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经济、IT观察与思考

职业羞耻感

人们常说“职业自豪感”,多半是为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感到自豪。而换到自己身上,却成了“职业羞耻感”,意思和字面意思一样,为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感到羞耻。羞耻是什么感觉呢?大概就是不好意思谈起。这样的感觉却肯定不是没有原因的。

曾经有位朋友跟我说,“这么多聪明的人都去做广告/市场营销,想着怎么赚别人的钱,而不是为人类进步而奋斗真是可惜”。这句话对我的影响持续今日,一直逃不掉的职业羞耻感。一如我本能的排斥金融业,主要就是觉得它不直接创造价值。可以说这是一种颇为无知的偏见,可是我已经不想去改变这种偏见。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大概也融不进金融这个圈子吧。

若是说这次换工作有什么顾虑,职业羞耻感这点首当其冲。在前东家的时候,多少劝说自己做的事情还是有意义的,毕竟追求的还是类似于“真理”而不是妥协于各种业务指标,玩“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游戏总觉得有些无聊。而真正换了工作之后,免不了来一波强力洗脑,所以最近处于各种三观的挣扎中。这个世界实在是太大,我多少也有点放任自己固步自封,不愿去理解他人的世界。直到不得不去理解,多少还是有些困惑和难过。

这段话大概前后也在落园写过无数遍了。学经济的时候,被洗脑最深的就是,经济并不是教你们怎么赚钱,而是告诉你们我们怎么理解这个世界上人与人的活动。其实我觉得更像社会学的一个分支。 我曾经不理解为什么我喜欢微观理论远胜其他分支,有人帮我理解是,数学好的容易陷入微观的数学游戏。可是我也不喜欢宏观,虽然宏观的分数可以很好看。我后面觉得,我还是喜欢分析人与人之间,经济体与经济体微观个体的互动模式。这是一种处于观察者和思考者的角度、其乐无穷的一件事情。可以每天被新的理解和想法所启蒙,然后对比下世界的繁杂无序和分析的条理清楚,瞬间感慨醍醐灌顶无非如此。

固然,相比于学术界纯粹的研究,业界的很多事情没有那么高的道德制高点。只是我一直不理解的是,为什么搞学术尤其是纯理论研究就要和清贫联系起来...尤其是见不得媒体上总是宣传“某某科学家多年潜心研究,默默无闻,不为世俗功利所动,最后研究出来了惊人的成果”(最近的例子就是张益唐)。人难道不是应该毫无果腹之忧才可专心享受研究么?思考本身就是一件高度消耗能量的事情,如果思考的同时还要考虑那么多“世俗”的事情,那真的可以专注于思考本身吗?我一直觉得凡事不能违反人的动物本性,而至于为什么从事学术研究的金钱报酬不高(相对于相似的人群在业界得到的报酬),则是一个社会责任的问题了。一个社会应该投资于那些带领他们前进的人。其实也有两条路,要么投胎比较好,靠家里活得很舒服。要么嫁娶比较好,靠另一半就行了...

不过这也是一个理想状态了。不是所有人都能享受到“思考”本身的乐趣,我也一直不理解那些在竞争中感到快乐的人。需要用成绩来证明什么呢?当一个谈及自己最喜欢的研究,看到一个内向不善言语的人滔滔不绝的叙述他的研究乐趣所在,这种眼里闪烁着快乐的光芒的时刻,足以胜过大多数觥筹交错的庆典。

所以大概,纯粹的研究者还是孤独的吧。孤独的体验着自己的快乐,那些不容易跟他人分享的快乐。

Categories
我的生活状态

野蛮生长的2016

日历不知不觉地翻着页,不经意间就已经是一年年末。总要例行写点什么,便于日后简单翻阅。若用四个字总结一下这一年,那就是“野蛮生长”吧。不管发生了什么,不管世界变化还是我在变化,野蛮的找出一条路然后走了下去。

最近一个月发生了许多事情,很多事就一晃而过,根本没来得及细细琢磨。那就不如倒叙,趁着记忆还新鲜。

十二月:换了一份工作。离开eBay的时候数了一下,居然已经过去了1635天(2012-06-18 to 2016-12-09)。难以回忆起来这一千六百多天是怎么过去的,还清楚的记得连夜从加德满都飞回上海、第二天在淋淋的小雨中去eBay报到。

昨天在同事的提醒下更新了一下linkedin的记录。在替换掉“current job”的时候,心里还是不由自主的颤了一下。好像谈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恋爱,就算最后和平分手,记忆还是在那里鲜活的生长着。

也没有什么勇气跑到创业公司去玩点不一样的,新东家是Facebook。也没有勇气搬家,就继续在三藩呆着吧。

又及,除了一直留恋的人和事,想了想在eBay能拿得出手的,可能就是写(发)了两篇自己觉得还不错的papers吧。

十一月:好像大部分时间来准备工作交接的事情。一点点的整理了过去几年做的项目,看着github的更新记录,说不上来是心酸还是骄傲。第一次去San Diego。

十月:埋头写字。

九月:做了一个好玩的可视化项目。现在觉得还是很好玩。

八月:做ratio metrics,有数据玩还是比较开心的。还短暂的去了巴拿马几天过生日。

七月:陪父母转了很多加州的地方。第一次去洛杉矶,优胜美地,太浩湖。

六月:在欧洲流浪了一个月,见了很多人,然后回来去useR会议转了一圈。第一次尝试First class,虽然是United;去住了期望已久的Barcelona W,算是完成当年暗暗许下的诺言。

五月:准备签证机票什么,打算去欧洲晃一圈。

四月:心如死灰,闷头读书。

三月:准备搬家事宜。

二月:复习各种计算机算法。

一月:第一次参加AEA会议,见到很多故人。签约三藩的公寓,准备春天搬到城里。

好吧,人不轻狂枉少年。至少很多事情我试着去争取,最后得不到就得不到吧。

 

Categories
游来游去

番茄酱

此处酱不是ketchup而是paste,就是更像纯番茄熬成浓汤汁。

很小的时候看过一本书,说是一个学徒跟着老师傅学厨艺。其中有道什么菜来着忘了,菠萝咕咾肉么?反正要用番茄酱的吧,老师傅坚持要用新鲜的番茄现煮而不是买来现成的。

家里以前惯做西红柿炒鸡蛋,所以我一向不知道番茄的其他用处。后面自己偶尔下厨,才明白番茄其实是提鲜神物,无论做什么汤或者汤底,提前扔个番茄到锅里炒成番茄酱,然后再加到汤里面,瞬间鲜味被激发。我不甚了解其中的化学原理是什么,只是屡试不爽,所以也就成习惯了。

每次去意大利面馆吃面,我也无比纠结。在番茄底和奶油底之间踟蹰不已。我极为喜欢番茄意面的清爽,却也偶尔想尝试一下奶油意面的别种风味。甚至有时候想,若是可以做成双拼就好了呢。

今日兴致颇好,跑到附近的一家Nojo Ramen面馆来吃面。五点开门,五点十分就开始排队了,可见深受大众之热爱。这家店主打鸡汤面,和猪骨汤的其他日本面馆风格不一样,所以我看着菜单不禁一阵迷茫。看着别人一碗炸鸡拉面,我想了想,点了一个番茄鸡汤面尝尝也无妨。上来之后,果然看起来和其他的日式拉面不太一样啊。


然而番茄和浓鸡汤的搭配并没有什么意外,里面还有新鲜的番茄块可供咀嚼。和谐的味道弥漫开来。一碗面下肚,便可无视冬季的寒风。

Categories
读书有感

囧事一则

有个面试经历挺好玩的,记录一下。

面某家数据科学家...

面试官:你一般用什么语言?

我:r用的比较多,python也可以。

面试官:你写一下xx算法的实现(某个简单的计算机算法)

我:xxxxx()这个函数?

面试官:你自己写一遍。

我:我记不太住了,当年学过,考完四级就忘了(我还无聊到去考过计算机四级)...我不是学计算机专业的,不太写这种程序。r和python, c不一样,里面函数比较多,大部分可以直接调用(我想说:我很少操作指针这种东西)。我用统计方面的函数比较多。

面试官:所以你们写程序就是调用一下函数?

(结束)

我:....(我不是这个意思....)

唉,无力辩解的忧伤。没法跟cs出身的面试官友好的谈话了。我以后再也不指责那些直接拿各种现成的统计模型往数据上套的“数据”工程师了...人家至少不需要调用函数包,看看模型的伪程序就可以自己写了....

后续:然后我就去刷leetcode了...

后续2:对“数据科学家”(data scientist)这个职位我都有心理阴影了...面一个挂一个,呵呵。

Categories
读书有感

旧事一桩

近日看众议校园霸凌,偶然想起一桩旧事。

大概小学二三年级的时候,有次作业还是考试来着,数学老师要我们做错了的题各抄100遍(唉)。我自己显然抄不完,好在老师说可以家长帮忙抄题干(当年没复印机...),学生自己填答案。于是回家跟爸妈讲。估计当年爸妈也是甚为忙碌,听说之后暴怒,直接电话打给班主任还是校长(唉)。于是第二天我就啥都没带去学校了,数学老师大概是被告知情况然后也没说什么。

然而这个故事的后续是,数学老师在接下来的两三年一直不跟我讲话,上课提问我举手也从不点我。有次临堂测验,先完成先上去讲台给她评分,结果我一早上去她找了个茬把我赶回座位,直到快下课才给我勉强评分。

这种冷遇成为了我那几年挥之不去的心理阴影,每天都是毫无自信的去学校。性格日渐孤僻,也被同学疏离,说话结结巴巴...

后来我也惊讶我是怎么度过的。可能一来我神经比较大条,过去了就算了(时至今日依然如此)。二来,高年级之后,数学变难且开始全民奥数,我那一点小小的天分发挥了作用,老师无法继续无视。三来,五年级换了数学老师...

今日回忆此事,一想说当年学校老师素质也是变数颇大,二则是年轻父母的处理方式也是非常欠考虑。终归都是人生的学习印记。

补一点长远影响吧。这段经历导致我在接下来的时间内一直回避数学。初高中回避数学竞赛,报志愿回避数学专业...时至今日,依然不知道是福是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