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事儿关经济

把结论假设出来?——记郁彬讲座

一如前篇日志所述,这次帝都之行最大的收获就是有幸聆听了郁彬大神(Berkeley统计系主任)的讲座——还是自由交流式的,让人受益匪浅啊。走出来第一感觉:我要去读Ph.D。

或许以前也说过,最佩服的人就是能 show the beauty of what he/she is doing 的人。我是个极度喜欢美丽的事物的人,不论是那个领域。只要让我看到事物的美丽,那么热情就随之而来,拦也拦不住。幸运或者不幸,昨天郁彬教授恰恰向我展示了这一点。5555,顿时热血沸腾,各种激动。强心针不能长打啊,我脆弱的小心脏真不一定承受的了啊。

郁彬有些很经典的话,摘录于此:

1. “我一直努力的目标,就是不跟我不喜欢的人在一起”。多么的洒脱!是啊,你永远不可能让每个人都喜欢你,你也没必要去喜欢所有人,更没必要讨好什么。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让自己活得开心,这样就很好了。

2. “经济学者要负责任”。无可避免的,提到了经济学(后面紧接着还提到了social network,连中两枪的我表示格外happy)。确实,一个经济学的研究应该更负责任一些,不要制定了一个经济政策之后,无论好或者不好,都没法评价。那么,这样的事情做下去没有任何的事后风险,确实是不甚公允的。对此,我表示深深的赞同,我也希望有朝一日的经济学研究可以更贴近社会民生、更好的服务于经济发展而不仅仅是某些IQ超高人群的brain game。而且,不仅仅是更好的应用,从theory的角度也应该给出更好的应用指导。

3. “最好的证明,就是假设和结论离得比较远,让人眼前一亮。要不,你干脆把结论假设出来好了!”。确实是,很多时候我们写paper,假设一大堆,尤其是理论经济学那边。是啊,你只要承认我的假设,后面的结论肯定没有问题。关键是,这假设有没有道理呢?如果假设完全是空中花园,结论再美好又有什么意义呢?另外,如果假设和结论就差那么一两步,这样的文章又有多大的价值呢?好的theoretical的文章确实应该是,假设和结论乍看不相干,然后通过巧妙的逻辑推导严密的证明出来。这才是有用的嘛。(话说,数学家们喜欢争执的是definitions,更严格咯)

4. “相关和漂亮,我可能会选择相关”。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郁教授也一直在强调 enjoy the process not the results,但是很多时候 beautiful researches 并不是那么容易就可以达到的。诚然,我最喜欢的research就是, simple and elegant,但是这样的研究从来都不会是天上掉下来的,一定是不断的努力最后得到的。因此,我这里姑且理解为不能“好高骛远”,很多时候还是要静下心来慢慢沉淀,一点点突破,聚沙成塔。研究考验的不仅仅是人的聪明程度,还有耐心和毅力。一切的美好都是值得等待的。

5. 交叉学科。关于交叉学科,郁教授说了很多。她给我们分享她自己的辛酸历程,这才是今天可以站在聚光灯下的源泉。Title不是决定性因素,但是有的时候为了达到自己的科研目标不得不曲线救国。否则,空有一身本事但是科研资源不会自己找上门来的。郁教授在美国数十载,一步一步都走得那么艰辛,果然通往成功的道路从来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谁也不知道今日的失去明天会如何的pay back,但也不必因为一时的得失过于欣喜或悲伤。这大概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吧。人生是一场马拉松,每个时刻,大家都在不停的努力,都需要一直去努力。另外,领域的选择,确实没有任何“随大流”的必要。只有自己喜欢的,才能做的卓越。还是,

做自己喜欢的事。

超级喜欢郁教授的坦率、直接和真诚。对我们这些还在、或者刚刚迈出校门的孩子们来说,这样的交流确实弥足珍贵。从来没有一个环境会是完美的,只是不同的环境会在人生不同的阶段提供不同的营养。我多少觉得,自己离开学校来到industry一段时间,是非常值得的(无法判定对错),而一开始选择一份与人打交道更多而不是天天面对数据的工作,也是让我受益匪浅的。很多事情,都要一点点的慢慢积累,路还长着呢,何必心急。只要时间不曾被浪费,就好。保持一颗看风景的心情,无论身在何方。

Thank you so much, Prof. Yu. I will go back to school and continue my research dreams one day, and hopefully, that day is not far away.

Categories
事儿关经济 经济、IT观察与思考

跨学科研究之殇

今天看到木遥的一篇文章:为什么跨学科的研究项目是件残酷的事,略有感触,在此罗嗦几句。

1. 经济学大量吸收了数学家,Arrow之后更是有一系列微观理论数理化的变革,Laffont的加入对于博弈论的影响扩大也不可或缺。这些人,在当年应该都算是“跨学科”的吧,经济和数学总是走的那么近,和统计学就更不用说了。
2. 很多学科领域都在期待数学工具的变革和进步,很多学科的突破式发展也是得益于数学工具的引入。物理和数学的渊源就不用说了,生物这些年来也多多少少依赖着好多数学工具的发展。另外从某种层次上,计算机和数学是不分家的……
3. 交叉学科研究最难的是,要求一个人具备两个、或者更多领域相对专业的知识。某一个领域少了一点,都不足以支撑一个突破性研究的进展。或者应该这么说,纯知识是好学的,关键是习惯两个以上领域的思维方式,知道他们分别关心的是什么,然后找到交叉点,这是我觉得对人要求最高的。隔行如隔山,很多时候确实如此。

最后补一句,最近常用一句话,

偏见源于无知

无知请理解为“某种知识的欠缺”。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统计调查和研究估计往往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之一就是,样本是不是selected sample。简单的说,你不能跑到东北去进行人口身高采样然后回来告诉大家这就是中国人的平均身高(而某些国际研究,限于资金人力,往往在一个国家就取一个或者几个点)。selected sample,以及我们耳熟能闻的truncted data, censored data 等等,都是样本较之于总体的缺陷,自然会造成最后估计的偏颇。这也是很多时候,为了保持无偏(一致)性,我们需要根据样本的特征加上各种假设(比如Tobit模型)进行修正,然后才能得到基于假设下面的一致估计。

这是从统计或者计量的角度说这个估计的事儿,那么扩展一点,统计的本质无非是“归纳法”(此处特指相比于演绎法),那么自然是基于已有的信息集作出对已经发生的事件的判断。如果信息集不全,正如我对“无知”一词在上面的运用,那么得出的结论必然多多少少是有所偏颇的(无偏成为了小概率事件)。从这个角度来说,跨学科研究对于研究者多领域知识的高要求,在我的理解中,是这些研究突破困难但是珍贵的最主要原因(至于是不是偏颇,我们只能说这里无偏就更加的是一种信念了,没有什么可以衡量比对的依据了)。

终归,在一个充满噪音的信息集里面,找到有效信息,是一个脑力+体力活。Ph.D在我看来,值钱的地方正是这种孜孜以求的苦干精神,怕是真的与上上课就能学来的知识、和考考试就能获得的分数或者证书没什么关系。至于木遥所说的就业问题,呃,学界容不下还有业界……不要这么看不起业界……实践也能出真知啊。从学术研究突破所需的资源来看,业界能提供给研究的资源是完全不同的,所谓换个角度看世界嘛。

Categories
事儿关经济

自我通识教育

貌似最近“通识教育”这个词儿蛮热的,很多大学一进去都不分专业了,先来一段什么“通识教育”再说。好吧,我这个已经毕业的人了,也没什么被教育的机会了,只能自我教育一下,故而改称之“自我通识教育”。

今天在读一篇paper,呃,大概久违的非econ的paper了吧。

Zhou T, Kuscsik Z, Liu JG, Medo M, Wakeling JR, Zhang YC. Solving the apparent diversity-accuracy dilemma of recommender systems.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10 Mar 9;107(10):4511-5. Epub 2010 Feb 22.

嗯我知道各位会依旧容忍我的引用不规范的。先这样吧。然后按图索骥,很快就找到一篇博文论及此文,巧的是这篇博文正来自COS的一位特约作者阿稳,豆瓣的算法工程师。当时顿感,嗯啊,世界一向很小的是不是。稀里糊涂的看了半天,终于明白这东西大概在鼓捣些什么。不过,我的角度肯定不是从算法本身的角度,更多的是关注一下这种idea背后的逻辑吧。嗯啊,比如我可能会关心一下“为什么”,从数学或统计的角度来说就有一点寻求“一致性”的味道。现在越来越不敢用“隔行如隔山”来宽慰自己,看看我这些年做过的事事儿,就知道天下没有什么绝对的某一领域之说。那天写完那篇关于高维数据降维的文章之后(参见:[cref %e5%b0%8f%e7%aa%a5%e2%80%9c%e9%ab%98%e7%bb%b4%e6%95%b0%e6%8d%ae%e9%99%8d%e7%bb%b4%e2%80%9d-2]),过两天正好跟一学计算机的朋友吃饭,顿时被指责我不务正业,一个学经济的来掺和啥啊。这年头,是不是,术业有专攻?

呃,我不管,自我通识教育进行中。记得年初的时候经常和一位朋友闲扯,他就论及为什么“交叉领域”的研究这么稀缺。是啊,想在一个领域做好已经不容易了,更何谈深入另一个领域?此外,这还得有一种为求真理不断奉献的精神,若是对知识没有渴求,那么怕是也没什么动力继续研究下去吧。呃,好吧,其实我是对“金融物理学”有一点点偏见的。刚搜了搜去年此时居然写了一篇关于金融物理的文章,嗯啊,莫非现在的眼界已然不如当年广阔了吗?弄得我都有点冲动去再读一个硕士了,比如statistics或者physics。当然,说说而已,付诸行动的可能性真不大。顺便说一下Mcgill有位牛人,一面是计量大家,一面又在物理学顶级期刊上灌水,看他的CV顿时让人感觉“此人只应天上有”。不卖关子了,我指的是Russell Davidson

最近在考虑把硕士毕业论文好好的从头看一遍,把各个部分分别的仔细考量一下,看看能有什么新的进展。从这个角度而言,当时真的是很冒险,我和我的合作者就这么大胆的去应用经济学到公共健康领域。回过头来看,其中运气的成分不少,要不很可能无法按时完成呢!不过,有点怀念上几个月可以静下心来写两篇文章的感觉,很舒服,很专心,收获也很大。果然,做过一遍的东西还是理解的更加深入些。希望能有一些新的洞见吧。

嗯啊,算是给自己一个锻炼和成长的机会吧。总该暂时的离开economics一段时间,换一个角度、换一个心情来看待这门学科、抛去所有光环什么的。看看落园这些年来攒下的文章,一种小小的惬意感油然而生。明天还要做一回免费的consultant,嗯啊,既然我已经下决心不去Paris了,这封email多少是带有一些愧疚的味道的,我也想静下心来好好的想一想怎么可以帮助一个项目更好的运行。嗯啊,人总是在不断的学习中,也希望这样的学习和磨砺可以带来更快的成长吧。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嘛!

[p.s.] 这是不是意味着落园的栏目设置要改一下了呢?可能“事儿关经济”下面的东西会越来越少,大概需要一个新栏目来替代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