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些许欢笑

神作呀!Oh My God!

无意中在豆瓣上看到了一部号称神片的电影《偶滴神啊》,原名好像正是 Oh My God。赶紧找到看了看,真的是神片呀!

最近一直很心水印度元素,跟印度裔的partner聊天的时候都会对他们各种敬仰羡慕。信仰缺失是个问题,但是如果把信仰全部寄托在一些有形无心的事物上,那才是更严重的问题。

这部片子以喜剧的形式,欢笑的探讨了信仰问题。豆瓣确实是神评论的出没地,摘录一段故事:

释迦牟尼佛晚年涅磐时,魔王波旬对他说:“到你末法时期,我叫我的徒子徒孙混入你的僧宝内,穿你的袈裟,破坏你的佛法。他们曲解你的经典,破坏你的戒律,以达到我今天武力不能达到的目的……”佛祖听了魔王的话,久久无语,不一会,两行热泪缓缓流了下来。魔王见此,率众狂笑而去。

联想到在巴塞罗那读书的时候,很多朋友跟我展示他们心中的宗教,跟我传达他们对于宗教和信仰的理解,才发觉原来在国内周围那些临时抱佛脚的根本算不上所谓信仰。某种程度上,我可以算是一个无神论者。我不信奉任何神袛,却也不信奉所谓的“科学教”。在中国,由于几十年教育的摧残,很多人把课本上学到的科学作为了一种信仰。而所谓科学,无非就是人们对于世界运行规律的一些认识而已。相信真理的人,某种程度上便也是一种信仰了。就像对于很多经济学家,“均衡”便是一种信仰一般。不能证有,不能证无。

世事嘛,或许从来都不是非黑即白。不同的情景下,就怕是神也会展现不同的形式吧。那些用神的名义来禁锢自己的,和用科学的名义禁锢自己的,都是自寻的烦恼。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Categories
游来游去

青藏行纪续:一路向西(二)-遥望印度

在加都的第二天是玩的最开心的一天,有太多想写下来的东西,怎奈时间有限来不及写完。先提前发后面的,回头补上 🙂
-----------
天蒙蒙亮,醒来。大多数人还都没有苏醒,商业还没有开始繁荣,所以很不幸的早餐也就没有了着落。还好有几个青芒果,削开之后诱人的黄色果肉,顿时让佐餐的芒果汁黯然掩面。其实早晨爬起来唯一的动力,就是可以跑到车上继续睡。离开加都,继续一路向西。目标,压到印度边境线上去--奇特旺(Chitwan),尼泊尔的"黄石公园"。

DSC04413_nEO_IMG
Sunset at Chitwan, Nepal.

一路风景坦然睡过,唯有一顿午餐稍有记忆。从来都很喜欢咖喱的味道,一路过来越吃越开心。然而,下车之后扑面而来的热风,以及热带风情,顿时让人错觉连连--确定,这不是印度吗?

DSC04359_nEO_IMG
Street faces, Chitwan.

坐在破旧的皮卡后面,颠颠的绕过香蕉树,超过老马车,俨然一副印度乡村油画。我对印度天然是有着无尽的亲切感和崇敬之心的,所以也不禁飘飘然一下。Resort里面花园长廊,亭台楼阁,稻草香鸟鸣声扑面。外面,阳关翻滚在路面上,偶尔飘扬的尘土无力的挣扎着,最后只能泛起闪闪金光。一湾清浅的水成为了动物们的乐园,包括游客这种所谓高级动物。大象烦躁的扇呼着耳朵,扬起的草遮在脸上仿佛可以多那么一丝丝阴凉。直到阳光终于满意的离去,残存的光辉映在黑黑的水牛背上,翻腾着洗个澡,然后就可以打情骂俏去了吧?

DSC04408_nEO_IMG
Grass in Chitwan, Nepal.

只是,那一背流不尽的汗水,恰似阳光暴晒下懒懒垂下的花枝,滴答滴答洒落。晚餐风卷残云,却再也没有力气喝起远处的歌声。舞步在欢腾,却不属于我这个旁观者。此时此刻,连醉一场的心思都不见了。印度般的炙热,烧焦了我心底最后的热情。休息。

Categories
经济、IT观察与思考

巴塞罗那的移民

记得小时候就在各路媒体上被熏陶“华夏儿女无处不在”,当时却没啥切身的感受。到了巴塞罗那之后,才知道自己的生活原来是多么的依赖各国移民。酱油醋这些最基本的原料就不说了,肯定是中国超市里面可以找到又便宜又正宗的;就连实在受不了头发的疯长决定剪一剪头发的时候,才意识到这事儿还真得去中国人开的理发店里面搞定,要不以我的破烂西班牙语和人家比划半天怕也拎不清楚。除了中国移民,这边还有很多巴基斯坦和印度移民,找什么椰浆之类的去他们店里准没错。还有忙碌的中午随手买个物美价廉快捷方便的kebab,八成也是巴基斯坦人让你可以不用付出特别高的价钱。话说,现在连barceloneta这边的海鲜店都有好多是巴基斯坦人开的了,可见巴塞罗那这座城市是多么的依赖外来移民。

中国的移民们很有意思,刨去留学的(高端)人群不说,这里(欧洲)的移民主力军还是浙江人,很多人是举家前来;这个和美国遍布的华人来源于广东福建沿海一带为主颇为相似。当然,一方面说到移民就不得不承认很多人是事先偷渡过来的,毕竟很多人开始的时候不可能顺利的拿到签证,只是靠家庭亲属们先期在这边安顿下来,然后各种掩人耳目的先在欧洲住下来,然后开始“黑三年白三年”,最后等着大赦拿到合法入籍(N多论文有论及亲戚这种社会网络在移民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所以社会网络分析在经济学中的一大应用便是论及移民和劳动力市场)。以欧洲现在的低生育率和高人力成本,若是离开这些移民,怕是日子过得要颇为艰辛。

有意思的是,跟这边的中国移民打交道却不那么容易。记得刚来巴塞罗那的时候Jordi师兄就说过“这边的中国人总是以一种奇异的方式和你打交道”(只凭记忆,大概意思不够精准)。去中国超市买东西,他们会很热情的和你扯东扯西,但是却没有亲切感。我所在的UPF里面是有很多移民的后代在读本科的,有意思的是他们对于中国文化的保留相当之好。今天去凯旋门旁边的中国商店转悠,那些夫人们就像在国内一般,边看店边闲扯,一口青天口音的普通话,却也不碍的理解,一下子让我感觉仿若在中国。看中了一条裙子,原则上是不零卖的,我软磨硬泡耍可爱装可怜,老板还是卖给我了。4欧,我掏钱的刹那顿时震惊了。就算是在国内,这个价格也买不到这样的裙子——棉质布料,还有很多装饰。就算是特价的,就算是短裙,也太便宜了。然后顺带仔细看了看各个价签,衣服大都集中在5-15欧不等,虽然是批发价。然后不禁想起中国的“世界工厂”角色,这个人工成本得多低啊,才能把一条成品裙的售价在千里之外的巴塞罗那压到4欧。记得前几天路过某服装店,橱柜里的一件职业装很好看,但是标价几乎是把国内的标价直接把人民币换成了欧元。吐了吐舌头,非我消费的起的,只能兴叹一下然后乖乖的走开。

然后离开服装店的时候,瞥见一个大大的送货卡车,上面很简洁的书写着“XX物流”四个中国大字——恍然间,若不是周围的欧式建筑佐证,我真的以为是在中国。

另一则故事则是前段时间,正逢当地的一个节日,一个朋友的朋友说去教堂,我本以为是去看热闹,便欣然前往。结果我们坐了两站地铁,到达的却是一个中国在当地的“教堂”——说实话只是一个很大的一群中国人的聚会地而已,门口的牌子上写着“基督教教会”几个字算作标识。后来听说,里面组织庞大,几乎在巴塞罗那各个华人企业的老板都在其中有份。聚会的都是中国人,都是一口流利的中文,清一色的中国式装扮,而几乎没有留学生的踪影。看着中国的中年妇女帮中国小女孩整理衣服,刹那间觉得这种移民群体还是蛮排外的。虽然很多人的西班牙语也是很流利,却怕更多是出于生意的需要而不是自己想融入西班牙文化的吧。至少,从第一代移民的孩子身上,生在长在西班牙的孩子身上,看不到什么浓烈的西方文化的印记。听说有个小女孩找了一个西班牙男朋友,还被父母各种反对;另外一个小女孩则巨希望在UPF毕业之后,能回中国找个工作……从她们的描述中,感觉中国还是她们的“mother land",西班牙、或者巴塞罗那,只是异国他乡而已……相比而言,从我接触的另外一些美国华裔来说,他们身上更多的是美国的印记,那种文化的烙印真的是太强烈了。

移民对巴塞罗那有很多冲击,当地人的利益受到影响,所以总在不停的抱怨。譬如,我一个当地同学的妹妹在读高中,就抱怨说因为外来移民越来越多,很多人西班牙语不灵通但还是被安排在当地的高中,导致整个课堂无效率之类的。后来我们还因此进行了简单的分析讨论,最终她们以此为题做了一篇毕业论文,这便是后话了。有意思的是,虽然他们经常对移民抱怨,但是主要针对的是拉美移民,而对亚裔多少持一种中性甚至偏好的态度。亚裔在这个社会里,或许地位还是不低的吧。

学校附近不远有个中国快餐店,当我们时间紧来不及做饭,或者不是饭点(当地下午两点晚上八点以后才开饭,吾等经常为此饿死),就会跑到这家餐店里面吃很便宜的中餐。有意思的是,这家店里面的电视永远播的是中国电视剧或者《非诚勿扰》之类的国内节目,店员也是一口中文,从来不让人觉得不中国。还有一次我们想找个地儿看法网李娜的决赛,很多店找遍了都没有,最后居然在一家小店里面看到了网球的红土场,就闯进去了。结果老板夫妻俩也是中国人,然后大家一起很兴奋的看网球,看到李娜夺冠的时候一起欢呼,老板们连客人都懒的招呼了,却是有意思的紧。还有中文报纸、中文广播台等等,整个欧洲的华人都被各种渠道紧紧的联系在一起。

有的时候觉得文化是一种符号,时间久了或许就只剩图腾可以敬仰了。身在巴塞罗那,本身就是加泰罗尼亚和西班牙两种文化的融合,我的西班牙语又不灵光,很多时候只是和一群说英语的同学们混迹在一起。那天和另一中国女孩坐在公园的长椅上聊天,突然间冒出来俩大叔级男子,说要和我们合影——我们开始却听成了帮他们拍照,直到后来意识到是要和我们合影。事后我们哈哈大笑,看来不只是中国人崇洋媚外,外国人也是蛮稀罕黑头发黑眼睛的嘛,这和我们小时候看到一个老外就兴奋的大叫然后拉着合影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嘛。也有另一种解释是西班牙人本身就是很热情,所以也可以单一的解释为热情,只是我没有很多机会深入他们的文化体会罢了。

前两天写论文的时候整天抱怨说中国的历史记录很全(什么地方志真的全的很),但是大多是描述性的记录缺乏量化的数字,搞得我搜集数据的时候各种痛苦。现在看来我这么一篇本意论述巴塞罗那移民的文章,却也只能说说亲身经历的一些故事而已,并没有什么数据可以支持我的任一论断,我也不便妄自的下什么论断了。这里,或许只是一种如实的记录吧,不见得如小说或者报纸上的故事那么精彩和波澜壮阔,只希望朴实也有它自己的意义。写字台旁边的抽屉里静静的躺着回国的机票,已经躺了整整十个月。回国的日子越来越近,心也越来越切。在外面呆的时间长了,还是希望回去的啊。嗯,首当其冲的当然是中国美食!美食!Here I come!

Categories
事儿关经济 经济、IT观察与思考

总量和人均的迷惑游戏

这篇文章写了有一段时日了,只是断断续续的没写完,所以一直没发布。如今还是有些不甚满意的地方,慢慢修改也好。

1. 责任在哪里?

关于中国,由于总所周知的“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一谈什么东西我们总是会自觉不自觉的说起来人口这个问题。很简单,你看报纸上鼓吹GDP的时候总 是说我们“GDP总量超越日本,位居世界第二”,还大有什么米国麦国都不用放在眼里的滔滔架势;另一方面,一谈到污染,就扯上什么“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居 世界第九十二位”,好像这个全球变暖跟中国全然无关似的。真是,长期看这种报道的结果就是你会觉得中国真的是日益强大,然后所谓的民族自尊心开始无休止的 膨胀;然后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津津乐道我们的增长是无害的,一切的错误都是那些发达国家不好好坐火车非要自己开车跑来跑去、不节能不环保过量烧汽油烧 的。

这像什么呢?简而言之,有好处的时候就舔着脸说自己多么多么厉害,然后一副雄赳赳气昂昂舍我其谁的形象;一说要负责任了,就摆出一副“唉我家的日子 也很难过啊”的穷酸象,标榜自己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的所谓“事实”。总说美国“双重标准”,又反倾销又反补贴(这里的道道是,如果一个国家是“完全市场经 济地位”,那么一般进行反补贴;如果一个国家是“非市场经济”,那么只进行反倾销),但是我们自己何尝又不是把川剧变脸的功夫发挥到了极致:一说国际话语 权,就是一副大国姿态当仁不让;一说承担责任,该哭穷哭穷能闪则闪,管他什么形象。每次看到这样的场景,总觉得有点哭笑不得。作为一个大国,迟早是要承担 自己应有的责任的。

2.敬畏

不知道为什么,现在还有一种态度让人很不理解:一味的憎恨日本、藐视韩国、俯看印度,还有一种把台湾视作囊中之物的状态。日韩这里就不多说什么了,我想说的是印度。

国内对于印度的研究相比于其他国家来说可能略微偏少,很多人了解印度更多是通过宝莱坞的电影攻势。然而在我身边,我深切的感受到了印度这个国家人民 的坚强之处:在美国、在英国、在欧洲大陆,无所不在的印度人一点都不逊于无缝不入的华夏儿女。只是我一度很不解,因为周围的人对印度多多少少都有一点看不 起的感觉,一张口就是先入为主的“印度阿三”。可是,想想小时候我们接触的东西:印度飞毯、耍蛇人、咖喱,还有那个西天取经的总所周知的故事,为什么我们 反而渐渐丧失了对印度的崇敬?

现在越来越觉得,印度真的是值得敬畏的一个国家。虽然相比于中国,可能印度有着更多的发展问题,但是印度人的开放和坦然,可能恰恰是我们可以学习 的。印度的宗教和民族问题绝不亚于中国,但是他们各民族之间却取得了相对的平衡和和平;印度的人口问题颇为严重,但是至少他们有足够的粮食养活自己的人 民。我周围接触到的印度人,勤奋、好学、不怕吃苦、敢于承受,一点都没有民族优越感和大民族主义,虚心的接受各种文化的熏陶,同时还保持东方文化中惯有的 含蓄与家庭团结观念。这样的人接触多了,让人越来越敬畏这么一个国家和人民。我在想,我们所谓的民族自豪感是哪里俯拾即来的?如果不能够把自己的地位放 低,有怎么能看到别人的优点、从而虚心的学习?当然,这或许并不是民族作为一个整体的问题,对于每个个体来说,如何把自己的位置摆低,或许也是一个逐渐学 习的过程。

3. 总量和人均的游戏

有句唐诗说到“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里姑且放弃它本身的描述的环境,说一下总量和人均这个绝佳的迷惑人眼球的游戏。

从最简单的经济增长说起。一说GDP,中国人总会不由自主的反映过来我们的GDP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每年还保持10%左右的高速增长……但是人均呢?好像没有人真正关心人均GDP。难道人均没有意义吗?

摆几个2010年的数据来看,来自IMF(world bank数据差不多,所以不再重复):

首先是米国,United States,名义人均GDP$47,132位列11,按购买力平价排第6.

然后看看我们的邻居:新加坡Singapore     42,653 (PPP折算57,238,居第三)、日本Japan     42,325 (PPP33,828, 24位)、韩国Korea, South  20,165 (PPP29,791,25位),还有台湾Taiwan $ 18,303 位列37或者PPP34,743位列 21。

再看看欧洲,18     法国 France     40,591、19    德国  Germany     40,512,连东欧都是 44      克罗地亚Croatia     13,527 、67    罗马尼亚  Romania     7,390 ,还有南美的落后者83     秘鲁 Peru     5,196……

图示如下:

world economy-GDP per capita

那么我们在哪里呢?中国China, People's Republic of     4,283——95位,就算按购买力平价,也是93 位7,518。 当然要看人均的话印度也好不到哪里去……找到一个简单的图表,附在这里:

GDP per capita of china and india

嗯,你还那么乐观么?人均代表了什么呢?简而言之,它是反映了每个人生活水平的改善。不过考虑到社会分配未必公平的事实,这种总量GDP增长的果实可能更多的被某些利益阶层更多的获取了,而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享受经济增长的果实。

还有GDP增速的问题……好吧,告诉我你不关心CPI增长都会赶得上火箭研发了……这种增长真的有意义吗?要知道我们常说,中国GDP增长低于8% 其实相当于负增长,所以当你看到10%的增长大概可以自动理解为2%,要知道米国经济增速也就是这水平,不过人家基数很大啊……这样看来,只是一味鼓吹 GDP总量的增长又代表了什么呢?先看看中国的人口吧!

那么归根到底,为什么这里我总在强调需要关注“人均”而不是“总量”呢?其实很简单的一个事情,对于每个平民老百姓来说,人均GDP的增长可能和自 身生活质量的提高更紧密相关——尤其是医疗保险、社会保险这些社会福利性质的东西都是平均到人均的。当然,如果从现在开始中国的人口保持稳定,那么GDP 总量的增速和人均GDP的增速也应该是一致的。可是话说回来,首先我们关注GDP总量的时候绝对数值的意义可能不大,而增速更为重要;其次,回到上面说 的,中国(实际非名义)GDP的增速大概需要减掉8%才是有效的增长,所以实际上人均GDP的有效增长也是很慢的;再次,这里人均GDP的增速潜意识里假 设了人均GDP=人均收入,以及分配是绝对公平到每个人身上的——而是在现实中往往是不可能的。社会两极分化的状况不会在近期彻底改善,经济增长的果实或 许还是被既得利益阶层无情的摄取了。作为一个平民老百姓,到底能得到多少经济增长带来的实惠,还有待考证。

暂时就想到这些,最近跟很多同学谈了谈有关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和社会民生的问题,也发现个人观点之间的巨大差别——颇为有趣。大概是这学期选了一门development economics的缘故,越来越关心经济发展而不是单纯的统计数字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