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我的生活状态

本科毕业十周年记

不知不觉,2020年6月也就到末尾了。如果不是在家里蹲着,可能我也不会意识到这是本科毕业十周年的纪念日。时间就是这么残忍地流逝。既然记起了这个日子,不妨写一点纪念。

挺想感慨一句,岁月如梭。此时此刻,我躺在旧金山家里的床上,面对的是疫情导致的中美几乎断航。如果十年前你问我,我能想象到今时今日的生活吗?答案是,天方夜谭。十年前,我懵懵懂懂地准备去欧洲读书。我不知道出国意味着什么,我不知道人生后面会怎么样,我甚至不知道我会什么时候开始工作,从事什么样的行业。更不要说我会预测到我身在何方。这十年里面每一次小小的转折,回头看都是波澜壮阔。

十年前的此月,我和同学一番雄心壮志地赌了一个君子之约——给我们十年的时间,证明自己。我不知道我那同学是否还记得这个约定。虽然当时的约定有点初出茅庐不怕虎的幼稚之气,却在我心里缓缓缠绕了十年。无限的青春之气,在当年的无限可能中,梦想得以萌芽。

十年一晃而过,而我们注定不会在这种疫情的折磨中重逢。我甚至不知道对方身在何处,是否已经成家立业,进入人生的下一个阶段。我好像看到过她的婚纱照,而除此之外并无联系了。本科毕业于我,意味着第一次长时间离开济南,且几乎一去不复返。偶尔回去探亲,看着越来越疏离的城市风貌,找不到一丝丝记忆可以扎根的土沙。我大概是在这里度过了人生的孵化期,至今脑海里还有很多顽固的记忆——比如最喜欢的黑虎泉流水淙淙,而曾经一起在护城河边漫步的小朋友们却人影模糊。时至今日,黑虎泉依旧是我心中那弯清亮的月牙,照耀着黑暗中的前行。

黑虎泉畔,摄于2009年7月

离开了济南,然后又发生了什么呢?记忆开始随着时间模糊,还好落园的存在多多少少可以帮我回忆起来一些关键节点。去欧洲读书,第一次知道什么是书中写的“背井离乡”的滋味。很多人18岁离家上大学,可能在本科四年已经渐渐心智成熟。而我,或幸运或不幸,直到22岁才开始补上这一课。依稀记得第一次在巴塞罗那的超市,一点西班牙语都看不懂,当年也没有iphone这般方便的智能手机,两眼一抓瞎地去买基本调料。依稀记得找到了盐(西语是sal,和salt足够接近),然后找不到糖(azúcar,和sugar就差得有点远了)。比划了半天,超市里不会英文的小姐姐居然带我找到了糖,想想那时候的日子也是颇为神奇。西语不会就罢了,英文也是纸上谈兵,从未真正在生活中实践过。还好大部分课程都是数学,然后写作可以慢慢查字典,阅读被几门大量读论文的课历练之后,也没什么障碍了。口语大概只能用简单的词和逻辑吧,不过也不碍。磕磕绊绊,书也就这么读过来了。

然后回国,机缘巧合在上海开始了工作,一晃竟也呆了三年半。当年的上海还是很神奇的,带给了我很大的冲击。依稀记得那个时候,周末是理所当然的应该在外面参加会议和活动的。周末在家里躺一天,几乎不是一个默认选项。和cos的小伙伴们愉快地玩耍,还靠着微博跟一些做经济学的人有着联系。后面大家慢慢成长壮大,只能感慨早年的机缘巧合。虽然人生很多事情充满随机,但至少在那个时候,我慢慢确定了职业的发展路径。意外的惊喜总还是有的。

2015年来到湾区,不知不觉五年半了,远远超过了我在上海呆的时间。渐渐习惯了三藩这座城市,颠沛流离中也开始逐渐形成独立的人格。当时可能真的没有想太多,不知道再度出国意味着什么,也不知道出国工作和出国读书之间的差别有多大。大概是习惯了人生的无限可能,所以并没有意识到这条路走得其实有些与众不同。后面在美国渐渐认识更多的朋友,在大家回忆往昔的时候,我难以代入自己的记忆,因为我的记忆实在是太不同了,跟美国的连系也不过是这几年的事情。好在美国本身就是一个大熔炉,所以我虽然与众不同,但也不过是众多与众不同中小小的一个样本,大家并没有排斥。职业逐渐进入稳定期,也开始在不同的平台上展示不同的自己。有的时候终于觉得,自己脱离了那种懵懂的状态,对人生有着更多的把握了。可是这样,是不是也意味着,未来生活中的变数会少了很多呢?等我20年的时候再来写一篇纪念文,是不是只能诉一句,平平无奇呢。

回顾这五彩斑斓的十年,感觉我一直没有放弃挑战自己。随遇而安好像一直不是一个选项。前面五年,用尽气力追逐一个飘渺的梦。后面放弃了,却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自嘲一句人生的努力还算没有白费。因为逐梦,我也断然放弃了很多东西。事后回想,可能如果知道自己会是现在这个样子,那我过去的选择真的是挑了一条无比崎岖的路径。可是,如果没有经历过那些崎岖,我可能也不会如今日这般感激岁月的眷顾。人生没有对比的时候,可能会更身在福中不知福。

我经常跟朋友说,很多选择其实不重要,最后殊途同归。命运的大潮之下,个人的奋斗只是一厢情愿。可能结局虽然不会相差悬殊,但是过程中的风景不同,刻画出来的人生轨迹也便落下了不同的颜色。今日如此珍视自由,也是因为自由创造了太多的可能性,让我不知疲倦地奔跑。若是人生早已给定,或者我早已知道答案,那么这种刻苦铭心的奋斗感,可能就灰飞烟灭了吧。

或许,我在十年这个节点上,还是没有达到十年以前自己所设想的,攀登高峰从而一览众山小。不过至少前面还有一些山可以爬,而我远远没有看到这个世界的尽头。岁月最大的诱惑就是它的不确定性。不知道未来的十年,随着容颜的衰退,是否可以在其他方面得以精进。但又有什么所谓呢,时间是最公平的,无论是顺境或是逆境,富有或贫穷,健康或疾病。人生的起起落落,才是最有意思的期盼吧。如果突然间失去了一切物质所有,我还有没有东山再起的信心?至少目前来说,还是有的。

保留着这一点点奋斗的精神,为本科毕业后第一个十年画上句号。下一个十年,或许等待我的,是更加波澜壮阔的人生。

Categories
读书有感

人生中的随机

最近放假有空看书,就把朋友赠(硬)送(塞)给我的一本书看完了。书名是Fooled by Randomness: The Hidden Role of Chance in Life and in the Markets, 好像是写《黑天鹅》那个作者写的。我虽然对华尔街比较无知,但这本书倒也不仅仅是适用于华尔街。感觉很多事情华尔街只是放大到极端了,而道理可能多少都适用。

这本书啰啰嗦嗦二百多页的英文,我前后看了一周大概才看完。文笔不错,这也是为什么我可以耐着性子读下去的缘故。但是道理其实没有多深,基本都是一些关于人类大脑跟随机性不兼容的发现。嗯,很简单,我们的大脑是0-1机制,只能处理确定性的联系,而对于概率就处理地不那么自然了。

书中最简单的例子就是,“赚钱了是因为聪明,赔钱了是因为运气不好”。包括我自己在内,我发现这确实是大部分人的天性——永远对损失有着一种天然的心里避让。比如,我虽然常年不买卖股票,但经常会进账户看一眼还有多少钱。如果知道某天大盘跌了(比如今天),那么我可能就不会打开股票账户的app。如果看到大盘一片涨势,那么我一定会打开app然后看着增长出来的数目发呆。嗯,你说这信息对我有用吗?其实没啥用,因为我既不会买也不会卖,股票就是被我放在那里当存款的。那么我为什么还这么孜孜不倦的查它呢?不知为啥,赚钱的时候人就是开心啊,虽然知道只是一个瞬时价格,虽然知道这与我的投资决策可能没有半毛钱关系——但是我还是会自我安慰,看我眼光多好,看中的都是长期价值。

学经济学有个好处,在上学的时候已经把乱七八糟的各种理论和文献都读了个七七八八,也有不少行为经济学方面的。这本书其实很多东西都是引用的行为经济学的研究成果,想想作者是2001年写的这本书了,当时应该还是蛮先进的发现吧。只不过有趣的是,作者一路过度强调运气的作用,可能华尔街这种地方,确实大家拼到最后就是运气了。比如他说,华尔街是个生存游戏,你可以幸运几年然后赚得盆满钵满,但是一旦爆仓,就彻底被驱逐出这个游戏了。这在其他行业倒是没那么极端,毕竟很多东西还是实打实的在那里的。

当然,如果你看人生,确实很多事情都是运气积累的。健康地出生已是不易,然后顺利地长大、上学读书,考试,然后职业选择,种种。我每过一段时间会有一次imposter syndrome发作。很多人不理解,觉得我既然选择的是做自己拿捏得住的东西,为什么还会有此表现?我的原因根本上是相同的,就是觉得这一路走来很多节点都是运气的成分,万一做错了选择可能就是南辕北辙——当然也有可能更好就是了。现在的日常虽然是拿捏得住,但是对于人生的其他选择呢?谁又可以一辈子平平安安幸幸运运的呢?有点像爬山,爬的时候一路向前不做多想,爬到山顶才有一种颤颤巍巍的后怕。

然而从某种意义上,随机只对群体有意义。对于个体来说,实现的结果只能是0或者1其中一个,我们并没有办法复制一份平行世界出来。在每一个时刻,我们都活在过去发生的一堆0-1的排列组合中,而这些组合又决定了下一步我们有哪些0-1可能会实现。某种意义上,我倒更希望相信这个世界有随机性,却也相信很多东西是收敛的。就算一件事情小概率,尝试的次数多了,不也有可能实现吗?而如果增加尝试的次数呢?只能是持之以恒的去追求。一旦放弃,那么概率就永远归于0了。所以,我们得到和失去都是不那么容易的。

作者还有一些例子多少有点哗众取宠的味道,来迎合某些人们希望相信的心理。比如他说“爬得越高的人往往是能力一般,只是他们运气好”。人们很多时候都宁愿相信这是事实,或许这样会觉得好受一点。或许在某些程度上这是事实,而有些时候则是在下面的人根本无力识别上层的人具有的其他技能。如果连看都看不出来,总以自己的标准来衡量其他人,那么真真的就是井底观天了。

总体而言这本书还是很好玩的。比如作者最后说,他自从放弃闹钟之后,每天醒来的波动带来的随机感让他感到幸福。我其实已经五六年不用闹钟了。最初也是心惊胆战,后面发现你自己的身体其实比你想象的更为强大。这么多年,我没有误过飞机,没有睡死过重要的会议,而每天不必担心在深度睡眠中被闹钟吵醒的幸福感则是无与伦比的。这也是另一则我选择相信我希望相信的东西吧。看吧,人的心理其实是超级复杂和纠结的。

Categories
事儿关经济

羡慕一下这样的人生

计算机、硅谷、创业、董事长、经济学博士、社会改革践行者(而不仅仅是经济学家)。

梁建章
梁建章(James Liang)1969年生于上海,13岁时以“电脑小诗人”闻名,上海复旦大学少年班毕业后赴美国留学,20岁获得乔治亚理工学院电脑系硕士学位。之后在美国硅谷从事技术工作多年,曾任美国Oracle公司中国咨询总监,是信息技术行业的高级管理人才。1999年回国,与3位商业伙伴创建了“携程旅行网”,在2000年之2006年期间任CEO,并从2003年起兼任董事会主席。公司在他的领导下采用了一系列高效和创新性的管理方法,在4年内迅速成为中国最成功的网络公司之一,并于2003年在纳斯达克成功上市。2011年,梁建章获得斯坦福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研究领域包括创新,创业和劳动力市场。他在合著的新书《中国人太多了吗?》中,分析了人口结构改变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并全面批评检讨了计划生育政策。现兼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经济学研究教授。

这才是有意思的人生?羡慕ing。

Bloom, Nicholas, James Liang, John Roberts, and Zhichun Jenny Ying. Does working from home work? Evidence from a Chinese experiment. No. w18871.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2013.

马上就上QJE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