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互联网产业观察

微博强于博客200倍?

好吧,人家说做研究的第一要点就是怀疑世界——怀疑一切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碰到的、梦到的等等。在这里不争论“眼见为实”这种哲学性话题,我只是很怀疑今天看到的一篇博文,顺便来发发牢骚,所谓针锋对麦芒——至少证明我还在关注互联网吧。今天看到一条标题很诱人的博文:微博力量是博客200倍?

说起来微博,我就喜欢从饭否说起——不管一堆twitter是不是抱着鄙夷的眼光注视着我。饭否是我大多数关于微博的记忆,它满足了我边走在路上边发短信的小怪癖,可以随时的记录一些我脑海中奇奇怪怪的想法。后来,饭否倒掉了,我开始用嘀咕。嘀咕曾经很火,只是一夜东风,花儿都凋零了,未能幸免。这也是我为啥特讨厌新浪围脖的原因,不管你产品如何,这种见缝插针的行为实在让人鄙夷。后来,我就越来越懒了,早早的就拿到了新浪围脖的邀请码注册完后却几乎没用过。以至于,挺奇怪的在不久之后发现新浪再一次通过“名人炒作”这种管用的伎俩,借机上位。当然,我承认,它是有效的。

好吧,说说twitter。说微博不说twitter,就像说独立博客不说wordpress一样,有点太小众情调了。twitter的帐号我也一直有,至今落园右边栏还挂着“follow me on twitter”的宣传画——更可气的是它居然比我的RSS订阅图标还大。twitter开始玩的时候,确实觉得蛮好玩的,弄个嘀咕的“打的”,一下子就可以转过去了,所以我也一直用手机短信的方式更新twitter。后来,twitter成为了“相见不如怀念”,隔墙相望太痛苦。我就彻彻底底的告别了twitter,顺便也告别了微博。

有一次,问一个上了年纪的老外,知不知道啥是blogger。他鄙视的瞄了我一眼,说“我不知道为啥那么多人喜欢在网上晒自己的隐私”(译后)。顿时我无语,我想这伟大的发明又不是神州大地自创的,还不是您老儿那厢的舶来品?他倒是镇定自若,talk on to another topic... WordCamp这两年越来越发展成为twitter爱好者的一种集会,这样我有点不得不感叹自己已然落后于时代。

不只一次有朋友给我叙说微博有多么多么强大,让我觉得我不去鼓捣一下真的是OUT了。但是同时也看到很多人发牢骚说微博的质量不高,每天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去鉴别。这就是我毅然决然的从Buzz里面unfollow一些绑定twitter的人的缘故。在一定阶段以后,人们对于信息的鉴别成本就远远的高于了取得成本。twitter降低了信息产生和传递的成本,但是与此同时带来的鉴别成本太高。当然,很多人有很好的策略,比如只follow那些切中要害的人的微博而不是广撒网,但是对我来说,还是简简单单的远离比较好。每天Google Reader里面的更新就够我受了。

来,继续回到这篇博文,看看其中的一些经典语句:

第一,能写并有意愿写有价值微博的人群是博客的4倍。第二,这群人的人均微博产量是之前人均博客产量的5倍。这两条讲的是生产成本大大降低。

第三,有时间并且愿意读微博的人群是博客的2倍。第四,适合阅读微博的场所和碎片时间加总是博客的5倍。这两条讲的是消费成本大大降低。

OK,看起来这个人还学过经济学,直到进行最简单的成本-收益分析,不错。单单这一点就胜过多少愤青的博客。不过我稍稍怀疑,第一,微博的人多是真的,但是到底有多少人这么锲而不舍的更新呢?我的理解是,只有微博能给他们带来收益的人,才会持续的更新着。这种收益可能是认同、可能是炒作,还可能是宣泄。值得怀疑的是,过了短暂的新鲜感之后,有多少人还是持之以恒的更新微博,除了名人——我不得不说,新浪这招实在高,名人一旦开始,就不可能说停止就停止,有点像吸毒,容易上瘾——粉丝啊。

再看一句挺有道理的,是关于微博的价值。

尤其是名人,没时间去写长篇大论的博客,但每天都会有很多精到的感悟,在间隙时间写下来,就是上乘之作。

好吧,这能说明什么呢?微博之于博客,就跟你看报纸和看书、甚至喝咖啡一个道理。看报纸,你是在浏览,80%只看标题就足够了。微博也是,浓缩的瞬间。但是你只看报纸不看书?只喝速溶咖啡不喝现磨咖啡?我想不会吧。微博很短,所以“生产成本”小,相对的,博客很长,所以更容易完成的构思和论述一件事儿。你能想象把可能 吧 每篇文章都浓缩成140字?那还读个甚。

下面是作者叙述微博上瘾症:

用微博3周,上瘾了,症状有:工作间隙上msn看签名的习惯忽然断绝,而是xx;进电梯不再盯着江南春的显示屏等着看美女,上厕所不再无所事事光使劲,而 是xx;上班第一动作不再是打开gmail或科技频道,而是xx;堵在路上1小时也不焦躁,而是xx;看着粉丝数往上涨,就像是打怪练级……

读完之后,我感觉,微博确实做到了“挤海绵”的功效,把那些零散的时间搜集起来加以利用,这一点是很赞的。可是我,如果有的话,宁愿带着一个kindle四处溜达,毕竟看书往往更能深入的阅读,深入的阅读才能深入的思考。倒是说起来,微博是一种很好的报纸取代物,看看标题就知道世界在发生什么的感觉也不错,有啥感兴趣的继续上网搜呗。到最后,如果此文不是发于博客,又怎么能这么详细的论述微博的好处呢?始终,博客我认为是一种让人更全面思考问题的方式,而不是一种简单的信息传递方式。在生产成本高的情况下,博客就有了进入门槛,相对应的现存的博文质量也会更高些——当然除了那些四处采集抄袭的网站。在微博时代,博主要更努力的发布有效的信息来吸引眼球,正如博文作者所说的“200倍就是一个噱头”。这也是信息时代一种必然的区分信息质量的结果,却也是有益的。

一句话总结:博客和微博不是竞争关系,而是互联网时代信息载体的互补——广度和深度的互补

微博的产生、繁荣将博客更为细化,就如同分工的专业化,一方面提高效率、一方面凝聚价值。所以,既然各有所用,又何必对博客的生死存亡过于悲观?到现在还坚持写博客的人,必然知道博客对于自己究竟意味着什么,不再是兴起初期的浪潮和泡沫了。但是微博有没有泡沫,还未必可知。只是觉得,落尽繁华始为真(版权所有,此为落园的题名诗),所以我还是静静的坐在落园里面,“笑看云卷云舒,静观花开花落”吧。

Categories
互联网产业观察

扯淡经济学

我不知道大家是怎么理解“扯淡”这个词儿的。我知道这个词儿是高三的时候整日听一个人在耳边说此词儿,实在是过于熟悉以至于印象深刻。刚刚查了一下词典,解释为:1.胡说乱道。 2.指闲扯。 3.没意思;不相干。

这里取哪个意思都可以,说的就是现在的某些“扯淡”经济学。众所周知,经济学现在分工“特别”细,所以什么词儿拿来一组合都成了“XX经济学”了。记得上半年的时候一时兴起去所有211院校经济学院的网页上搜集了一堆东西,也不禁好奇看了看各个院系的师资介绍。真的是什么经济学都有。比较流行一点的成为“网络经济学”或干脆更露骨的叫做“互联网经济学”(因为经济学研究网络可能不仅限于互联网,网络效应还涵盖供电网、水网等等)。我真的很诧异什么叫做“网络经济学”。跟互联网有关的就可以吗?那么互联网的实质到底是什么,有什么值得特别研究的?又不是管理学。


前段时间网路上有本很热的书叫做“维基经济学”,貌似是根据wiki来写的。我没有细细看过,只是一看题目就被雷到了。确实是符合出版商的要求。看看书的简介中,大致就这一段:

《维基经济学》的结论源自900万美元的研究项目,素有“数字经济之父”美誉的新经济学家唐·泰普斯科特向我们展示了个体力量的上升是如何改变商业社会的传统规则,这种利用大规模协作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的新方式,正颠覆我们对于传统知识创造模式的认识

与经济学还有点关系,下面的:

面对变化激烈的未来,企业和个人必须更有远见,掌握维基技术,拥抱维基理念,是21世纪最重要的商业素质。

则直接露骨的说出了这本书的商业目的。现在真是管理类的书籍都喜欢贴上一个“经济”的标签,弄得满世界都是“经济”热,就跟满世界都是“博弈”热一样。一堆高分孩子前赴后继的投入经济学的学习中,殊不知出来就发大财的美梦即使是在商学院也难以一一实现。

看看各种图书,还有什么热的呢?《魔鬼经济学》(恩,这是本好书),《牛奶可乐经济学》(没看过)、《媒介经济学》(??)、《卧底经济学》、《蝴蝶效应经济学》、《开车经济学》,还有贴上“博弈”标签的一堆书……看看现在经济学到底有多么“炙手可热”啊!甚至还有什么“名媛经济学”、“循环经济学”、“魔法经济学”、“生物经济学”之类吹的天花乱坠的词儿,真的是“经济学帝国主义”!

你拍攝的 未标题-1。

所以有些东西,该扔就扔吧!别闲扯淡了!

你拍攝的 未标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