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读书有感

捉襟见肘补数学

前几天跟家父闲扯,说到我这辈子为数不多后悔的事情,就是本科选专业没选数学。我的性子基本上是不会多想过去已经发生的不可改变的事情的,所以人生中还真没多少后悔的事。这件事情是例外,是因为从毕业以来一直在为其还债,不得不怨念一下。当然,确实很难讲如果我当时学了数学,现在会不会过得更好。可能也不会。

假设过去未曾发生的事情没什么意义,不如讲讲为什么让我这么怨念。前几天在查一个模型,想知道一些大样本特性那边的结论,于是开始翻看相关的论文。结果论文读着读着就读不下去了,因为根本看不懂其中的引理。不仅仅是证明看不懂,而是根本不知道为什么要用到这些引理,这就很尴尬了是不?回头查了查,这些基础知识都是渐进理论那边的,属于概率论吧,确实没有学过,不知道就是不知道。

这种捉襟见肘的感觉实在是太熟悉了。去年看另外一个方向的论文,发现根本没学过concentration相关理论(这个名词不翻译了),然后现学现卖,抓紧去补那块儿的知识。然后看到Lipschitz 连续性,完全不记得实分析怎么讲的了,又得回头复习。为什么不记得呢,还是因为当年没理解,没有把数学融会贯通成自己的思维,自然考完试就忘了。不过至少因为学过,所以复习总是比重新学习容易一些,而且这次看到应用了也能加深对其本身的理解。数学虽说是个工具,但是如果不记得工具怎么来的可以怎么用,那要么就只能望洋兴叹,要么就闭着眼瞎用。鉴于后者着实不是我的风格,大部分时间我都只能止步之后扼腕叹息。

说到底,之所以数学让我这么痛苦,还是很多东西学的时候没有成体系,用到什么补什么。像微积分啊线性代数啊这种还好,宏微观计量各来一遍,到后面怎么也不会忘了。但是其他的不常用的就惨了, 只能两眼一抹黑,实在不行就死记硬背吧。我挺佩服那些随时可以从一个阶段捡起数学直接用的人,他们不需要知道下面的基础是怎么架构的,只需要往上盖就行。我受不了这样,对我来说数学一定是一以贯之的,若是我不曾理解基础那我就永远没法继续往下走。当然我可能不会一直记得每一个细节是怎么样子,但大体的脉络永远是清晰的。

可能事情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糟,我的数学知识也不是哪里都是窟窿永远填不完。但这种不知道我还有多少窟窿没填的状态,让我大部分时间都没有底气,特别惧怕又发现一个窟窿那种沮丧感。毕竟一直处于一种“追赶”的感觉会让人自信全无。若是曾经在本科阶段按部就班地训练过,或许就不会像现在这样不安了。比如看经济学我就不会不安,因为我知道自己的基础很牢,一切新生事物都是基于以往一些问题的拓展,这给了我很足的底气来辩证地学习新知识(以及看到胡说八道的理论知道他们是在胡说八道)。正是因为有这两者完全不一样的状态的对比,我才无法控制自己的怨念。

======

题外话,本科专业没选数学完全是当时的无知。按说我一个高中生无知就罢了,我得到的各种指导信息居然都是,“大学数学和高中数学不是一回事儿,高中数学再好大学数学都有可能让你失去兴趣。”之类。居然没有一个人告诉我数学本身对于其他基础科学是有多么重要。感觉数学教育出了很大问题,让前面学过数学的人并没有体会到数学的基础性和重要性,自然也就无法告知后来者。当然,从家父的角度,他觉得稳妥最重要,数学一看就是一个找不到工作的专业。我不否认,从现在来看确实很多数学专业学着学着就走进死胡同了。但更重要的是,我的性格决定我并不会安于现状,而除了数学之外,怕是少有一直能给我足够的智力挑战的东西了。那种从抽象层面理解事物的满足感,那种一脉相承融会贯通的舒畅感,至今不曾从别的事物上体验过。性格决定命运,所以虽然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本科学数学或许并不是一件好事,但对于我来说,却导致了十几年来的最大缺憾。

Categories
我的生活状态

减少选择

前几年硅谷很流行一样的衣服买多件。这风潮以男士为主,但也把我搞得心里痒痒的。我跟老板(女)说,我也想这么搞。她一脸不可思议的表情看着我,没好意思说“你疯了吗?”,委婉地来了句“我这辈子都不可能做到。”

最近又跟同事讲起这个事情。我虽然没买一模一样的衣服,但是我已经退化成每天早晨随便抓一件就行了,完全不用脑子。同事笑我说,“你已经达成目标了。”我一想也是,目标是不去做选择,而不在于是不是用同样的衣服强迫自己不去做选择。这还有个好处就是买新衣服也不用纠结太多,看着顺眼就买了,或者旧衣服穿坏了就再买同款补上。人生只要减少不必要的尝试,就会减少失望的可能性了。我出门住酒店经常住万豪旗下的,被人笑“你不觉得他家酒店全世界都长一个样子吗?”我说这对我来说才是最重要的。出门本来就很辛苦了,我不需要任何惊喜,我只希望不要来任何惊吓。减少选择和担心比心怀期待更重要。

其实大家之所以会想买一样的衣服,还是我们现在日常需要做的选择实在是太多了,很多微不足道的选择根本不值得费脑子。疫情之后,不需要通勤一下子减少了我对于出门的各种选择。以前出门需要查交通状况然后考虑是火车还是打车还是开车,现在好了,只有步行和打车两个选择,而且只有距离这一个决定因素。同样的,家里温度基本是一年四季没啥变化,穿衣自然也就不需要考虑温度等等因素。人生突然多出来好多时间。

感觉现在大部分选项都留在“今天吃什么”这个生存必需的话题了。点外卖还是自己做,哪个菜系,等等。这也间接影响到买菜买什么,毕竟很多蔬菜放不住。有时候挺羡慕那些只吃汉堡披萨的美国人的,生活单调却简单。我的味蕾比较做作,所以这项多少恼人的选择还是逃不掉。怀念以前被公司投喂的日子,不用选到点去吃就行了,怎么也不差。

其实近几年每过一段时间都会想想要不要买个车,然后一想到跟车相关的各种麻烦事,我就退缩了。打车租车多简单,干嘛自己给自己找事儿做。这么多年试图减少不必要的选择和维护的结果就是,生活变得无比单纯,原来曾经的很多烦恼都是自找的。

以前我还挺喜欢在上海逛街的,总能发现各种好玩的小东西。现在不知道是不是美国连锁品牌哪里都一个样子,还是我年纪大了变迟钝了,我基本上已经放弃逛街这件事情了。随便吧再也不是随口说说,而是真的心里不在意了。

Categories
我的生活状态

痛苦的来源

最近有了一个反思。这些年的许多痛苦都是来源于我的理想主义和执念。只想不做,只做不想,人生大概都会容易许多吧。

我的理想主义体现在何处呢?最多的大概是如何做选择。不考虑现实的约束,充分想象“理想中”应该是什么样子。

久而久之,对于偏离理想主义的线路,我就会感到无尽的痛苦。为什么要向现实妥协这么多,为什么自由总是有条件的。日子久了,对于理想的追求变成了一种执念,而妥协的痛苦变成了求而不得的痛苦。告诉自己无欲无求会更快乐一点。可是并做不到。

在每个被现实砸跨的时刻,我都清晰地记得自己的挣扎。然而屡教不改,甚至愈演愈烈。

P.S. 最近跳出了舒适圈,所以进入了不舒适-舒适圈的循环周期的开始。每次开始这个循环都无比痛苦,而且一次比一次痛苦。道理我都懂,就是喊个疼。希望这次挺得过去。挺羡慕那些能一直忍受舒适圈的…

Categories
Wordpress

又要维护网站了

每过一段时间,wordpress就会来抽个风。这次是今天发现后台进不去了,然后搞了半天居然是主题出问题了?随便换了个主题先凑合着,等有空再好好修一下。

为啥还不搬家呢?因为懒…等什么时候wordpress人人喊打的时候再说吧。

Categories
游来游去

南美真好吃 

今天的利马浓雾弥漫。睡到十点多望出去,一片白茫茫,连近在咫尺的海滩都看不到。这么阴郁的天气正适合用美食来消遣。很多玩家来秘鲁人并不会在利马停留太久,而我自从第一次在利马被美食惊艳到之后,就心心念念地一定要再来利马,于是此程专门留出时间在利马吃饭。

说到美食,就不得不从食材说起,毕竟食材的丰富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地方美食的上限。小农经济其实比大农场化更能满足人的味蕾…

先说干粮。我基本是不吃玉米的,但秘鲁的玉米除外。一杯紫色的chicha,沁人心脾。联想到当年啃读的发展经济学论文就一直在研究玉米对拉美人口增长的影响(当然还有土豆对英国崛起的影响)……对前者特别有体会了。冷知识:corn是美国英语而maize是英国英语,我一直以为是两种不同的玉米…

秘鲁的餐馆自然也是引食材为傲。在多年蝉联南美最佳餐厅的Central一进门,就看到各式各样的新鲜食材。15道菜里面,把玉米和土豆玩出了花。除了玉米,大米也是永远的常客。从我的体验来说,秘鲁的中餐应该是海外最好吃的了,因为他们积极地融合法餐日餐烹饪的技巧,把一碗平平无奇的炒饭玩出了花样。美国的Trader Joe’s超市里有贩卖冷冻的炒饭,标的正是秘鲁的炒饭拼法,chaufa。当然冷冻食品和真正的秘鲁炒饭相差甚远,只是作为一种认可的佐证吧。秘鲁几乎所有的本地餐厅都有炒饭,随便吃都很好吃。

再说海味。我尤爱鲜味,例如螃蟹(类似的还有俄罗斯的鱼子酱和西班牙的鹅颈藤壶)。大闸蟹、梭子蟹、珍宝蟹、帝王蟹,都是我的心头好。智利临着南极,所以吃帝王蟹还是比较容易的事情。秘鲁则就地取材,在Rafael餐厅,一道当日菜单的石蟹钳,让我的舌尖飞上了天。丰满柔嫩,夫复何求。当然还有秘鲁的国菜ceviche,将日本生鱼片发展到了另一个层面。秘鲁的海鲜随便吃吃都好吃,竞争在那儿摆着呢。

那就继续说味道吧。我其实很容易被腻到,所以对酸有很强烈的需求。吃完饭第一件事就是拉着朋友们去买柠檬茶就是这个缘故。ceviche是直接把生鱼片浸入到柠檬汁中,自然满足了我的心头好。番茄则是另一味神奇的解腻食材。有一次在墨西哥城,看到菜单上有一道“番茄番茄还是番茄”,好奇地点了才知道原来五六种番茄可以玩出这么多花样。秘鲁的餐厅也有纯番茄沙拉,能以单单一味食材之力占据菜单上的一席之地,可见这番茄的功力不容小觑。

不能忘了红肉呀。我的第一反应肯定是阿根廷的牛肉。Don Julio 是把牛排做到了极致,最简单的烧烤和椒盐,就瞬间撑开了食客的味蕾。配一杯安第斯山脉脚下的Mendoza产的Malbec红酒,正好中和脂肪的油腻。吃过了阿根廷的牛肉,啃美国餐厅的牛排的时候只能默默安慰自己,补充蛋白质…山脉那边的智利Borago餐厅则是以羔羊为傲,十几个小时的烟熏火燎,造就了酥脆焦香入口即化的表皮。皮下的脂肪也不安地躁动着,伺机撑满食客的口腔。这做法和正宗的北京烤鸭有异曲同工之妙:利用表皮的劲道创造焦脆的口感,然后慢慢溶解皮下的脂肪使其难以宣兵夺主。

如若不局限于南美,那么我心中世界上最好吃的城市是哪里呢?在法国巴黎和秘鲁利马之间似乎很难抉择。这里主要考虑好吃的食物的密度和层次。密度上,意大利西班牙也有很多好吃的,只是分散开来,数不出一个城市。层次则是从平民小吃到米其林三星都很好吃,比如高端餐厅云集的san sebastian (西班牙和法国交界)和丹麦哥本哈根。这两者我未曾到访过,没有第一手的体验,但巴黎和利马就是街头小吃都无比美味。

这次出门才意识到,在美国被关着的这两年,我吃得实在是太差了。味蕾被动地陷入了长眠,偶尔眨眨眼睛又深深睡去。这次出门才终于将味蕾再次唤醒,在五颜六色的食物间欢呼雀跃。只恨自己没有四个胃,能从早吃到晚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