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有一些不一样的反思。最大的外因可能是一直呆在家里,有充足的时间和自己对话,检视自己的得与失。内因方面,则可能是经历了很多失去之后,发现生活一样在继续,或许过得更好。
今年不知不觉地读了很多书,也看了不少新的领域的知识。在我找寻新的学习点的时候,最常问自己的问题就是,我有没有一个基础来理解这个新的领域。比如我刻意避开了物理,并不是我对物理没有兴趣,而是我现在积累的基础知识还不够,不足以让我直接去欣赏更复杂层次上的物理的美。比较幸运的是,在社会科学领域,多亏当年经济学的训练,我对其他相关领域多少有一些常识和了解,所以学习起来这些领域多少可以触类旁通,没有一开始的那种摸不着头绪的痛苦。学习了这么多年,我想我越来越学会的,是如何学习,是如何更有效率地获取知识,更有效率地欣赏知识,更有效率地把外界的知识转化为内生的逻辑,而不仅仅是看过便遗忘。
今年最大的感触,就是财务压力的释放。我一直知道边际效用递减,可是我从来没想过,这个递减从那个点开始,会变得越来越快。今年大概是过了那个点——我已经无力消费掉增加的收入。以前收入增加的时候,我可以慢慢地开拓消费点,享受不一样的愉悦。可是花钱的地方终究有限,而却很多东西体验过了之后,并不想一直拥有。收入增加而消费停滞的后果就是储蓄的增加。钱到最后就只是一个数字,边际效用损失出奇得快。
当基本需求满足了之后,按照需求层次理论,我自然会越来越重视自我实现的需要。工作这么多年,记住的并不是一次次的升职加薪,而是超越自己的那种快乐。到了一定阶段之后,工作变成了如鱼得水的肆意,却也越来越难以找到那种探索未知的兴奋点。好奇心作祟的时候,就在问自己,我还可以做点什么不一样的?
以前很幼稚地觉得,人生就是为了改变阶层而奋斗。现在越来越觉得这不重要,因为阶层是相较于其他人的生活而言的,但是为什么要去跟其他人做比较?每个人都是冷暖自知,跟自己的过去相比或许才是更有意义的。于是问自己下一个问题,如何可以一直快乐下去?我最痛苦的时刻其实不是失去了什么特定的东西的那一瞬间。比如摔倒会很痛,但很快就可以恢复。长期的痛苦其实是来源于不知道人生的意义,失去了人生的方向。娱乐至死,我其实是很难忍受纯粹的娱乐享受的。学习,虽然过程是注定痛苦的(生理层面大概是新的神经元细胞的链接在形成),但是回头看的时候,总是觉得很有趣,很有成就感。那么自然而然的问题就是,如何可以终身学习呢?
以前读书的时候,为了考试,为了绩点,为了证书,学习其实是很功利的。现在最大的不一样就是,学习可以不再功利。回归到学习的本质动力,那便只剩下了好奇心。好奇这个世界为什么是这样的,好奇事物之间的联系(无论是具体的还是抽象的,物理的还是精神的),好奇不同人的不同观点。很多事情不再是非黑即白的。360度观察之下,每一面都有独到的地方。
进入新的一年,或许这就是人生的一个新目标:不断地学习,一步一步积累更多的知识,从而可以去理解更多的领域。等到年老体弱只能呆在家里看书的时候,至少还有无数的书籍可以翻阅。某种意义上,这也是一种探索性研究的过程。并不一定是社会意义上的创新,但至少自我层面上认知的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