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我的生活状态

午后阳光

桌子上有和原来一样,放了一盆薄荷。小小的薄荷,绿油油的,勉强可以用来回忆巴塞的日子。

午后的阳光倾洒,几缕阳光卖力的穿透窗帘之间的缝隙,就懒懒的洒在了薄荷的茎梢上。于是,薄荷每天都长一点、又一点,然后渐渐的就都是新的叶子了,根部的叶子开始孤零零的变得枯黄、退落。

昨天和一群资深的UseR在躲着午后的阳光在豪华的会议室里面畅谈R的可视化。我很不争气的,就在不停的吃主办方热情提供的各种水果点心……实在是好吃啊。当然最开心的就是终于见到一群可以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们,上次见面都是一两年以前的事儿了吧。R会议在有条不紊的推进,上海这边也和北京的分工越来越细,专注于应用,这样一年两次的R会议就都值得去听呢!

话说,这个圈子和圈子之间的氛围好不一样啊,果然隔行如隔山。一群学经济金融的、一群学统计计算机的、一群学物理的,完全就是不同的圈子文化嘛!我是断然不知道自己应该站在哪里了。可能还是自己最熟悉的圈子最得心应手吧,比如经济,比如R。话说,昨天被bird领到一个超级低调的Cafe,大大开了眼界,大隐隐于市。原来“小资情调”是这么玩的啊~这才是专家的玩法嘛。

中秋节快到了,也借着回家办一些文档手续的时机和朋友聚聚、和父母撒撒娇。前几天被人批判太像学生,以至于和一个“有钱没学历”的人弄到话不投机半句多。好吧,说真的,有钱有学历的、没钱有学历的、没钱没学历的我都常打交道,还觉得都OK。这个,有钱没学历的、尤其是暴发户,我真的不知道怎么应付啊!讲逻辑讲不通啊。我真不知道这些人要的是什么。算了,惹不起躲得起。有个词儿叫做,“低调的奢华”,嘿嘿。

午后阳光灿烂,难得上海入秋之后不下雨了,阳光灿烂的让人又开始怀念巴塞了。好吧,我只不过是找个理由怀念一下巴塞,更多的是怀念一种渐渐远去的象牙塔中的生活方式吧。或许,我也从未离开。一切都取决于选择的生活态度吧。

Categories
网站建设

301,永久重定向!

我这次彻底被惹火了。真的大感慨: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落园两个域名、两个服务器分别独立运行的痛苦日子终于要结束了——我也痛下决心,牺牲一部分速度,做出这个抉择——落园国内服务器暂停。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把.cn的域名做一个301永久重定向,全部指到loyhome.com来。

其实本来是想做一个在MySQL 层面的数据库同步的,但无奈两个服务器之间不给力,同步很难做。wordpress镜像的次选择就是直接在配置文件里面写入远程MySQL服务器地址,但也不是很给力。最后的办法就是全静态同步,自然还是不给力。我实在忍无可忍了,再也不想忍受两个站点手动同步刷新的痛苦,于是决定赶紧的搞定这个事儿。.com转到国内还牵扯一个备案问题,同样是折磨的我实在是受不了的事儿。索性,一了百了,全面转身.com并使用国外的服务器。为了清理这一年来的旧账(两边都有留言),我还写了一天的R代码来一一对应各种文章ID和留言ID,最后终于全面整理了过来。国内的服务器可能还会保留给后花园用。

我不得不唠叨一下这些痛苦的历史。落园从2006年开始运行在独立域名上(落园以前是在blogcn上的,前段时间blogcn删档,落园最早的文章就全部覆灭了,正好,毁尸灭迹,不怕有人追踪什么了),以loyhome.cn作为唯一的域名。后来波折一再,.cn域名从来就没有消停过。先是备案,由于换空间商换了一次,所以前后备案痛苦的备了两次;后是实名认证,直接导致去年不在国内的我无奈的看着域名被封了两个月,这也是当时一怒之下注册loyhome.com取而代之的缘故。这还是域名和空间的事儿。落园所依赖的程序上,本来采用的是Textcube,后来实在是不给力就转到wordpress了。当年那次大搬家费了我好大事儿,不得不手动对应两个MySQL数据库,写了一堆PHP程序来实现了完全的迁移。至于各种小波折小调整就不罗列了……

回顾这差不多7年的落园成长史,就是一部充斥着各种折磨的辛酸血泪史。不堪忍受删文章,就自己掏钱买域名买空间做独立博客;不堪忍受TC的低效,就自己写PHP代码鼓捣MySQL彻底转到Wordpress来;不堪忍受一而再、再而三的实名认证,就忍痛把旧域名转到新域名来。谁说写博客容易的?我真不想骂人,可是哪有强迫人不仅要有文笔、还要有独立思考能力、还要有时间有持之以恒精神、还要不计金钱报酬(落园从未也永远不会挂任何广告)、还要学会写PHP代码查bug弄SEO、还要搞的定国外的域名注册……说真的,落园能走到现在,我已经很满足了,很满足了。有的时候真的想过放弃算了,一个博客而已。但是还是跌跌撞撞的坚持下来了。现在所有人都在微博上玩的不亦乐乎,还有多少人关注博客?在大多数博客沦落为相互复制粘贴、挂满小广告或者半年不更新的今日,还有多少人关注什么原创和持之以恒?

总而言之,当我在阿里巴巴商学院门口看到马云题写的四个有点难看的字“永不放弃”的时候,当时想到落园就有种泪流满面的冲动。如果没有这么多朋友的支持与鼓励、没有一篇篇日志后面那些温馨的让人忘记寒冬的留言,我可能真的坚持不到今天。还有,当我不止一次在网上搜问题搜回到自己的博客的时候,只有会心一笑,稍稍讽刺,却也暗自欢喜。

我很对不起很多国内的、尤其是限制国外流量的教育网的朋友们。我知道这一次301之后,很多人访问落园的速度会慢下来,还有可能打不开。但是,我已经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了。如果IPV6可以用的话,还请用Google reader订阅落园的RSS吧!如果你们连留言页面都打不开,那么就给我发邮件吧!我不想失去大家的关怀,也请大家不要忘记落园这么一个越来越孤独的存在。

丢车,是为了保帅。只有暗自的期望落园的未来可以顺畅的走下去,毕竟一个博客的核心是内容——正如301对应的解释,永久重定向,我也不想浪费更多的时间在其他的网站管理等琐事上了。涅磐之后,还请雨过天晴。

Categories
事儿关经济

社会实验的特殊性(一)

“实验经济学”这个名词儿可能很多人都觉得蛮耳熟的了,此外社会实验无论是在学术界还是业界都蛮热的。鼓捣出来个什么东西,总要做个实验有个对照才好说效果什么的是吧~

最近一直在想,社会实验这个东西到底有什么特殊性?可能和自然实验相比,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反馈回来的是依据人的决策而表现出来的行为,而不像自然实验那样是有既定的物理化学反应过程的。从这个角度而言,我们研究人们的行为的时候,便多了一些更高层次的考量——毕竟人是有思维能力的高等动物,简单的生物学上的“反射”行为可能并不足以完全的解释人们行为的多样性。这也是我为什么觉得economics特别有意思的缘故吧:从工具的角度,我们大量的应用数学、统计学、物理学乃至生物学的成果;从思想的角度,我们在将历史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学、地理学、人类学、政治学等等融会贯通。有的时候真的觉得越来越难以对economics下一个定义,很多的时候很多交叉的领域让什么定义都觉得没有立足之地。前面说的,大致可以对应为数理经济学、计量经济学、金融物理学、神经经济学、经济历史学、经济心理学、经济社会学(social economics)、法经济学、经济地理学、政治经济学(特指研究政治问题的经济学分支)等等。每一个领域都可以拎出来无数的论文,所以有的时候真的很难以说经济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了。简而言之,研究人类的行为吧,毕竟我们还主要关注在“人”和“行为”上,虽然这个定义也难免让人觉得日渐模糊了。

正因为经济学的社会科学的本质,所以在借鉴自然科学的方法的时候自然也理应格外小心。比如做实验,怎么选取实验组和对照组就是一门很大的学问:人和人不可能完全相同,怎么选两个组之间还是会有一些差异是不可控的。生物学可以用(同卵)双胞胎来做实验,但是这个对于需要田野实验的经济学来说显然是可望而不可及了。此外,继承这个问题,当我们去检验社会实验的结果的时候,又应该有什么样的补救之策呢?

原来看经济学的论文很简单,大家一个“随机分组”就涵盖了所有的东西。反正是随机的嘛,什么都是外生的。但真正到自己手里做实验的时候,却还是有蛮多疑虑的。怎么随机、算是随机?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最理想的状况就是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实验之前“一模一样”。比如我用同一块铁、同样的盐,当然这个总会有一点误差,但足够小以至于可以忽略不计了。可是,当我们在社会实验中,还可以这么天真的假设人和人之间的差异性不大,故而从大数定律来讲只要样本足够大、我们总会得到一个一致的ATE(average treatment effect)估计吗?我心中还是难免有一些疑虑。这种疑虑一是来自于对极端事件发生的担忧(比如随机抽取之后两组出现显著差别,并且可能会直接影响结果,这样结果就多含了一个我们难以剥离开来的分组因素),另一个则是对于ATE的不够细致的感觉。ATE固然好看,但是我们制定策略的时候还是更多的希望适用于每个个体,到底在个体层面这个treatment effect有什么样的差异呢?这个问题并不是毫没有意义,也不是完全没有办法回答的。

在这种种的疑虑中,就多少觉得这个社会实验还是要慎之又慎才能期待一个比较稳健的结果。所以,从我的角度,事先的分组要慎之又慎,事后的结果检验也要因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方法。两者结合起来或许会控制的比较好一点吧。

刚刚发现手头没有 Mostly Harmless Econometrics 这本书,觉得还是有一本时常翻翻比较好,就从Amazon痛下血本买了……痛是痛在运费,倒不是书费,呵呵,买书总是不心疼的。后悔当年没有直接带回来。还有顺便买了Motta那本书~话说,上次kindle返修之后居然给我留下了25刀的gift card,不用白不用,意外的惊喜啊~amazon真是慷慨,相比而言国内的那个卓越亚马逊真是让人失望,先买的书架后买的书,书都到了书架还没发货!唉!

Categories
互联网产业观察

怎能寄希望于不染青莲

我还是没忍住,索性说说对于百度最近被各种攻击的一些看法吧。

前段时间打开电视,习惯性的就调到CCTV 2 去了。我说过了,我还是经常看CCTV的,毕竟上面很多信息还是有用的。在我已然被隔离了一年不知道这些热播的电视剧说的是什么的今日,打开电视调到CCTV或许并不是一个坏选择。

然后很意外的看了很久对于Baidu的批判。虽然稍早的时候在网上看到大家说起这个事儿,但是还是抵不上自己看一遍来的深刻。貌似,前些年的时候也有过类似的报道。怎么,旧闻重提?

实话说,我原来是不用百度的,因为觉得上面的信息太繁杂,一个个辨认起来太麻烦,有的时候还是google更符合我的习惯。这就像开始的时候我是有点不信任淘宝的,因为淘宝上各种劣质品我未能幸免的被忽悠了好几次。但是现在我还是整天上淘宝买东西。为什么呢?因为淘宝商城确实是有很多好东西的,再说现在不是还有一个东西叫做“退货保险”么?怕什么!

说到百度,对我来说和早年的淘宝并无二致。这都是中国的互联网大环境在那里摆着的结果。你能指望一个企业来承担所有的社会责任吗?总是期望企业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真的公平么?为什么没人去要求工商部门更细致的监管?如果这些甄别信息的成本强加在一个企业身上,那么我们能期望的唯一结果就是一个更没有效率的搜索引擎。人家总是要养活自己的是不是?羊毛总得有出处。在经济学上,有个词儿大家可能并不陌生:市场失灵 (market failure)。说的就是一种类似于“劣币驱逐良币”的过程——当甄别信息的成本太高的时候,我们只能漠视劣质品充斥市场。

我还说说淘宝吧。记得当年第一篇正儿八经写的论文立题便立于机制设计,说的是淘宝各种交易机制为什么、在什么程度上有效。当年淘宝商城刚刚推出来,最大的区别就是进入门槛的提高,所以我写起论文来也很容易,一个机制设计上的改变就足以把劣质品驱逐市场。经过时间的检验,我感觉淘宝商城的认可度确实越来越高,也给予了一大批诚信的中小企业低成本进入市场并进行产品推广的平台。譬如我很钟爱的衬衣品牌:鲁泰。原来的时候要买鲁泰好不方便,要去实体店。去了跟营业员一聊来的都是回头客,因为鲁泰主要是做出口的,国内市场广告偏少,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东西。再者它价位也确实有点偏高,很多人可能不觉得衬衣值这么多钱。最近发现鲁泰出了一个低端品牌(虽然不是我最钟爱的格蕾芬……)挂在网上卖,物美价廉啊!一下子很爽的买了很多很多东西,家里人也都很满意。所以,我对淘宝商城总是蛮欣赏的,这样的一个平台确实造福了很多中小企业和消费者。

现在回头看当年的那篇论文虽然稍嫌幼稚,不过分析问题的出发点我还是觉得蛮好的——首先要给定的是一个噪音很大的市场,各种优质品、劣质品混杂,有效的信号传递实现起来就比较困难了。所以,合理的机制设计是在保证信号的一定传递水平下、最小化社会成本的机制。这里的社会成本更多的是一种和市场上信息是完全的理想状况相比下、效率损失上的概念。毕竟,制度都是有成本的,这个成本则需要用一个机会成本的概念来衡量和审视。

回到百度。作为一个企业,它的价值在哪里呢?当然,这里立足于我自己的价值观,一个企业的价值取决于其创造的社会价值。简而言之,我们可以接受完全没有百度的日子吗?(假设没有其他的完美替代品)。如果有比百度更有效率的企业,那么显然的它早就占据市场了(剔除各种制度因素和进入壁垒)。百度固然不完美,但是它竞价排名本身的机制并不见得有错。

刚刚看到周涛的一篇文章:《科技日报》关于搜索信息规范与公平性的采访。他的大多数观点我还是赞同的,虽然从技术/算法角度出发的意味很强。我先承认一点很无耻的,相比于公平,经济学更关心效率。当然在效率的定义上我们可以考虑进去公平的因素,这里可能就牵扯到一个社会效用函数的问题:你怎么来衡量一个社会的效用?简言之,你觉得什么是公平的?行为经济学从个体的角度出发有一些涉及“公平 (fairness)”的模型,大致的做法就是在个体的效用函数里面引入一个项来考虑别人行为给自己带来的效用,有点从“外部性”角度出发的感觉。那么对于百度,如果我们假设它是一个理性的经济人(经济个体),那么当外界对它的质疑真正影响到它的收益的时候,自然它会选择一些新的做法。所以从我的角度来说,开发新技术或者更简单的实施新算法(譬如周涛提出的个性化搜索)固然重要,但是这样的运营的成功大概是远远离不开一个合理的机制设计的。

最简单的机制设计理念从我的角度而言可以追寻到科斯定理,在这里或许可以阐释成不同的“物权/收益所得权”分配会造成最终结果的效率不同。这里这么说科斯定理,前提的假设自然是交易成本是存在的。在一个噪音很大的市场,交易成本非但不能被忽视、而且要足够的重视起来。现在我们所面对的互联网市场或许就是这么一个噪音很大的市场。可用的信号诸如信誉也不再一如既往的被人认可(譬如蒙牛的三聚氰胺、山西陈醋的勾兑),新入市场的个体更加是难以建立自己的信誉。那么,怎么能期望不通过机制设计就获得一个相对而言有效率的市场结果呢?

我并不是一味的鼓吹机制设计的重要性。从百度来说,如果他换算法,自然就是对市场机制的一种改变。只是除了算法的改变,还有一些其他的机制设计可能可以被实行。只是百度面临的问题不像淘宝那么直接(后者背后有具体的实物交易),所以我一时还真不知道什么样的机制对于百度这种状况是最佳的、又有什么措施是实践中可以实施的。有些东西或许真的要等待实验结果。

最后,还是说一句,别一味的指责百度了,这不是它一个人的错……就像我们去买地摊货,回来发现不好用或干脆不能用,你会第二天去找城管说立马给我取消这个夜市吗?毕竟还是有需求有供给的。如果大家都不是抱着占小便宜的心理(譬如那些搜索“信用卡套现”的,自己就明知违法吧?),那么很多时候提高警惕是可以防止被骗的。还有,新闻报道为了吸引大家眼球往往是非常有选择性的采取个例。极端个例当然是值得我们警示的,但也不用一拍子拍死所有人哈!在这个混乱的市场环境中,消费者本身也应该有自己的判断力和理智,不要太贪小便宜。天下怎么会有那么多免费馅饼呢是不是?我原来就很喜欢看淘宝社区的防骗技巧,蛮受用的!毕竟人多力量大,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Categories
网络新发现

As a designer...

在巴塞罗那的时候因为周围的一票人都是学经济学的,所以跟他们没啥好显摆的,除了做中国菜让他们解解馋之外。然后我们不断的要做presentation,所以彼此间必然经常交流present的技巧。除了言语技巧之外,用来做展示的slides自然也是着重点之一。呃,可能久而久之,我就养成了一些小小的洁癖,比如用惯了latex之后看到word的排版就觉得难看,用惯了PS和illustrator之后再也无法忍受乱糟糟的图文混排……这一小洁癖集中体现在我的硕士毕业论文里。本科的时候毕业论文没什么可以修饰的,版式是规定的。可是硕士毕业论文要求有封皮,学校又没有统一的,所以我就很happy的自己design了一个。只可惜时间比较紧,没有好好的想想应该怎么更好的设计,不过凑活着也吸引了很多人的眼球,所谓“先图夺人”吧。这个坏习惯体现于我经常用"as a designer"做借口要求返工某些东西,弄得我的合作者有时候只能吹胡子瞪眼的等着我完工。哈哈,可见实在是没什么可卖的了,以前短短的设计师经历也可以拿出来不时晒晒,脸皮真的是越来越厚了。

学术论文插图都是有既定的规范的,能发挥的空间不多。但是离开学术界、在业界,这个对 visualization 的要求就越来越高了,除了“达意”之外,还要讲究美观,明显的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在巴塞的时候有个朋友是设计师,就整天给我灌输各种设计理念,可惜我别的没记住只记住了一个词儿,infographic,大意是基于信息产生的美好图形。从这个角度来说,它和一般意义上的统计图形还不一样,除了要求更好的展示数据之外,将多个图形放在一起展示的时候还要有一个合理的设计布局。

当时他还推荐给我一个站点,今天又翻出来看了看,还是有耳目一新的感觉:www.informationisbeautiful.net。嗯,然后一路找下去,还有几个值得订阅的,除了常年关注的flowingdata.com之外,还有新起之秀Visual.ly,以及www.coolinfographics.comdailyinfographic.com。习惯阅读器的省心了,这些都有RSS支援,直接扔到Google reader里面就好啦。

好吧,最后还是随手贴两张图吧:

Peak Breakup Times according to Facebook

Who's Suing Whom in the Telecom's Trade

希望我这小小的洁癖不会影响以后的工作啊~学会妥协先。好吧,该学学怎么做PPT 了……

[另:在落园完成两个域名完全同步之前,暂时停止更新一段时间。这样两边各发一遍实在是太折腾了。目前的计划至少是弄成MySQL同步,当然也可以考虑生成静态html文件把loyhome.com完全作为一个镜像站。我还没想好那个可实施性更高,但是现在这样确实对于搜索引擎收录是有影响的。趁这几天努力施工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