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经济、IT观察与思考

巴黎与旧金山的细微不同

这两个城市其实挺不一样的,直接对比网上有很多,我也提供不了什么新的信息。在巴黎住了快一年了,作为居民有机会感受到一些细微之处,便在此碎碎念一番。

  1. 治安。网上一搜,到处都是巴黎治安差的信息,这确实不能跟东亚比。但至少,巴黎人没枪啊,我走在路上基本还是感到很安全的,最多就是防小偷。再就是巴黎街上人多啊,那怕你半夜出门还是不少地方灯火通明的,不像旧金山落日之后一片死寂。打扮低调点,比如穿一身优衣库基本款配书包或帆布袋基本是不会招人眼球的。相比而言,旧金山的乱还是让我心有余悸的。
  2. 卫生。虽然巴黎在欧洲城市里都算脏的,但跟旧金山比还是干净的……哎,我已经麻木到在街上看不到人随地大小便就觉得还挺干净的程度了。
  3. 交通。这大概是美国大部分城市的软肋了。巴黎城里地铁公交火车密布,短距离最快的则是骑公共自行车。跟旧金山出门就开车或者坐车比,实在是好到不知哪里去了。
  4. 零售业。与人口密度和交通便利相辅相成的则是发达的零售业。随处可见的餐厅、超市和各种商店,使得我基本不会在冰箱囤积过多的食物。我住的公寓只有一个迷你冰箱(就酒店mini bar里面那种半个人高的小号冰箱),却也不觉得影响到吃饭质量。旧金山虽说是城市,但出门购物往往还是需要稍稍计划一下的,不像巴黎随时想起随时买。超市和生鲜店密集的好处自然是新鲜蔬果吃得会很多,如果不是碰巧巴黎好吃的面包店也很密集,我觉得我是不会长胖的……
  5. 人力成本。旧金山人力成本之贵着实无解,毕竟生活成本摆在那里。记得当时打扫一次公寓基本是三位数起跳。巴黎房租大概是旧金山一半,打扫公寓的费用也差不多是一半。理发、快递外卖的人力价格也差不多是一半吧。巴黎服务业的发达也跟人力成本相对便宜脱不开干系。
  6. 以穿着评价人。旧金山大家都穿得很随意,偶尔见到个亚洲妹子打扮得很精致还挺稀奇的。巴黎则是会被不知不觉的评价,穿得差一点去商店买东西都没销售搭理,穿太鲜艳的衣服还会被当成店员问问题。这和以前在伦敦的感受如出一辙。后面我也无所谓了,反正不影响我生活就行,你们爱在后面嚼舌根是你们的事儿。
  7. 服务态度差。很神奇的是,虽然巴黎人力成本低,但他们的服务态度却参差不齐,有时候差到让人忍不住投诉。曾经有一次在相对昂贵的餐厅点餐,我说不要加坚果(nuts),因为我过敏。然后餐盘上来一层华丽丽的杏仁片。餐厅经理居然过来怼我,说杏仁不算坚果,是我没说清楚。当时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震惊了,从没见过餐馆这么横的……真吃下去出严重事故你们要关门的吧?美国小费文化让人吐槽,但无论价位,我还真没遇到过对食物过敏这么漠视的餐厅和服务人员。在巴黎很多商店也是,就算我说法语有时他们的态度依然很差,好像法语天然就是很冲的似的……
  8. 科技冷漠。可能出了旧金山,出了我的小圈子,世界上大部分人对科技都没有那么热衷吧。当然可能还有巴黎电子产品特别贵的原因,毕竟税高。
  9. 以法语为傲。如果你问法国人,什么人对他们来说是法国人,答案不是血缘,而是法语。跟他们的邻居英国人相比,法国人大概还是很怨念当年拥有广阔海外殖民地的高光年代吧。他们骨子里对英语的鄙视,某种程度上也成了固步自封的枷锁。相比而言,旧金山还是对语言很包容的。
  10. 维权。法国人骨子里的倔强和懒散,成就了罢工这一胜景。相比而言,旧金山大家偶尔stand-up一下就要上新闻真是弱爆了。但在美国的人都很实际,干嘛跟钱过不去,自由能有赚钱重要吗……毕竟自由女神像都是法国送的呢。
  11. 批判思维。我在巴黎遇到的人都是很有批判性的,让人觉得好像没美国人那么容易被洗脑。这一方面跟教育有关(见前篇日志),另一方面也跟他们接触的信息更丰富有关。文化的繁荣还是有助于人们的心智成熟的。
  12. 文化繁荣。巴黎据说有三百多个博物馆,我大概去了不到五分之一。巴黎随处可见路口的报刊亭,这东西我在美国好几年没见过了。巴黎还有很多书店和图书馆,当然这可能跟拉丁区大学密布有关。巴黎还有很多演出、展览、盛会,看看地铁站里不时更新的广告就知道又有什么文化活动来巴黎了。来了巴黎之后,我很少有机会无聊到去刷购物网站来借买买买消遣时间了,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精神的富足。旧金山嘛,算了城市的体量不一样,不比了。
  13. 扣。巴黎人相对很抠,嗯,就是吝啬的意思。反正我对他们的礼物从来都是没有任何期望的,不要指望他们会同样价格还礼就是了。哎,欧洲的低收入和高税率摆在那里,确实还是手头拮据的。
  14. 慢。虽然在哪个国家跟政府部门打交道都是一件痛苦的事,但慢到法国这样的也不多了,他们的邻居西班牙和意大利都比这儿强。哎,时刻提醒自己,千万别跟中国的办事效率比,期望越高越痛苦。
  15. 托底。巴黎的穷人有全民医疗和公立教育托底,整体而言我觉得比旧金山的穷人还是要幸福一些的,至少还有一点希望不是?

先写到这里,想起来日后再补充。

Categories
经济、IT观察与思考

穿越城区的高速路

三藩有一段有意思的历史。美国,尤其是西海岸,几乎都是高速路的世界。人们出门5-10分钟开上高速,然后就一路狂奔到目的地。如果没有高速路,人们移动的速度就要大打折扣了。这好像成为了我们习以为常的事情,甚至连驾车都成为了旅游项目。比如big sur这样的旅游线路,就是美国经典的自驾之行。

刚来湾区的时候,我十分不理解为什么南湾的101和280两条高速路,到了三藩市区就断了。一辆辆车必须下高速,然后穿越拥堵的市中心,才能到达城北的金门大桥、然后一路向北。这显然是增加了城区里不必要的交通不是?

后面听说这跟大地震有关,就上网查了一下三藩的高速路历史。原来,三藩也是曾经有穿越城区的高速路的,而且还有当年规划过却一直没有建成的480高速。 在大地震前,三藩临近海边的大道居然是双层高架桥。

1982年2月的三藩(海湾大桥北侧)

地震后拆毁高架桥的三藩

显然跟地震前相比,三藩的海岸线漂亮了许多。自此,我也从每每被堵在三藩市中心的哀怨,变成了支持三藩保留城市景观的愿望。当然,高架桥被拆毁,除了基于景观的考虑之外,还反映了人们对于湾区下一次地震不确定的恐慌。如果强震发生,高架桥的坍塌会造成更多的人员和车辆伤亡。

直到今年春天去了一趟西雅图,在海边走了一程,才恍然觉悟有没有高架桥真的是两种景观。西雅图跟三藩很像,市中心是在一座山上,所以高高低低的层次显得高架桥并不那么突兀。然而实际穿过高架桥下面到达码头,一回望才发现视线被阻的压抑。


从西雅图码头回望市中心,可见灰色的混凝土高架桥(摄于西雅图码头)

后来又去了一趟离西雅图很近的温哥华。无独有偶,这样的抉择在西海岸每个城市都发生过。当然,今天的温哥华市中心并没有高架桥,但是历史记录了人们曾经有过的争执。在温哥华市博物馆,我得以回顾这一段历史。


温哥华市博物馆里面展示的人们反对建立高架桥的游行(摄于温哥华博物馆)

和北美很多城市一样,温哥华市的中国城也是在市中心的区域,而当年的规划里面,高架桥会穿过中国城。 不出意外,当年如火如荼的反对建高速路运动也有很多华人领袖的参与。

温哥华曾经的高速路规划

有趣的是,在三藩当年高架桥是否拆除的争论中,三藩的中国城是支持震后高架桥重建而不是拆除的,因为当年的101高架桥正好结束在中国城,可谓给中国城的商铺们带来了高效的客流。温哥华的这段历史反过来,因为要穿越中国城,所以人们要抗议。

如今大概不会有人再在三藩提议重建高架桥了。就算日后真的随着城市增长不得不增加交通方式,估计除了发展公共交通之外(三藩最近已经在讨论市中心的“拥堵费”了),可能只能往地下深挖而不是在地上建桥了。三藩海边,令游客们赏心悦目的embarcadero大道,估计会一直传承于一张又一张明信片或者自拍照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