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事儿关经济 经济、IT观察与思考

总量和人均的迷惑游戏

这篇文章写了有一段时日了,只是断断续续的没写完,所以一直没发布。如今还是有些不甚满意的地方,慢慢修改也好。

1. 责任在哪里?

关于中国,由于总所周知的“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一谈什么东西我们总是会自觉不自觉的说起来人口这个问题。很简单,你看报纸上鼓吹GDP的时候总 是说我们“GDP总量超越日本,位居世界第二”,还大有什么米国麦国都不用放在眼里的滔滔架势;另一方面,一谈到污染,就扯上什么“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居 世界第九十二位”,好像这个全球变暖跟中国全然无关似的。真是,长期看这种报道的结果就是你会觉得中国真的是日益强大,然后所谓的民族自尊心开始无休止的 膨胀;然后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津津乐道我们的增长是无害的,一切的错误都是那些发达国家不好好坐火车非要自己开车跑来跑去、不节能不环保过量烧汽油烧 的。

这像什么呢?简而言之,有好处的时候就舔着脸说自己多么多么厉害,然后一副雄赳赳气昂昂舍我其谁的形象;一说要负责任了,就摆出一副“唉我家的日子 也很难过啊”的穷酸象,标榜自己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的所谓“事实”。总说美国“双重标准”,又反倾销又反补贴(这里的道道是,如果一个国家是“完全市场经 济地位”,那么一般进行反补贴;如果一个国家是“非市场经济”,那么只进行反倾销),但是我们自己何尝又不是把川剧变脸的功夫发挥到了极致:一说国际话语 权,就是一副大国姿态当仁不让;一说承担责任,该哭穷哭穷能闪则闪,管他什么形象。每次看到这样的场景,总觉得有点哭笑不得。作为一个大国,迟早是要承担 自己应有的责任的。

2.敬畏

不知道为什么,现在还有一种态度让人很不理解:一味的憎恨日本、藐视韩国、俯看印度,还有一种把台湾视作囊中之物的状态。日韩这里就不多说什么了,我想说的是印度。

国内对于印度的研究相比于其他国家来说可能略微偏少,很多人了解印度更多是通过宝莱坞的电影攻势。然而在我身边,我深切的感受到了印度这个国家人民 的坚强之处:在美国、在英国、在欧洲大陆,无所不在的印度人一点都不逊于无缝不入的华夏儿女。只是我一度很不解,因为周围的人对印度多多少少都有一点看不 起的感觉,一张口就是先入为主的“印度阿三”。可是,想想小时候我们接触的东西:印度飞毯、耍蛇人、咖喱,还有那个西天取经的总所周知的故事,为什么我们 反而渐渐丧失了对印度的崇敬?

现在越来越觉得,印度真的是值得敬畏的一个国家。虽然相比于中国,可能印度有着更多的发展问题,但是印度人的开放和坦然,可能恰恰是我们可以学习 的。印度的宗教和民族问题绝不亚于中国,但是他们各民族之间却取得了相对的平衡和和平;印度的人口问题颇为严重,但是至少他们有足够的粮食养活自己的人 民。我周围接触到的印度人,勤奋、好学、不怕吃苦、敢于承受,一点都没有民族优越感和大民族主义,虚心的接受各种文化的熏陶,同时还保持东方文化中惯有的 含蓄与家庭团结观念。这样的人接触多了,让人越来越敬畏这么一个国家和人民。我在想,我们所谓的民族自豪感是哪里俯拾即来的?如果不能够把自己的地位放 低,有怎么能看到别人的优点、从而虚心的学习?当然,这或许并不是民族作为一个整体的问题,对于每个个体来说,如何把自己的位置摆低,或许也是一个逐渐学 习的过程。

3. 总量和人均的游戏

有句唐诗说到“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里姑且放弃它本身的描述的环境,说一下总量和人均这个绝佳的迷惑人眼球的游戏。

从最简单的经济增长说起。一说GDP,中国人总会不由自主的反映过来我们的GDP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每年还保持10%左右的高速增长……但是人均呢?好像没有人真正关心人均GDP。难道人均没有意义吗?

摆几个2010年的数据来看,来自IMF(world bank数据差不多,所以不再重复):

首先是米国,United States,名义人均GDP$47,132位列11,按购买力平价排第6.

然后看看我们的邻居:新加坡Singapore     42,653 (PPP折算57,238,居第三)、日本Japan     42,325 (PPP33,828, 24位)、韩国Korea, South  20,165 (PPP29,791,25位),还有台湾Taiwan $ 18,303 位列37或者PPP34,743位列 21。

再看看欧洲,18     法国 France     40,591、19    德国  Germany     40,512,连东欧都是 44      克罗地亚Croatia     13,527 、67    罗马尼亚  Romania     7,390 ,还有南美的落后者83     秘鲁 Peru     5,196……

图示如下:

world economy-GDP per capita

那么我们在哪里呢?中国China, People's Republic of     4,283——95位,就算按购买力平价,也是93 位7,518。 当然要看人均的话印度也好不到哪里去……找到一个简单的图表,附在这里:

GDP per capita of china and india

嗯,你还那么乐观么?人均代表了什么呢?简而言之,它是反映了每个人生活水平的改善。不过考虑到社会分配未必公平的事实,这种总量GDP增长的果实可能更多的被某些利益阶层更多的获取了,而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享受经济增长的果实。

还有GDP增速的问题……好吧,告诉我你不关心CPI增长都会赶得上火箭研发了……这种增长真的有意义吗?要知道我们常说,中国GDP增长低于8% 其实相当于负增长,所以当你看到10%的增长大概可以自动理解为2%,要知道米国经济增速也就是这水平,不过人家基数很大啊……这样看来,只是一味鼓吹 GDP总量的增长又代表了什么呢?先看看中国的人口吧!

那么归根到底,为什么这里我总在强调需要关注“人均”而不是“总量”呢?其实很简单的一个事情,对于每个平民老百姓来说,人均GDP的增长可能和自 身生活质量的提高更紧密相关——尤其是医疗保险、社会保险这些社会福利性质的东西都是平均到人均的。当然,如果从现在开始中国的人口保持稳定,那么GDP 总量的增速和人均GDP的增速也应该是一致的。可是话说回来,首先我们关注GDP总量的时候绝对数值的意义可能不大,而增速更为重要;其次,回到上面说 的,中国(实际非名义)GDP的增速大概需要减掉8%才是有效的增长,所以实际上人均GDP的有效增长也是很慢的;再次,这里人均GDP的增速潜意识里假 设了人均GDP=人均收入,以及分配是绝对公平到每个人身上的——而是在现实中往往是不可能的。社会两极分化的状况不会在近期彻底改善,经济增长的果实或 许还是被既得利益阶层无情的摄取了。作为一个平民老百姓,到底能得到多少经济增长带来的实惠,还有待考证。

暂时就想到这些,最近跟很多同学谈了谈有关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和社会民生的问题,也发现个人观点之间的巨大差别——颇为有趣。大概是这学期选了一门development economics的缘故,越来越关心经济发展而不是单纯的统计数字游戏。

Categories
我的生活状态

妥协……

原来在山大的时候,尤其到了大三,一切的概念就是“好多东西都还没学,抓紧时间补啊”,于是乎可以一学期修掉40+学分(一学分=一周一小时,也就是说理论上我一周要上40+小时的课),还不算那些只能旁听不能注册的研究生课程……大概是习惯了大三那种“地狱”似的生活,对于课程,永远是一种“贪婪”的状态。当然,我这么拿本科的课和研究生的课相比是不公平的,要知道本科的课大多是可以逃掉的——当然,我作为一个理性经济人,逃课的理由往往是出于利益最大化的考虑,某些老师的课实在是哄小孩……这也说明课程质量良莠不齐的现象很严重啊。

然后跑到这边来,习惯性的想多学一点。上学期没什么选择,只能两门必修顺带修了数学,这学期就延续这个趋势选了4门课。呃,然后,顺理成章的,我们亲爱的项目director就开始额外关注我了。第一周试听,OK,他也没说啥。这周,我正想说已经下定决心选这四门(高宏、高微、计量、发展经济学)的时候,他就开始劝我了。其实我也知道,想在这四门中存活不容易,高宏高微就足够折磨死人了,加上一个发展实质上是博士的课程,我就会活得更加的痛苦……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有一点点自我折磨的倾向,总是不想给自己机会让自己闲下来。要知道,我好不容易下定决心从十几门课中选了这四门啊!我容易么?然后,还要忍痛割爱掉一门,唉。

最后,大概会把高微暂时放下吧。真的是,我万万没想到跑到UPF来了之后真的开始成学宏观了,当年那个对宏观的种种漠视啊,对计量的种种偏见啊,对发展的种种淡然啊,对微观的种种热爱啊……一切都变了。真的开始学会了妥协,还有善待自己。毕竟,按照director所说的,没有人曾经修过4门课,还是这样比较难的4门。算了,我又何必为难自己……

只不过,这样说来第三学期就真的要选两门课了。不知道能不能顺利的生存下去。想多花点时间在西班牙语上,还想好好的写学期论文……不过,貌似这一切就都成镜中月水中花了。妥协……

我在想,我应该不算是一个不懂得享受生活的人吧?只是当周围若干好友都在问我“why are you torturing yourself? ”的时候,我想确实是,呃,可能从他们的角度来看,太多了。我一直想说,在中国,这种节奏和压力都是为了生存啊,几亿人口的国家啊,想做得更好只能多忍受一些痛苦。看来,这些发达国家长大的孩子们果然在过去的二十几年中过得太幸福了。

算了,既然人在西班牙,就学会妥协吧。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儿。从我的观念来说,就算不选那些课,高微和labor还是会去旁听的……虽然director建议我连旁听都不要去了……话说我还是蛮尊敬这位director的,首先是学术上的成就摆在那里,足以瞻仰;其次是人很好,肯花时间在我们学生身上。像这就已经是我们第二次谈话了,而且足足谈了一个小时,还是他主动email我的……想想在国内的时候,有几个老师肯花时间在学生身上啊,除非本来就很熟,或者是帮人家干活的,像当年我导师那样的真的不多见了……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已然消失的无影无踪了。或许这么说有些不公平,但是确实是,我感觉很多教授关心的是人际啊、利益啊这些实际的东西,而并不真正关心教学,更何况学生?中国不是有句话叫做“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么?

有趣的是,从UK或者US过来的同学们多多少少抱怨说在这边接受的老师“面对面”的指导太少了……而我的感觉是,已经很满足了。原来的时候,总在给自己灌输的概念是“自学”,很多时候只能依赖自己。真的是,差别好大……我真的不知道是应该庆幸来到了这里、和那些受过优质教育的孩子们同台相处,还是应该悲哀的发觉过去的若干年已然被种种浪费了呢?算了,积极一点吧!珍惜现在手中所有的,总比光盯着月亮却总也得不到强。

Categories
读书有感

高度决定价值——《经济学思想史讲义》有感

前几天从图书馆借来崭新的《经济学思想史讲义》这本书,不知道是不是有幸成为我所借出的这一本的第一位读者。开始的时候只是因为自己缺乏一些经济史的基础知识,所以希望找一些书来弥补,加之汪丁丁又是我比较敬仰的一位经济学家,所以当时看到是他写的就毫不犹豫的从架子上拿出来了。

接触之后迫不及待的翻开序言,薄薄的几页序言就让我知道我的观点大错特错了。这本书并不是一本经济史,也不是经济学说史,也不是经济思想史,而诚如作者所说的,是“经济学思想史”。这些文字游戏之间的区别我就不在这里细说了,有兴趣的可以自己翻翻这本书,估计各个图书馆里面应该都有吧。

短短的一个小时读了两讲的内容,速度算是比较快。只可惜的是此书虽然是一本录音整理稿,但是毕竟和亲临现场听课还是会差了很远。很多精彩的知识无法现场聆听,因而颇为遗憾。没办法,谁让人家是CCER?

话说到这里,不得不感慨一下我们学校~当然没有什么贬义,因为学校里面的老师给了我太多的知识、思想等等诸多方面的教育,让我体会到了人生的丰富和精彩。但是从某种方面来说,现在的课程是有欠缺的。譬如,没有“制度经济学”这门课,而在我看来这门课是非常之重要的,毕竟是芝加哥学派主导经济学界好久的武器。制度经济学很多思维方法和对现实的关注角度是非常值得学习的,不论你是不是有志于从事这个方向。只是一种研究方法上的楷模。

然后就是对于“经济史”类课程。其实说实话,大二下学期的时候开经济史我很轻视它,虽然最后考试以前突击了一下还拿到一个不错的分数,但是平心而论我对经济是的了解也就限于考试之前背的那些东西。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背到后来越来越对这门学科感兴趣,而不似先前那般感到乏味了。这学期学习发展经济学,在徐启福老师的影响下,更是对经济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个寒假很重要的,除了完成“寒假作业”和写论文之外,恐怕就是恶补经济史和数理分析方面的知识了。当然,这也是我下学期最重要的几个任务之一。

读了半天《经济学思想史讲义》,感觉到现在我们看待问题的高度真的有限,很多东西汪丁丁一点出来,才有恍然大悟的感觉。希望这样不算为时已晚,至少还有半年多的时间可以好好地学习基础的经济学知识。我现在完全是为我过去的行为买单,太烂的经济学基础导致我现在不得不恶补很多知识,reading list因而也无休止的增长。然而也在想另一个问题:山大有老师可以在汪丁丁这个高度授课吗?不乏海龟、不乏著名学者,但是就算他们有这么雄厚的经济、社会学基础,但又能讲的出来吗?至少我听了这么多老师的课,不能说没有涉及到这些东西,但是能站在一个足够高的高度上概览这些东西的老师暂时还无缘相见。但愿下学期的课程可以多多收益一些,我可不想带着这么烂的一个经济学基础去深造。

话说回来,开学除了继续完成论文之外,更重要的一件事情恐怕就是制定一个学期的reading list了。目前划入眼帘的有那么几个方面的:经济史、数理分析方法、博弈论。另外还想读一些经典文献,而不是教科书上这些“迂腐”的定理们。此外还有一些杂七杂八的知识,毕竟我会坚持自己的阅读原则:杂。总是感觉知识是融会贯通的,思想更是殊途同归的。所以,不能只读经济学专业领域的著作啊,虽然它们是重中之重,但是还是需要一些新鲜的、与众不同的血液。譬如,量子物理或者时间简史?

Categories
读书有感

读舒尔茨的《论人力资本投资》有感

其实这本书比较古老了,1990年中文版,现在只有图书馆还健在,还好一位同学很厉害的找到了电子版,然后我就打印了出来了。(豆瓣居然都没有,汗……)

最近由于读书会的缘故,我们一群人在细细研究这本书。不过在此之前,我先说说舒尔茨这个人吧。

其实我原来不知道这个人,只是上发展经济学的时候老师讲了他好几节课。然后开始讨论,我就查了查舒尔茨的资料。最感谢的自然是百度百科。百度百科的页面:西奥多·舒尔茨

引用一下评价,至少知道他是干嘛的先……

西奥多·舒尔茨在经济发展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研究,深入研究了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经济中应特别考虑的问题,从而获得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世界上大多数人是贫穷的,所以如果懂得穷人的经济学,我们也就懂得了许多真正重要的经济原理;世界上大多数穷人以农业为生,因而如果我们懂得农业经济学,我们也就懂得许多穷人的经济学。

其实他对于农业的研究比较多,著作有《改造传统农业》等,但是我们这次研读的是人力资本投资。

再说说人力资本投资是个啥。依旧感谢百度百科: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是指存在于人体之中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技能和体力(健康状况)等质量因素之和。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贝克尔首先创立了比较完整的人力资本理论,这一理论有两个核心观点,一是在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二是人力资本的核心是提高人口质量,教育投资是人力投资的主要部分。

虽然这本书只是他关于这个方面的论文集,但是其中的观点在现在看来还是相当有价值的。从制度到贫困,他深刻的分析了人力资本对于国家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尤其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和人口大国,是有非常深刻的借鉴意义的。在我看来,改变落后地区面貌中长期最好的途径就是加大人力资本尤其是基础教育的投资。从上到下不断地改善人力资本结构,从而提高社会生产率,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当然我这么说比较的笼统,然而不仅仅对于社会,单纯就个人看来人力资本的投资也是相当有价值的。

此书中极少有数学证明,大都是逻辑推理和语言表述。虽然时隔久远,有些东西现在看来已经改变很大了,但是很多质朴的思想还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

我不想在这里过多的把原文中的观点一一摘录下来,而且考虑到访客不尽全然对经济学有一定理解。我只是想简明的说一下现在社会对于人力资本的重视还不足够,仅仅依靠物质资本的投资和积累毕竟收获有限,人力资本现在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对于当今的中国而言,高端人才的大量流失非常让人惋惜(虽然感谢金融风暴不少精英回国报效了),但是长久的我们依旧需要教育的持续投入尤其是基础教育。只有全民素质提高,才有整个国家经济的腾飞和持久的增长。非常让人高兴的就是,在新增的中央财政4万亿和地方跟进的近20万亿中,除了铁路等基础设施外,还有很大比例的教育投资。我想这是非常有益的。

记得原来撰文探讨过很多关于高等教育和体制的问题前几天也写过一些,但是现在看来初级教育反而更为重要,成为一定程度上的瓶颈。不过社会在发展、在进步,这是最最值得欣喜的事情。

因为最近密集的在读一些书,故而会不断地发上来一些读书感想,与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