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网络新发现

开放课程(Open Course)

最近这东西貌似在网上挺火的,我注意到它就是看新闻的时候,猛然间冒出来长达几分钟的介绍,惹得我心里长草便去网上搜了搜。果然,在国内的电驴社区这东西已经热得发烫。

看了一下,是Yale的为主,可能是因为有视频吧。记得以前MIT的开放课程做得挺早的,东西也很多,就是没有视频可以下,可能这也是为啥一直不温不火的缘故吧。这次Yale的视频可是极大的触动了国内某些习惯吃免费的午餐的同仁们的神经,几大字幕组也开始抢这个蛋糕。不过,说实话,以前看电视剧的时候对字幕组的翻译质量不太在意,反正大差不大就OK了。可是这次看了一下课程之一的博弈论,对其听译水平顿感怀疑……尤其是某些专业词汇的翻译,呃,一看就不是学经济学出身的。有句话怎么说来着,翻译专业书籍,该领域的人士往往比纯外语专业的翻译的好。举个让人很无奈的例子吧,当时我看的是一愣一愣的。

罪证在这儿这儿,不知道谁抄的谁,惊人的一致。其实其他的还好,就这个让我受不了:

14 Backward induction: commitment, spies, and first-mover advantages 落后的感应:承诺,间谍,和先行者优势
15 Backward induction: chess, strategies, and credible threats 落后的感应:国际象棋,战略和可信的威胁
16 Backward induction: reputation and duels 落后的感应:声誉和决斗
17 Backward induction: ultimatums and bargaining 落后的感应:最后通牒和讨价还价

这个?我开始一看中文就楞在那儿而了,想想自己的博弈论真的是白学了,不知道啥是"落后的感应"。后来看了英文,才有点啼笑皆非的明白,原来是”逆向归纳法“……晕啊。这种词儿,翻译者若是有心的搜搜,应该不难找到大家广为接受的译法。其他的就无伤大雅了,比如可置信的威胁(credible threats)之类的。

感觉他们讲的满全面的,比如最后一课24 Asymmetric information: auctions and the winner's curse,居然说到winner's course,这个东西我只在博弈论的课本上看到例子过却对其模型记忆不太深刻。还有热的发烫的拍卖理论……真是的,我们博弈论课程都没讲这么多,可怜啊~我一直怀疑这到底是Yale的经济系本科生的课程还是面向全校的通选课,后来想了想国外有这么迂腐么,什么课大家喜欢就去选应该就可以吧。至少应该不会是数学院的博弈论,那么多证明可是真的会让人疯掉的。

哦,还有一个和经济有关的课程是金融市场,此外还有一些社科等等的例如”死亡“。这个地址就不一一列出了,请移步http://oyc.yale.edu/。之所以给这个地址是对现在的翻译有点,呃,疑虑,还是原版吧。别的不说,我真喜欢那个大讲堂的(算个Hall?),上起课来蛮有感觉的。当然,我更喜欢小讨论室,呵呵~人少话多而不是被强行灌输了。

Categories
网络新发现

第二届R会议新闻稿、线性代数

前几日收到Yihui兄转发的邮件,第二届中国R语言会议的新闻稿已经发在今年的R Journal上了。虽然已经多少看过这篇稿子,但是最终看到排版好的还是感觉很有意思。就单独把这两页的新闻稿从长长的R Journal里拎出来了,可以在这里下载:RJournal_2010-1.pdf。当然也可以下载全部的R Journal:Volume 2/1, June 2010

恩,顺便广告一下,第三届中国R语言会议上海会场也开始call for papers了,而这次转战上海财经大学足可以见到上海滩竞争之激烈。同样的,请持续关注COS官网的更新:http://cos.name/chinar/chinar-2010/

好了,广告做完了,提一下最近让我颇为眼前一亮并有所感悟的一篇文章: 《理解矩阵(一、二、三)》。这篇文章虽然看到的时候已经很晚,但是让我有时间好好的思考学过了那么多线性代数高等代数到底学到的是什么,也有助于进一步理解计量里面的一些东西,免得总是觉得被灌了很多“三明治”矩阵们却不知道他们到底玩的是什么。因为我傻傻的给落园定位了一个“原创”,所以转载的此文就放在后花园了,请移步:http://blog.loyhome.cn/357(原文见http://blog.csdn.net/myan)。不过有意思的是,这个人貌似是搞计算机图形的,所以很多东西都带有计算机思维的色彩。然后就有若干学数学的人跳出来说“你这东西如何如何不严谨”。但对于我这种只喜欢站在门外凑热闹的人来说,足够了~矩阵是个很有意思的东西,从大一的时候就傻傻的搬回来一本《矩阵论》,然后傻傻的发现自己完全理解不了……现在依旧理解不了,可见四年的学习也没啥进步。

这两篇文章发表于去年的4月。在第二部分结束的时候,我说:
矩阵不仅可以作为线性变换的描述,而且可以作为一组基的描述。而 作为变换的矩阵,不但可以把线性空间中的一个点给变换到另一个点去,而且也能够把线性空间中的一个坐标系(基)表换到另一个坐标系(基)去。而且,变换点 与变换坐标系,具有异曲同工的效果。线性代数里最有趣的奥妙,就蕴含在其中。理解了这些内容,线性代数里很多定理和规则会变得更加清晰、直觉。

这个留在下一篇再写吧。

因为有别的事情要做,下一篇可能要过几天再写了。 ”

然而这一拖就是一年半。一年半以来,这两篇粗糙放肆的文章被到处转载,以至于在Google的搜索提示中,我的名字 跟“矩阵”是一对关联词汇。这对于学生时代数学一直很差的我来说,实在是令人惶恐的事情。数学是何等辉煌精致的学问!代表着人类智慧的最高成就,是人与上 帝对话的语言。而我实在连数学的门都还没进去,不要说谈什么理解,就是稍微难一些的题目我也很少能解开。我有什么资格去谈矩阵这样重要的一个数学概念呢? 更何况,我的想法直观是直观,未见的是正确的啊,会不会误人子弟呢?因此,算了吧,到此为止吧,我这么想。


是时不时收到的来信逐渐改变了我的想法。

一年半以来,我收到过不下一百封直接的来信,要求我把后面的部分写出来。这些来信大部分是国内的网友和学生,也有少数来自正在国外深造的朋友,大部分是鼓 励,有的是诚挚的请求,也有少数严厉斥责我不守承诺。不管是何种态度,这都表明他们对我这一点点小小的思考成果的鼓励,特别是对于我这种思维的视角和尝试 的鼓励。他们在信中让我知道,尽管我的数学水平不高,但是我这种从普通人(而不是数学家)视角出发,强调对数学概念和规则的直觉理解的思路,对于很多人是 有益的。也许这条路子在数学中绝非正道,也不会走得很远,但是无论如何,在一定的阶段,对一部分人来说,较之目前数学教材普遍采用的思路,这种方式可能更 容易理解一些。既然是可能对一部分人有帮助的事情,那么我就不应该心存太多杂念,应该不断思考和总结下去。

所以,下面就是你们来信要求我写出来的东西。

首先来总结一下前面两部分的一些主要结论:

1. 首先有空间,空间可以容纳对象运动的。一种空间对应一类对象。
2. 有一种空间叫线性空间,线性空间是容纳向量对象运动的。
3. 运动是瞬时的,因此也被称为变换。
4. 矩阵是线性空间中运动(变换)的描述。
5. 矩阵与向量相乘,就是实施运动(变换)的过程。
6. 同一个变换,在不同的坐标系下表现为不同的矩阵,但是它们的本质是一样的,所以本征值相同。

下面让我们把视力集中到一点以改变我们以往看待矩阵的方式。我们知道,线性空间里的基本对象是向量,而向量是这么表示的:

[a1, a2, a3, ..., an]

矩阵呢?矩阵是这么表示的:

a11, a12, a13, ..., a1n
a21, a22, a23, ..., a2n
...
an1, an2, an3, ..., ann

不用太聪明,我们就能看出来,矩阵是一组向量组成的。特别的,n维线性空间里的方阵是由n个n维向量组成的。我们在这里只讨论这个n阶的、非奇异的方阵, 因为理解它就是理解矩阵的关键,它才是一般情况,而其他矩阵都是意外,都是不得不对付的讨厌状况,大可以放在一边。这里多一句嘴,学习东西要抓住主流,不 要纠缠于旁支末节。很可惜我们的教材课本大多数都是把主线埋没在细节中的,搞得大家还没明白怎么回事就先被灌晕了。比如数学分析,明明最要紧的观念是说, 一个对象可以表达为无穷多个合理选择的对象的线性和,这个概念是贯穿始终的,也是数学分析的精华。但是课本里自始至终不讲这句话,反正就是让你做吉米多维 奇,掌握一大堆解偏题的技巧,记住各种特殊情况,两类间断点,怪异的可微和可积条件(谁还记得柯西条件、迪里赫莱条件...?),最后考试一过,一切忘光 光。要我说,还不如反复强调这一个事情,把它深深刻在脑子里,别的东西忘了就忘了,真碰到问题了,再查数学手册嘛,何必因小失大呢?

言归正传。如果一组向量是彼此线性无关的话,那么它们就可以成为度量这个线性空间的一组基,从而事实上成为一个坐标系体系,其中每一个向量都躺在一根坐标 轴上,并且成为那根坐标轴上的基本度量单位(长度1)。

现在到了关键的一步。看上去矩阵就是由一组向量组成的,而且如果矩阵非奇异的话(我说了,只考虑这种情况),那么组成这个矩阵的那一组向量也就是线性无关 的了,也就可以成为度量线性空间的一个坐标系。结论:矩阵描述了一个坐标系。

“慢着!”,你嚷嚷起来了,“你这个骗子!你不是说过,矩阵就是运动吗?怎么这会矩阵又是坐标系了?”

嗯,所以我说到了关键的一步。我并没有骗人,之所以矩阵又是运动,又是坐标系,那是因为——

“运动等价于坐标系变换”。

对不起,这话其实不准确,我只是想让你印象深刻。准确的说法是:

“对象的变换等价于坐标系的变换”。

或者:

“固定坐标系下一个对象的变换等价于固定对象所 处的坐标系变换。”

说白了就是:

“运动是相对的。”

让我们想想,达成同一个变换的结果,比如把点(1, 1)变到点(2, 3)去,你可以有两种做法。第一,坐标系不动,点动,把(1, 1)点挪到(2, 3)去。第二,点不动,变坐标系,让x轴的度量(单位向量)变成原来的1/2,让y轴的度量(单位向量)变成原先的1/3,这样点还是那个点,可是点的坐 标就变成(2, 3)了。方式不同,结果一样。

从第一个方式来看,那就是我在《理解矩阵》1/2中说的,把矩阵看成是运动描述,矩阵与向量相乘就是使向量(点)运动的过程。在这个方式下,

Ma = b

的意思是:

“向量a经过矩阵M所描述的变换,变成了向量b。”

而从第二个方式来看,矩阵M描述了一个坐标系,姑且也称之为M。那么:

Ma = b

的意思是:

“有一个向量,它在坐标系M的 度量下得到的度量结果向量为a,那么它在坐标系I的度量下,这个向量的度量结果是b。”

这里的I是指单位矩阵,就是主对角线是1,其他为零的矩阵。

而这两个方式本质上是等价的。

我希望你务必理解这一点,因为这是本篇的关键。

正因为是关键,所以我得再解释一下。

在M为坐标系的意义下,如果把M放在一个向量a的前面,形成Ma的样式,我们可以认为这是对向量a的一个环境声明。它相当于是说:

“注意了!这里有一个向量,它在坐标系M中度量,得到的度量结果可以表达为a。可是它在别的坐标系里度量的话,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为了明确,我把M放在 前面,让你明白,这是该向量在坐标系M中度量的结果。”

那么我们再看孤零零的向量b:

b

多看几遍,你没看出来吗?它其实不是b,它是:

Ib

也就是说:“在单位坐标系,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直角坐标系I中,有一个向量,度量的结果是b。”

而  Ma = Ib的意思就是说:

“在M坐标系里量出来的向量a,跟在I坐标系里量出来的向量b,其实根本就是一个向量啊!”

这哪里是什么乘法计算,根本就是身份识别嘛。

从这个意义上我们重新理解一下向量。向量这个东西客观存在,但是要把它表示出来,就要把它放在一个坐标系中去度量它,然后把度量的结果(向量在各个坐标轴 上的投影值)按一定顺序列在一起,就成了我们平时所见的向量表示形式。你选择的坐标系(基)不同,得出来的向量的表示就不同。向量还是那个向量,选择的坐 标系不同,其表示方式就不同。因此,按道理来说,每写出一个向量的表示,都应该声明一下这个表示是在哪个坐标系中度量出来的。表示的方式,就是 Ma,也就是说,有一个向量,在M矩阵表示的坐标系中度量出来的结果为a。我们平时说一个向量是[2 3 5 7]T,隐含着是 说,这个向量在 I 坐标系中的度量结果是[2 3 5 7]T,因此,这个形式反而是一种简化了的特殊情况。

注意到,M矩阵表示出来的那个坐标系,由一组基组成,而那组基也是由向量组成的,同样存在这组向量是在哪个坐标系下度量而成的问题。也就是说,表述一个矩 阵的一般方法,也应该要指明其所处的基准坐标系。所谓M,其实是 IM,也就是说,M中那组基的度量是在 I 坐标系中得出的。从这个视角来看,M×N也不是什么矩阵乘法了,而是声明了一个在M坐标系中量出的另一个坐标系N,其中M本身是在I坐标系中度量出来的。

回过头来说变换的问题。我刚才说,“固定坐标系下一个对象的变换等价于固定对象所处的坐标系变换”,那个“固定对象”我们找到了,就是那个向量。但是坐标 系的变换呢?我怎么没看见?

请看:

Ma = Ib

我现在要变M为I,怎么变?对了,再前面乘以个M-1,也就是M的逆矩阵。换句话说,你不是有一个坐标系M吗,现在我让它乘以个M-1, 变成I,这样一来的话,原来M坐标系中的a在I中一量,就得到b了。

我建议你此时此刻拿起纸笔,画画图,求得对这件事情的理解。比如,你画一个坐标系,x轴上的衡量单位是2,y轴上的衡量单位是3,在这样一个坐标系里,坐 标为(1,1)的那一点,实际上就是笛卡尔坐标系里的点(2, 3)。而让它原形毕露的办法,就是把原来那个坐标系:

2 0
0 3

的x方向度量缩小为原来的1/2,而y方向度量缩小为原来的1/3,这样一来坐标系就变成单位坐标系I了。保持点不变,那个向量现在就变成了(2, 3)了。

怎么能够让“x方向度量缩小为原来的1/2,而y方向度量缩小为原来的1/3”呢?就是让原坐标系:

2 0
0 3

被矩阵:

1/2   0
0   1/3

左乘。而这个矩阵就是原矩阵的逆矩阵。

下面我们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

“对坐标系施加变换的方法,就是让表示那个坐标系的矩阵与表示那个变化的矩阵相乘。”

再一次的,矩阵的乘法变成了运动的施加。只不过,被施加运动的不再是向量,而是另一个坐标系。

如果你觉得你还搞得清楚,请再想一下刚才已经提到的结论,矩阵MxN,一方面表明坐标系N在运动M下的变换结果,另一方面,把M当成N的前缀,当成N的环 境描述,那么就是说,在M坐标系度量下,有另一个坐标系N。这个坐标系N如果放在I坐标系中度量,其结果为坐标系MxN。

在这里,我实际上已经回答了一般人在学习线性代数是最困惑的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矩阵的乘法要规定成这样。简单地说,是因为:

1. 从变换的观点看,对坐标系N施加M变换,就是把组成坐标系N的每一个向量施加M变换。

2. 从坐标系的观点看,在M坐标系中表现为N的另一个坐标系,这也归结为,对N坐标系基的每一个向量,把它在I坐标系中的坐标找出来,然后汇成一个新的矩阵。

3. 至于矩阵乘以向量为什么要那样规定,那是因为一个在M中度量为a的向量,如果想要恢复在I中的真像,就必须分别与M中的每一个向量进行內积运算。我把这个 结论的推导留给感兴趣的朋友吧。应该说,其实到了这一步,已经很容易了。

综合以上1/2/3,矩阵的乘法就得那么规定,一切有根有据,绝不是哪个神经病胡思乱想出来的。

我已经无法说得更多了。矩阵又是坐标系,又是变换。到底是坐标系,还是变换,已经说不清楚了,运动与实体在这里统一了,物质与意识的界限已经消失了,一切 归于无法言说,无法定义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矩阵是在是不可道之道,不可名之名的东西。到了这个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伟大的线性代 数课本上说的矩阵定义,是无比正确的:

“矩阵就是由m行n列数放在一起组成的数学对象。”

好了,这基本上就是我想说的全部了。还留下一个行列式的问题。矩阵M的行列式实际上是组成M的各个向量按照平行四边形法则搭成一个n维立方体的体积。对于 这一点,我只能感叹于其精妙,却无法揭开其中奥秘了。也许我掌握的数学工具不够,我希望有人能够给我们大家讲解其中的道理了。

我不知道是否讲得足够清楚了,反正这一部分需要您花些功夫去推敲。

此外,请大家不必等待这个系列的后续部分。以我的工作情况而言,近期内很难保证继续投入脑力到这个领域中,尽管我仍然对此兴致浓厚。不过如果还有(四)的 话,可能是一些站在应用层面的考虑,比如对计算机图形学相关算法的理解。但是我不承诺这些讨论近期内会出现了。

Categories
事儿关经济 网络新发现

违反直觉的“拍卖”

昨天无意间瞟见了CCTV的一条新闻,或许和汇率啊、沉船打捞啊等等比起来真的不算是多重要,但是我却格外的感兴趣:江西弋阳拍卖人行道摊位(视频见这儿)。

搜了搜发现这条新闻的分析很多,大多数是集中于到底公不公平之类的,尤其让人好笑的就是“开创城管经营新模式”。我所奇怪的是,按照经典的经济学理论,拍卖体现的是消费者的支付意愿。在这里,既然拍卖的是摊位(且不管这东西合不合法),那么作为购买者的小摊贩们,必然要考虑到拍卖出价和自身收益之间的关系。

让我费解的是,新闻中说“最多的摊位拍卖到一万多元”“小贩们入不敷出,难以持续经营”。小贩们再不济,也知道一年占道经营大概能得到多少钱,刨去成本之后纯利润为多少钱,那么他们必然心里有数,知道一个摊位最多值多少钱,怎么会拍出来天价摊位呢?我实在是想不通了。好吧,就算我们考虑到预期,小贩们觉得现在不会被轰来轰去,卖东西所得的钱可能更多,但是也不足以到“入不敷出”的程度啊——就算不是“理性预期”,也不至于偏差这么大吧。然后就算是考虑小贩们彼此之间的博弈,也不至于囚徒困境到大家都活不下去啊,最多流标就是了。

我还是想不明白,在拍卖的时候怎么会有人肯出这么高的价钱,最终把自己整的活不下去。虽然“因中标而死”的企业多的是,但是像这么小的、个体层次的拍卖出问题,还真罕见。因此我觉得,这拍卖绝不像新闻报道里面所说的那么简单,到底是拍卖还是硬性收费都很难说。至于为啥最后这笔钱又退回来了,我想肯定也不是那么简单的“活不下去”的问题,本身“拍卖”的违法可能正是最后贻笑大方的原因。

Categories
事儿关经济 网络新发现

几个跟论文有关的趣事儿

在这个毕业季,很多东西都是短暂的忙碌着,却也回味起来颇有意思。摘录几则周围人真实的状态。

  • 一年前,导师给我说,你开始准备毕业论文吧。我说好。
    一个月前,我跟导师说,这个题目凑活么。他说好。
    一星期前,我 跟导师说,我实在写不出来了。他扔给我几篇论文。
    一日前,我终于撑不住了,说,我写综述行么?
    一个小时前,我发现,连综述我都写不出来了……算了,论文你Kill我吧。我不毕业了还不行 么…
  • 一写论文就不高兴,一不高兴就不写论文。
    一不写论文就高兴,一高兴一天就过去了。
  • A:你用的啥模型?计量还是。。?
    M:……很简单的一点点计量,我不擅计量……
    A:哎 挺好了 据说今年几乎没人用数学。。。
  • B:在哪找篇英文文献呢?
    N:我也在考虑这个问题.....

还有一些转载的,看着玩儿吧。

在一个充满阳光的午后,一只兔子从她的洞里出来享受大好天气。
天气好得让她失去警觉,一只狐狸危随其後,抓住了她。
" 我要把你当午餐吃掉!"狐狸说。
"慢著!"兔子答道。"你应该至少等个几天。"
" 喔?是吗?为什么我要等?"
"嗯,我正在完成我的博士论文。"
"哈,那是个很蠢的理由。你的论文题目是什么?"
"我正在写"兔子比狐狸与狼的优越性"。"
" 你疯了吗?我应该现在就把你吃了!大家都知道狐狸总比免子強。"
"根据我的研究,并不尽然。如果你想的话,你可以来我洞里,自己读它。如果你不能被说服,你可以把我当午餐吃了。"
"你真的疯了!"但狐狸很好奇,而且读读论文也不会损失什么,就跟兔子进去了。狐狸再也没有出来。

几天以后兔子又出来休息。一只只狼从树丛中出来并准备吃她。
" 慢著!"兔子叫道。"你现在不能吃我。"
"为什么呢?我毛绒绒的开胃菜。"
" 我的论文‘兔子比狐狸与狼的优越性‘几乎要完成了。"
狼笑得太厉害,以至于松开抓住兔子的手。
"也许我不应该吃你。你的脑子真的有病,你可能有某种传染病。"
" 你可以自己来读它。如果你不同意我的结论,你可以把我吃掉。"
于是狼跟兔子进洞里去,再也没有出来。

兔子终于完成她的论文,并出来在萝卜丛中庆祝。
另一只免子过来问她,"什么事?你看起来很快乐。"
" 是啊,我刚刚完成我的论文。"
" 恭喜!主题是?"
"兔子比狐狸与狼的优越性。"
" 你确定吗?听起来不太对。"
"喔!进来自己读。"
所以他们一起进洞里去。

当他们进去时,朋友看到的是一个典型的研究生的窝,一团乱,在完成论文后。存放这部具争议性的论文的电脑在一个角落,在右边有一叠狐狸骨头,在左边有一叠狼的骨头,而在中间,有一只巨大的、正在舔嘴唇的狮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你论文的题目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 谁是你的指导教授。

1、最牛逼博士论文就是在还没答辩之前已经发表在最好的期刊上,而且鉴于论文很长,该期刊必须像小说一样连载。
实例:张五常博士论文《佃农理论》,当年在JLE上连载四期。
2、最牛逼博士论文答辩就是答辩人一直在挑战答辩委员会成员,直到问的这些教授们紧张到恍惚以为自己才是答辩人。
实例:萨缪尔森的博士论文答辩结束后,答辩委员会成员之一的熊彼特(上世纪最伟大的经济学家之一)转过头去问另一位成员里昂剔夫(诺奖得主):“瓦西里,我们通过了么?”
3、最牛逼投稿论文就是让编辑满世界都找不到一个能看懂这篇论文的匿名审稿人,最后只能发表,根本不需要修改的。
实例:SIMS1971年发表在《数理统计年鉴》上的论文《无穷维参数空间中的分布滞后估计》。SIMS写完这篇论文后没投经济学杂志,因为他显然知道没人看的懂。于是投给了最牛逼的数理统计杂志,结果编辑死活找不到审稿人,最后好不容易凑合拉来一个,审稿报告是这么写的:“我真的不明白这篇论文在说什么,但是我检验了其中的几个定理,好像是对的。所以我猜应该发表。”

偶同学拿着写了25页的关于usb技术的论文上去答辩,
老师开口就问:“请你用一句话介绍一下usb技术”,
我同学立即怒: “一句话?一句话可以说清楚我写25页干嘛?一句话可以说清楚我站在这里干嘛?”
整个答辩场集体沉默了2分钟……

偶一个同学暴强,答辩的时候,在做介绍时,说话#%¥◎×※……◎¥※……¥◎,
下面的老师有一人听不清楚,于是转头与另一位老师小声交谈,
此同学见了,立刻停下来,大声的问他的partner:“老师在说什么?”
一时间全场爆笑,老师尴尬无语……
他自己做了一个 ppt,最后一个部分时致谢,其内容基本上叙述了指导老师一生的事情,还深情的说自己很喜欢和老师讨论问题等等事情
当他的致谢还没有读到一半,导师刷的一下站起来,面容扭曲的说:“我不是让你删掉这些吗!!!!!!??????”
全场在一阵沉默后,又是爆笑!!

本科答辩的时候,我们课题组一个学生和老师的对白:
老师问:能量流是怎么算出来的?(即依据什么公式)
学生答:用计算器算的。
然后全场暴笑2分钟

两个同学毕设做了个windows环境下的程序,给老师演示。
程序登陆界面要求输入用户名,一同学ctrl+space调出拼音输入法输入汉字。这时一老师:“打住!这个东西不错,你们俩谁做的?”
同学:“微软……”

Categories
网络新发现

所谓的“数学之美”报道

昨天看《南都周刊》的时候无意间瞟见这么一条微博:

纽约时报今日最热邮文章是一位数学教授写的有关数学之美的长文;南方都市报网(中国数一数二的报纸了)上最热的文章是:区委书记承认有新欢后杀情妇。

乍看到这条微博,会让人觉得好难受,怎么中国人追求的层次就差这么远么?不过真正吸引我的是那篇New York Times的报道。什么样的文章描述的数学之美这么受欢迎呢?

先找到当期的报纸最重要。无奈,我先搜到了南方都市报上那条新闻,是4月2号的,然后再去NYT网站上找4月2号左右(时差因素)的报道。最后发现直接搜Mathematics就可以看到所有跟数学有关的报道了。于是乎找到了如下文章:

Jaime Escalante, Inspiration for a Movie, Dies at 79

看了一遍,怎么看都是一个人与众不同的故事。当然文章本身还算不错,只是我觉得美国人喜欢此文更多是倾向于一种精神上的敬仰,而非单纯为了数学之美吧。

所以,也不用太哀叹国人的素质什么的,外国的月亮圆也不比我们圆太多。而乐于煽动此种情绪之人,真的就如斯清高么?无外乎一群愤青,终是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