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事儿关经济

哈哈,所谓承诺

前段时间一直在上IO,然后终于讲到了那个“可置信的承诺”的问题。记得去年在北京旁听机制设计的时候,就一直在惦念着这个commitment的事儿,劳烦好几位博学的学长学姐们解释了好久……终于,这次轮到自己重新学一遍了。

其实commitment也就是那么回事儿,有点“事后毁约”的味道,因为事后就不是最优了嘛!记得有个经典的例子是数码产品,一开始为了吸引大家购买,厂商会特别豪气的承诺“永不降价”,让那些心存犹豫心理的消费者赶快掏腰包。可是产品上市一个多月后,如果再不降价,厂商就赚不到更多的钱了,所以不降价是一个非常不激励相容的选择。然后大家就会选择性记忆,该降价降价,该促销促销。记得这个故事当时是暗喻苹果来着,好像还跟索尼搭上界了。嗯。

这个例子就是典型的承诺可不可以置信的问题。话说,可能是跟最近发生的一些事儿有关,我不由自主的就想到了在爱情中人们的承诺。显然,爱情这个东西是强烈依赖距离的,距离远了看不着摸不着,所谓爱情必然就那么淡去了。long distance love有很多结局,大多数成功的无非就是双方都保持着对对方的承诺,然后终于等到了可以常相厮守的那一刻。这里就有一个承诺的问题:毕竟大家都在不断的遇到新的人、新的事物,总有诱惑,那么是什么可以保持住承诺呢?记得在这些模型中大多都会涉及到“完美贝叶斯均衡”的概念,而这样的概念又强烈的依赖于信念——嗯,只有对未来相聚保持一定的信念,才会有力量坚守吧。不过话说回来,这个东西不是那么的理性啦,所以到底经济学或者博弈论的模型有几分的解释力,还有待考量。

话说最近这个“贝叶斯均衡”可是整的我够受,social learning……真不知道自己当时怎么就脑袋一热挑出来这么一话题来写毕业论文。各种痛苦煎熬啊。不过也好,强迫自己不断的阅读各种文章,嗯,各种文章,光zotero里面就存了快200篇了吧,可见写论文是多么的不容易啊。我该埋怨一下我的coauthor么,毕竟是他坚持要写应用的文章,所以弄得我不得不读了几十篇关于青少年行为、HIV/AIDS等等的文章,虽然有意思,但是好累啊!我宁愿看故事哈哈,还是给我份报纸吧!

嗯话说最近很有意思啊,流行起来了“私奔体”:两位投资界大佬居然就这么华丽丽的在众目睽睽下私奔了。我也顺带体验了一把微博的力量,虽然我已经跟不上潮流啦~这个,到底是爱情的力量呢?反正我总觉得这故事有点过于罗曼蒂克了!有意思啊。由此可见,当制度带给人们悔约的成本很高的时候,这个制度本身就有问题了。不过话说回来,记得在各种实证研究里面当离婚的条件变低之后,往往受益的都是女方啊(当然受害的自然是孩子,唉)。不知道这一次,如果真的牵扯到离婚,是不是会有新的故事呢?制度的成本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关于什么样的制度是最优的,马克思和所谓的西方经济学家各持己见(话说根据前一段时间的一个在经济学家圈子里面的调查,马克思还是很受欢迎的!略逊于亚当斯密、李嘉图等。而且马克思本身也是西方人吧)。关于制度,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若是改日有时间,会在这里再说说,嗯。

今儿就到这儿吧,各种欢乐啊~好久不见“私奔”二字了,该有多么的华丽啊!

Categories
事儿关经济 互联网产业观察

知识产权、数字化和背后的激励问题

最近貌似百度文库被整的蛮厉害的,不小心捅了马蜂窝,一群“文艺工作者”群起而攻之。我知道的细节不多,就是有幸读到了“写给和百度作战的文艺工作者们” 这篇文章。其实本来“版权”的事儿在中国就是出于比较可怜的境地,所有复制成本很低的东西(大概相当于经济学里面的固定成本很高、边际成本几乎为零的东东们)都面临着这个问题:软件、电影、音乐、文字作品等等。大概只有绘画 (书法、雕塑,etc.)多少由于其“原本”的收藏价值远高于复制品,所以画家们多少好一点,至少不会为了某幅画被扫描上网而跟人家大动干戈。至于摄影, 我想大概摄影家们已经不指着摄影集卖钱了吧……更多卖的是某张照片的(商业)使用权。数字化的大潮流下,谁也逃不了——有兴趣的可以回头看看前几年颇为风靡的《长尾理论》。

这事儿和我关系貌似不 大,我写blog本身就不是为了赚钱,写那本和计量有关的小册子也是本着一种免费分享的观念(说到这里,COS的各位同仁们真的是站的高看得远了)。可能我多少是受开源(免费)软件影响比较深,再就是考虑到知识的外部性远远大于作者本身的金钱收益,所以也就不在意了(这个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本科的时候修了一门课叫做“social cost-benefit analysis”,从而意识到知识的外部性有多么的大),或者说外部性已经进入我自己的效用函数……只是对于我来说,这一切有一个前提,就是我不指着直接售卖自己的知识和创作成果来生存(或者说做这些不是我的职业,只是兴趣的副产品而已)。但是,对于文艺工作者来说,他们靠的就是自身的才华吃饭;对于软件工程师来说,代码就是维系生存的依赖。社会、经济发展造就了现在的高度分工,既然人家是社会分工的一分子,那么当你享受社会分工的成果之时,自然要拿自己的劳动成果去交换——这是一种大家默认的公平吧?free-rider做的太多了,无论在哪里都是会被讨厌的。毕竟,谁也没有定义文艺作品为“公共商品 (public goods)”,虽然它有着各种类似于公共商品的属性(非排他性,etc.)——我也不认为把文艺作品定位于公共商品会有利于文化产业的发展,毕竟这后面明显的是一个激励相容问题:大锅饭是没有效率的,市场定价才会给劳动者应得的报酬和激励。

说到这里,想起来一个宏观的经济学模型(经济模型经常为人所诟病,不过这里姑且容忍我一次,用经济学来说说道理)。经济学里面有很多关于专利的模型,专利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们就开始搞反垄断,所以这两者某 种程度上是紧密相连的。经济学有一个很简洁而优美的结论,就是完全竞争市场是最有(帕累托)效率的,当然在一定的前提假设下。我没怎么专门看过研究“专利制度”的文献,所以说起来这个东西多少有点底气不足,不过好在(被迫)做过一点“反垄断”的研究,所以大概知道这里的逻辑是怎么玩的。这里要说的经济学模型是宏观里面涉及到专利保护的(我没看原文,知道的结论是来自Acemoglu (2009)和Barro(2005)那些教科书里面的),大致结论是如果专利保护制度不好,那么创新者的创新积极性会受挫,导致经济发展的技术驱动不足,最后整个经济增长放慢。这个模型很简单,结论也很简单,但是应用有局限性:

  • 这个模型只针对一个国家,没有说在现在全球化的潮流下,这种专利制度的不同会对国家之间的生产、竞争和合作产生什么影响。我国际贸易理论学的不多,所以说不上什么模型来,只是听说过一些用博弈来研究国家之间知识产权保护和专利制度的文章。只是对于中国,在我们现在这个经济发展阶段,恐怕太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会降低全面的经济发展速度。某种程度上,我们是在做有点“无耻”的free-rider,印证了一句话“科学是无国界的,但是科学家是有自己的国籍的”。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若干年前有个很简单的例子,那就是“武大”的“内部材料”,即影印的一系列国际著名的经济学教材。可以说,那一批影印的教材造福了一代经济学学子,现在看的话海外武大背景的经济学学子很多——这个意义上推动了中国经济学的发展。但是长期看来,肯定是不可持续的,大家不会认同你这么个玩法。所以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越来越严格是可以预期的: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放任知识产权侵害对于创新的危害大于低成本获取知识和技术造福的经济发展的时候,必然造就可以预见的制度变更。

专利制度自从它诞生之日,就是饱受争议。同样伴随的还有“产业扶植政策”和“反垄断”问题。所以,虽然现在百度文库面对的只是表面上的一群作家群起而攻之,但我总觉得多多少少这个逻辑是和国家的产业政策、反垄断政策一致的。我学经济学的时候觉得特别遗憾的就是没有把各个流派的来龙去脉搞清楚,只是知道某些观点然后觉得逻辑上认同结论可以接受就印在脑海里了。这里想起来的是李斯特的国际贸易政策观点,搜了一下发现被归于德国历史学派(The German Historical School),所以也算是给各位一个历史起源的交代吧,有助于理解他思想形成的历史环境——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初期。李斯特是多少主张政府主导的“产业保护”的(具体到国际贸易政策就是相应产业的高关税),但是他也强调了保护期限,大致是10到20年,根据产业本身特性的不同而不同(但愿这里大致的东西没记错,毕竟是好几年前学的东西了)。如果我们简单的把同样的逻辑应用到知识产权,大概也可以说中国对于知识产权“蔑视”只是暂时的,我们会一点点改变的,只是这个过程还需要一段时间。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已经深深看到的“免费”的可能性:如果您不直接付费,那么也要变相付费。比如您不想为了一部电影而付费,那么就要忍受可能的下载电影伴随的病毒侵害和不可避免的广告(比如PPS上泛滥的广告们)。大家都是要吃饭的,所以总得给人家留口饭吃。如果您愿意付费,以图书为例,付给纸质版和电子版是一样的,而且节省了印刷成本和流通环节成本,这也是我为什么看好电子书的缘故——如果相应的制度保护是健全的,那么电子书由于降低了交易成本,对市场的双方来说都是更有效率的(请注意前提假设)。现在电子书之所以不那么完美,是背后的知识产权保护不足的制度原因,而不是它本身的错误。比如我现在,愿意为了一本中文小说而付费,但是由于中文纸质书在西班牙的市场不存在,所以我根本买不到。我有一个kindle,如果亚马逊(卓越)也开始卖中文的电子版图书,我是非常愿意付费来看那些我想看却看不到的中文文字作品的,这些小说的作者也会得到应得的版权收入。但是请注意:我现在愿意付费,并不代表我十年前也愿意付费。十年前,我没有可以支配的零花钱的时候,我是不可能支付得起那么多钱去买书的,无论是电子书还是纸质书。幸好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个东西叫做图书馆,我可以泡在那里不用付(全额)费就看到自己想看的书,从而学习和增长自己的知识——这也是我为什么一直感慨图书馆是最伟大的知识共享制度的存在。这里我想强调的就是,如果我负担不起费用,而制度强迫我只有付费才能看书,那么我毫无选择只好放弃学习;但是当我负担得起费用的时候,我是乐意为了知识付费的。同样的故事可以应用于一个国家,如果人们负担得起费用,那么健全的知识保护制度是有利于经济良性增长的;但是如果大多数人们无力负担,那么这种制度只会造就知识的“束之高阁”,而不能真正的造福人民。这也是可以理解,为什么发达国家的知识保护制度一般要好于发展中国家。说到这里,我只是想说制度这东西不能强求(否则只是造福一小群人而伤害大多数人),也请不要把这一切归罪于数字化/电子化,后者只是科技发展降低交易成本的实现而已,其本身并无罪过。

最后,嗯,说到这个能不能generalize某个观点/模型到中国,想起来前几天收到的一封邮件,大概是我唯一一点都不想回的邮件,就在这里简单的交代一句吧。在邮件中有人问我PCAIDS,就是那个很久以前被逼做反垄断分析的时候随便拎的模型。我现在已经完全不做(也不关心)这东西了,所以也帮不上什么忙了,所以也就没回邮件。我不做反垄断分析的很大原因是,如果我们只是照搬现有的反垄断模型,而不考虑中国经济自身的特点,那么这样的分析究竟意义何在?会不会不如不做,毕竟不做至少不会反面作用。现在一群人在反垄断和产业政策里面玩DEA(俗称数据包络),还有SFA(俗称随机前沿分析技术),这俩东西我一个都不知道逻辑上是怎么玩的。每当看到这种文章,都觉得有点为了造文章而造文章的味道。如果您只是想造文章为了毕业找工作,而不关心文章的政策价值的话,建议您看一下前几日我提到的这篇神文:惊见神文!计量速成???,里面有更快捷的路径(虽然我从来不认为计量是万能的,但是相比于其他的我不了解的统计分析方法,至少用计量的时候知道可能错在哪里、如何看待分析的结果,所以相对安全吧),您就不用为了研究PCAIDS里面那些数学模型而伤透脑筋甚至掉头发了。如果您真的想对中国的反垄断政策做出一点贡献,那么请您静下心来关上窗户,读一下最基本的game theory和P-A模型,然后我相信您的数学基础已经足够看懂PCAIDS了,而且加上您本身的社会责任感和对中国问题的了解,相信您知道应该怎么修改那些看起来很炫的模型以应用于中国的具体政策、制度环境,也知道PCAIDS模型的纰漏在那里。如果您真的能达到那般境界,我自认已经帮不上您任何忙了。综上所述,无论您的目的为何,我都无法提供进一步的帮助(所以也就不回邮件了),请您谅解!

Categories
经济、IT观察与思考

Equilibrium makes economics a science? [3rd week, Nov]

题目用英文只是因为不知道怎么确切的用中文表达了。最近一直泡在数学里,很多思维大大的被改造了。不过很庆幸自己先学了经济学,否则就真的可能变成数学院某些“只有智商不见情商”的愣头学生们了。或者,万幸?

想起来这个题目,是突然间记起一直以来人们在争执的“经济学到底是不是硬科学”一问题。我不是如彭实戈之类的大家,无资格做什么评判,积累也远远不足。只是最近一直在努力的领悟泛函到底想说什么,一点浅薄的见识就是泛函中有一很重要的概念就是“列紧性”,也就是任意数列都存在收敛子列。这个东西可不得了,要知道类似于Banach之类的完备、赋范线性空间都是列紧的。那就很有研究的味道了~

那么,收敛意味着什么呢?当然,一方面是一个“有界”的概念,但是我个人觉得可能更重要的是一种“确定性”的思想。在压缩映像定理里面,我们证明了不动点的存在然后一堆方程就可以直接“迎刃而解”了。不动点这个东西推广到概率里面,那更是有意思的紧。不动,意味着方差为0;收敛,意味着均衡的存在。那么,一下子新古典经济学里面很多东西的存在就可以解释了。

最最简单的就是角谷不动点->纳什均衡->博弈论,一下子提供了一种看待问题的新的角度,是数学工具的更新让原来一些只能存在于思想意识中的概念得以规范的数理化,然后证明出来一系列漂亮的结论。

我窃以为,经济学中间最重要的概念就是“均衡”。经济学之所以超越其他社会科学而一枝独秀,最早就是从“一般均衡”理论的提出让其他学科难以望其项背。均衡的概念,贯穿与微观的供求分析中,贯穿于多人博弈的纳什均衡,贯穿于宏观经济增长模型的稳定,贯穿于动态市场结构的收敛均衡。所以说,均衡实在是在经济学中无处不在。而且这是一个和最优化并不矛盾的概念,有的时候两者甚至还是一致的,这一切都源于数学式子和经济学概念之间的完美映射。

记得当时去听彭老师讲座,他一开始就提出了各个时代各个地域哲学对于“不确定”和“确定”的定义。从这个角度来说,科学就是把原来不确定的事情先推导出来一个对应结果的概率,而后再进一步研究影响概率的条件以期最终能得到一种“确定性”。

从wiki对于science(科学)一词的定义,或许多多少少映证了我的理解:

Science (from the Latin scientia, meaning "knowledge") is, in its broadest sense, any systematic knowledge-base or prescriptive practice that is capable of resulting in a prediction or predictable type of outcome.

那么,为什么经济学总是难以堂而皇之的称作“科学”?是因为它的无法验证性?

总所周知,科学最大的意义就在于他的同胞兄弟:技术。科学是推动技术前进的力量,而技术是的的确确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的。虽然学了那么多经济学,也受了多派对于经济增长观点的影响,但是我始终还是认为主导社会进步的是科学而不是制度。无论如何,科学的积累是需要时间的,也是需要天才的。虽然现代经济学总在关注制度,从微观的机制设计到宏观的经济体制和乃至法律,一切都是在比较着不同的制度,但是我还是窃以为这恰恰是一种经济学目前举步维艰的表现。

如果经济学确实是一门科学,那么它要做的就是从理论推导出应用,而后真正的去解决现实中的经济问题。上周在答Taiyun问的时候(参见:[cref %e7%ad%94taiyun%e9%97%ae3%ef%bc%9a%e7%bb%8f%e6%b5%8e%e5%ad%a6%e7%96%91%e9%9b%be%e9%87%8d%e9%87%8d%ef%bc%9f])曾经涉及经济学家与经济危机的问题。我的解释是经济学还是一门年轻的科学,我们远远还没有达到能去预测的地步,甚至连经济运行中的一些问题自己都看不清。所以在这样的意义上来说,虽然经济学在追求着均衡和确定性,但是还远远不够。

再回到数学。学了一些数学后,目前觉得数学最大的问题就是从“有限”到“无穷”的跨越。这个问题或许更应该说是一个哲学问题,但是它确实是在任何的数学领域中都有着深深的影响。为了绕过它,有了一系列的概念和假设,也有了一系列的约束。此类问题非吾等凡夫俗子可解,暂且搁置。只是在此问题上想通一点点,估计就成了叱咤风云的人物了。

然而经济学,却在此问题上差得远。其实某种程度上,或许有限与无穷、确定与不确定、收敛与发散等等都是一个哲学问题,只是不同层次上的表象而已。然而还未登上山峰,因此无法“一览众山小”,只能在山脚下妄自揣测。但愿不是井底之蛙,空谈无益。

Categories
事儿关经济 互联网产业观察

小额信贷的革命家-独一无二的穷人银行家默罕默德·尤努斯

可能我也说过很多次了,我虽然是专业学习经济学,但是却对金融始终没有太多的兴趣。在我的意识里,它一种融资的手段,是解决货币流动性不足的渠道——从这个意义上说, 他可能和任何一个商品市场尤其是资产市场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但是,金融却在很大程度上,被赋予了某种神秘的金边色彩。

今天,看了上周上法经济学时候徐老师提到的一个访谈录,没找到CCTV版的,只看到了东方卫视版。

视频地址:http://v.163.com/list/2009/3/K/Q/V54NINHKQ.html

在访谈录里,他被称作“小额贷款的革命家",在网易的视频新闻中,他被称作“独一无二的银行家”。他就是默罕默德·尤努斯,一位孟加拉银行家——却不同于普通的银行家。

来自搜狐的一段简介:

默罕默德.尤努斯,孟加拉国银行家、经济学家,教授。2006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

他开创和发展了“小额贷款”的服务,专门提供给因贫穷而无法获得传统银行贷款的创业者。他也是孟加拉乡村银行(Grameen Bank,也译作格莱珉银行)的创建人。 2006年,“为表彰他们从社会底层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努力”,他与孟加拉乡村银行共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尤努斯也曾获得过包括世界粮食奖在内的多个国际荣誉。

小额贷款,这个问题在寒假研究“委托代理模型”的时候曾经简单的思考过,但是没有现实的体验,我无法知晓理论背后的东西。中国的小额贷款问题,或许有点像乔岳老师上学期上课的时候所说的,集中在中小企业层面。而孟加拉国,则更倾向于家庭和个人——这是非常难以置信的,因为这里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更加突出

默罕默德·尤努斯,真的把“格莱民银行”做到了银行的本质——资金融通。看到他的专访,真的让人有种难以置信的感觉。原来一个人的力量可以这么大,可以改变这么多人的命运,金融可以在这么大的程度上影响人们的生活。我想这才是经济学的魅力所在——它不在于赚了多少钱,可以让资本多大程度上的融通,它所能做的,是真真切切改变人们的生活。

看到这里,我的眼眶不禁湿润了,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经济学应用的力量——却多多少少不同于我们以往所认识的经济学,和那些经济学工具所用来分析的问题。我想这才是真实的经济学,褪去了华丽的外表,赤裸裸的反映了世界的本质。

这篇访谈给了我太多启发,秉承他的“用虫子的角度看世界,而不是像鸟那般俯视”。只有真真切切的深入生活,才能体会到经济学最本源的魅力。我想太多的时候,我们被教科书囚禁了太多,沉浸在那里漂亮的理论模型中,我们真真切切缺乏的却是对于现实的体悟和改变的愿望。我无意评判金融危机,只是为了尤努斯而感叹,而钦佩。

但愿为时未晚,我人生的梦想多了许多启发和实践的方式,这让人多多少少感到了倍加荣幸。

学习经济学究竟应该学到什么样子?或许像尤努斯这样就可以了,真正去理解那些理论模型背后,那些应用背后的经济学含义!

一个社会改造者——从秩序到制度,这或许是比那些光鲜的慈善家,更值得让人去尊敬。

补上百度百科的简介:

加拉乡村银行总裁、国际小额信贷领袖、穷人的银行家。

2005年被联合国确定为国际小额信贷年,联合国希望通过推动小额信贷的发展,向贫困挑战,帮助世界上的穷人解决生计问题,促进实现千年发展目标的实现。

小额信贷是一种针对贫困和低收入人口的金融服务,也是一种金融创新。我国上世纪90年代初引进小额信贷,经过10年的实验示范和推广,已经证明在我国同样是一种有效的扶贫手段。从2004年起,连续三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要求大力发展小额信贷。

默罕默德 尤努斯教授作为小额信贷运动的发起人可以说是一位革命家。他的思想结合了具有社会责任感的资本主义制度,并且永远改变了孟加拉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面貌。 他用一个经济学家的眼光开发了一块被传统银行忽视的金融市场,又以一个政治家的眼光找到了开发这个市场的途径。他创建的乡村银行为成千上万的穷人提供了有 效的金融服务。孟加拉乡村银行在孟加拉36,000个农村中拥有1092个分支机构,为孟加拉二百多万个农村贫困人口提供了贷款。自孟加拉乡村银行的建立 以来,孟加拉现在已经有二十多亿美元的贷款。这个为最贫困人口提供无担保贷款的新型银行系统开始作为吉大港大学的研究课题,并且不久就发展成了一个完全有 能力发展的银行。并且孟加拉银行94%的顾客都是妇女,这些妇女的还款率也空前达到了98%。孟加拉乡村银行还创造性地实现了对乞丐的贷款,让最贫困的人 口也能享受到金融服务。如今,由他倡导的小额信贷运动已经遍布世界各地,包括发达国家在内上亿人口正从中受益。

尤努斯博士将信贷权提升到人权的高度,认为人人都有享受金融服务权利。

尤努斯教授负责许多为农村贫困人口服务的创新项目。1974年,在农村地区人民参与的基础上, 他提倡把Gram Sarker(农村政权)作为地方政府的一种形式的思想。后来,这个想法被证明是成功的并且于1980年被孟加拉政府所采用。1978年,尤努斯获得了 Tebhaga Khamar奖(合作社一种三分农业体制,在1977年被孟加拉政府批准作为打包引入项目)。

尤努斯教授在Vanderbilt大学获得富尔布赖特奖金,在1969年得到了经济学哲学博士学位。不久,在返回孟加拉吉大港大学经济系前,他还在中部田纳西州大学任经济学副教授。

联合国秘书长指定尤努斯教授为1993年至1995年在北京举行的第四届世界妇女研讨会国际顾 问小组成员。他也参加了在1933至1995年之间举行的全球妇女健康委员会,从1993至今举行的经济可持续发展顾问委员会,联合国妇女和经济的专家组 以及作为扶贫顾问组(CGAP)政策研究小组的主席。除此之外,尤努斯教授还参加了许多有关教育,人口,健康,预防灾害,银行和发展等项目的委员会。目 前,他也在美国的许多国际组织任职,例如,Amanah Ikhtiar Malaysia (一种孟加拉重复项目),菲律宾水稻国际研究所,马来西亚穷人信贷和储蓄等。尤努斯教授还参加了一下基金,包括Calvert 世界价值基金会,国际社区援助基金会,国家反饥饿和立法委员会,国际Ashoka 基金委员会等。
尤努斯教授获得的国际奖项:
1984的马尼拉the Ramon Magsaysay Award;
1989年日内瓦the Aga Khan Award for Architecture;
1993年斯里兰卡the Mohamed Shabdeen Award for Science
1994年获得由美国的世界食品奖基金颁发的世界食品奖
在孟加拉,他还获得了1978年颁发的领导奖,1985年的中央银行奖,1987年的独立日奖以及国内的最高奖项等。

另外来自一位网友的讲话录整理

默罕默德•尤努斯讲话对我的思想有震撼的颠覆的作用,我相信对于大部分人也是。

首先,尤努斯教授在报告中提到的最宝贵的思想是:你不应该是一个找工作的人,你应该是一个创造工作的人。这一点尤其对我们当前就业现实有指导意义,甚至对 于我们教育系统的教育思想,都是极大的震撼和颠覆。尤努斯教授在报告中提到一些年轻的人到了我们的银行,他们希望找到一个很好的发展机会,这个机会包括很 好的教育和很好的工作。因为如果你的教育背景不是很好,你是很难得到一个很好的工作机会的。在孟加拉年轻人的数量也很到,他们找工作也并不容易。所以尤努 斯教授给他们提供一个新的理念,然后把这个理念进行推广:你们不应该只是找一份工作,你们应该去做一些别的事情,因为你可以采取另外一种方式来做一些事 情,你可以白手起家做一些事情。你每天早上起来的时候,对着镜子看着自己,不断的重复你的诺言,就是我永远不会从别人那里拿到工作,我应该创造工作,我不 是一个寻求工作的人,我是一个提供工作,创造工作的人。他们没有办法选择自己的母亲,可能他身边有人出生的银行家的家庭,出生的时候就有很好的工作机会, 但对于穷人来说应该怎么做呢?怎么样才能成为一个工作的创作者呢?你不应该等待你的母亲存钱给你找一份工作,你不应该是一个工作的寻找者,你应该是一个工 作的提供者和创造者。

其次,尤努斯教授还提出了关于贫困的新理念,即贫困不是由于人造成的,是由整个系统造成的,是独立在人之外的原因导致的贫穷。所以对于人来说,他的定位不 同,他的生活也是不一样的。不能说谁天生就是穷人,或者说谁天生就是富人。很多的例子告诉我们,过去的这种理念是错误的。穷人是没有错的,跟别人一样,他 们也是很好的人类。他们也很积极,很有创造力。和其他人一样,他们也很有创造精神。是因为这种体制没有给他们提供一种挖掘其潜质的机会。因此,我们要减贫 的话,必须要改变现有的这种体制,否则这样的贫困会继续的存在。如果体系还存在,你今天把贫困消除了,那么明天贫困还是会回来。这个体系包括很多的东西, 比如说政策、观点、制度、概念,我们要改变这些,才能消除贫困。

第三,一个机会可以让一个人的声明发生很大的变化。大家可以看到我们无息贷款给的这些穷人人家的孩子已经完全成长起来了,你可以看到母亲是一个文盲而儿子 是医生,或者是工程师。我们要说的是他的母亲并没有错,他们的母亲本来也可以成为一个医生或者工程师,但是她没有得到这样一个机会,她没有上学的权利或者 得到这样的资金。但是她自己白手起家,通过在银行找到小额信贷,让她的儿子得到这样一个机会。所以大家可以看到一个的机会可以让人的生命发生如此多的变 化。

第四,贫穷的人也是有信誉的,而且可能比富人的信誉更好。尤努斯教授最初号召银行为穷人提供小额信贷的时候,曾经被银行从下面的员工,到上面的经历,以及 银行总部的高层拒绝过,理由是穷人是没有信誉的。但是尤努斯教授以事实证明这种看法是非常错误和荒谬的:谁告诉我们银行不能为贫困人群提供贷款这种服务 呢?在我们努力这些年后,大家可以看到,我们的小额信贷运作的非常的好,并没有任何的措施,他们如期的还上了贷款。大家看到在经济危机下,世界上最大的银 行现在破产了。正是那些富人,富有的银行,因为信用危机破产了。

第五,企业的定义到底是什么?我们必须得考虑企业的根本是什么。企业不应该仅仅以赚钱为目的。我们可以看看传统对这些企业的定义,企业的唯一使命就是挣 钱、实现利益最大化,这是经济学家不断倡导的唯一的目的。我们不断的工作,我们忙于挣钱,我们忘了其他的一些事情,我们应该对这个世界做些什么。我们不断 挣钱的过程中,我们是否根本就不在乎我们是否对这个世界造成了伤害。在挣钱的过程中,你根本就不在乎别的人,因为你总是在忙着挣钱,你没有时间顾忌到其 他。人类他不仅仅是一维度的,不仅仅是经济性的,他还有其他维度,那么人不仅仅是挣钱的机器,所有的生活也不仅仅是围绕挣钱展开的,作为一个人他应该是多 维的。

第六,我们应该关注这场金融危机中真正的受害者。一小堆人或者一个国家,他挑起了这个危机,他建立的这个系统破产了。我们在谈论经济危机的时候,我们所担 心的是损失,甚至上亿,十几亿的损失都蒸发了。在挣钱的过程中造成了很大的损失,但是你挣了几十万,你还有很多钱没有挣到。我们要谈论的不是这个,好多穷 人,失去了一切,他们的基本生活出现了问题,他们的健康没有保障,他们还在关注那些百万富翁千万富翁,但是危机中最终的受害者到底是谁?

Categories
事儿关经济

从经济决策参与看中国法治进步

今天下午去听了一个学术讲座,是张昕竹博士(中国社科院规制与竞争研究中心主任)主讲的。依照惯例,先贴一些他的简介(来自:http://iqte.cass.cn/iqteweb_old/xzjs/zxz.htm

毕业院校:厦门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法国图鲁兹大学(师从Jean-Jacques Laffont,让﹒雅克﹒拉丰,新规制经济学创始人之一,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Wells奖得主)。
中文简介:http://wiki.mbalib.com/wiki/%E6%8B%89%E4%B8%B0
学  位:博  士
职  称:研究员
职  务: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助理、数量金融研究室主任、 院规制与竞争研 究中心主任
社会职务:《电信法》起草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国务院行政审批
         改革专家咨询小组成员
研究领域:规制经济学
主要成果:
  《网络产业的规制与竞争》(合著),社科文献出版社2000
  《中国规制与竞争:理论和政策》(主编),社科文献出版社2000
   “景区管理体制与改革”(论文,合作),《比较经济和社会体制》2001年第8期
  “激励管制与电信改革”(论文)《通讯世界》2001年10月号
  “WTO与电信监管改革”(论文),《财经》2001年11月号
  “论风景名胜区的政府规制”(论文),《社会经济体制比较》2002年2月号
  “风景名胜区的规制改革”(论文),《中国园林》2002年第2期
  “论基础设施产业重组”(论文),《中国铁路》2002年4月号
 

今天下午本来只是无聊想去听听讲座,没想到碰到了这么厉害的一个研究员。和昨儿上午听的讲座完全不一样,这真是能让人感受到深刻和内涵的讲座。

讲座是有关反垄断法——企业并购申报制度的经济学分析。他讲的非常好,是关于他们制定反垄断法申报标准的研究过程的。具体的细节在此不多多赘述了,我自己还有很多要去思考的地方。比如要好好读读《政府采购与规制中的激砺理论》和《激厉理论:委托一代理模型》,还好这两本书图书馆都有收藏。

我想说的是一个细节:这大概是少有的中国法律的制定需要经济学专家来参与决策和分析。可能也和反垄断法太密切的和经济相关的缘故,这大概是法经济学这么多年来在中国取得的少有的认可和实用体现。我们在学习税法和经济法的时候总是感觉到中国现行法律制度的种种缺陷,但大都归结为体制缘故——制定法律的程序等等,却不曾在制定这个过程中过多的听到经济学家的声音。但是现在不同了,越来越多的法律牵扯到经济利益,故而越来越多的追求“帕累托最优”的经济学分析开始加入。

诚如张博士所说,现在广为在IO(产业组织)领域应用的就是Game Theory和micro-econometrics ,这是现在国外经济学领域研究的热点。国内这方面的学者也越来越多。法经济学现在感觉被炒得有些热,可能是和中国经济快速发展需要相应的法制健全有关吧。

在越来越多的场合听到经济学家的声音,尤其是在媒体上,这我们已经司空见惯了。但是真正的经济分析尤其是微观分析作为一个制定法律的参照,这不得不说中国的法制建设在不断进步。虽然我们看到还是有很多东西需要国务院而不是人代会通过和发布,但是相信随着经济的稳定,以后的法律制度会越来越稳健。毕竟我们说,法律的朝令夕改对于经济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儿。

但是话说回来,像新劳动法那般的法律,都把中国的企业折腾的破产了,领先时代二十年又有什么用?那么以后在发布之前,可不可以有更多的经济分析而不是单纯的法律分析和政治分析呢?期待新的保险法颁布的时候,会看到中国法制建设越来越成熟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