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网站建设

关于软文、广告等

谨以此篇博文作一个声明。

最近收到一封软文邀请,一篇文章15刀,不算多,大致刚刚能抵得上落园一年服务器的费用。大概也就是因为服务器费用不高所以我才得以毫无顾忌的支撑下落园吧。从2006至今,近四年的独立博客历程,什么风风雨雨没经历过,软文邀请也时常见到,对这些东西实在是没兴趣。

其实软文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儿,不过区区一篇文章,就像每天买包酸奶似的平常,多一个少一个也不伤大雅。只不过我宁愿闲的无聊的时候发上来一些做饭之类的消遣图片,也不愿让我的读者们看到那些广告。一则是“声誉”心里在作怪,如果这是个无限期动态博弈的话,那我就必须遵守规则;二则是我无暇去验证他欲推广的网站到底是不是有价值的,现在的网站太多了,甄别成本太高。对于我来说,把没有亲身体会的东西推荐给别人,是一种很不负责任的表现。

当然,我不反对软文,它总比赤裸裸的广告强。“网络赚钱”这个词儿太热门了,独立博客一窝蜂的在寻求各种广告。满地的Google Adsense激发了很多人赚取“刀乐”的兴趣。纵然无论是广告还是软文,都是一种传递信息的方式,广告也有着很强的积极意义,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在网上,广告多少让人觉得变了味。所以做营销的,赶紧都去学学“病毒营销”吧。弄出一则有创意的广告片,或许比投放数以千计的无聊文字链接更有作用。

罗嗦到最后,还是那个声明:我写落园不是为了赚钱,所以不需要挂广告载软文来维持生计。落园所给我的,远远高于我通过其他渠道获得的收益/投入比。所以,为了继续能得到我想得到的而不是金钱,落园不会牺牲读者的哪怕几秒钟时间来扫过软文标题,也不会浪费读者的一点点流量去看到什么广告。顺便说一句,那些孜孜不倦在我每篇博文后面留言的“人工SEO”们,还是省省吧,看人家百度都开始支持“nofollow”了。

Categories
网络新发现

荐一本英文写作的书——Style Guide

估计对很多人来说这本书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不过我比较孤陋寡闻最近才发现。这本书是著名的Economist杂志出的,原意可能只是给撰稿作者一些引导,结果后来发现适用性很强,大家就纷纷开始学习了。我就算那“纷纷纭纭”中的一员,把它好好的打印了出来,开始细细的学习。

其实写作这个东西是个蛮依赖个人特质的活儿,看中文写作就知道啥叫作百花齐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暂且不论,就算是同一个观点表述形式也千奇百怪(要不高考作文怎么考啊),所以自然也没有特别规矩的方法来教授它。我窃以为,写作水平跟两者最相关:阅读数量、写作数量。读得越多越知道各种表述方法,写的越多越知道如何把读者绕进来。

然而对于英文,总是有种隔雾看花之感,这大概得归咎于阅读量不够吧。记得考雅思前从Economist上面天天背例句和用法,然而千雕万琢弄出来的几百字给外教一看,他只说我还需要去多多阅读——特别提出不能继续读学术文章或者杂志了,我需要读一些小说。是的,外文小说……可是,唉,我真的没有坚持能读完一本外文小说的时候,太多稀奇古怪的词儿不查字典就影响阅读,不像平时看新闻或者读Economist那样,碰到零星半点大概猜猜也不影响……于是乎,雅思的作文就成了一堆漂亮的“高级词汇”的堆砌,来描述一个逻辑特别简单的观点(不是说外国人的脑筋不会转么),或许应试作文如斯就可以应付考官了。

写博客大概是我最日常的“写作锻炼”模式了(如果非要把发email也算上的话,后者可能稍稍多一些)。最近没有讲座、也没有辩论,我就没有锻炼口头作文的机会了,整日对着电脑看进的东西远比想出来的多得多。在脑子钝化之后,只能写写博客来催促自己思考。不过写中文的时候一般思路飘逸,往往写到后面跟题目和初衷都不知道离得多远了。但是写英文,则是尽力用最少的语句清晰的表达自己的意思,就连这点似乎还没做好,所以始终有点怕。Economist这本Guide确实是很好的英文写作的指引,告诉你如何写的清晰、简明扼要而又不会误导读者。我下了一个PDF版的大概有70页,每天争取领会一两页的内涵,读得太快或许并不是一件好事儿。

读下来第一感觉就是,和以往写雅思作文完全不同。雅思是尽力“用大词”,而这上面开篇就讲究“简洁”。什么very之类的能省就省,长词(approximate)换成短词(about)等等,都是和以前的写法大相径庭的。然而或许正是这种浓缩,才是精华所在。我一直认为英文是一种很罗嗦的语言,因为不能重复用词所以很多词儿都有N个同义词,还有多种词性变换方式,用来表述一个观点。但是现在却觉得,英文也是有它的简洁之美的,只是我读的东西太少,难以彻底底的领会罢了。简洁,是不是更容易等同于informative?

最后附一下一些相关链接吧。

Categories
事儿关经济 经济、IT观察与思考

人民币该升值吗?

虽然我是比较讨厌被问及这类的“宏观问题”的,因为说了也只是哗众取宠,既不能改变什么也无法投机到什么,不过也不能一点都不关心。我的观点很简单:该,而且一定会升值。答案简单只是为了立场鲜明,当然其中考虑颇多,只是最后归结于此而已。

大家所担心的人民币升值的恶果无外乎是“出口下降”“经济增长减缓”。确实,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力军(远超过投资和消费),出口确实攸关中国经济命脉。可是,我认为目前的出口方式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不负责任”的经济增长方式。珠三角的生产模式让人震撼,我始终想不明白中国人怎么能把一张光盘成本降低至几分钱,一双鞋也就几美元。然而论及“绿色GDP”(虽然该概念尚有争议),估计没几个地方政府敢出来晒晒账本。这种对于环境和普通劳动者的剥削,我认为是一种极其不负责任的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增长≠经济发展,而无论怎么说,我们做一切事情追求的目标都只是“活得更幸福”而已。可是当前的经济增长大多数的果实被少数人和政府占有了,并非分享在创造它们价值的普通劳动者身上。姑且不论利益分配,我想说的是我们必然面临出口结构调整。波特有著名的“菱形理论”,从这个观点看来广大发展中国家都是在被发达国家剥削着。换言之,美国人民的低生活成本是建立在剥削全球人民的辛勤劳动成果之上的。看看他们卖给我们什么,IPOD, 法拉利……这些东西都是他们脑力劳动的高附加值产品和垄断地位所赚取的超出市场平均利润水平的超额利润。我不想说“脑力劳动换体力劳动”的问题,只想说,难道我们不能出口一些高附加值的产品吗?“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后者才是奔向美好未来的康庄大道。

从国际贸易的角度,我坚信“比较优势论”。中国的比较优势是十几亿的人口,这是一个巨大的劳动力市场。然而面对现在接近或已经处于“刘易斯二元转折点”的情形,中国劳动力的潜力已经几乎挖掘殆尽。农民工工资上涨我认为是极其正常的、且是对他们以往遭受的不公平的剥削的一种弥补而已。中国有一些企业我是欣赏的,他们有创造力、有实干精神,这才是真正的贸易优势。仅仅靠着“汇率低估”所带来的利润,这种贸易模式必然是畸形的而且难以长久的。

再说说金融和金融衍生品。这两个词儿太过于复杂,以至于很多时候我都不愿意提及。简单的说,“金融”本来是促进经济流通的血液,就像人体的血液负责运输氧气一样。但是在现在的情况下,是发达国家“制定规则”,发展中国家只能四处碰壁到处吃亏而已。看着那么多人拼死拼活的进四大、投行,当然我不反对这是一种对于自身价值的实现过程(我其实可以理解华尔街的高薪制度),但是这么一种追求个人薪酬的“个体理智”是不是某种程度上造就了“囚徒困境”的“集体非理智”?毕竟制定游戏规则的人,看问题的层次永远高出一筹。

其实平心而论,我不是一个有着很强的国家观念的人。虽然看奥运会的时候也会为中国的国旗升起油然自豪,但是看待问题并不是建立在一种国别立场上的。我认为人民币该升值,只是一种公平的回归。我们低价换回来的外汇,如果不花出去交换成实际的产品,那么永远都没有意义。升值可以使得人民币购买力更强,可以购买更多国外的优质产品和服务,这对于国内的整体福利水平提高应该是有益的——从李斯特的观点来说,对于国内朝阳产业的保护(尤其是关税)也不过是十几年为宜。例如,某种程度上来说,我觉得中国人“花钱买教育”的观点是很高明的。纵然大英帝国及其嫡系从教育产业中收益颇丰,美国各州也开始加紧教育输出以解决政府财政问题,但是长期来看教育水平是一个国家未来的核心竞争力和财富所在。最简单的,看看高等教育的投资回报率就知道了,虽然只是一个平均数,但是还是说明很大问题的。就算不论及国家,我也觉得那些拼死拼活把孩子送出国的父母是有道理的(虽然我不完全赞同)。他们的劳动直接或间接的创造的外汇,应该有权利让下一代来得到应得到服务,尤其是教育服务。而汇率对于享受各种国外产品和服务来说,或许比关税还重要。

人民币难以升值的一大考虑因素就是“上世纪的日本悲剧”——当然如果你认为它是个悲剧。我觉得日本人很聪明,他们的外汇很多都是靠着创新赚来的,并不是简单的拼劳动力和资源(何况他们本身资源就很有限)。当然现在日本的整体压力比较大,经济形势总体也颇为低迷,但是这一切不完全是汇率造成的。他们只是在一场金融游戏中失败了,残存的经济实力还是足以傲视群雄。中国虽然是后来者,但是时过境迁,我们纵然要以史为鉴,却也需敞开门户收回自己应得的利益。

一点点不成文的建议:继续缓慢的升值吧,边走边看是有道理的,只要不被那些金融大鳄们钻了空子,这场游戏我们还是有很大赢面的。当然,下一步经济发展的重点绝对是“调结构”,而且是要忍痛割掉一些鸡肋的。

注:该文仅为本人在有限所学之下的浅薄观点,不做预测、不做建议。诸位看看便罢,如若当真,后果自负。

Categories
事儿关经济

听听讲座 [1st week, April]

最近听了一些讲座。北京的学术交流确实感觉多很多,想听讲座的话基本上天天都有。

昨天听了一个金融的讲座,是我很不熟悉的一个领域。题目为“商品资产中的泡沫: 检验与来源”。听的也是云里雾里的。听完之后对金融更没兴趣了……唉。大致了解了一点关于“泡沫”的检验方面的东西,也知道了一些金融上的故事——大宗商品指数。如斯而已。

今儿又跑去人大听一个IO的,(插曲:又碰到昨天那个prof了,世界真小)题目是:Optimal Privatization in a Mixed Duopoly with Consistent Conjectures。这个还有点意思,混合双寡头垄断+一致性信念。不过突然间发现一些概念既熟悉又陌生,什么two-sides market之类的,觉得似曾相识却又想不起任何一篇文献来,大概是曾经读别的文献的时候出现过这个词儿没怎么在意吧。不过相比于昨天,今天的讨论氛围好的很多。有些东西大致也了解一些了,虽然貌似还是比较遥远。

不过不知道为什么这边的讲座都是老师居多,零零散散的一些学生八成还是老板带过来的。不过也挺好的,空荡荡的一个教室里面就那个十几个人……

Categories
网络新发现

协作关系与复杂网络

今天很兴奋的看到一篇博文:Mapping GitHub – a network of collaborative coders。而后又很兴致勃勃的去源链接看了看。这是利用GitHub的多人协作关系制作出来的复杂网络的图,涵盖了Ruby, JavaScript, Python, Perl, PHP等等语言。实在是太帅了!用GitHub也有一段日子了,总觉得挺孤单的……看了这个才知道原来开源社区有多么的壮大。本来不应该全转过来的,实在是忍不住了……就破例一次吧。
首先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这张社区关系图。很震撼人心……

可以看出,中国人(至少是在中国的中国人)的贡献蛮少的……

上一张图的局部细节。
为了节省首页篇幅,请点入文章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