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事儿关经济

个人收入税与消费税

总觉得我以前在落园写过这个话题,结果自己没搜到,只是两年前简略地讲了一下美国的养老金而已。那就把这个还蛮有意思的话题也写写吧。

这个话题其实是去年年底在智利的时候,无意中混入了一群智利税务局职员的日常烤肉趴。别看我西语磕磕绊绊,还喝得醉醺醺的,谈到税务那我立马就来了精神,怎么也要掺合一下。

那几位老兄谈及智利在辩论现行的向个人收税的制度,是应该以消费税还是收入税为主?收入税大家都比较熟悉,一般是工资就直接被扣完了,美国等国家还有臭名昭著的4月15报税日。消费税很多时候不注意都察觉不到,美国还好,一般价签是税前价,然后一结账才能看到消费税。这主要是消费税在美国属于地方税而非联邦税,所以才有大家跑到免税州购物。中国大部分价签都是含税价,不仔细看发票可能都没意识到税率到底有多高。

智利的消费税以增值税形式出现,达到了惊人的20%。对于个人消费者来说,不存在增值税进项抵扣这一说,所以就是全额承担了。

中国的消费税这些年也被改革成了增值税,平均可能有17%,基本上都是奢侈品税的概念了。有意思的是卫生巾居然被归为增值税意义上的奢侈品,适用13%的税率。记得好像是历史遗留原因,不知道过些年会不会考虑国情进行调整。搜了一下现在婴儿纸尿裤的税率已经降到9%了(来源)。

美国的消费税极其复杂,有州、市、县等等多层。加州基本是9%左右,食品之类不征税,卫生巾现在也不征税了。芝加哥所在的伊利诺伊州消费税好像有11%,算是我印象中比较高的了。除了消费税之外,美国还有臭名昭著的房产税,也是州税。但与此同时,股票作为资产,只持有是没有税的。君不见首富马斯克“被迫”卖掉房产还贷款,然后股票资产做抵押贷款去消费。后面对加州忍无可忍,直接搬家到没有收入税的德州去了。简直是把税法吃得透透的。

智利在讨论增值税向收入税转变的主要原因是,消费税其实是向穷人征税,因为他们消费占收入的比例远远高于富人对应的比例。而收入税的设计则是保护穷人,更多地向富人收取。从社会公平和财富再分配的角度来说,收入税似乎更为公平?然而理论只是理论,实际操作中我们发现,美国的个税变成了向中产阶级征税,穷富两头反而都不怎么需要交税。上面的事实证明,成为美国首富不仅要才智过人,还要搞得定美国税务局和证监会。收入税其实起作用的只是劳动收入(发出来的工资),而对于资产收入并无太多作用。

那么既然收入税比消费税公平,为什么我们不完全用收入税取代消费税呢?除了上面说到的实践中合理避税的问题,还有一个社会层面的衡量就是人们劳动参与的积极性。前面的例子说到,人们对于收入税的感知是极为直接的,所以一旦税率上升,人们的本能反应就是调整工作时间,并没有激励超额劳动。消费税在某种意义上更缺乏弹性,一方面是很多消费是固定消费没法调整,另一方面则是“棘轮效应”——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人果然是一种好逸恶劳的生物。Saez这一课有深入讲各种最优个税税率设计的想法,有兴趣者不妨继续阅读。

那么大家继续想,既然向个人征税怎么都有问题,那为什么不取而代之向公司征税呢,这不就避免了各种问题吗?可惜的是,公司税也不是那么好征的。首先,对于企业家们来说,他们是可以选择把收入在个人和公司之间分配的,一旦公司税税率高,那么收入就会转化到个人收入这边,然后通过个人投资的方式重新进入公司的资金流。其次,公司税无法避免国界。前几年轰轰烈烈的“避税天堂”不就是跨国公司实现资产全球配置的实例吗?除此之外,Saez还有讲到公司税对于公司借贷行为的影响。亚马逊这么多年负利润,华尔街还趋之若鹜,难道大家都是梦想家吗?资产税同理,只要这个世界上不止一个国家,流动性较强的资产就没办法征税。

税收本身作为一门课程很无聊,因为国内基本上是作为注册会计师或者法学讲法,考虑实践中怎么进行财务操作。然而若是把税收作为一门机制设计来思考,那就其乐无穷了。猫和老鼠的游戏,现实版的一例例日后被载入教科书,不仅仅是经济效率还有社会公平的各种考量,国家治理颇为一门学问。

Categories
互联网产业观察

怎能寄希望于不染青莲

我还是没忍住,索性说说对于百度最近被各种攻击的一些看法吧。

前段时间打开电视,习惯性的就调到CCTV 2 去了。我说过了,我还是经常看CCTV的,毕竟上面很多信息还是有用的。在我已然被隔离了一年不知道这些热播的电视剧说的是什么的今日,打开电视调到CCTV或许并不是一个坏选择。

然后很意外的看了很久对于Baidu的批判。虽然稍早的时候在网上看到大家说起这个事儿,但是还是抵不上自己看一遍来的深刻。貌似,前些年的时候也有过类似的报道。怎么,旧闻重提?

实话说,我原来是不用百度的,因为觉得上面的信息太繁杂,一个个辨认起来太麻烦,有的时候还是google更符合我的习惯。这就像开始的时候我是有点不信任淘宝的,因为淘宝上各种劣质品我未能幸免的被忽悠了好几次。但是现在我还是整天上淘宝买东西。为什么呢?因为淘宝商城确实是有很多好东西的,再说现在不是还有一个东西叫做“退货保险”么?怕什么!

说到百度,对我来说和早年的淘宝并无二致。这都是中国的互联网大环境在那里摆着的结果。你能指望一个企业来承担所有的社会责任吗?总是期望企业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真的公平么?为什么没人去要求工商部门更细致的监管?如果这些甄别信息的成本强加在一个企业身上,那么我们能期望的唯一结果就是一个更没有效率的搜索引擎。人家总是要养活自己的是不是?羊毛总得有出处。在经济学上,有个词儿大家可能并不陌生:市场失灵 (market failure)。说的就是一种类似于“劣币驱逐良币”的过程——当甄别信息的成本太高的时候,我们只能漠视劣质品充斥市场。

我还说说淘宝吧。记得当年第一篇正儿八经写的论文立题便立于机制设计,说的是淘宝各种交易机制为什么、在什么程度上有效。当年淘宝商城刚刚推出来,最大的区别就是进入门槛的提高,所以我写起论文来也很容易,一个机制设计上的改变就足以把劣质品驱逐市场。经过时间的检验,我感觉淘宝商城的认可度确实越来越高,也给予了一大批诚信的中小企业低成本进入市场并进行产品推广的平台。譬如我很钟爱的衬衣品牌:鲁泰。原来的时候要买鲁泰好不方便,要去实体店。去了跟营业员一聊来的都是回头客,因为鲁泰主要是做出口的,国内市场广告偏少,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东西。再者它价位也确实有点偏高,很多人可能不觉得衬衣值这么多钱。最近发现鲁泰出了一个低端品牌(虽然不是我最钟爱的格蕾芬……)挂在网上卖,物美价廉啊!一下子很爽的买了很多很多东西,家里人也都很满意。所以,我对淘宝商城总是蛮欣赏的,这样的一个平台确实造福了很多中小企业和消费者。

现在回头看当年的那篇论文虽然稍嫌幼稚,不过分析问题的出发点我还是觉得蛮好的——首先要给定的是一个噪音很大的市场,各种优质品、劣质品混杂,有效的信号传递实现起来就比较困难了。所以,合理的机制设计是在保证信号的一定传递水平下、最小化社会成本的机制。这里的社会成本更多的是一种和市场上信息是完全的理想状况相比下、效率损失上的概念。毕竟,制度都是有成本的,这个成本则需要用一个机会成本的概念来衡量和审视。

回到百度。作为一个企业,它的价值在哪里呢?当然,这里立足于我自己的价值观,一个企业的价值取决于其创造的社会价值。简而言之,我们可以接受完全没有百度的日子吗?(假设没有其他的完美替代品)。如果有比百度更有效率的企业,那么显然的它早就占据市场了(剔除各种制度因素和进入壁垒)。百度固然不完美,但是它竞价排名本身的机制并不见得有错。

刚刚看到周涛的一篇文章:《科技日报》关于搜索信息规范与公平性的采访。他的大多数观点我还是赞同的,虽然从技术/算法角度出发的意味很强。我先承认一点很无耻的,相比于公平,经济学更关心效率。当然在效率的定义上我们可以考虑进去公平的因素,这里可能就牵扯到一个社会效用函数的问题:你怎么来衡量一个社会的效用?简言之,你觉得什么是公平的?行为经济学从个体的角度出发有一些涉及“公平 (fairness)”的模型,大致的做法就是在个体的效用函数里面引入一个项来考虑别人行为给自己带来的效用,有点从“外部性”角度出发的感觉。那么对于百度,如果我们假设它是一个理性的经济人(经济个体),那么当外界对它的质疑真正影响到它的收益的时候,自然它会选择一些新的做法。所以从我的角度来说,开发新技术或者更简单的实施新算法(譬如周涛提出的个性化搜索)固然重要,但是这样的运营的成功大概是远远离不开一个合理的机制设计的。

最简单的机制设计理念从我的角度而言可以追寻到科斯定理,在这里或许可以阐释成不同的“物权/收益所得权”分配会造成最终结果的效率不同。这里这么说科斯定理,前提的假设自然是交易成本是存在的。在一个噪音很大的市场,交易成本非但不能被忽视、而且要足够的重视起来。现在我们所面对的互联网市场或许就是这么一个噪音很大的市场。可用的信号诸如信誉也不再一如既往的被人认可(譬如蒙牛的三聚氰胺、山西陈醋的勾兑),新入市场的个体更加是难以建立自己的信誉。那么,怎么能期望不通过机制设计就获得一个相对而言有效率的市场结果呢?

我并不是一味的鼓吹机制设计的重要性。从百度来说,如果他换算法,自然就是对市场机制的一种改变。只是除了算法的改变,还有一些其他的机制设计可能可以被实行。只是百度面临的问题不像淘宝那么直接(后者背后有具体的实物交易),所以我一时还真不知道什么样的机制对于百度这种状况是最佳的、又有什么措施是实践中可以实施的。有些东西或许真的要等待实验结果。

最后,还是说一句,别一味的指责百度了,这不是它一个人的错……就像我们去买地摊货,回来发现不好用或干脆不能用,你会第二天去找城管说立马给我取消这个夜市吗?毕竟还是有需求有供给的。如果大家都不是抱着占小便宜的心理(譬如那些搜索“信用卡套现”的,自己就明知违法吧?),那么很多时候提高警惕是可以防止被骗的。还有,新闻报道为了吸引大家眼球往往是非常有选择性的采取个例。极端个例当然是值得我们警示的,但也不用一拍子拍死所有人哈!在这个混乱的市场环境中,消费者本身也应该有自己的判断力和理智,不要太贪小便宜。天下怎么会有那么多免费馅饼呢是不是?我原来就很喜欢看淘宝社区的防骗技巧,蛮受用的!毕竟人多力量大,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