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事儿关经济 网络新发现

几个跟论文有关的趣事儿

在这个毕业季,很多东西都是短暂的忙碌着,却也回味起来颇有意思。摘录几则周围人真实的状态。

  • 一年前,导师给我说,你开始准备毕业论文吧。我说好。
    一个月前,我跟导师说,这个题目凑活么。他说好。
    一星期前,我 跟导师说,我实在写不出来了。他扔给我几篇论文。
    一日前,我终于撑不住了,说,我写综述行么?
    一个小时前,我发现,连综述我都写不出来了……算了,论文你Kill我吧。我不毕业了还不行 么…
  • 一写论文就不高兴,一不高兴就不写论文。
    一不写论文就高兴,一高兴一天就过去了。
  • A:你用的啥模型?计量还是。。?
    M:……很简单的一点点计量,我不擅计量……
    A:哎 挺好了 据说今年几乎没人用数学。。。
  • B:在哪找篇英文文献呢?
    N:我也在考虑这个问题.....

还有一些转载的,看着玩儿吧。

在一个充满阳光的午后,一只兔子从她的洞里出来享受大好天气。
天气好得让她失去警觉,一只狐狸危随其後,抓住了她。
" 我要把你当午餐吃掉!"狐狸说。
"慢著!"兔子答道。"你应该至少等个几天。"
" 喔?是吗?为什么我要等?"
"嗯,我正在完成我的博士论文。"
"哈,那是个很蠢的理由。你的论文题目是什么?"
"我正在写"兔子比狐狸与狼的优越性"。"
" 你疯了吗?我应该现在就把你吃了!大家都知道狐狸总比免子強。"
"根据我的研究,并不尽然。如果你想的话,你可以来我洞里,自己读它。如果你不能被说服,你可以把我当午餐吃了。"
"你真的疯了!"但狐狸很好奇,而且读读论文也不会损失什么,就跟兔子进去了。狐狸再也没有出来。

几天以后兔子又出来休息。一只只狼从树丛中出来并准备吃她。
" 慢著!"兔子叫道。"你现在不能吃我。"
"为什么呢?我毛绒绒的开胃菜。"
" 我的论文‘兔子比狐狸与狼的优越性‘几乎要完成了。"
狼笑得太厉害,以至于松开抓住兔子的手。
"也许我不应该吃你。你的脑子真的有病,你可能有某种传染病。"
" 你可以自己来读它。如果你不同意我的结论,你可以把我吃掉。"
于是狼跟兔子进洞里去,再也没有出来。

兔子终于完成她的论文,并出来在萝卜丛中庆祝。
另一只免子过来问她,"什么事?你看起来很快乐。"
" 是啊,我刚刚完成我的论文。"
" 恭喜!主题是?"
"兔子比狐狸与狼的优越性。"
" 你确定吗?听起来不太对。"
"喔!进来自己读。"
所以他们一起进洞里去。

当他们进去时,朋友看到的是一个典型的研究生的窝,一团乱,在完成论文后。存放这部具争议性的论文的电脑在一个角落,在右边有一叠狐狸骨头,在左边有一叠狼的骨头,而在中间,有一只巨大的、正在舔嘴唇的狮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你论文的题目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 谁是你的指导教授。

1、最牛逼博士论文就是在还没答辩之前已经发表在最好的期刊上,而且鉴于论文很长,该期刊必须像小说一样连载。
实例:张五常博士论文《佃农理论》,当年在JLE上连载四期。
2、最牛逼博士论文答辩就是答辩人一直在挑战答辩委员会成员,直到问的这些教授们紧张到恍惚以为自己才是答辩人。
实例:萨缪尔森的博士论文答辩结束后,答辩委员会成员之一的熊彼特(上世纪最伟大的经济学家之一)转过头去问另一位成员里昂剔夫(诺奖得主):“瓦西里,我们通过了么?”
3、最牛逼投稿论文就是让编辑满世界都找不到一个能看懂这篇论文的匿名审稿人,最后只能发表,根本不需要修改的。
实例:SIMS1971年发表在《数理统计年鉴》上的论文《无穷维参数空间中的分布滞后估计》。SIMS写完这篇论文后没投经济学杂志,因为他显然知道没人看的懂。于是投给了最牛逼的数理统计杂志,结果编辑死活找不到审稿人,最后好不容易凑合拉来一个,审稿报告是这么写的:“我真的不明白这篇论文在说什么,但是我检验了其中的几个定理,好像是对的。所以我猜应该发表。”

偶同学拿着写了25页的关于usb技术的论文上去答辩,
老师开口就问:“请你用一句话介绍一下usb技术”,
我同学立即怒: “一句话?一句话可以说清楚我写25页干嘛?一句话可以说清楚我站在这里干嘛?”
整个答辩场集体沉默了2分钟……

偶一个同学暴强,答辩的时候,在做介绍时,说话#%¥◎×※……◎¥※……¥◎,
下面的老师有一人听不清楚,于是转头与另一位老师小声交谈,
此同学见了,立刻停下来,大声的问他的partner:“老师在说什么?”
一时间全场爆笑,老师尴尬无语……
他自己做了一个 ppt,最后一个部分时致谢,其内容基本上叙述了指导老师一生的事情,还深情的说自己很喜欢和老师讨论问题等等事情
当他的致谢还没有读到一半,导师刷的一下站起来,面容扭曲的说:“我不是让你删掉这些吗!!!!!!??????”
全场在一阵沉默后,又是爆笑!!

本科答辩的时候,我们课题组一个学生和老师的对白:
老师问:能量流是怎么算出来的?(即依据什么公式)
学生答:用计算器算的。
然后全场暴笑2分钟

两个同学毕设做了个windows环境下的程序,给老师演示。
程序登陆界面要求输入用户名,一同学ctrl+space调出拼音输入法输入汉字。这时一老师:“打住!这个东西不错,你们俩谁做的?”
同学:“微软……”

Categories
比较正式的文章们

经济学家们的社会网络(学术圈)

时间过得真快,一写起论文来就是两三天没干别的,打开电脑开始coding...coding...整理数据、转换数据格式、调参数,好不热闹。可怜我的本本长期维持在马上就要烧主板的温度……这次的毕业论文写的很飘逸,固然与社会网络(social network)有关,但是技术上的东西都是借鉴的别人的,我想了半天加了一个贴现因子而已——其实模型真的很简单。为了让文章好看点,也长一点,内容也丰富一点,我就开始折腾着画图、画图,画完图又琢磨着总得用点计量啊,然后没事找事的把计算机模拟的结果拿到时间序列走了个过场——单位根检验。真想扁了自己,时间序列学的那么烂,唉。还得现翻计量书,丢人丢人。

论文大多数东西都是蛮无聊的,但是也有好玩的,那就是里面有几张经济学家们的社会网络的图——我乐于称之为“经济学学术圈”。这个idea是taiyun的,他做的是国内经济学家的,我就百无聊赖的又把国外的做了一遍,反正只消几十分钟数据就抓完了,何乐而不为?现在开始享受视觉盛宴吧!注:点大的代表其pagerank值高,其实就是联系多。

all_10_nolabel

经济学学术圈全貌(2000年后至今)

top_10_grey

经济学学术圈全貌,连接线用灰色隐去

all_10_main_all_label

经济学学术圈的结构,简化了很多点之后的效果

Categories
事儿关经济

虚拟世界,社会规则与经济学

大约是去年此时,在某个思如泉涌的日子,想看一下虚拟世界里面的货币供给到底是啥样子的。这个问题很好玩啊,因为很多网游里面都出现了大量的通胀现象,所以单单通过交易数据就可以看到很多通胀到底是不是由于货币供给引起的,至少可以看一下货币数量论是不是那么回事儿。经济学既然是研究人的活动的种种问题,那么就不用在意到底是现实世界还是虚拟世界,我倒觉得有时候虚拟世界更容易控制变量,所以反而结果可能更可信一些。

然后时隔半年,有人给我发信把所有的跟虚拟世界有关的资料都要走了,其实我也只是贴了长长的一串参考文献列表给他。把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挂在网上的好处就是,经常会有人搜过来然后问你要资料。往往我都是一时兴头过了就没写下去,所以资料攒了一堆没处理,然后就扔给人家了——当然扔的最多的就是参考文献列表,谁让zotero可以这么方便的把所有的东西一个“export”就OK了呢?

这又半年了,从深秋到了春末,昨儿听了一个教授的报告,是关于虚拟世界中的距离问题的。很好玩的实验经济学方法,他们在“第二人生(second life)”中做了很多好玩的事儿。然后这篇文章(或者是相关的一篇)貌似也要发到AER上。很奇怪,最近感觉AER接受了很多关于互联网啊、实验经济学啊这块的东西,虽然这些都是热点,但是这么集中的发表在高水平杂志上还是蛮少见的。期间大家讨论了很多问题,但只有一个深深吸引了我,那就是“社会规则”这个事儿。虚拟世界中少了很多约束,所以社会规则不一定和现实中一样,这样的话人们的行为、决策或许也会不一样。这个社会规则应该视作比“制度”更为宽泛一些,糅杂了许多道德、法律等等因素,也难以具体一一下一个定义。

原来在我的感觉,虚拟世界是一个“稍稍没有人情味”的,社会压力和交往纵横要简单很多,所以或许更适合把人作为一个“理性经济人”去看。然而现在看来却不是这么的简单,一个社会的运行必然有其既定的规则,人们也不总是“效用理性”的。再者,虚拟世界必然要受到现实世界中的种种因素的干扰,比如财富、人脉等等,social network不是新建一个,而是很可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扩充了而已。这样的话,对于social network影响就要重新评价了,既不可以简单的平移,也不能直接忽略。

经济学界越来越关注互联网,我不知道这是一件好事儿还是坏事儿。或许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越来越多的年轻学者依赖互联网,更容易从互联网上寻找他们的问题和答案。可惜啊,我有很多想法却没人去帮我实施,我自己又总是懒得动手真正去做——或许还是觉得积累不够怕自己糟蹋数据。社会总在按照自己的逻辑运行着,只是一群经济学家们为了保住饭碗苦苦的研究着。

最后,今儿还看到一篇好玩的文章,把一个古老的问题讲出了新意:电影院的爆米花为什么贵的离谱?从价格歧视扩展到支付意愿等等,看来简单,却也好玩的很。顺手就翻译到译言上了,有兴趣不妨移步去看看(如果打不开请稍候,等待“审核”)。

p.s. 都说经济学家和天气预报员喜欢预测,那我也不妨预测一下:十年内,清华经管学院必然跻身国内经济学三甲。至于原因嘛,不好说,80%直觉,20%是自由和竞争。

Categories
互联网产业观察

微博强于博客200倍?

好吧,人家说做研究的第一要点就是怀疑世界——怀疑一切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碰到的、梦到的等等。在这里不争论“眼见为实”这种哲学性话题,我只是很怀疑今天看到的一篇博文,顺便来发发牢骚,所谓针锋对麦芒——至少证明我还在关注互联网吧。今天看到一条标题很诱人的博文:微博力量是博客200倍?

说起来微博,我就喜欢从饭否说起——不管一堆twitter是不是抱着鄙夷的眼光注视着我。饭否是我大多数关于微博的记忆,它满足了我边走在路上边发短信的小怪癖,可以随时的记录一些我脑海中奇奇怪怪的想法。后来,饭否倒掉了,我开始用嘀咕。嘀咕曾经很火,只是一夜东风,花儿都凋零了,未能幸免。这也是我为啥特讨厌新浪围脖的原因,不管你产品如何,这种见缝插针的行为实在让人鄙夷。后来,我就越来越懒了,早早的就拿到了新浪围脖的邀请码注册完后却几乎没用过。以至于,挺奇怪的在不久之后发现新浪再一次通过“名人炒作”这种管用的伎俩,借机上位。当然,我承认,它是有效的。

好吧,说说twitter。说微博不说twitter,就像说独立博客不说wordpress一样,有点太小众情调了。twitter的帐号我也一直有,至今落园右边栏还挂着“follow me on twitter”的宣传画——更可气的是它居然比我的RSS订阅图标还大。twitter开始玩的时候,确实觉得蛮好玩的,弄个嘀咕的“打的”,一下子就可以转过去了,所以我也一直用手机短信的方式更新twitter。后来,twitter成为了“相见不如怀念”,隔墙相望太痛苦。我就彻彻底底的告别了twitter,顺便也告别了微博。

有一次,问一个上了年纪的老外,知不知道啥是blogger。他鄙视的瞄了我一眼,说“我不知道为啥那么多人喜欢在网上晒自己的隐私”(译后)。顿时我无语,我想这伟大的发明又不是神州大地自创的,还不是您老儿那厢的舶来品?他倒是镇定自若,talk on to another topic... WordCamp这两年越来越发展成为twitter爱好者的一种集会,这样我有点不得不感叹自己已然落后于时代。

不只一次有朋友给我叙说微博有多么多么强大,让我觉得我不去鼓捣一下真的是OUT了。但是同时也看到很多人发牢骚说微博的质量不高,每天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去鉴别。这就是我毅然决然的从Buzz里面unfollow一些绑定twitter的人的缘故。在一定阶段以后,人们对于信息的鉴别成本就远远的高于了取得成本。twitter降低了信息产生和传递的成本,但是与此同时带来的鉴别成本太高。当然,很多人有很好的策略,比如只follow那些切中要害的人的微博而不是广撒网,但是对我来说,还是简简单单的远离比较好。每天Google Reader里面的更新就够我受了。

来,继续回到这篇博文,看看其中的一些经典语句:

第一,能写并有意愿写有价值微博的人群是博客的4倍。第二,这群人的人均微博产量是之前人均博客产量的5倍。这两条讲的是生产成本大大降低。

第三,有时间并且愿意读微博的人群是博客的2倍。第四,适合阅读微博的场所和碎片时间加总是博客的5倍。这两条讲的是消费成本大大降低。

OK,看起来这个人还学过经济学,直到进行最简单的成本-收益分析,不错。单单这一点就胜过多少愤青的博客。不过我稍稍怀疑,第一,微博的人多是真的,但是到底有多少人这么锲而不舍的更新呢?我的理解是,只有微博能给他们带来收益的人,才会持续的更新着。这种收益可能是认同、可能是炒作,还可能是宣泄。值得怀疑的是,过了短暂的新鲜感之后,有多少人还是持之以恒的更新微博,除了名人——我不得不说,新浪这招实在高,名人一旦开始,就不可能说停止就停止,有点像吸毒,容易上瘾——粉丝啊。

再看一句挺有道理的,是关于微博的价值。

尤其是名人,没时间去写长篇大论的博客,但每天都会有很多精到的感悟,在间隙时间写下来,就是上乘之作。

好吧,这能说明什么呢?微博之于博客,就跟你看报纸和看书、甚至喝咖啡一个道理。看报纸,你是在浏览,80%只看标题就足够了。微博也是,浓缩的瞬间。但是你只看报纸不看书?只喝速溶咖啡不喝现磨咖啡?我想不会吧。微博很短,所以“生产成本”小,相对的,博客很长,所以更容易完成的构思和论述一件事儿。你能想象把可能 吧 每篇文章都浓缩成140字?那还读个甚。

下面是作者叙述微博上瘾症:

用微博3周,上瘾了,症状有:工作间隙上msn看签名的习惯忽然断绝,而是xx;进电梯不再盯着江南春的显示屏等着看美女,上厕所不再无所事事光使劲,而 是xx;上班第一动作不再是打开gmail或科技频道,而是xx;堵在路上1小时也不焦躁,而是xx;看着粉丝数往上涨,就像是打怪练级……

读完之后,我感觉,微博确实做到了“挤海绵”的功效,把那些零散的时间搜集起来加以利用,这一点是很赞的。可是我,如果有的话,宁愿带着一个kindle四处溜达,毕竟看书往往更能深入的阅读,深入的阅读才能深入的思考。倒是说起来,微博是一种很好的报纸取代物,看看标题就知道世界在发生什么的感觉也不错,有啥感兴趣的继续上网搜呗。到最后,如果此文不是发于博客,又怎么能这么详细的论述微博的好处呢?始终,博客我认为是一种让人更全面思考问题的方式,而不是一种简单的信息传递方式。在生产成本高的情况下,博客就有了进入门槛,相对应的现存的博文质量也会更高些——当然除了那些四处采集抄袭的网站。在微博时代,博主要更努力的发布有效的信息来吸引眼球,正如博文作者所说的“200倍就是一个噱头”。这也是信息时代一种必然的区分信息质量的结果,却也是有益的。

一句话总结:博客和微博不是竞争关系,而是互联网时代信息载体的互补——广度和深度的互补

微博的产生、繁荣将博客更为细化,就如同分工的专业化,一方面提高效率、一方面凝聚价值。所以,既然各有所用,又何必对博客的生死存亡过于悲观?到现在还坚持写博客的人,必然知道博客对于自己究竟意味着什么,不再是兴起初期的浪潮和泡沫了。但是微博有没有泡沫,还未必可知。只是觉得,落尽繁华始为真(版权所有,此为落园的题名诗),所以我还是静静的坐在落园里面,“笑看云卷云舒,静观花开花落”吧。

Categories
事儿关经济

写论文 or 写程序?

毕业论文写了几天了,越写越痛苦,时间太紧,很多东西来不及细致的想想只能先加上去,唉。

这次的论文比较的,诡异。我第一次感觉到写一篇经济学论文需要用这么多代码。以前写论文的时候,最多有几个方程需要解一下,或者一些数据扔到计量软件里面几行命令跑一下就OK。所以就算我算法很烂,写程序的水准也很懒,但是还是可以勉强应付的。但是这一次,因为算一个概率和期望算不出来,只好求助taiyun。没想到很快的taiyun就给了我一个程序,用来模拟结果。虽然模拟的不是真实值,但是大致的趋势出来了,很漂亮~

接着,我又突发奇想,来个“蜂窝状”的东西。搜了半天不知道蜂窝图对应的矩阵格式应该怎么写,于是乎就开始求助另一个程序高手——X。此人不愧是学计算机的,一边比着编程大赛,一边三下五除二就把程序写出来了。可是问题是,他用的是C语言,我机子上却没装C的编译器……我琢磨了半天想把它改成R的,结果死活有问题。X很仗义的开始帮我改,先是自己安了个R(嘿嘿,怎么我也成功一次诱惑/强迫别人装上了R),又开始研究R的语法(X语录:我这代码服务真到位...)。最后在我俩都快面临崩溃的时候,他说,要不给我个编译完的C程序,我自己调用吧。我想了想,OK啊,只要输出的是文本文件,我在R里面读入就可以了嘛。于是乎,他很快的给了我一个很好用的程序,然后我就开始舒舒服服的输出txt,最后开始舒舒服服在R里面舞蹈弄枪,望着出来的蜂窝图傻傻的嘿嘿笑。

到最后我也不知道我是在写论文还是在玩乐了,把程序的参数调一下,然后自己就嘿嘿的对着屏幕听着CPU小风扇转悠的声音美滋滋的看结果。在几张图的衬托下,很快论文就写了七八页了。不过不知道最后能不能交英文的论文啊,我怕自己偷懒就一直用英文写下来的,要不用中文写完了肯定不会脑子抽风的翻译成英文。天知道……其实我觉得最boring的事儿就是把自己写的英文的东西翻译成中文,这不是一边翻译一边让自己鄙视自己的英文表达能力多么差么?看着中文那飞舞的流光溢彩,再瞅瞅干巴巴的英文句子,只想说“我不认识写文章那个人”。特别能体会到一句话,貌似是老舍还是茅盾或者谁谁说的,“翻译体现的是一个人使用译过来的语言的能力和文化底蕴”。一个中文积蕴深厚且能读懂英文的人,往往比一个中文平平而英文出口成章的,更能译出好的中文文章。不过话说回来,论文这种东西,不就是干巴巴的么?除非你对某个模型感兴趣,否则我估计没几个人会愿意读一篇学术论文的——真的很boring。说起来翻译,暑假如果有时间,我真的很想翻译一本书啊,但是不知道有没有出版社肯去买版权,呃……这年头,我理想主义,不代表就能找到理想主义的出版商来搞定这事儿。

最后,这一次深深的接受了“题目要起小一点”——从初中开始学习写作文的时候老师就一直唠叨的话。这次很豪气干云的写了一个很简短的题目,写完了就知道自己挖了个坑只能自己跳下去了。很显然,能把这么简单的题目论述好是一件很难很难的事儿。于是乎,假惺惺的写了一句“this is the first part”。反正只是我的manuscript嘛,别人也看不到。别人看到的肯定是包装好的。本来模型中想加入动态啊,博弈啊,不确定性啊等等时髦的东西,后来发现还是一个“代表性人物”分析起来比较简单,于是乎就跟博弈没关系了。“不确定性”加不加似乎也没啥影响,反正我只能模拟结果又不能真正用扰动项去表达啥。至于动态……好吧,一个贴现因子搞定。本来还很复杂的设什么时间之类的,后来发现还不如一个贴现因子delta好用。于是就狠狠的把一大片的废话论述“注释”掉了(还是没舍得一口气删了,不过在lyx里面注释标签一闭合,也能做到眼不见为净)。

写着写着,和自己起初的想法有点越走越远,每次写论文都是这样,最后写出来的肯定不是自己打谱要写的——除非写实证。不知道能不能够应付毕业……唉。其实还是很想研究研究元胞自动机的,taiyun一提这个东西我就精神起来了,看了半天介绍好像有点眉目了,但是想不出怎么拿来玩玩。于是乎,先扔到那里吧,看看毕业论文怎么能应付交差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