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网站建设

一点调整通知

刚刚把友情链接调整了,实在是右边栏太长了。此外右边栏也做了一些其他调整,加加减减的:

+一点声明
-后花园链接
-热评博文
-“天涯咫尺”分类下的友情链接 ->归到单独的链接页:http://www.loyhome.cn/links
+新的链接分类:经济花园 移动了一些跟经济学有关的博客

暂时就是这些,不满意我如斯调整的站长们可以:

1. 向我抗议,从“天涯咫尺”等类别归到“喝过茶的”,这样就可以显示在首页了。

2. 删掉贵站指向落园的友情链接。如果您真的只是为了提高PR而和我交换链接、而不是认为我的博客有点价值的话。

另,任何和我“喝过茶的”如果有自己的网站,还请尽快告诉我,我一一补上链接~以前有所疏忽,对不起大家!

Categories
事儿关经济 互联网产业观察

也说“从众”

前几天看到张智勇(校友+学长,专注于电子商务)博客上的一篇读书笔记——再读《社会性动物》,让我突然间有些感慨。他讲了一个很经典的社会现象:从众。

我在看《社会性动物》,里面对社会心理学的定义是: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对别人的信念和行为所产生的影响。

==从众==
第一章说的是社会心理学最知名的理论:从众;从众是有一个人或一个团体的真实的或是臆想的压力所引起的人的行为或观点的变化。

为什么突然间对这个问题这么感慨呢?主要是联想到前些日子的新闻,比如武汉大学樱花盛开游人如织上海世博会试运行大混乱等等,无一不让人感慨中国之“人口众多”。当然媒体上的报道还是比较要面子的,不会说的这么露骨。只不过,连“围观”这个词儿都能这么火,我们又何必否认社会上这么普遍的从众心理呢?

那么我们日常中见到的从众现象又有哪些呢?学长的博客里面举了一些例子:

我曾经在工作中下意识的使用过从众的理论,比如说在网站改版的时候,大家知道,网民通常会反对的,这时候,如果我直接发一个公告,后面肯定一堆人骂……所以,如果我现在来做这个事情的话,可能就会稍微改变一些,首先,我会让意见领袖在公告下面支持我,这样,很多人就会想,那谁谁谁都说好,那就一定好,之所以我觉得不好,是因为我根本就没发现其中的美好吧?此外,我还会争取用事实说明改版到底为什么好,再加上我本身的公信力,把“好”内化到会员心里。

购物网站里面的销售排行榜,也都是基于从众理论的,所以他的使用还是很广泛的。我基本上想买书的时候,都会去新书排行榜看看……

说到这里,如果你是个喜欢标榜特立独行的人,那么是不是突然间发觉自己的很多行为是不是已经习惯了“从众”呢?我们上豆瓣去看书评、上电驴去下载最热门的影片和游戏、上校内(人人网)去看那些被人转过来转过去的热文,这一切不都是一种从众行为吗?可是为什么,我们会这么选择呢?学长的文章中提到:

从众的动机不同,一种是在想获得奖励、免受惩罚,这可能是社交或者物质意义上的,比如不让别人觉得自己傻,举个例子就是大家都骂XX网站,你要是不骂会不会显得不合群啊、无知啊?(这事情总发生,一般这时候我就闭嘴);另一种是想获得恰当行动的信息,比如说你不知道什么数码相机好,就看别人怎么说;在这里, 我觉得,口碑营销的基本立足点就是社会心理学上的从众理论。

我们单说后一种行为。我比较依赖的网站有几个,其中一个就是“大众点评网”。因为总有朋友聚餐之类的活动,大家还都喜欢尝个新鲜,所以一般我都会先去大众点评网看看哪里有什么好吃的,然后直接打电话订好或者查查路线直线前往。其实在大众点评网,我作为一个浏览者,所看到的仅仅是一些去过的人给出的评价,有好有坏。但是一般说来如果这家不好,很少有人勤快到上网之后再来长篇大论一番——除非它不好的过分了值得上网去骂骂。所以大多数看到的还是正面的评价,当然也不乏一些“枪手”。可是我为什么会依赖大众点评网呢?很简单,信息不对称。

举了例子,你刚到一个旅游景点,也没有当地的熟人来带着你玩,那么你会去哪里吃饭呢?设想一种极端的情况,当地只有一条美食街,所有的饭店都在这条街上。那么你难道会一家一家的尝,直到找到满意的为止吗?当然不会。我们一般会做的就是去各个店门口看看里面有多少人,然后选择一家人最多(或相对较多)的,进去吃。这里我们暗含着这么一个假设:如果他家的饭不好吃,就不会有这么多人都受骗了,所以集体行为一定是理智的。

这个例子是不是越看越眼熟呢?想想你家周围,是不是有新的小吃店刚开业的时候会有很多人排长队去买所谓的“掉渣渣烧饼”、“武汉鸭脖”?难道你就没有发觉,其中很多人都是店家请来排队加塞的吗?再想想IPOD每次出新品,是不是都会看到一则新闻“忠心粉丝凌晨开始排长队”呢?

我们再回到信息不对称。因为信息不对称,所以如果你随机选(比如扔骰子、抛硬币)之类的,那么就会有很大的风险。或者,你一定要选到一家很好的店,所以只能挨家挨户去实地考察,这无疑是很浪费时间和精力的,搜寻成本过高。于是乎为了降低风险或者降低搜寻成本,我就会先去网上看看别人的评价。这一点很像“声誉”机制,只不过大众点评网把我们难以直接观察到的声誉放到网上了,让大家都能享有这些信息。我一直认为“声誉”机制的存在是一种有益的,对买卖双方都有益处。一方面,买方降低了搜寻成本;另一方面,卖方可以保持市场中的良性竞争,让那些不法商家退出市场。事实上,这正是我去年冬天一篇论文通过一系列委托-代理模型证明的第一条结论(其实我后面还说到,我们为保持这种声誉机制实际上是付出了隐性成本的,正所谓“声誉溢价”)。

好了,暂停“学术营销”。我只是想说明,从“降低交易成本”这个意义上,从众心里是一种基于生活经验的理性选择,在现实中它也是一种理性利己的行为。但是有一个问题出现了,营销专家们开始利用人们的这种心理特点,制定销售战略。当然广告并非是不好的,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广告是一种商家“可置信的承诺”,因为如果没有实力他是不会下血本做广告的。然而,博弈论中对于这种例子的分析有些太过于简单,当考虑到动态策略的时候,或许我们才会发现营销专家们的高超手段。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无论是经济学还是社会学,都提供了看待这种现象的一种角度。这也是为什么我觉得社会学越来越吸引我,他的很多想法都是和经济学很近,却能提供一个新鲜的视角的。

回到营销。无论怎么说,营销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人们的心理。前段时间看了一篇纪实小说,很震撼,是慕容雪村的《卧底传销23天》。摘录几段:

我不禁感慨:传销真是浪费生命。我们生活在城市中,却完全与世隔绝,不能与当地人接触,不 能读书,不能看报,不能看电视,除了每天两堂洗脑课,上午半小时,下午半小时,其余时间全在无所事事地闲逛。

很多自负聪明的人就是这么被骗的:听着他们似是而非的歪理,一天比一天糊涂;听着他们的恭维,一天比一天自大。再加上宗教般的仪式、军队般的纪律、日日灌 输的谎话,再坚定的人都会动摇,从怀疑到茫然,从茫然到相信,从相信到狂热,一步步落入彀中……他们每天都吃不饱,也不敢吃饱,传销团伙内有个愚蠢之极的说法,他们全都深信不疑:每天吃多少米、吃多少菜,全是国家规定的!

以前我很好奇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沉迷传销,后来渐渐明白:原来谎 言真有无穷的魔力,只要坚持说谎,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再坚强的人也会动摇,再荒谬的事也会变成真理,不仅能骗倒别人,连自己都会信以为真。去上饶之前,我自恃有点阅历,信誓旦旦地说自己决不会被洗脑,现在不敢这么说了:我在里面只有短短的20多天,而且别有用心,时时都要警惕,所以才能保持清醒。如 果时间再长些,把我终日浸泡在谎言之中,所见无非恶人,所闻无非歪理,我会不会变成一个狂热的传销徒?天知道。

所谓传销,利用的不过是一个人沦落在一个特殊群体中,被日日夜夜的洗脑的过程。在这么一种特殊的环境下,你必须选择“从众”,于是乎久而久之,连自己都对“众”的观点深信不疑了。想想也是,“病毒营销”利用的不也是人们的这个特点吗?想当年开心网的邀请好友策略,很多人说“收到第一封邀请加入的信不以为意,当连续收到第二封、第三封,突然发现自己周围的人都在邀请自己的时候,怎么能不对这个东西好奇?”。营销所利用的,无非于此。

其实,说到“点评”,在经济学上更倾向于认为是“口口相传”。很多研究市场行为的对此进行过各种各样的探讨,刚看到的一篇是Michael老师的Impact of Online Consumer Reviews on Sales: The Moderating Role of Product and Consumer Characteristics (原文在这儿)。这篇文章有很多结论,但是我感兴趣的是他对于“长尾理论”的证明——评论会更显著的影响那些互联网使用经验丰富的用户,使他们关注并不是那么热门的商品。此外指出了一点很有趣的事儿:线下的促销会降低线上评论的效果——我感觉就是如果网上说A里的蛋糕多么多么好,但是到了蛋糕店发现A里隔壁的好利来在促销,他家的蛋糕看起来也不错,那么我就有可能转投好利来了(事实上我经常这么干)。不知道为什么,我近半年总是在接触管理学和marketing science之类的文章,很多时候自己写论文去找参考文献,到最后看着zotero或者bibtex列出来的文献列表,恍然间有种错觉——大半都是商学那边的。或许从某种层面上来说,我接触的电子商务比较多,所以就算是从经济学的视角去看,也会不由自主的考虑到一些营销的问题。同样不知道为什么的是,很意外的发现Michael老师研究的东西都是我一直很感兴趣的……不是有句话叫做“当你发现一个东西很有意思,兴致勃勃的去研究的时候,才发现已经被人研究过了”吗?说实话,此时我不知道应该是欣喜,还是郁闷了。不过看看结论,印证一下一些想法和直觉,也是不错的。所以我也甘愿做一个“布道者”了。

Categories
互联网产业观察

维基百科被“墙”后启发了经济学家什么?

不知道为什么,最近我总是能无意间发现一些很有意思的东西。比如今天本来只是在看传说中的复旦青年学者宋铮发表了一篇AERAmerican Economic Review,《美国经济评论》,全世界最好的经济学学术期刊),但是无意间却发现了一篇已经通过AER审核待印刷的文章,那就是《群体规模和贡献激励:在中文维基百科上的自然实验》(Group Size and Incentives to Contribute: A Natural Experiment at Chinese Wikipedia)。乍看这个题目,挺学术的嘛,其实就是研究,在中文维基百科被“墙”了之后,贡献者的一些变化啊什么的。这篇文章的作者张晓泉和朱峰(音译)分别是香港科大和南加州的。

文章不是很长,具体的计量啊、经济理论啊细节们我就不说了。我们感兴趣的是结论嘛!结论大致有二:

  • 如果某一词条合作者越多,那么每个人的贡献就越多。通俗点就是,现在不是三个和尚没水喝,而是三个和尚水多多(感谢原作者Michael纠正)!
  • 那些更为关注社会利益的人对这种变化反应更大 。通俗点就是,爱之者心切。

为啥我这么关注这篇文章呢?要知道对于经济学家们来说,自然实验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既然我们伟大的 功-G 夫-F 墙-W 可以为经济学的发展做出这么卓越的铭记历史的贡献,那么我们真的应该好好感谢它,感谢国家花了那么多科研经费、耗时那么多年、呕心沥血前赴后继的进行封锁。话说,此次的苍井空事件,是不是也是一个绝好的“自然实验”呢?有人说经济学家是“不讲道德”的,那么我们就不妨以小见大……

其实我一直想研究的一个题目就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到底是减少了信息不对称还是加剧了信息不对称?由此延伸下去,可以进一步探究,信息是否推动了经济发展(注意是发展而不是增长)?看起来蛮有趣的样子。

注:原文下载http://blog.mikezhang.com/files/chinesewikipedia.pdf (这两位作者貌似很关心有多少人下载他们的文章呢,各位给点面子下下来看看哈!)

Categories
日常应用

在LyX里面使用分章节的子文档

不知道各位用latex有没有分章节写书的习惯……一本书若是近10个章节(chapter)甚至更多到后面可是会让人蛮抓狂的。所以就有了主控文档(main document)和子文档(child documents),所以就造福了吾等懒人……

latex里面标准的命令有两个:include和input(怎么看怎么像php里面的include和require),两者的差别简而言之就是include =newpage input。

然而在这个懒人泛滥的时代,我们已然不用latex的文本编辑器们,转投了可视化编辑器LyX。这东西所见即所得的好处多得很,就不赘述了。但是今天我遇到的问题是,如何把一本书各章节分开写?最后再整合到一块儿去?

分开写的好处很多,比如打开文件之后不用先点鼠标翻到想写的那一行,不用为了调试某一处而忍受漫长的整个文档编译过程(尤其是动辄上M的中文文档),不用一下子把所有章节都放出来(在后面的没完工的时候)等等。
好在我们有LyX如此神器……插入子文档也变得格外简单,“插入> 文件 >子文档”即可。这个时候需要选择插入子文档的路径和模式。所以我们需要提前建立好N个LyX文档,分别命名为chapter1, 2, ....即可。然后按按鼠标把它们按顺序插入。这里其实还有个好处,比如我想把第三章模型A提前,放到第二章模型B之前,那么我们只需要在LyX里面改改include的顺序,所有的编码就调过来了……这比整本书一个文档需要剪切/粘帖一大块方便许多吧?所以其实我们子文档的命名也可以按照内容来,最后只是排序的事儿嘛!

Snap4

LyX第一神奇的地方就在于,不仅仅支持子文档,而且在打开主文档并在左侧显示目录的时候(“文档 > 目录”),子文档的目录也是即时更新的,可以直接通过鼠标点击在各个子文当之间跳转。
当然,它最最神奇地方就是子文档是可以单独编译的,这可比传统的Latex方便多了。这样,若是只改了某一小部分,想看效果就不必要编译整个文件了。再者,子文档也是单独有导言区的,这就意味着我们可以给子文档用不同于主控文档的样式(比如字体啊,页面大小啊)去编译。

最后的最后,LyZ此等神器也是支持子文档的……只是你需要稍稍辛苦点在每个子文档后面都加上参考文献数据库。

目前已知的问题就是超级链接及交叉引用……诸位可以暂时参考此帖(用LaTeX写过书的朋友帮帮忙 ),等我完善了之后再补充上。

Categories
日常应用

OpenOffice引用参考文献的那些事儿

最近Word光荣的崩溃了,卸掉怎么重装也装不上了,于是乎找了个OpenOffice代替之。然而这个参考文献怎么办呢?研究了半天他自带的参考文献数据库(bibliography database),始终觉得不好使。手头一篇文章是用latex做的,因为国情的缘故需要转到doc格式。可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于是开始研究bibtex怎么导入openoffice。研究了好久,发现没有特别方便的办法。本来这篇博文就要因此而漫长无趣,结果被我发现了一个新东西!搜了半天,终于发现我常用的zotero是可以支持直接在openoffice中使用的……哇,太神奇了。下了一个插件,叫做Zotero-OpenOffice-Plugin,然后很舒服的就可以在Openoffice中使用了。Yeah!

其实这次搜了搜才知道,zotero已经支持word和openoffice了,真是进化神速!

我还能说什么呢?给我个不用Zotero的理由吧!再给他家做一次广告:Goodbye 3x5 cards, hello Zotero.

Download 2.0

Latest version: 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