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我的生活状态

闷冬

往年的三藩,冬天一直是很晴的,也不会特别冷,让人一点都没有离开三藩的欲望。今年的冬天却格外温润多雨,而已经不习惯下雨的我,只能温温润润地闷在家里,看书写字。

这么多年过去了,落园大概也开始积灰。每年域名和空间续费的时候,倒是提醒自己还有个自己的空间可以吐吐槽。时隔多年,心态已经完全不一样了。有一说,随着年龄的变化,人们对于时间的感知会变慢。以前二十多岁时候发挥不尽的能量,到了今日,也就开始消极怠慢了。思考的速度在减慢,写作的热情在降低,唯一可能还坚持的就是对于信息孜孜不倦地摄取。

说起信息的吸纳方式,我这么多年倒是越来越倒退回书本文字了。以前小时候很喜欢坐在电视前,后面渐渐地不爱看电视了,到现在连看youtube的视频都没有什么兴趣了。感觉视频的内容对我的大脑来说并没有那么好吸收,而文字则是可以轻易地激活大脑里面的反应。只不过可惜的是,写的越来越少了。一方面是现在越来越佛系,很多事情不会咋咋唬唬,换做了波澜不惊。另一方面,文字表达能力在肉眼可见地下降。以前依靠文字那种抒情的畅快,已经越来越难以唤醒了。

有的时候不得不说,还是把自己养得太舒服了。温度越来越挑剔,食物越来越挑剔,连旅游都越来越挑剔。世界上还有多少种可能性呢?冒险的精神在缩退。说到底,湾区还是太舒服了。人生得意须尽欢呢。

Categories
经济、IT观察与思考

穿越城区的高速路

三藩有一段有意思的历史。美国,尤其是西海岸,几乎都是高速路的世界。人们出门5-10分钟开上高速,然后就一路狂奔到目的地。如果没有高速路,人们移动的速度就要大打折扣了。这好像成为了我们习以为常的事情,甚至连驾车都成为了旅游项目。比如big sur这样的旅游线路,就是美国经典的自驾之行。

刚来湾区的时候,我十分不理解为什么南湾的101和280两条高速路,到了三藩市区就断了。一辆辆车必须下高速,然后穿越拥堵的市中心,才能到达城北的金门大桥、然后一路向北。这显然是增加了城区里不必要的交通不是?

后面听说这跟大地震有关,就上网查了一下三藩的高速路历史。原来,三藩也是曾经有穿越城区的高速路的,而且还有当年规划过却一直没有建成的480高速。 在大地震前,三藩临近海边的大道居然是双层高架桥。

1982年2月的三藩(海湾大桥北侧)

地震后拆毁高架桥的三藩

显然跟地震前相比,三藩的海岸线漂亮了许多。自此,我也从每每被堵在三藩市中心的哀怨,变成了支持三藩保留城市景观的愿望。当然,高架桥被拆毁,除了基于景观的考虑之外,还反映了人们对于湾区下一次地震不确定的恐慌。如果强震发生,高架桥的坍塌会造成更多的人员和车辆伤亡。

直到今年春天去了一趟西雅图,在海边走了一程,才恍然觉悟有没有高架桥真的是两种景观。西雅图跟三藩很像,市中心是在一座山上,所以高高低低的层次显得高架桥并不那么突兀。然而实际穿过高架桥下面到达码头,一回望才发现视线被阻的压抑。


从西雅图码头回望市中心,可见灰色的混凝土高架桥(摄于西雅图码头)

后来又去了一趟离西雅图很近的温哥华。无独有偶,这样的抉择在西海岸每个城市都发生过。当然,今天的温哥华市中心并没有高架桥,但是历史记录了人们曾经有过的争执。在温哥华市博物馆,我得以回顾这一段历史。


温哥华市博物馆里面展示的人们反对建立高架桥的游行(摄于温哥华博物馆)

和北美很多城市一样,温哥华市的中国城也是在市中心的区域,而当年的规划里面,高架桥会穿过中国城。 不出意外,当年如火如荼的反对建高速路运动也有很多华人领袖的参与。

温哥华曾经的高速路规划

有趣的是,在三藩当年高架桥是否拆除的争论中,三藩的中国城是支持震后高架桥重建而不是拆除的,因为当年的101高架桥正好结束在中国城,可谓给中国城的商铺们带来了高效的客流。温哥华的这段历史反过来,因为要穿越中国城,所以人们要抗议。

如今大概不会有人再在三藩提议重建高架桥了。就算日后真的随着城市增长不得不增加交通方式,估计除了发展公共交通之外(三藩最近已经在讨论市中心的“拥堵费”了),可能只能往地下深挖而不是在地上建桥了。三藩海边,令游客们赏心悦目的embarcadero大道,估计会一直传承于一张又一张明信片或者自拍照中了。

Categories
游来游去

番茄酱

此处酱不是ketchup而是paste,就是更像纯番茄熬成浓汤汁。

很小的时候看过一本书,说是一个学徒跟着老师傅学厨艺。其中有道什么菜来着忘了,菠萝咕咾肉么?反正要用番茄酱的吧,老师傅坚持要用新鲜的番茄现煮而不是买来现成的。

家里以前惯做西红柿炒鸡蛋,所以我一向不知道番茄的其他用处。后面自己偶尔下厨,才明白番茄其实是提鲜神物,无论做什么汤或者汤底,提前扔个番茄到锅里炒成番茄酱,然后再加到汤里面,瞬间鲜味被激发。我不甚了解其中的化学原理是什么,只是屡试不爽,所以也就成习惯了。

每次去意大利面馆吃面,我也无比纠结。在番茄底和奶油底之间踟蹰不已。我极为喜欢番茄意面的清爽,却也偶尔想尝试一下奶油意面的别种风味。甚至有时候想,若是可以做成双拼就好了呢。

今日兴致颇好,跑到附近的一家Nojo Ramen面馆来吃面。五点开门,五点十分就开始排队了,可见深受大众之热爱。这家店主打鸡汤面,和猪骨汤的其他日本面馆风格不一样,所以我看着菜单不禁一阵迷茫。看着别人一碗炸鸡拉面,我想了想,点了一个番茄鸡汤面尝尝也无妨。上来之后,果然看起来和其他的日式拉面不太一样啊。


然而番茄和浓鸡汤的搭配并没有什么意外,里面还有新鲜的番茄块可供咀嚼。和谐的味道弥漫开来。一碗面下肚,便可无视冬季的寒风。

Categories
经济、IT观察与思考

封闭的城市角落

有时候会偶尔坐火车去50英里之外的公司上班,这途中的一个多小时就是盯着窗户发呆的时刻。火车会经过很多汽车无法经过的地方,而且也不用像开车那么专注,自然有时间和心思来琢磨一些课余话题。

三藩的历史也不算太短,而城市一直在经历着各种变化迭代。比如我所居住的potrero hill区,因为临近海湾,所以历史上是码头和仓库的聚集地,以及附带的工厂等。随便开车走走,还是能看到不少简陋的厂房和仓库。这些仓库大多被短期出租另有用途,比如开个小展览厅,或者搞个复古的工业风酒吧等等。而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口涌入,很多闲置或者半闲置的仓库就被有计划的改造成新的住宅或者商业建筑。开着车在三藩兜风,就会经常注意到又有新的区域被开发起来,然后周边的区域变的越来越热闹。

很多建筑在建设的时候,是有围墙围起来的,所以开车经过看到的无非就是一块“立入禁止”的牌子。有时候围墙并不透明,所以路过的时刻很难知道里面正在发生着什么。直到有一天围墙拆除,才得以一窥内部建设的样貌。而如果建设并不迅速,这些角落就一直被不透光的墙围着,慢慢的积攒灰尘。

这个时候就感慨,若是有个会飞起来的无人机多好,就可以飞跃围墙的阻隔,窥探墙内的荒凉。我想墙内定是荒凉乃至狼藉的吧。不知道有没有流浪的猫狗在里面寄居,或许对他们来讲是个不错的安静之处。可是猫狗可以钻缝隙,那些常年露宿街头的流浪汉呢?三藩虽然还算温暖的,但再好的帐篷也毕竟比不上遮风挡雨的屋顶。

这些,都是一个发展中的城市不为人知的角落,有着自己不为人知的故事。和上海很不一样的是,上海的闹市区里面也会经常走过所谓的“棚户区”,看着摇摇欲坠的老房子里面伸出来一根根长长的晾衣杆,不耐烦的妈妈们训斥着到处顽皮的小男孩。弄堂的门口还有三五闲人要么择菜,要么听着收音机遛猫。这些场景都是鲜活的不加遮掩的,而三藩的另一面就被一堵堵墙围在看不见的区域里面,自行发酵。

不知道在那些流浪汉的眼中,三藩是不是和我生活的很是不一样。虽然大家都可以顺着山势爬到twin peaks上面看风景,只是不知道没有厚厚的冬衣包裹的他们是不是从内寒到外。越是希望探究不容易看到的区块,越是希望接触不容易沟通的人,越是觉得这个社会是那么的复杂而生动。只是我们习惯了禁锢,习惯了在自己最舒服的区域安安静静的打发时光。那些没有读懂的梦想,或许在未来很长的时间,也不会有读懂的契机。

墙,可以围起来一座城,也可以围起来一片建筑,也不知不觉的阻断了交流的声音。围墙,围城。

Categories
我的生活状态

浮生若梦

昨天约了一位好友在三藩吃饭。晚上的三藩最热闹的要数Mission区了。我们跑到一家闻名已久的tapas餐厅,配着烤鱿鱼和tacos小酌几口,听着轰轰隆隆的音乐。一旦过了八点,整个餐厅就自然而然地变身成了bar。这在Mission毫不奇怪。甚至如果这家开到晚上十点还是餐厅的话,我倒会觉得诧异。

好友的时差未解,我们便打算走出去吹吹风。沿着Valencia大街走走,不远就是一家独立书屋。三藩除了著名的City Lights,大概每个区多少都有一家这样的略有年头的书店。我们也只是信步而入,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目标。书店的安静和酒吧的喧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这样的安静却提醒我家里还有一本上次淘到的《犹太人和阿拉伯人》的历史还没读完。无意瞄到一本Joan Miro的画集加传记,却没有收入囊中的勇气。我只是条件反射性的会想起巴塞罗那的海滩

夜晚像一只黏人的猫,悠闲的逛着却不想回家。慢慢走到标记已久的Tartine Factory,透过明亮的落地窗,看着对面维多利亚风格的小楼,打开手机查到居然是三层的loft结构...不禁和好友幻想起一个充满自由的家的模式。

Tartine的甜品每次都让我惊艳。入口即化的脆壳包裹着里面绵软的糖朵,随意一抹的热情果果酱加入了恰到好处的酸香,再配上一个看起来平淡无奇的香草冰淇淋球,中间只消再洒一点点肉桂粉...味蕾和灯光的迷离融为一体,美人的眼睛中突然绽放了光芒。或许是习惯了失去,一瞬间觉得这样的生活是这么的奢侈。奢侈的让人难以放手,只愿时光凝结,心头的颤动入画。

去过的地方越多,味蕾也变的越来越挑剔。食物总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可以一瞬间赶走一切悲伤。身边的人走走停停,停停走走。那些借助网络的若有若无的联系,总比不上见面时刻一个温情的拥抱。一个让夜晚变得迷醉而不是寒冷的拥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