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我的生活状态

懒散的年末

不知不觉2015年也到了尽头了。想想从14年开始打算搬家,不知不觉的也已经在美国住了一年了。最近进入了一种特别慵懒的节奏,不想去长途旅行,只想安安静静的呆在村里,吃吃逛逛。

年末的休假选择了一种特别的方式——去报了一个英语培训班。大概只是想好好的学一下英语吧。一方面是继续努力的纠正口音,这都是早年上学无知时候欠下的债,只能现在一大把年纪慢慢还。不停的训练口腔里面的肌肉,倒也是蛮好玩的一件事情。另一方面是把快扔给老师的英文语法重新捡起来,什么the怎么用啊,时态怎么用啊,介词怎么用啊…基本上就是各种对于记忆力的训练。说什么语感,其实就是看的多了见的多了,然后自然而然的就这么用了。做了这么一个决定大概也是想了半天之后不知道干什么好。出门开车玩太累,坐飞机又不想制定行程,打开地图画了个圈也没有什么特别想去的地方。最后索性天天往返三番,一边是锻炼自己的意志力,一边也是调整一下状态。人总不能一直懒散下去,有一种紧迫的节奏还是比较舒服的。

想想最近一年,想得最多的大概就是不同的人。试图理解在这边遇到的每个人心里觉得“理所当然”的事情。比较舒服的大概就是大家都是直呼姓名,我是觉得这是一种特别拉近关系的处事方式。观察不同人的心里和行动其实是一件蛮有意思的事情。口是心非的人哪里都会有,所以从文字或者话语中揣测别人的想法就变得很好玩。我好像是把这些当作一种对于异国文化的学习过程了...

大部分时间我觉得美国是一个非常碎片化的社会。美国有很多种族、很多肤色,但是确实很少见不同肤色的聚在一起。美国的社区会被大家标记为白人社区、印度社区、墨西哥人社区、越南社区等等。当然还有中国社区,只是中国社区大致还要分成广东人社区和其他移民社区。我这里完全没有任何贬义——我也有好朋友是从小生长在这里的广东移民后裔。他们完全是另外一个悲惨的故事,一路奋斗上来成家立业,个中辛酸远远不是我们这些跑过来工作读书的可以简单的理解的。 就算在公司,也很少见到不同种族聚集在一起,譬如食物好像就是一道天然的壁垒。自从开始坚果过敏之后,我觉得尊重不同人的饮食习惯真的是对于不同民族的最基本尊重。很久以前一个好朋友跟我说,每个民族的食物都是他们的骄傲,所以无论出门在哪里,多应该去尝试和试图习惯当地的食物,毕竟有那么多当地人是被当地食物养活的。好像不知不觉的我也开始践行这样的尝试。好像在美国,我也没怎么去吃过中餐,除了和中国同事们一起去偶尔开开荤。除了美式煮海鲜和大块烤肉之外,我好像也会偶尔想去吃吃chesse burger,而各种鸡蛋吐司华夫饼的美食早午餐也变成了经常的想念。也会去跟一群同事们吃素食,觉得其实素食还是能做出来不少花样的。唯一需要检讨的大概就是我做饭的时间真的是屈指可数。好像越来越不愿意花费时间在厨房,不知道是不是一种挺悲哀的事情。嘴越来越刁,厨艺越来越差。

这一年我在试图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简单一些。以前很多事情就算不喜欢也只是默默的忍受着,现在则是要么果断的说不,要么付诸行动远离。好像耐性是有点越来越差了?或者说是对于越来越多的事情变的越来越不在乎,而会越来越在乎那少数关键的事情。反正有得必有失,所以如果只是得到更多而不失去什么,那好像不是很公平呢。很多伤心的事情大概就是想想就过去了吧,人总要往前看,move on。这是一种成熟还是冷血?

好像,有这么一个安静的周末,懒懒的睡起来,然后找个人来人往的咖啡馆,点个精致的甜品,静静坐着,打开电脑,写点东西,记录一下,偶尔发发呆。这种人群中的安静还是挺让人享受的。加州还是一个相对热情和平静的地方,人们还会多少谈一下梦想。舒缓的音乐配上点餐的喧闹,也是挺有一种市井之中生活的味道。我不知道是不是只有los gatos可以这样休闲。希望这样的生活应该是一直可望而且可及下去的吧。

2015.12.19 于 Fleur de Cocoa, Los Gatos.

Fleur de Cocoa, Los Gatos
Fleur de Cocoa, Los Gatos
Categories
游来游去

Sunsets in a year

有的时候可以静静的在那里用镜头捕捉日落,也是一种奢侈的享受。可以作为一个衡量生活质量的因素。

数数今年还是有幸看了几场日落。日出基本上是爬不起来了。

  • 加州,三藩。在酒店顶层的爵士吧里面一边听着演出,一边喝着鸡尾酒,一边出神的看着落日。
  • 加州, Big Sur。落日时分开车开到big sur海边,在临海丛林中略略穿梭,边走边拍边笑逐颜开。
  • 以色列,特拉维夫Jeffa古城。日落之前,跑到古城码头边居高临海的餐厅,临窗落座,边品中东美食边看落日西下。
  • 以色列,Galilee湖。慢慢的绕着湖开着车,开呀开,开呀开。左边是夕阳西下渐埋山中,右边是初月新生照耀湖水。
  • 上海。已经不记得在上海的高层餐厅看过多少次落日了...M1nt属于浦西绝赞,东西不错而且安静,而浦东则首推丽思卡尔顿,虽然柏悦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有的时候觉得生活已经惬意至此,我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有多少自由可以如斯挥霍。

Categories
游来游去

突然很怀念独自旅行的感觉

有多久没有独自旅行了?今年又飞了多少城市?上海、北京、芝加哥、特拉维夫、纽约。

11/1/15    Shanghai-Chicago (ORD)-San Francisco
10/24/15  Shanghai-Beijing
10/17/15   Chicago (ORD)-Tokyo-Shanghai
10/15/15  San Francisco-Chicago (ORD)
8/31/15  New York/Newark-San Francisco
8/30/15  Tel Aviv-New York/Newark
8/14/15  San Francisco-Frankfurt-Tel Aviv
6/8/15    Beijing-Tokyo-San Jose
5/23/15  San Jose-Tokyo-Shanghai
1/10/15   Shanghai-Tokyo-San Jose
12/21/14   Taipei-Shanghai
12/18/14   Shanghai-Taipei

加上去年12月份的台北...还有即将到来的波士顿。

只是很久没有单独旅行了。太久太久了。再也没有背起包来就出发那种魄力了。

突然间想起来那首,分开旅行...

-------

p.s. 这么一看,我今年居然在上海也有呆了整整一个月...还去了两趟北京。除了在特拉维夫的那次,好像并没有什么惬意的自由呼吸。

Categories
游来游去

以色列:充满冒险的旅行

以色列。耶路撒冷。特拉维夫。

以前这三个词总是远远的存在于我的词汇库里面。对于他们代表什么一点概念都没有。上一次说到以色列还是读书的时候,有一个summer school在以色列,管吃管住,于是各种心花荡漾。结局自然是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这次终于成行。期间各种波折,比如护照被扣了一个月,比如延长行程,比如开始疯狂恶补关于这个国家的知识。犹太人、天主教、基督教、耶路撒冷、穆斯林,很多很多都是模模糊糊的概念。然而真正经历了二十多个小时的飞机+转机、落地的那一刹那、吹着潮湿温暖海风的那一刹那,突然间有种梦想落地的感觉。以色列。

一呆呆了两周,这个时候分外感谢我的公司。以色列这边的同事特别热情,把我们放在最好的海滩上、早晨醒来就可以去沙滩悠悠然然的散步。对着海风吃早餐,对着海风看落日。实在是不能在浪漫了。

记录一些我意料之外的发现:

  • 特拉维夫(Tel Aviv)和耶路撒冷(Jerusalem)非常的不一样。特拉维夫的狂欢始于半夜,凌晨两三点整个海滩上还都是人,还有很多小孩子开心的玩耍。整个城市好像不需要睡觉一样,早晨六点醒来海滩就开始熙熙攘攘。
  • 这边的饮食非常健康,人们吃好多好多蔬菜,也有肉,也有鱼。最让我意外的是早餐也有鱼,而且不仅仅是烟熏三文鱼,还有一种柠檬腌过的鱼片。开始我还是拒绝的,后面好奇心害死猫吃了一口,惊为天人,再也控制不住,于是每天的早餐从鱼片开始。
  • Shalom and Shabbat Shalom. 意思是你好和周六好。因为周六是以色列的安息日,所以一切都归于平静了,连饭店都不怎么开门。

其他的各位移步到英文博客去看吧....我实在是懒得翻译+搬图片了。

http://blog.cloudlychen.net/israel-full-of-adventures/

随手抄一段:

在以色列东北和叙利亚交界的地方有个湖泊叫太巴列湖(galilee sea),也叫加利利海,湖的东岸就是著名的戈兰高地。1989年,因为太巴列湖水位下降,在它西南岸的奥哈罗 (Ohalo)出露了一个史前遗址。不过,以色列的考古人员对这个遗址只做了初步发掘,太巴列湖的水位就重新上升,又把它淹没了。直到1999年湖面再次 萎缩,新一轮的发掘才得以重新进行。也许正是因为湖水的长期保护,奥哈罗遗址中幸运地保存了大量植物遗存。经过鉴定,其中的谷物籽粒绝大多数都是野大麦; 野小麦的数目非常少,即使加上和小麦属近缘的山羊草属植物的籽粒,总数也不到野大麦的四分之一[ 4]。遗址中还发现了石磨,在它表面甚至还黏附着一些淀粉颗粒,说明它至少有一个用途是把野生谷物磨成粉。经过测年,人们发现奥哈罗遗址是大约1.9万年 前形成的,可见当“新月沃地”的社会还处在狩猎–采集阶段时,对一些人群来说,野大麦恐怕才是他们最主要的粮食。

Categories
读书有感

Social learning in Microfinance

今天偶然扫到一篇paper,三个mit jpal搞小微金融的去印度做了一个关于social learning的实验,目的就是为了看一下他们的学习过程是更符合bayesian learning呢还是DeGroot。

结论是更偏向DeGroot,大家懒到直接去用knn的原则猜一下就好了.... (落了一地冷汗)。

抄一下摘要好了。

Agents often use noisy signals from their neighbors to update their beliefs about a state of the world. The effectiveness of social learning relies on the details of how agents aggregate information from others. There are two prominent models of information aggregation in networks: (1) Bayesian learning, where agents use Bayes' rule to assess the state of the world and (2) DeGroot learning, where agents instead consider a weighted average of their neighbors' previous period opinions or actions. Agents who engage in DeGroot learning often double-count information and may not converge in the long run. We conduct a lab experiment in the field with 665 subjects across 19 villages in Karnataka, India, designed to structurally test which model best describes social learning. Seven subjects were placed into a network with common knowledge of the network structure. Subjects attempted to learn the underlying (binary) state of the world, having received independent identically distributed signals in the first period. Thereafter, in each period, subjects made guesses about the state of the world, and these guesses were transmitted to their neighbors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following round. We structurally estimate a model of Bayesian learning, relaxing common knowledge of Bayesian rationality by allowing agents to have incomplete information as to whether others are Bayesian or DeGroot. Our estimates show that, despite the flexibility in modeling learning in these networks, agents are robustly best described by DeGroot-learning models wherein they take a simple majority of previous guesses in their neighborh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