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事儿关经济

从众和市场效率(market efficiency)

原来写过一点关于从众心理的东西,可见:[cref %e4%b9%9f%e8%af%b4%e4%bb%8e%e4%bc%97]。只是近几日想起来另一个词儿——market efficiency,或者更直接的,有效率的市场,觉得这两者有点有意思的联系。

我们要先找出这么一个人A:他从来没学过经济学,不知道啥是理性经济人、不知道博弈论、也不知道功利主义,就是在普通不过的正常人一个。然后再找出一个人B:他学过经济学,对经济学基本理论有足够的理解,坚信市场是有效率的。

这个时候,我们再让A和B进入同一个场景:在广场上散步的时候发现地上有破旧的1元钱纸币(为什么是1元呢?因为它不够重要,要是100可能结果就迥异了)。这个时候,A和B会捡起来么?

或许比较简单的能预测的就是B的行为,因为他相信市场是有效率的,所以这纸币肯定是假的,要不早就有人捡起来了。所以,他淡然的走过,不留一片云彩……

然后A呢?他看到钱在地上,有可能是真的有可能是假的,但是既然大家都不捡起来,肯定是有人捡起来发现是假的就扔了,那么从众心里作怪下他也不捡。就算是真的,不就1块钱嘛……所以,他也淡然的走过,不带一丝眷恋……

好吧,如果是100块纸币呢?对于B来说,1块和100块在他的市场是有效率的理论前没有任何区别,所以继续淡然。但是对于A来说,他会想,我弯下腰捡起来看看也不损失什么,真的我就赚了,假的我再毁掉便是。也就是说,在机会成本比较小而收益可能会比较大的的时候,人们这种“善小而不为”的想法就被“为之”取代了,什么从众心理之流就被跑到脑后了。其实这么看,用心理学来分析人们的行为倒是有趣得多。

好吧,捡钱的例子原本是个经典的嘲笑经济学家的笑话,更现实的情况可能是:在一个大商场的洗手间,有很多小隔断、门都关着,但是并不能确定里面到底是不是每个都有人。如果前面有别人在等,那么后面的人是继续等呢?还是一个个敲门去试探一番呢?

在学校的教学楼里这种场景常年出现,大家一般都会试探性的敲一个两个门。但是我在商场或者其他稍稍高级的公共场所,遇到的都是大家安静的等着,没有人会去甘冒风险。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商场,人们表现出来的实则就是一种从众心理:大家都敲我就敲;大家都不敲,我又何必突兀……而如果用市场是有效的来解释, 那么肯定会判断没有人敲门……因为市场是有效率的嘛,前面的人既然在等,那么我也等好了。

可能在大多数情况下,市场确实是有效率的,无论是从博弈论的角度去看还是传统的供需分析,不过有的时候行为的结果会和有效市场一致、有的时候却并不一定如此。于是我在想,基于有效市场理论的一系列金融模型,是不是也可能因为这个原因而有所欠缺?当然,猜测而已。等待更多心理学的研究结果融入经济学之中。

Categories
事儿关经济

物理、量子和经济

突然间想起来那天听讲座的时候旁边是一物理学院的,在面对他得知我是经济学院的之后那种诧异的表情,为了让气氛不那么尴尬,我就开始滔滔不绝的“忽悠人”了。其实,我去听讲座的目的蛮单纯的,就是漫漫暑假在家里闷的发慌了,找个理由出去溜达一圈而已。但是既然遇到物理学院的,就不得不漫天闲扯。我就特别厚脸皮的给人家说,“我曾经拿了好几本量子物理的书来研读,试图搞明白点什么,最后却始终不知所云,真的是天书啊!”人家自然奇怪的问我闲着没事儿看什么量子物理……其实,当年我就是被一句不知道从哪里看到的话忽悠了,说“经济学和量子物理之间有某种神秘的联系”……然后就头脑发热的去看量子物理了,还一个个找开过这门课的物理学院的信息学院的死党们求他们给我灌输点量子物理的思想。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一无所获。

其实,前几日我在想,经济学有联系宏观和微观的问题,物理学其实也有。他们研究粒子、研究整体,但是为什么他们就能研究的那么和谐?好吧,你可以说物质是客观的,而经济学研究的对象经济人则是主观的,所以两者不一样。但是反过来,粒子的运动却也是难以预测的,要不也不用布朗运动等等一系列复杂的公式来描述了。说到布朗运动,金融里面用的越来越多。难道说,量子物理已经开始慢慢渗入经济学,那么所谓的“金融物理学”又是研究什么呢?(关于金融物理学,这里有一点科普材料,不过我也没怎么看懂,只知道跟复杂网络有莫大的联系)

呃,话说那天最让我震惊的,就是和我一起海阔天空一通乱扯的那位仁兄,问我“你们是不是博弈论用的比较多”。我说是啊,微观里都是那玩意儿啊。他说,他最近在研究“量子博弈”。听到这个词儿,我顿时囧了。然后他细细的跟我说下去,他们遇到什么什么问题,为什么要引入博弈论来研究之类的,最后我就听得云里雾里的,只能不懂装懂瞎点头了,然后索性把博弈论往学数学的身上推的一干二净……其实,真的,我们就用个均衡的存在性,而至于均衡为什么存在,我至今对纳什均衡存在性的证明还是模模糊糊的,只知道用到了不动点之类的东西。

有的时候感觉,学经济的以前背景是各行各业的都有,理工科的尤甚。虽然需要排除掉一些只是为了找个好工作混个好薪水来转经济的(其实我更建议目标于此的去转金融吧,远比经济来钱快),但还有一些多少有点学术追求的吧。只是不知道为什么,我好像没怎么听说经济学这两年大量的引入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除了数学)[补充:搞理论计算机的也有些跟经济有关,差不多就是从算法和计算复杂性的角度去研究博弈论--感谢李明飞童鞋],经济学跟物理的结合甚少,至于什么化学生物之类的更是八杆子打不着了(除了生态经济学,但感觉生态经济学没怎么改变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只是一个交叉学科的应用而已)。既然这些学科到最后都是“哲学”,那么思维上多少应该相通才对嘛。

扯远了,其实我想说的就是,量子物理对于宏观和微观的看待方式,是不是可以适度的借鉴到经济理论中来?这样个体和总体之间的关系是不是可以看得更清楚一点?现在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研究的东西相差越来越远,他们关注的甚至少有同一问题的不同方面。可是有必要这么割裂一门学科么?诚然,数学也被分割为几何代数以及很多细微的领域、物理学也是如此,但是经济学的分割我总是感觉奇奇怪怪的。宏微观先切一刀,然后再细分其他的领域。而其思维的出发点之不同,弄得宏微观真的越来越像两门学科了。当然,分割并没什么不好,作为一个学经济的,总是会习惯性的认为,分工是更高效的。

Categories
事儿关经济 经济、IT观察与思考

结的和离的

这俩词儿放一块儿或许显得不太好,煞喜?最近身边结婚的一群,商量好了似的,让我看的是目瞪口呆不知道该不该攒钱若干年后婚宴上送点礼金。还有分手的,毕业日即分手日,每年都见到的常景,只能说这世界感情还是干不过现实。

今儿看到一童鞋贴在网上的寻女友要求,有趣得很,拿出来晒晒:

1 必须是北方人 不是欺负南方人 我们的生活习惯不一致 大家都受罪就不好了
2 烟台人(血缘太近对下一代不好)和济南人(我对济南真的没感)免谈
3 最好是个北京人 这样我儿子也能申请北京的经济适用房了 (有点猥琐)
4 身高(爹矬矬一个 妈矬矬一窝 哥懂得)165-(不能穿上跟鞋比我高 我不反对大女子 但是我很大男子)173
5 家里的世交都免谈 (我是和你来感 和你家无关)
6 必须是海归 最好有美国籍 这样我就是美国人他爹
7 我的事你可以管 我的家事你别管 某些人懂得 不要拿我爹妈来压我
8 本科必须是山大的 大家懂得

注,此人为威海男,家中财富未知,但至少有钱足够他奔赴Boston深造。这贴可谓现实的很。刚看新闻说陈水扁大佬在米国买了个豪宅才价值55万美金,这钱折合人民币能被山西煤老板们耻笑死:俺们在北京买楼那都是以单元计的,至少也得8位数吧?

当然,有现实的就有浪漫主义的,比如身边这位幸福的刚领证的孩子:

你没房,我也没车
也许这些年我们还是只能蜗居在7㎡的小房间
但是既然嫁给你
我已做好准备
我们白手起家,一起打拼
这就是我想要的幸福
爱你,只是爱你

多好啊,看着一边是大海平静,一边是高楼耸立,谁都不碍着谁。这世界或许永远都是一个矛盾体,一边是理想浪漫一边是现实残酷。早晨还可以喝着牛奶美滋滋的看着新闻上播放“世界上最迷人的职业”,下午就得对着无良拆迁感叹世道凄凉。

话说,我家周围也有一地儿在拆迁,但没拆到我们院儿里来也没人挂横幅静坐闹事儿,所以也乐得无事清闲。只是最近闲的有点过了,对某些人堵路检查的做法心中颇有怨气。堂堂二环路怎么也不是你们村自己的,有什么权利堵着大家的路一辆辆车检查?尤其是每次都是在公交车上被堵,心里那个不舒服啊,我们遵纪守法天天纳税,这帮吃纳税人钱的却整天耀武扬威好像我们犯了什么法似的要证明自己的清白才行。真是让人一肚子怨气却只能忍着。原来总信奉自由市场经济,觉得拆迁补偿问题根本就是一个市场价格问题,双方协商就好了。后来看多了才明白这里面猫腻有多少,也难怪一个同学还曾半开玩笑的跟我说“有个肥差你去不?旧城改造!老有钱了~只要你能镇得住那群人”。

再说说小产权房。最近国土资源部可谓下猛药,没收了一批小产权房。我一直在想的问题是,小产权房的存在恰恰映射出了低收入阶层对“安得广厦千万间”此等痴人说梦的觉醒,只求一遮风避雨之所,因此甘冒随时被没收的风险。这个侧面可以看出,城市化进程过快导致的“夹心层”生存有多么困难。记得我一同学曾感慨,在他们家乡她家如何有个独栋的小房子,可容一家三代七八口人幸福的生活在一起。而一旦进入城市,她家是不可能帮她承担什么首付的,实在是杯水车薪。但即便如此,她还是没有回到家乡的愿望,宁愿毕业后艰辛的在城市中奋斗,从蜗居一直到拥有自己的大房子。我想她的路至少还不太困难,优异的成绩加上名校研究生,至少可以保证她几年后毕业有个相当不错的去处。但是,和我们同龄的进城务工人员,他们的“城市梦”就显得格外的遥不可及。上个月在上海世界博览会的时候深深的感触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然而在我花掉大半天时间慢慢赏析的城市案例馆的时候,却深深的被中国的几个案例所触动——不是他们的发展奇迹,而是无一例外的土地利用和变相出让的方式。或是工业反哺农业、或是开发房地产引进外来资金,几乎没有“一夜之间农村变城市”的神话是跟土地无关的。或许这些例子中的村民是幸运的,至少他们放弃了土地之后还有生活的维系方式。毕竟更现实的是,越来越多的城市周边土地在城市化进程中的被吞噬,造成的是失地农民凄凉生活。“城乡结合部”,这个词深深的刺痛了太多人的心。为什么拆迁这么难?很简单,如果你是公平的按照市场价格的拆迁(尤其包括未来的可能收益),那么双方的交易自然是自愿的。如果你非要强迫人家放弃土地,那么任何人力能及的抵抗都是可以预见的。总说财产私有权,可是不知道为什么在那么多地方,私有权总是被赤裸裸的厚颜无耻的侵犯。城市,真的只是让一小部分人的生活变得更美好吗?

经济发展总是以“提高人民的福利水平”为目标的,可惜跟很多人讨论过这个问题,无论是资历很深的经济学家,还是初出茅庐的青年才俊,抑或非经济学圈内人,多少表现出来的都是觉得经济增长并没有带来生活的全面改善——也就是说,人们并没有活得更幸福。当然幸福的衡量是个问题,我们总在多少的鄙视希腊高福利带来的人们慵懒,在他们的财政危机中还幸灾乐祸,却不知中国国内即使没有财政危机人们的生活也只是被一次次的美好的希望所支撑着。希望有个大房子、希望孩子们可以享受最好的教育、希望自己年老之后可以享受高水平的医疗,这样的简单梦想支持着无数的青年人奋斗。然后很多人半途上翻然醒悟,带着自己最宝贵的财富,或是人力资本、或是多年来的储蓄,断然决然的移民他乡。可以说,近些年来的“技术移民”的数据是很可观的,更直观的感受或许可见于近几年放弃高考的人已经越来越多。很多时候这已经不单单是一个教育体制的问题,我想可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社会保障等等问题。总在指责中国的高等教育多么失败,那不如去看看高等教育之后人们的生活多么绝望吧。北大清华的天之骄子,也不免为了一个北京户口、一套不过七八十平米的房子而黯然心碎。至少出国,还有继续梦想的可能。因此每每在背红宝书的时候,想想“一个单词多少美金”,很多人就这么咬咬牙挺过去了。我相信这其中有很多的人是理想主义、为学术梦想而奋斗,但相对的,或许正是没有足够好的环境让国内也足以承载他们的理想吧。

=尽信书不如无书,何况一人半夜痴语?读过就忘了吧=

Categories
事儿关经济

一篇paper,一门课程

原谅我近几日的pretty busy,顺带原谅我回信的简略……不过今天看到了一篇paper,有点意思,想说说,就又跑到落园来了。

这篇paper是Yuki Kumagai, 2010."Networks and Markets. The dynamic impacts of information, matching and transaction costs on trade," Discussion Papers 2010-07, The Centre for Decision Research and Experimental Economics, School of Economics, University of Nottingham.

其实开始只是看到这篇文章的题目,觉得很有意思。后来下下来一看就乐了,CeDEx的working paper,真巧。记得当初无奈放弃CeDEx的时候,还在给Chris的邮件中写道会一直follow他们的paper,没想到以这种形式follow了,也算无意中的缘分吧。文章大概回答的问题就是,人们为什么更多依赖网络(人际网络)进行贸易往来而不是直接通过市场?文章中一连串的博弈模型,不过没有基于我预想中的social network analysis的approach,而是基本就是重复的多人博弈。呃,略有失望。不过结论指出,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has greatly focused on the role of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among traders in achieving eciency of trade. This paper contributes to demonstrate that independent of the monitoring structure matching friction is another factor that brings self-enforcing mutually bene cial transactions over time in the personal-information game.

算是有点新意吧。然后讨论了一下各种贸易的情形下的均衡结果。

有意思的是今天还看到一篇blog,是Jordi的,说的是在UPF听一门social network的课的时候人很少的窘境,可能是UPF做宏观的多而微观的少……呃,嘿嘿,看到这儿的时候可乐坏了我了,要知道像我这种人,最喜欢的就是人少的课,三五人的像讨论课似的最好。呃,咱一向喜欢走小众路线,哈哈。希望不会被狠狠的打击,祈祷中……

Categories
事儿关经济

又该学点数学了?

我承认这将近半年的时间有点荒废,没有好好的踏下心来坐在书桌前看书做题,最多就是飘飘然的看几篇paper,然后飘飘然的把论文写的跟散文似的……

刚刚收到了Barcelona GSE的director的一封信,当然是群发的,就是提醒大家暑假到了不要荒废,来之前好好学学数学……然后给了两本书,一本是经典的蒋中一的《数理经济学的基本方法》,考虑到上学期数理经济学已然把这本书学过,故直接无视之。然后是一本久闻大名如雷贯耳的Mathematics for Economists,作者: Carl P. Simon / Lawrence E. Blume。搜了搜既没有影印版又没有中译本,只能无奈地去下了一个电子版,但是越看越没味道。

有意思的是,前阵子有被警告说我“不要再过多关注技术层面的东西”,弄得我这么一个被稀里糊涂灌了一堆数学却实际上一知半解的人好无奈。我还是想搞明白实变到底是个啥子东西,就是不知道为什么每次打开实变的书都没有看下去的动力,又不像去年云里雾里修泛函分析的时候那么被动的非看不可。总觉得还是规规矩矩的上课比较好,要不我就不指望能深刻理解实变的深刻含义并漂亮的运用到经济学中了……

毕竟有句话在那里,技术上的东西是好学的,经验上的东西也是能积累的,唯有灵感和嗅觉可能是更依赖天分。于是我就一直在探究自己对经济学到底有几分灵性。可惜,越探究越受打击,感觉还一时无法逾越经济学和数学完美结合的鸿沟,其他的就更像是外行扯淡。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嘛。我总不能仰天长叹,说一句“不是在下没有想法,只是一时难以实现”吧?当然,每年都会有人跳出来争论“到底是数学更重要还是经济学本身更重要”,这个问题其实已经没必要再争了……想发论文吗?学数学吧!不想发论文么?那你也得看懂别人充斥着数学符号的论文吧!什么?你压根不屑于他们的论文?好吧,那你自己跟自己玩吧,拜拜~

落园里曾经有段时间大量、密集的出现一堆同时标有“经济学”和“数学”的文章。那是当年迷茫的时候,当然我也不能说现在不迷茫了,只是懒得纠结了索性先选条路子随便学点数学吧。现在我在琢磨“经济学之美”到底在哪里……呃,这就像是一个相处很久的恋人,看着看着也没啥特别的感觉了,我总得找点新鲜感来保持对经济学的兴趣和渴望,否则就真的只是把“我爱经济学”挂在嘴边却不知道到底爱它有几分。努力的让自己觉得“公式和推导不boring”,努力的让自己沉浸在经济学的小世界里面,坐井观天。可惜,世界这么五彩缤纷,选择太多、太多,相比而言不受诱惑就太难、太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