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读书有感

擦肩而过的全球化,我印象中的「重庆大厦」

每每写这类文章,总是倾向于带点煽情的、随意流淌的感觉。五月份去香港,在书店里无意的一瞥看到了《世界中心的贫民窟:香港重庆大厦》这本书,如获至宝,欣然收入囊中。迄今约有一月光阴,该写点东西刻画一下记忆的片段了。

关键词1:背包客的天堂

几年前,很随性的说走就走,然后就跑到了香港。事先没有什么计划,到了香港打给了几个好朋友,然后一个人先来接我。首先便是找个住处。我们行走在熙熙攘攘的弥敦道上,我的注意力还停留在两侧琳琅满目的店铺,朋友便指引我进入了重庆大厦。我们排队等待电梯,我年少无知的没有去试图理解周围人奇怪的目光。最后花了很低廉的价格在重庆大厦的某一层寻得了一间小屋。然后扔下行李,我们就开心的跑到附近的海港城逛街去了。那不是我第一次去香港,却是第一次在香港寻找旅馆。完全无知,只感觉重庆大厦和旁边的美丽华什么大厦之类的没什么区别,反正香港那种几十年的老楼都写着xx大厦的。那时候也对香港的宾馆没有概念,只是不会去住青年旅舍罢了。

朋友说,重庆大厦的咖喱很有名。嗯,我脑子里那时满是港式点心,完全对咖喱无反应。当时在楼下的卓越还是莎莎买了很多东西,记不清了。反正感觉香港好便宜。然后就跑去和朋友们聊天喝咖啡品甜点了。

在下一次去香港住的便是旁边的喜来登,那个时候也没感觉为什么喜来登就可以比重庆大厦贵那么多。房间也是小小的。光线也没有特别好。嗯,那时我对香港的感知只有尖沙咀这一块儿,完全不知道港岛那边和这边有什么不同,除了海洋公园和跑马地在那边。嗯,那个时候完全不知道重庆大厦的传奇。

直到后来,看了《重庆森林》,才恍然感悟到这座大楼在香港文化中的印记。王家卫的奇幻迷离的叙事方式给我的心灵带来了无数的冲击,原来我曾经呆过的地方可以是那么的传奇。看这本书里面说到,很多香港本地人穷其一生也没进过几次重庆大厦,大厦里面的旅馆也不招待本地客,据说是为了防止黑帮渗入,总之很神奇的感觉。

唯一庆幸的是那一次没有遇到火灾,否则以书中描述的大厦消防设施来看,怕是小命难保。

关键词2:最好的咖喱

上面说到很多本地人一辈子也没进过几次,那少有的几次怕就是为了舌尖上的贪念,来吃吃咖喱的。曾经有印度朋友说过,伦敦的英国菜烂得一塌糊涂,却有好吃地道又卫生的印度咖哩,这大概是一种殖民的印记。可惜我一直没有机会去伦敦,也就一直没有机会品尝那里的正宗印度咖哩。

在香港,在重庆大厦,其实行色匆匆的人群中印度人并不少,只是我也没有特别的兴致一个人去重庆大厦底层的那些餐馆点一桌印度咖哩。想想其实有些颇为遗憾。以前是没有那么的贪婪,后面则是多多少少不敢进去了。其实明知道重庆大厦对于非港人来说都是蛮安全的,只是那种怪异的氛围、那种被周围人目光灼烧的感觉颇为难耐。

我不知道那些小贩们会不会试图推销我廉价的电子产品,我都是匆匆行过目光都不敢乱扫;后面看这本书上说除了经商的还有很多职业妓女,我也在想当时哪些是妓女哪些是收租婆哪些是老板娘哪些是清洁工。貌似很多第三世界的肤色,很多清洁工貌似是菲律宾或者印尼人,其实我也不太分得清;有些商贩确实黑黑的壮壮的,现在想想应该是书中说到的非洲商人;还有很多操着粤语却可能是大陆过去的小老板们。林林总总,大厦里面的气味依稀记得并不刺鼻,可是在那其间穿梭的诡异感受无形中加剧了一些气味上的感官上的刺激。

这种当时无知事后顿悟的体验,人生大概也没几次。前一次大概还是在巴黎的先贤祠,默默地看过一群坟墓毫无感觉,出门的时候无意的找到一册中文手册才恍然大悟的跑回去又膜拜了一遍。逛过了重庆大厦,才看到这本纪实,不禁再次恍然。

关键词3:全球化缩影

很多时候媒体上充斥着诸如“港人排外”的言论,可是一般此类体验都与一个独行的女孩子无关。唯独两处:高级酒店和的士。在香港住酒店,我一般是跟前台说英文的,感觉他们的英文多数还是比普通话流利的。打车,英文搞不定,普通话就要承受司机爱理不理的态度。后面学乖了,酒店里面拿一张名片卡,直接给司机看名片。其他时间大都是借助公共交通,反正游客可能去的地方也不多。

可是港人排外,这个外是单指大陆人,还是所有国籍?从入境政策上看,未免有点过于针对大陆了。香港给大多数国家的免签都是发达国家的,应该是英国“暂借”时期的残留。在日不落帝国的光辉下,香港应该是属于某些联盟之类的,可以直接相互免签的。后面不属于英联邦了但这些政策也没有一时改掉。免税港的发展更促进了贸易往来,高端的全球化可能更体现在繁荣昌盛的金融业,而低端的全球化便缩影于香港一个个重庆大厦般的“独立自治体”中。香港警察是少有干涉重庆大厦里面的。这不得不说在尖沙咀这种繁华核心区是访客们一时难以想到的。

香港在很多大陆人看来是自由的代言词。可以买到禁书,可以不用翻墙,可以不用交税,可以不用担心食品安全,等等在大陆有点越来越稀缺的自由。重庆大厦则又是香港繁华中心的自由港。你不知道刚刚和你擦肩而过的那个送货小哥是不是打黑工,也不知道老板贩卖的是不是合法商品。大厦入口的那几个货币兑换处据说有着全港首屈一指的汇率和货币种类选择,以及从高效到廉价任君选择的跨境汇款方式。多种货币对应的是多元的人的故乡。高端的全球化衍生了热钱赖以生存的免税群岛们,而低端的全球化却也离不开这些游走在光明和黑暗边缘的地上地下钱庄。

至今难以想象,那些非洲远道而来的拓荒者们是怎么在两周不到的时间,扫荡着廉价的商品,然后塞满几个外表破烂的旅行箱,还要练就一番油嘴滑舌的本事来应付本国腐朽而贪婪的海关。这其中的风险自担,而早期拓荒者的回报也相当可观:买房、娶老婆、当老板。念及此想想我们天天趴在网上海淘美国的便宜货,然后各种找人带回来,真的是弱爆了。完全没有冒险家精神。

这些是一类人群的故事,却也是重庆大厦的故事。早起的拓荒者并不依赖网络互通有无,他们就是站在重庆大厦街边的7-11便利店,在夜色下面日复一日的重复或者更新着那些对话。有些人还在,有些人走了,有些人新来。这个群体有着极强的流动性,涌动的荷尔蒙带动了性服务以及毒品的需求。然而却没有丝毫的违和感。好像这些都是重庆大厦本来就有的生活印记。生意无所谓肤色,无所谓种族。都在异乡,都没有主人家可以作客。

碎语

经济,贸易,娱乐,人性。有底线有上限,每个行业都有自己不为人知的规则和秘密。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人类学者,他的文字灵动而充满人性。而冰冷的是法律,是一群人们用来制约人性的规则。重庆大厦不远便是星光大道,往西是天星小轮的码头,怀旧的游客或者繁忙的本地人往来不绝;往东是红磡隧道和体育场,见证着穿梭港岛的车流和一场又一场音乐盛会。往北是商业街和九龙公园,繁华或安静。如果不是历史无意间造就了这么一个独特的存在,谁也不会把重庆大厦规划于这么繁华的市中心。我们理解的无论是贫民窟还是避风港,都仿佛是城乡结合部的事情。然而他存在着,便有他的意义,无论是顽强还是无赖。

说到底我还是个无意闯入的游客。没有过多的交谈,躲避着纷杂的眼神。好像坐着越野车在非洲草原行驶一般,里面和外面永远隔着一层玻璃,一层彼此难以理解的屏障。

Categories
读书有感

索罗斯和他的开放资本主义三部曲

说起George Soros,我想在现在这个资本盛行的社会(虽然最近的经济危机让基金看起来不那么灿烂夺目了)大概没有人会不知道他和巴菲特。前段时间巴菲特入主比亚迪的事儿闹得沸沸扬扬的,以至于其股票在市场如此不景气之时还连连翻红。而索罗斯,大多数人的记忆恐怕还是他主导的最“臭名昭著”的97-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吧。

如今随着互联网的发达,索罗斯的名号如日中天,在网路上随处可见种种有关他的新闻,还有那些一度摆在畅销书架上的类似于《索罗斯教你投资》之类的书。继前几日看完克鲁格曼的新书之后,又次有幸拜读了索罗斯本人所著(非他人代笔或以其名义出版)的三本阐述其开放资本主义社会的理念的图书之后,我不禁开始深深佩服他。

这三本书依次是:

  • 《金融炼金术》1987年第一版 1994年第二版
  • 《开放社会:改革全球资本主义》 商务印书馆 2001年(英文版2000年)
  • 《索罗斯论全球化》 商务印书馆 2003年

其实按照这个顺序阅读的话,你会发现基本上后面的是对前面的理解不完善之处的补充。正如他本人所说的,它本人对于现今市场的变化也是在不断的学习中改变着判断。所以这三本更类似于“投资日记”的小册子,给了我们一个崭新的观点,而非传统经济学教科书的图表和数学公式的罗列。

索罗斯认为,如今的资本主义市场存在着种种弊端,这一切只能寄希望于资本主义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和引入全新的规则来改善。我想这个多数中国人从小受的教育中的“社会主义必将取代资本主义”、“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不可能通过自身的改良来解决的”有着很大的理念差别。而在这个金融危机越演越烈(我刚从一个金融危机的讲座中脱身,但一个平凡的讲座确使得一二百人的大教室饱满也颇为难的了,由此可见金融危机实在是一个热门话题)的时刻,不断地打着“马克思”旗号的理论学家的再度活跃,似乎告诉世人共产主义是多么的美好。虽然索罗斯由于自身的经历(早期遭受苏联的迫害)对于共产主义有着天然的反抗意识,但是静下心来还是不难看出他本人对于资本主义的理解和市场的改良还是有着相当独到的见解的。

我不想把本文简单的写成其著作的复述,这样的复述反而可能由于我自身认识的局限性误导了广大读者,因此还是建议去阅读原版的图书。只是在这里希望简单的说一下他的思想的独特性,给诸位一个全新的思维方式。

首先,证券的价格究竟是多少?

作为一个叱咤风云的对冲基金经理,他最擅长的就是在各种金融工具和衍生品之间从容不迫的操作,然后谋取巨大的利润。他特别提到的一个小点恐怕是很多盲目投资于股票市场的人所忽略的,那就是证券的资产价值。我们通常说的股票、债券、基金甚至期货等等都是有价证券的形式,那么所谓有价证券,它必然有着自身的价值。当然现在没有人可以准确地估算出每个证券的价值(如果有的话他必然暴富也不会告诉他人),纵然在每本关于金融投资的教科书中都会给出各种公式告诉你“理论上”应该怎么去计算一种证券的价值。但是我想如果这些理论可以完美的指导实践的话,那么就……还有就是各大基金公司和投资银行每年高薪招募着数学、经济、计算机领域的天才专家来不停的计算,但是当危机来临的时候随着破产侵袭,他们的下场也无非是去领失业救济金而已。

那么股票市场的规律究竟是什么呢?或许每个在股票市场浸淫多年的所谓老股民都会有着一套自己的逻辑和判断,但事实是没有常胜的将军。而在索罗斯看来,简单的供求曲线在实际中根本没有应用价值,因为数量对应的价格是不可能获得的。尤其表现在股票市场,当大家都开始疯狂的买进的时候(所谓“牛市”),也正是泡沫开始积攒的时候。这个时候,价格根本无法解释需求的数量,风险也由于人们的心理因素大大的低估了。在这样的市场上,要作投资(而不是投机),就不能简单地去追求行情,更需要基于理性的判断。索罗斯提出“反射性”(Reflexivity)这一概念和双向反馈用来阐述自己的投资观念,或者我不能在此简单的说这是一种投资观念(我总觉得我会不自觉的误导大家,在此我深深地体会到自身认识的局限性,并且不希望曲解索罗斯的观点),更确切的,它是索罗斯的整个对于资本主义认识的哲学框架奠基石。在证券市场,由于理性预期和参与者偏见的共同作用,使得很大程度上应力和价值会脱离现实,金融市场不一定趋向均衡。此部分内容在《金融炼金术》一书中阐述的较为详尽。

其次是,索罗斯对于开放社会的观点。

在当今的全球化背景下,各国的国情不尽相同。在索罗斯看来,“一个完美的社会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我们必须满足于一个次优的选择:一个不完美的社会,它随时接受改善,并力求得到改善……美国、欧盟基本可以称得上开放社会……市场经济和代议制民主是开放社会的构成要素”。他批判了市场原教旨主义者所奉行的“不受任何干预的自利追求能够最大限度的维护公共利益”。在社会正义存在于市场的财产分配之外的情况下,市场经济必然是不完善的而且很大程度上需要政府的干预——这并不代表市场自由的失去和效率的损失。

当然在本书中索罗斯对于开放社会有着更为广泛的准确的定义和论断,在此我就不一一重复了。而且很大程度上,这些文字阅读的感想会因人而异,只是我想说,资本主义的改善是眼下最最现实的选择,中国也正在朝着完善资本主义市场的道路上前进(虽然我们遇到了各种各样的转型期困难,但是至少从思想上来说,我们还是在一如既往的坚持着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的)。而且从某种程度上看来,虽然在中国政府具有着过于强大的权力,对社会经济的干涉也过于广泛和深入。但是当面对一些不良的情况的时候(尤其是某些市场失灵的恶果难以收拾之时),这种特殊的经济体制还是有着很大的优势的。在这么一个经济转型期我很难说给中国的经济道路打多少分,但是至少我们还没有看到像次贷危机一般的资本主义市场所孕育的巨大泡沫。一个很有趣或许又让人有些无奈的现实是,五花八门的金融工具和衍生品的出现本身是为了分散风险,而某种程度上它们却孕育着更大的风险。

在全球化(globalization)的道路上,很多人都在思考着全新的国际贸易、金融模式,或者说都在寻求着更为有效率的方式——一种类似于乌托邦精神的改善。

一方面,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热衷于将五花八门的数学甚至物理方法引入经济学,创造了一系列实证的分析方法。但是很不幸,经济学对于现实的解释能力并没有显著的改善,它的预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更是让人多多少少大为失望。那些看似完美的数学公式和逻辑后面,却只是对于即已存在的现实的一种近似解释,也就是所谓的“事实解释事实”,这在逻辑上是很难站住脚的。

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学生从理论越来越青睐能够具体操作的方向——金融和管理。他们面对众说纷纭的理论力不从心,而更为实际的赚钱或许更能发挥他们的激情和能力。但是面对现在颇为糟糕的金融形势,不得不让人感叹市场的无情。

最近在阅读张五常的一些理论著作,这个曾经在华夏大地烧起一把火的经济学家确实用他独到的思想和认识深深感染着我。我知道我确实还需要学习很多东西,所以我寄希望于在以后的五到十年之内多多的学习,广泛的涉猎和研究。从某种角度上,我是反对功利的学习(应付考试和只是精读教科书)和脱离实践的单纯理论研究的,但是或许在现在看来,我根本么有足够的积淀去好好的阐述自己的想法,更不能实现自己的志向了。目标越大,责任越大,需要学习的也就越多。因而,或许目前能做的,只是静下心来,多读书,多体味。在前人的基础之上,在深入和透彻的理解之后,融会贯通自己的想法,从而期待它有发挥作用的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