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事儿关经济

流连于复杂和简单之间

常常觉得写东西的境界有两种,一种是白居易似的“作诗力求通俗,但并不是率易之作“:

他在《诗解》中自述说:“旧句时时改,无妨悦性情”。他一方面要求文字浅切平易流畅,另一方面追求有意境、有韵味,所以白居易在世时,他的诗就得到广泛的流传。

白居易反对唯尚“淫辞丽藻”的形式主义文风,他学习民歌,作诗广泛运用俗言俚语,博得后人“老妪都解”的称道,形成了我国诗歌史上平易通俗一派。

另一种则是词藻的巧妙堆砌和复杂构造。此类精工巧匠颇多,不必枚举。

今天突然间说起简单和复杂,其实一直觉得两者只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极端形式,大都我们都是处在其中间的,要么稍偏繁缀,要么稍偏直白。当然,毫无疑问我是强调文字的解释能力的,用简练的语言解释清楚一个事情我认为是最强的能力。然而往往读书之时,会发现很多文字偏于晦涩,往往反复咀嚼多遍而始终难得其要领。或许在这个信息泛滥、崇尚快餐文化的时代,平易近人的文字更有利于降低人们的阅读成本,快速有效的获取信息。但是我始终难以理解,为什么有些文字要故意的构造的颇为深奥,是要铸就一个阅读的壁垒还是非此类语言难以精确表达?

除了诗歌,我真的很少体味到语言简洁背后的神奇。诗歌或许有点被我看的高人一等,往往不太明确的文字之间方能透露出诗词背后的婉转美丽。说个大家都耳熟能详的例子吧,那便是温庭筠载入初中语文课本的一首诗:

望江南

梳洗罢,
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
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苹洲。(繁体字为草字头下加“频”字----苹)

这首诗乍看或许简洁明了,但是背后可供人联想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

另一位我颇为喜爱的词人秦观,大抵也是有这么一点风格。我是颇为倾向有一点“花间派”的浮华词藻,悠然婉转的表露那一点点心里的戚戚然之情。诚然,这颇有一点小家子气,算不上能广受赞扬的烈士激昂之类的豪壮之情。只是,尚难以逃离那份“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多愁善感”之气息。

花开不同赏,花落不同悲。欲问相思处,花开花落时。
揽草结同心,将以遗知音。春愁正断绝,春鸟复哀吟。
风花日将老,佳期犹渺渺。不结同心人,空结同心草。
那堪花满枝,翻作两相思。玉筯垂朝镜,春风知不知?
——《春望词》 [唐] 薛涛

这首诗曾经在后花园贴过,而后也曾多次与人聊天中提及。或许,稍嫌悲凉,却也恰如此景。

前几日还有些“意志消沉”,不知道应该做一点什么为好。看古希腊、古罗马哲学或许不失为一计良策,只是静心阅读或许还需一些时日沉淀。前几日借来的《经济思想的成长》暂时又借给另一位更想了解经济思想发展脉络的同学了,暂时也不知道看什么好了。暂时不想看那些技术化的东西,毕竟好不容易应付完这么多考试终于有时间沉静下来好好的思考一下,而不是继续忙碌的追逐那些技术化的东西(或许诚如导师所言,技术化的是最容易学习的,给你一年半载的时间都能学的差不多,但是思想则是需要长久的培养的)。

还好每次心情浮躁不知道干什么为好的时候总有Google Reader里面的一堆新闻可以让我思考,还有很多名家的言论值得深思。不知为什么,又是汪丁丁老师的文字让我的心沉淀下来。这次不再发邮件问他能否转载,只是做个引用,应该也可以了。

在情感世界里,与其它哺乳动物的情感相比,人性的复杂可谓“登峰造极”。故而,研究复杂性,最简单不过的途径,是如古代儒家那样,或如佛家那样,反求诸己,返观人性。虽然,不可放弃概括——这是任何一门科学的必要条件。

在我们生活的世界里,这就是“社会科学”的处境——既不放弃复杂又不放弃概括,二者是相互批判着的同一。既然如此,社会科学的表达方式,主要地应当是叙事的——recursive,而不是演绎的——deductive,或归纳的——inductive。换句话说,应是苏格拉底式的对话,是“对话的逻各斯”。

与“简约”(reduction)相比,“概括”是一个丰富得多的语词,它似乎没有对应的英文单词呢。概括,是这样一个心理过程:首先,我从经验里回忆事件A1,A2,……,Aq,注意到它们之间的差异性,更注意到它们的共性,我于是用符号A代表它们的共性,A是它们共有的性质。进一步——这一步是怎样在我们头脑里发生的,科学家尚未研究清楚——我可用性质A定义一个概念“A”,这就是内涵式的概念定义。这以后,我不必回忆,甚至不必体验新的事件As,我只需要训练我的认知能力,使我能够认知一切具有性质A的事件,想必它们都在概念A里面。柏格森指出,这就是概念的好处,它节约了时间

可是,上述过程运用于社会事件就很容易发生错误。因为,我们关于社会事件往往带有偏见——与切身利益相关的许多种类的偏见。受了偏见的影响,首先,我们的记忆可以被扭曲——被我们无意识地扭曲。其次,我们对事件的认知可以被扭曲——无意识地或有意识地。这样扭曲的结果是我们对许多事件的概括,以相当高的概率,失真。至于什么是“真”,我在以前的文章里写过,此处不赘。

所以,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有必要反复体验类似事件,为了纠正很可能失真的概括。这样的体验,对数学家而言必要性小得多,因为数学概念是人类对非社会事件运用概括能力的结果。社会科学研究者不仅有必要反复体验类似事件,而且有必要倾听其他研究者的体验和概括,这是因为有些偏见太顽固以致我们非通过对话和相互批评而不能觉悟。

此文的标题为《复杂性——其实就是对概括的批判》,载于其博客。有的时候感慨自己很少能静下心来看一些哲学和逻辑的根本问题了,而是迷失在某些技术问题的主观臆断里面,这有时候也是颇为悲哀和不断提醒自己的。诚然,做学问是个严肃的事儿,经常很悲哀的看着计量被滥用,因而有同学说“计量很简单嘛,多讲一点应用就可以了嘛,那么容易上手,何必顾及那些复杂的推断?”之时,我都不自主的感到由衷的寒意。看着那些随便根据统计数据出来的结果,都不能简单的规制为制造垃圾了,而是误人子弟。正所谓“三人成虎”,这样的人多了,难保最后的结果会成为什么样子。

可是,网络始终是浮躁的。

面对电脑屏幕,究竟有多少可以静下心来的机会。面对花花世界诸多诱惑,又有多少人能够清心寡欲的沉心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文末,尚有一事值得提及。当时高考志愿选择经济而不是善长的理化,颇有一种逃避的心态。然而虽然逃掉了技术上的复杂,却进入了一个认识真实世界的复杂境地之中。两者之间或许诚然难以对比。有的时候想逃避到数学或者其他简单的用工具就可以放心说话的世界,但是始终或许还是难以抵抗经济学的魅力——不管在这个过程中被多少所知有限的人误导了,走了多少弯路了,我只是相信自己还是可以找到一条迢迢大道的。此情此景,或许真的与分数无关。那些在意分数的孩子,是不是足以把自己逼上天才的境地呢?我不知道最后的结果,只知道他们行走的格外辛苦。或许,唯有敬佩。

Categories
事儿关经济

从信息经济学说起

有的时候有些事儿真是神奇,稍稍可谓殊途同归。记得原来的时候刚刚接触经济学,就对“信息经济学”这个颇为新潮的词儿感兴趣,有点一厢情愿的认为它和计算机、互联网联系紧密。可是真正接触,却发现原来不是那么回事儿,好不容易从那堆复杂的框架中解脱出来明白它在解决什么事儿,又纠结于那些公式中了。

而后,委托-代理框架反倒成为了我分析问题的常态,或者说有严重的路径依赖。有种本末倒置的感觉,毕竟这只是一种工具,而不完全是看待问题的一个方法。这点需要纠正,来源还应是客观的经济运行本身。不过,希望我不是在黑屋里抓黑猫。话说,没有经济学家们,除了升高一点失业率,还说不准整个经济形势会不会变差呢。这群人中太多无知而误导,大量无谓损失,原本经济的反而不经济了,还不知反省洋洋自得的。得失之间,权衡一下,难说。

现在看来,有必要澄清几个概念。信息经济学、网络经济学、以及所谓的wiki经济学/互联网经济学……自己去百科查一下吧。

不过,在范里安的《信息规则》一书中,他所提及的信息经济学大概还是网络运营这块儿的范畴。貌似他是商学院的?

Categories
日常应用

快速将word的doc文件转为latex!

整天听我说latex,但是对于大家来说最大的障碍应该就是要熟悉latex的表述方法吧~当然这个学习成本是不小的。在word的时代,我们对付doc文件的常见方式无非是“公式编辑器”,或者更高级一点的“MathType”,但是总还是觉得和latex有点差距。显然嘛,Microsoft是永远不会努力的创新的……这大概得归结于垄断吧~

好了经济学废话不多说了,毕竟本文不是一篇经济视角下的评述。重点推出今天的解决方案:word/doc转换为Latex!

其实我也很懒的,一直以来都懒的去想这东西可以直接转换,每次导师问我有啥好办法在两者之间转来转去,我都哼哼哈哈的应付过去……其实我也不知道,这也是事实。尤其是从latex转换成word,至今没有完美解决办法,我也是用PDF作为中介而已,效果差强人意。

PDF转为DOC:我推荐的是http://www.pdftoword.com/,是我见过的相对来说保持原文结构最好的。

但是最近开始挖掘DOC转换到latex,其实也是帮某人偷懒的事儿,所以动动手搜了搜。一搜才知道,原来有这么成熟的办法,尤其是完美支持mathtype。这是我很意外的。

不再废话,中文的doc文件转latex我推荐的是:word2tex

虽然最新的已经有4.1版了,但是出于破解考虑和实际体验,我认为2.4版已经足够用啦~至于破解版在哪里下载,我觉得为了避免麻烦(因为我搜的时候也很郁闷,很多网页都被删掉了,大概是有版权问题吧),还是不公布了,需要的在此页下方留言吧。(别留言了园主不会再发了)。

至于英文的doc文件,有个更简单的解决软件:word2latex 这个是非商业软件,所以没有破解这么麻烦。但是我没有用过,只是在论坛上看到说是不错而已。

其实我个人感觉doc转latex应该不会很麻烦,毕竟word只是一个WYSIWYG(所见即所得)的编辑器,本质上和我常推荐的Lyx都是一个壳儿,最终还是要生成标准格式的文件的。所以应该是写一个算法就可以成功转换的。本来想自己写的,但是既然有现成的,而且这么好用,嘿嘿……

Categories
事儿关经济

没有数学的经济学[3rd week, June]

现在说这么一个标题,简直就是“非主流”,毕竟经济学现在几乎就是应用数学。但是承蒙几位老师的辛勤教导,我很幸运的没有把经济学学成数学。越来越学习经济学,才能体会到数学背后回归到原汁原味的经济学的美丽。

前两天正好是课程改革,让我们经济系的去提提意见。也许是感受太深了,我哗啦哗啦的说了一堆东西。然后看到侯老师哗啦哗啦的不停地在记,心里稍稍有些安慰。但是另一方面,也很明白,自己这些八成只是一种良好的愿望,而不见得最终能付诸实践。席间有些话不便明说,看着刘国亮老师直穿人心的眼神,我实在是有种苦不能言的感觉。第二天给他写了一封很长的邮件,花了一个多小时的时间,也许只是因为在考试周,所以这点时间显得格外珍贵。我也很久没有写这么长的邮件了,只是发觉自己还是性情中人,不写太对不起自己。

邮件中我强调的就是“数学之后的经济学”,在一长串的数学推理之后回归到经济学的原始朴实的感受。这也是承蒙学长的教诲,让我一直坚持着在数学推导中时刻警醒着经济学含义。

不想再把重复的话写两遍,把邮件里无伤大雅的部分直接贴出来。

---------------------------------------------邮件正文开始--------------------------------------------

刘老师:
您好!很抱歉在百忙之中打扰您了。
只是昨天下午在班会上有些话没有说出来,既然说了给您写邮件,我还是索性一吐为快吧。

总的来说,感觉经济学是一门知识更新非常快的学科,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追赶潮流、什么热门关注什么,但是相对的,打基础不能打歪了。大三一年的专业课训练承蒙各位老师的辛勤教导,感觉自己对于经济学才算是刚刚入门。也深深的感受到经济学是一门很美的学科,在现实世界的多变之中探寻着事物发展的规律,试图寻找着帕累托改进的可能。这也是学习了这么多专业课后,越来越喜欢经济学的缘故。

很欣赏也很感激您一直倡导的对于经济学思想的重视。诚然,现在很多时候我们都把经济学学成了应用数学,可能在金融等专业表现的更为明显。开始的时候我也对经济学里面的数理化有很多的疑问。但是今年以来,先后跟着陈强老师和张健康老师听了“高级宏观”和“金融经济学”两门课,深深地感受到数学公式背后经济学的美丽。在构建数学模型时候的对于经济现实的高度抽象,在解出数学上的解之后用简明而生动的经济学思想去解释它的经济含义,这是在复杂的数学推导之后让人很有成就感的事情。这个时候我才深深地体会到数学作为一个逻辑推理的工具对于经济学思想表现的重要性。在接受了数学的严谨推理之后,才更加的对最后结果的经济学含义感到信服。

但是很遗憾的是,能把数学公式的经济学含义完美呈现的老师实在是太少了。
*****************此处内容不便公开,见谅!********************

*****************如非常感兴趣,请发邮件向我索取**************

记得彭实戈院士经常说“数学是很美的”,我现在所感觉到的就是“在复杂的数学推导之后,把结果回归到经济学是很美的”,而且在这个过程和结果中让人有一种很兴奋的成就感。但是很不幸的就是,可能我们的课程设置并不能够达到使我们的积累足以承载这样的幸福的程度。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论统计虽然都是必修课,但是一方面讲的过于注重数学解题技巧,另一方面未曾告诉我们怎么在经济学中应用。加上一年级的数学课直到大三才有中级微观,此时很多人把数学工具忘记的差不多了,然后再去很被动的复习。因此,如果初级的西方经济学能在大一开设,我认为中级微观最好紧跟着学完数学课的大二或者大二下学期开设再好不过。

同时,我们的数学工具的积累远远不足。只有金融数学基地班在开设数学分析和高等代数、实变函数、运筹学等等基本的数学工具课,但是我认为对于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来说这些课也是非常必要的。到了中高级宏微观,被数学工具所限,然后被动的去看数学院的课本,这恐怕是一件非常悲哀的事情。这也是我这一年以来最常经历和最为痛苦的事情。我个人认为,学校应该为希望掌握这些工具的同学提供这么一个学习的机会,毕竟自学是一件相对高成本的事。

然后就是昨天很多同学提到的经典著作选读和人文知识积累的问题。这大概是经济系最独有的现象,也是最为难得的现在还有很多人愿意静下心来好好的读一些名家大作,探寻经济学发展的脉络。但是很遗憾的是,太多的各种课程冲击了我们举办读书会的时间,也没有老师能够带领我们好好的去讨论一本书、一篇论文。这对于理论的学习可能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情,毕竟让大家不顾考试的压力去静下心来读自己喜欢的东西是有些难度的。记得我去年冬天大量阅读一些经济学著作却没有人可以交流,最后被迫只能在网上看一些其他人的评价之时,颇有无奈的凄凉之感。这也是促使我踏踏实实的写博客、把这些感触及时的记录下来的被动动力。稍稍有老师的一点指引和压力,我想大家能做的很好,因为昨天您也看到,不仅仅是一个两个人有这样的期望。
至于其他人文学科,比如哲学、历史、心理学等等,这是在学习经济学到一定程度之后必须弥补的人文学科知识。而且山大的一大优势就是“百年山大,文史见长”,有着这么多知名的人文学科的专家鼻祖。记得徐超丽老师曾经给我们说,她们当年是整个山大的老师在教她们,然而到我们现在,只有山大经院的老师在教我们。这其中的差别,不言而喻。我和周围一些同学深深地体会到在山大四年未曾接受人文学科博大精深的熏陶的遗憾,直到大四才有时间和机会去自由的选择一些其他院系的课程。
此外,公共选择理论、社会调查方法等等都是颇为实用的课程,能开设再好不过。

最后说一些自己感觉走弯路、浪费时间最多的事情吧。
*****************此处内容不便公开,见谅!**********************

*****************如非常感兴趣,请发邮件向我索取****************

不知不觉写了这么多,可能您也没有时间一一看完。如果您能把上面单独列出的几条看了,多多少少能实践一些,我就感觉自己花这么长时间写这些东西还是有点意义的。当然,我也很理解,课程改革并不是一个“帕累托改善”的过程,最多只是从一个帕累托最优点跳到另一个帕累托最优点,因而改革中间必然会有很大的阻力。只是从一种发展的角度看,若想培养更多优秀的经济学专业学生,这些改革还是必须的。每每谈及”知道你们山大经院的学生数学比较差、没学过高级理论“,都有一种颇为悲哀的感觉。从我个人说,是迫于出国的要求,自己要去补这些欠缺的知识。只是最后,能不能在知识这个层面上和其他国内的院校有着一个相同的竞争力,还是有待验证的事情。但也唯有,尽人事、听天命。在和其他院校同学交流的时候,深深的感到自己所学的欠缺。只祈求,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祝您一切顺利!
此致敬礼!
陈丽云

p.s. 附一篇文章,是经汪丁丁老师同意后转载的他的CCER改革方案。http://www.loyhome.cn/662.html 有些值得借鉴的地方。

---------------------------------------------邮件结束--------------------------------------------

不知道有多少人能看完此文,有的时候实在是有种颇为无奈的感觉。居安思危的精神,是不是已经随着时间的流逝,淡忘了。只是恨自己,徒有一番冲动,却始终无能为力。或许如昨日和学长所言,山大于我,只是过客。

Categories
事儿关经济

错过了一些热闹[1st week, June]

进入六月,实在是热闹的非凡。可是很遗憾,我束于不能写博客的压迫之中,只能独自傻傻的在电脑面前发笑,却无法加入评论的大军。好在,一切的热闹大都化作灰烬了,除了让我实在是不满的Flickr全部失效,幸好我前段时间一部分的照片转到了Picasa之上,多多少少缓解了一下子。不过遗憾得很,以前的PP都没有了,尤其是那些只在Flickr上的。只能祈祷过了这段多事之春,能恢复吧。

然后就是简单的规划一下自己下个周的生活。

  • 纠结是不是要去考“金融经济学”,据说会很难,毕竟是研一的课。可是如果不考,又拿不到Recommendation Letter。虽然我也不知道他的RL值钱与否……而且时间真的是太紧了!
  • 复习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数理统计三大数学课,我直接把自己变成一个数学院的好了。一个学期考这三门,直接就是疯掉的——何况只有两个星期的时间准备,其中还有一门我压根儿没学过的!
  • 复习中级宏观经济学、博弈论、中国经济思想史、外国经济学说史这四门需要面对的专业课考试。虽说前两门貌似会很简单,但是后两门绝对是折磨的要死人的!
  • 研究产业经济学以应付考试,还有劳动经济学、法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当然后面的相对容易应付一下。唉,真是忙忙碌碌的六月,直至让人彻底崩溃吧。

絮叨了这么多,其实还是有好玩的事儿的。上周四被迫在百忙之中去做了一个Lecture,关于产业经济学的。也就是那篇基础设施和FDI关系的文章。写完了之后只是交上了,也一直没有时间好好整理一下发上来。终于有空可以静下心来整理出来,然后发到这里。

单独列出来了,敬请移步:http://www.loyhome.cn/6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