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游来游去

健康为先~

这两天无聊在网上翻帖子,然后有人说他一年飞了200+航段,也就是至少隔一天飞一下……然后,下面跟贴的各种提醒他注意身体健康。呃,然后才恍然意识到,原来飞机会对人体有这么多伤害。辐射、高压,基本没啥好事儿。

飞机从高空急速下降引起鼓室内外压力差值过大,所造成的中耳损伤,可称耳气压伤或航空性中耳炎。

飞机常客所接触到的辐射量,相当于一个普通人在一年内照肺170次,机组人员每年所吸收的辐射量,比接触核物料的工人还高,影响飞机的辐射来自太阳,在高空因为大气层较稀薄,阻挡辐射的能力较低,乘客因此更易受到太阳辐射。

所谓“经济舱综合症”是指在经济舱,旅客只能长时间坐在座位上,造成腿部血栓,血栓进入心脏血管引起心肌梗死。

各式疾病的传播感染是指,在机舱空气质量差、湿度低环境下各式疾病极易传播感染。

各种航空公司都有什么金银卡之类的,我要是飞着飞着都能累到一张金卡了我看这份工作我还是辞了吧,身体受不起啊。

顿时,想想自己前段时间的行程,觉得还是能坐火车坐火车好了……飞机这东西,越坐越不靠谱。想想当年一飞二十几个小时穿越7个时区,就觉得自己今天还能在这儿写东西真是万幸。

今天一死党跟我说他查出来脂肪肝,不知为什么我先想到的居然是“地沟油”。“地沟油”是我决定经常下厨的最最主要的理由——这个,吃各种保健品然后各种锻炼,都抵不过外面食物中乱七八糟加一堆不能吃的东西的危害。还是自己做的放心。就算牛奶还会有三聚氰胺,就算青菜有农药残留,总归比这些材料基础上餐馆里再加一些添加剂来的好。记得若干年前去采购烘焙原料的时候,赫然见到“XX瘦肉粉”、“XX香脆剂”、“XX增白粉”,顿时毛骨悚然。再说,还是自己来调节饮食结构比较好,至少不会大油大肉的,可以比较好的平衡开。

哎,我不算是个刻意珍惜生命的人,但是毕竟说到底不健康的后果都是自己受着的,别人就算同情、就算关心也只能爱怜的看着。熬夜伤身这种事儿还是不做了吧。

话说,昨晚打车从珠海机场一路到市区,走在滨海大道上发现一路海风袅袅,异常舒适。远处霓虹闪烁,顿时想到巴塞的Port Olimpia。灯红酒绿,可惜只是昨日回忆。难得的美好。

Categories
游来游去

沿着数学的思维

有的时候会感慨,这个现实中的工作简直就是“毁人不倦”,各种工作永远是重复性无意义劳动居多,一个想法太fancy就往往不会被appreciate了。原来一个好朋友曾劝我,“今日的忍耐是为了有朝一日的 pay back”,总会有收获的时节的。但是我还是很悲哀的觉得,能不能让我不要觉得最近三年的知识积累都没有用呢?现在各种怀念写论文时候的快乐。

有个blog的好处就是可以不停的在whinning,然后若干年后可以看看自己当年到底在关注什么。刚才因为一位读者的留言翻到了两年之前学习复变函数时候写的一篇blog,看了看自己反而不记得那些是什么了。“留数”,这么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概念,complex analysis算是被我遗忘的差不多了,除了“复平面”这么一个深入人心的思维框框以外。有的时候,学complex analysis, functional analysis, real analysis觉得真的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儿,不断的挑战自己的思维,但是最后,在economics里面如何漂亮的应用,我所见到的也就是那几个寥寥的著名例子。当然我承认,real analysis对于人的思维的升级和改造真的不是一个层次的,洞见力啊!

同样的,经济学里面那么多知识、模型,现在有多少又可以被我灵活的运用呢?我在不断的拷问自己。这也算是对于自己的一个考核指标吧:现在做的事情到底对未来有多大的意义。最多,也就是看看财经新闻的时候可以很不屑的对某些故意煽动情绪的分析嗤之以鼻,然后和别人纠结一下汇率、股市、房价等等其实我不怎么感冒的问题。不过,最近对我震撼最大的就是前几天去深圳玩的时候,跑到“深圳市博物馆”里面看了一下当年的深圳和改革开放前后的故事。真的,蛮有冲击力的,邓爷爷当年的洞见和魄力真的是让人钦佩万分!

这个时候才深深的意识到,上学的时候课本上一句“货币政策作用快、涉及面广”“财政政策作用慢、影响深”,即“一粗一细”之间的巨大差别。而现在,最大的争议,莫过于我国的出口退税政策吧。很简单的说,深圳的东西,出口到香港就可以享受17%的增值税返还,那么也就不足为奇为什么那么多深圳人周末去香港购物了。这么一个政策,我真的不知道它是在保护“出口加工贸易”这么一种产业模式,还是无力承受调整之后企业倒闭和失业增加的后果。可是,这个当年极大的带动了出口和就业的政策,还适应当前的国情么?我们的“内需”怎么可以承受这么一种不公平的价格杠杆呢?任何一个宏观模型,不都是以消费开始的么?没有市场价格下的消费,怎么可能有经济体的健康成长?

想到这里,觉得一个经济体的运作实在是有够复杂,一环扣一环的关系最终造就了终端产品的百花齐放。资本家会不惜一切代价的追求利益最大化,那么如果不能说服所有人、或者不存在一种可以让所有人信服的方法来维持平均分配主义,那么就应该按照市场的规则去玩这个游戏。财政政策永远是经济发展的擎肘啊。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如果我应该珍惜什么,那就是在这个四处漂泊的工作中,尽可能多的体会各地的文化、经济和发展模式,然后形成自己的洞见和判断。现实总是让人意外的,以前在象牙塔确实是井底之蛙了。

最后附上几张图片:“世界之窗”里面的微缩版Park Guell和Barça的真实版 :)很有穿越感啊!
深圳版:


巴塞版:

Categories
我的生活状态

狭隘和偏见的祸害

今天,深深的上了一课。在广东这边,我们有一位合作伙伴的老总,从同事那边听到了对他很多不好的评价,所以我对他一直印象很差。晚上九点约我谈公事,便直接以身体不好推脱了。这个,夜黑风高,不便见客~

到了周末,他再约、就约到了上午。虽然是周末,但人家大老远开这车过来了,那就一起聊聊也无妨。结果,闻名不如见面,和我基于以前听说的只言片语判断出来的完全不一样。偏见啊偏见,我以前实在是太狭隘的依赖于其他人的意见了。本来嘛,做到这个位置,就一定有他的过人之处。这个不见,真的是我自己的无知的损失了。

哎,想到这里,这是不得不骂自己“弱智”。怎么可以人云亦云呢是不是?每个人的可贵之处都应该是自己去用眼睛看、去亲身体会的。各种自责啊。

有的时候,真的是,应该相信的只有自己的眼睛、体会和基于亲身经历的判断。很多事情,别人说不可能,不见得一定就不可能;别人觉得万无一失,临到自己头上也不见得万无一失。夹起尾巴小心翼翼做人才是。哎,心态放低一点,自己才能看到、体会到更多。念及于此,便觉得很多事情以前也想的太天真了。这一位,不得不赢得我的敬意。可贵之人必有可贵之处。

以后要摒除偏见和狭隘,保持一个宽广的心胸~嗯。

Categories
我的生活状态

读书、写代码

在重温 Competition Policy: Theory and Practice 这本书。我不得不承认,anti-trust一直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领域,最直接的和业界、经济政策相联。看看这些故事,看看背后的各种出于“市场效率”的考量,真的觉得世界是很美妙的。

没想到这个月会有这么多代码可以写。或许,像我这么一个极度讨厌“重复劳动”和copy、paste的人,思维永远会是,“这东西怎么写代码啊”……可惜啊,当年没好好学C,现在被R惯坏了,什么都用R来做,也越来越懒了。很多问题,一时R解决不了,就只能郁郁的手动处理掉。然后心里在想,“真心的,我会成为一个非常好的research assistant的”……呃,这是不是一个意外的“收获”呢?

有的时候在想,应该如何定义“工作”一词?不断的、重复性的劳动,不厌其烦么?很显然,这不是我喜欢的,虽然明知道很符合亚当·斯密眼中的“分工”。很不喜欢浪费自己的时间,尤其是在做一些让我觉得本科研究生都白读的事情上。这个时候,“完美癖”就显得非常不合适了,看着很多东西就这么流出去了,最后索性任其自由……

哎,很多时候,连别人对自己的误解,都懒的解释了,这么的“顺其自然”好了。或许很多东西,一不值得挽回、二不值得留恋。因此,又何必浪费自己的时间与口舌……有时间,还是多读读书、看看论文吧。

Categories
事儿关经济

放不下的身段

今天在想一个问题,我们设计了那么多数据挖掘的算法,各种各样的、借鉴各个学科方法的,最终到底是想做什么?预测,从我的理解来说。那么这些算法都是想干什么呢?以我的角度,他们是在“准确信息未知”的情况下,通过一些其他的方法模拟一个可能的路径,然后给出相应的结果。这里,尤以“推荐算法”为甚。最简单的,“购买过此商品的顾客xx%还购买过”,就是一种基于群体行为来预测个体行为的思路,虽然不知道主导一个确定的个体选择的究竟是什么。这类思路下的算法还有一个好处,放诸四海而皆准,不用过度关心每个个体的特性,只知道一个群体的路径就好了。鲁迅先生说过,“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

这里不禁引出来一个经典的问题:上帝到底掷不掷骰子呢?简单的说,就是一定有什么东西是最核心的、确定的在一件事物背后么?还是所有事情都是随机的?这个问题一下子就牵扯到科学的定义和渊源:uncertainty到底是当前情况下的未知还是必然的存在,牛顿晚年怕也是纠结于这个问题投奔神学。从两三年前彭实戈老师演讲中扔出这个问题的幻灯片开始,它就深深刻在我的脑海里了。很多时候,真的,面对这个问题,觉得人类真的很渺小……

说到身段,今天听闻一位和我“弱连接(weakly linked)”的男士已然放下身段投身“鸭子”行业,稍稍惊讶之下我真的很好奇到底生活对他有多么的艰辛、让他可以这么勇敢的作出这么一个决定,毅然决然的放下所有身段。不知是不是社会更宽容了,女大学生卖艺又卖身已经稀松平常了,现在男的也不可阻挡滔滔洪流啊。生活果然残酷。可惜,“隔行如隔山”,我也只能在此妄自揣测,不知其中真由。

说到“隔行如隔山”,这种感觉,尤其在科学界为甚。Science,或者说 scientific research,在当今,实在是分工细的不能再细了,各个领域之间几乎没有多少可以互通的语言。以经济学为例,宏微观的巨大鸿沟就不说了,搞理论的和搞实证的相互看不起也不是不常见。很少有人,愿意放下身段、拿出时间,用心的去学习和体会另一个领域的人为什么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同样的问题,为什么对科学研究有着截然不同的评判标准。比如同样是数据分析,计量经济学对于“一致性”的极致追求,和数据挖掘算法对于预测精度的追求,这样不同价值观又是否有一些互补的空间?可惜,我认识的两个领域中的人,几乎没有人可以放下身段去另一个领域从头开始。

同样的感觉深深的刻在social network、我自己的研究方向。研究一个社会网络,谈何容易!研究对象是人,自然逃不开 sociology;而研究角度是经济,自然又需要很多经济学的积淀;最后,研究工具是网络分析,自然离不开图论、complex network theories等等。更具体的,某一个研究的实际问题往往离不开一个具体的环境,比如epidemics 等等学科的渗透。然而,各个学科之间,往往互不通气……哎,可怜我看paper的时候,各种期刊的paper一下子都扔过来,然后各种痛苦,感叹为啥没人把这些研究成果都串起来呢?follow这些东西好费时费力啊。

或许,有的时候,放下身段,确实太过于痛苦了吧!牺牲那么多短期利益,长期还是那么的不确定,呃……现代科学的进步真的是对人的要求越来越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