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读书有感

读《西方世界的兴起》

最近其实挺应该检讨自己的,做事情有些过于功利了,忙忙碌碌只是为了把自己更好的“推销”出去,骗点老外的钱花花。最典型的特征就是一周一次的读书笔记被我已经写成“灌水”日志了,有点新想法还好,没有的话就完全成一个“不能失去生活的优雅”的reminder了。

这周听的讲座也很少,最近有些颇为慵懒的缘故吧。只是去“经济学论坛”听了陈新岗老师的“西方世界的兴起:一个比较研究的视角”。不过好在我还没把去听讲座前搜文献的劣习抛弃,因此乖乖的去图书馆借了那边垂涎已久(实际上是已经躺在我的reading list上很久)的道格拉斯·诺斯的《西方世界的兴起》。

一说到道格拉斯·诺斯,接下来的反应就是对不起徐启福老师。当年我们吵着要弄什么读书会,然后徐老师很热心的推荐了《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和《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两本书。然后我当时做的就是去图书馆把两本书抢了回来……而后就是静静的在书桌上躺了两个月,最终又回到图书馆了。而后暑假一看到《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就毫不犹豫地收入囊中,倒是被我老妈先看完了然后沉浸其中的思想久久不能自拔,开始源源不断的教育我。至于诺斯,来源于我上半年期末考试的时候向刘院长抱怨说我们的经济思想史学的真的是“历史”,而不是经济。他很无奈的说我们现在很少有既懂历史又懂经济的老师,所以“未来在你们手中”……怎么听着这话越来越像更流行的“我们缺少既懂经济又懂数学”的老师?可见现在这学科分割的……

这学期开学的时候我就一直吵着要去听历史学院的大牛们的课,这种不用顾忌分数、只为享受的时日着实已经不多了。可惜与我达成一致的那位舍友一直忙碌着保研,现在尘埃落定还在悠悠然然的喘息着。不知道为什么,原来看文章,有数学模型的直接跳过;后来看文章,没有数学模型的直接鄙视;如今看文章,有数学模型依旧直接跳过……当然跳过的原因已经大不相同,对于金融的模型没什么兴趣,对于其他宏微观的模型扫一眼大致就知道起源在那里,因此只要去看他分析的问题就可以了。我一直觉得一篇好文章不在于模型,而在于对于模型的解释,这是很能看出作者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能力的。

最近院里比较流行一句话,或许是从人大流传过来的:“我们对于文献的熟悉程度一点都不比国外的一流学府中的博士差”。初看这句话,你会觉得热血沸腾:我们几十年来“一夜之间赶超欧美发达国家”的夙愿即将在我们手中实现。但是细细看看《经济研究》《经济学动态》《经济学(季刊)》的文章,就会觉得其实还差得很远。看看那些所谓的“对文献滚瓜烂熟”的人写个文献综述都写不好,害得我每次看综述都是直接跳到“参考文献”一栏去找那些经典文献,就大概可知国内的“文献熟悉”是个什么层次上的熟悉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样的理解也敢拿出来卖弄?

我一直觉得经济思想的成长是远远慢于数理工具的熟练的。这也是为什么最近导师很高兴的看着我的论文,大赞“技术分析很规范”的同时我却一点都高兴不起来的缘故。昨晚花了几个小时重新疏通了一下文章的脉络,将最终的结果画了两个图直观的表示出来。说实话,我并不在意所谓的模型用了多少技术手段,我写论文又不是为了展示数理工具,也不是技术层面上的创新,我只是想表达自己的一个很简单的经济学思想:为了保持市场的运行,我们必须有所牺牲。而这种牺牲,正是源于信息(不对称)。

好像扯的有点远。和一些学长达成的一点共识是:直接看国外的文章吧。国内的一些博士的文章实在是有名无实,不看也罢。

最后回到诺斯和《西方世界的兴起》。这本书是诺斯1973年的著作,距今已有30多年的历史。而近几年随着诺斯本人思想的进一步深刻,他也在最近的著作如Violence and Social Orders: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Interpreting Recorded Human HistoryUnderstanding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Change中越来越多的涉及到人的意识层面的问题。这本书中译本是一本薄薄的小册子,稍稍有些晦涩,从头到尾都在用一种历史的观点和视角来阐述“高效率的经济组织”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其中一个分析的脉络就是,为什么西班牙和葡萄牙最早踏出了环球探索的步伐(至今在南美洲说这两国语言的还有很多国家),却被后来的英国和荷兰后来者居上?

其实陈新岗老师的讲座中涉及到的西方世界兴起的理论大概分为了八派,涉及到了很多大家的观点。他的框架总结的很好,很清晰的展示了一种历史分析和逻辑上的脉络。像我这种历史积淀这么少,对于经济增长理解也很有限的人都多多少少从中理解了一些东西。

才疏学浅,不再对这么一个宏大的问题进行评价。想到这里,就暂且先写到这里。

Categories
经济、IT观察与思考

Equilibrium makes economics a science? [3rd week, Nov]

题目用英文只是因为不知道怎么确切的用中文表达了。最近一直泡在数学里,很多思维大大的被改造了。不过很庆幸自己先学了经济学,否则就真的可能变成数学院某些“只有智商不见情商”的愣头学生们了。或者,万幸?

想起来这个题目,是突然间记起一直以来人们在争执的“经济学到底是不是硬科学”一问题。我不是如彭实戈之类的大家,无资格做什么评判,积累也远远不足。只是最近一直在努力的领悟泛函到底想说什么,一点浅薄的见识就是泛函中有一很重要的概念就是“列紧性”,也就是任意数列都存在收敛子列。这个东西可不得了,要知道类似于Banach之类的完备、赋范线性空间都是列紧的。那就很有研究的味道了~

那么,收敛意味着什么呢?当然,一方面是一个“有界”的概念,但是我个人觉得可能更重要的是一种“确定性”的思想。在压缩映像定理里面,我们证明了不动点的存在然后一堆方程就可以直接“迎刃而解”了。不动点这个东西推广到概率里面,那更是有意思的紧。不动,意味着方差为0;收敛,意味着均衡的存在。那么,一下子新古典经济学里面很多东西的存在就可以解释了。

最最简单的就是角谷不动点->纳什均衡->博弈论,一下子提供了一种看待问题的新的角度,是数学工具的更新让原来一些只能存在于思想意识中的概念得以规范的数理化,然后证明出来一系列漂亮的结论。

我窃以为,经济学中间最重要的概念就是“均衡”。经济学之所以超越其他社会科学而一枝独秀,最早就是从“一般均衡”理论的提出让其他学科难以望其项背。均衡的概念,贯穿与微观的供求分析中,贯穿于多人博弈的纳什均衡,贯穿于宏观经济增长模型的稳定,贯穿于动态市场结构的收敛均衡。所以说,均衡实在是在经济学中无处不在。而且这是一个和最优化并不矛盾的概念,有的时候两者甚至还是一致的,这一切都源于数学式子和经济学概念之间的完美映射。

记得当时去听彭老师讲座,他一开始就提出了各个时代各个地域哲学对于“不确定”和“确定”的定义。从这个角度来说,科学就是把原来不确定的事情先推导出来一个对应结果的概率,而后再进一步研究影响概率的条件以期最终能得到一种“确定性”。

从wiki对于science(科学)一词的定义,或许多多少少映证了我的理解:

Science (from the Latin scientia, meaning "knowledge") is, in its broadest sense, any systematic knowledge-base or prescriptive practice that is capable of resulting in a prediction or predictable type of outcome.

那么,为什么经济学总是难以堂而皇之的称作“科学”?是因为它的无法验证性?

总所周知,科学最大的意义就在于他的同胞兄弟:技术。科学是推动技术前进的力量,而技术是的的确确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的。虽然学了那么多经济学,也受了多派对于经济增长观点的影响,但是我始终还是认为主导社会进步的是科学而不是制度。无论如何,科学的积累是需要时间的,也是需要天才的。虽然现代经济学总在关注制度,从微观的机制设计到宏观的经济体制和乃至法律,一切都是在比较着不同的制度,但是我还是窃以为这恰恰是一种经济学目前举步维艰的表现。

如果经济学确实是一门科学,那么它要做的就是从理论推导出应用,而后真正的去解决现实中的经济问题。上周在答Taiyun问的时候(参见:[cref %e7%ad%94taiyun%e9%97%ae3%ef%bc%9a%e7%bb%8f%e6%b5%8e%e5%ad%a6%e7%96%91%e9%9b%be%e9%87%8d%e9%87%8d%ef%bc%9f])曾经涉及经济学家与经济危机的问题。我的解释是经济学还是一门年轻的科学,我们远远还没有达到能去预测的地步,甚至连经济运行中的一些问题自己都看不清。所以在这样的意义上来说,虽然经济学在追求着均衡和确定性,但是还远远不够。

再回到数学。学了一些数学后,目前觉得数学最大的问题就是从“有限”到“无穷”的跨越。这个问题或许更应该说是一个哲学问题,但是它确实是在任何的数学领域中都有着深深的影响。为了绕过它,有了一系列的概念和假设,也有了一系列的约束。此类问题非吾等凡夫俗子可解,暂且搁置。只是在此问题上想通一点点,估计就成了叱咤风云的人物了。

然而经济学,却在此问题上差得远。其实某种程度上,或许有限与无穷、确定与不确定、收敛与发散等等都是一个哲学问题,只是不同层次上的表象而已。然而还未登上山峰,因此无法“一览众山小”,只能在山脚下妄自揣测。但愿不是井底之蛙,空谈无益。

Categories
读书有感

利用线性无关证泰勒展开唯一性的一点思路

众所周知,泰勒展开是数学分析和复变函数幂级数这一章最重要的公式。在复数域内更是任何一个解析函数都有泰勒展开式,这一下子就大大拓宽了函数的范围。

sum_{n=0}^{infin} frac{f^{(n)}(a)}{n!} (x-a)^{n}

而后在复变有关于泰勒展开的唯一性证明。如果存在数列使得

必是唯一的。

我们用的教材上证的时候是逐阶求导,个人觉得有些麻烦。其实很简单的一种道理就是因为x的n次幂(n=1,2,...)线性无关,所以若存在数列也满足该式,则两式相减可得 。由(x-a)的各次幂线性无关,则可知必有。因此唯一性得证。

当时上课给老师说的时候,老师主要提出了两个问题:

1.有限维能不能推广到无线维

可能有限到无限在很多时候是难以直接推广的,但是这里应该没有问题,因为无论如何各项都是一一对应的。

2.函数线性无关怎么证明

其实函数的线性无关指的是在某一定义域内两函数的线性关系不随着其自变量x的取值而改变。因此一定会是线性无关的。再由数学归纳法,可证。当然老师当时还提出可以使用范特蒙德行列式证明,确实是数学之间都是相通的啊!

综上,大致写写这些思路,觉得复变函数确实是能开拓一下眼界的,还有泛函里面一些关于基坐标的定义,看来远远不是无源之水啊!

(忽然发现不知怎么将本文归类了……貌似没有数学这一类……读书有感吧!虽说读的是课本。)

Categories
事儿关经济

经济里的流体力学[1st week, Nov]

这是我遇到的最无语的题目了,当时彻底被雷到了!而事实却是,这居然是我的复变函数coursework的题目。彻底疯掉。

今儿去问我那曾经学物理出身的导师,他也一时没有好的建议。我实在是想不出来经济里面有什么东西可以像液体一样流动,而后用复变函数进行分析。老师举例说“现金流”,然后我就彻彻底底的无语、再无语了。现金流有啥好分析的,真想不通。得有问题才能去分析啊,如斯生搬硬套的咋能成?

看来,接下来的几周有的是时间去纠结这个问题了。真无语。

还有一件无语的事儿,IELTS……我都把阅读考到9了,总分还是凄凄惨惨的7……为啥就不能给我个7.5漂漂亮亮的去申请???尤其是最诡异的写作,居然还是6,我觉得给我7.5都不过分。真不知道老外想让我们写到什么样子……

想想心情真是郁闷。不过也不打算继续去给它送钱了,7勉强也拿得出去……

接着往下说,还有一件事儿,就是要说说经院最帅的老师~张道奎。昨儿一群小女生在这儿犯花痴,我都受不了了。张老师,长得帅不是您的错,有气质也不是您的错,可是当老师就是您的错了。这么帅的人怎么能当老师呢?这不是让学生上课无法集中精力听课嘛!!!

算了,思路有点凌乱,就先写到这里吧。流体力学……55555

Categories
网络新发现

郭凯的经济学博客

我还是写点中文吧,免得被批判我的国文退化……说实话最近我确实是用英文用的比中文多得多,看的东西也是英文,交流也是英文……

恕我孤陋寡闻,今天在Google reader里面看到了别人分享他的一篇文章,才知道竟有如此神人,不禁移步他的经济笔记。

不过我很郁闷的是,找了半天也没找到郭凯老师的信息。后来灵光一闪,果然英文的东西好搜的多。一下子就找到他的官方页面和CV了。密西西比大学的,呃,敬仰一下先:) 这个,我也搞不清他是哪里的了,有同名的混了混了,见谅。

一直以来很佩服的就是:一手写得专业水准的好论文,另一手写得妇孺皆懂的好散文。其实写文章真是一个很考验智商的活,一面可以写得生龙活虎,另一面也可以晦涩难弄,都在于一些文字游戏。我这么说是自己挺喜欢玩如斯的文字游戏的……故有此。

可能最近在关注经济学的“科普”的缘故,所以先后挖掘了郭艳茹、聂辉华和郭凯三位博客(参加:[cref %e5%ae%89%e4%b8%8b%e5%bf%83%e6%9d%a5%e8%af%bb%e4%b9%a61st-week-sep]、[cref %e5%bc%ba%e5%8a%9b%e5%b7%a5%e5%85%b7%e3%80%81%e8%b7%af%e5%be%84%e4%be%9d%e8%b5%96%e4%b8%8e%e7%8b%ac%e7%ab%8b%e6%80%9d%e8%80%83]),大言不惭的说一句,从科普的角度来看他们都写得比我好很多^_^ 当然各位也要相信我啦,毕竟我还年轻嘛,嘿嘿!年轻是最大的资本哦。说到这儿,我又对尹振东开始好奇了,啥时候轮到他在院里的论坛“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的时候,我一定要去,呃,或许是“捧场”,或许是“砸场”。总之就是检验一下这人到底是正品还算水货啦!不知道为什么,我对经院新来的这些土鳖们格外的好奇,我特想知道的是,现在国内的经济学博士培养是不是已经到了一个瓶颈了?

话说,成天叫嚷着去听郭艳茹的课,至今也没付诸行动;叫嚷着去听彭老师的课,明天还不知道起不起的来;叫嚷着好多好多事事儿……但是我都没有去做,唉。看着list上面还有那么多事事儿等着我去,我真想跟导师学学啥叫作“遗忘”。

华丽丽的跑题儿了~呵呵,回到正题。郭老师的博客地址大家一搜就能搜到,不过我还是在此注一下好了:http://kaieconblog.spaces.live.com/

唉,啥时候我也能有这么长的时间静下来好好写点经济分析的文章。I promise that I'll write in two versions: one for ordinary readers, and the other for academic u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