喜欢也不讨厌的状态。这次搬过来也只是想换个环境增加一点人生阅历,并非抱着一种特别崇敬的心情来看的(也可能是在欧洲待过之后已经明白了“外国的月亮也不总是圆圆的”那样的道理)。

税收制度。我现在接触到的还只是个税。美国的个税是真正意义上的“所得税”,允许有很多项目的抵扣,而不像中国的个税基本就是一个“流转税”,按工资流水交完了就完了。以前觉得欧洲税高,现在看美国税率也不低,乱七八糟扣完了手里真没什么钱了(加州有州税)。说到州税也就是美国特色的联邦-州政府制度。中国虽然是有国税和地税之分,但至少在个人所得税这里我们只需要交一次就好了。美国就要两层盘剥(取决于每个州的税制),包括法律也是,每个州都有自己的法律。而且对个人来讲最崩溃的就是要全球交税——比如我在中国有房租收入,按税法那也要交美国的税(中国已经交过的可以抵扣)。

社保。社保某种意义上就是交税,这个全球各个国家都类似,我还真没看到哪里是真正的“现收后付”,基本都是“现收现付”吧。美国乱七八糟的社保交了一堆然后发现医保还是额外买的,我至今也没太搞明白扣的一堆都是什么钱,就当交税了吧。反正在上海也是扣8%社保2%医保什么的。我刚来没几天就跑到社会安全局那里去办理ssn了,美国好像没有身份证号一说,反正ssn大概是最好的个人识别的方式了,办银行卡啊什么都靠这个。但是这东西又不象国内的身份证那样可以当证件用,这个号码居然是要保密的,这张卡也就是薄薄一张纸片,需要藏起来....

投票权。反正这个是建立在交税基础上的,刚来不久就收到呼吁停止扩建milpitas垃圾场的传单。民主有民主的玩法。

信用制度。这是除了民主之外大家羡慕美国最多的?反正我还没觉得这东西有啥特殊...

驾照。DMV应该是我到了加州之后跑的次数最多的地儿了。有意思的是,DMV除了处理跟车和驾照有关的东西,还可以申请一张id,非驾照的id。还有就是出门就要开车,这个挺讨厌的。

地址。美国好像办什么东西都特别看重地址。开银行账户需要提供带有地址的文件,办理驾照什么也都靠地址,信用卡网上购物还要验证billing address(以前用国内信用卡海淘的时候这个都是随便过的)。搬家了要通知劳工局,要通知银行,要通知dmv等等,然后美国寄东西也是奇慢无比的,习惯了国内的“江浙沪包邮次日到”只能默默的去搞个amazon prime来实现two day free shipping了。哎。还我顺丰...

房租。湾区房租贵的离谱,哎。2k刀都不一定找得到一室一厅住起来还算放心的房子。至于日常物价什么的,倒是和出差没什么两样,最多就是去超市买东西的次数多了一些。

社交。开车就没得喝酒,好像湾区人民都是过的家庭生活,下班也没见谁去喝酒,除非是生日趴什么的。倒是大大小小的各种meetup一堆堆的,可见大家晚上还是挺无聊的,需要一些活动来打发时间。

好像也没啥了,一个整天上班下班的人应该有啥可以说的呢?美国又不是欧洲,随处走走都是艺术建筑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