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我的生活状态

城市,语言与印记

我看的电影电视剧不怎么多, 自我归因是我的情感其实很丰富,容易入戏太深。偶尔沉浸一两次无妨,天天沉浸这就要命了。情感丰富的体现之一就是代入感,容易把自己带入到戏中人物的情感波折之中。若对方所处的情景、地方或文化又是我略知一二的,那就更要命了,会让我不自主地联想起来很多前尘往事。

我是个一直在城市里生活的人,习惯的是密集的楼房里面大家各自忙碌的身影。然而我生活过的那些城市,每一个给我留下的印记又是个有不同的。生活过和旅游过的城市区别挺大的,因为只有认真地去生活过,才会更努力地融入当地的文化,学习当地的语言,才会在心里狠狠地扎根。在中国,北方和南方的文化已然不尽相同。在美国,西海岸的风情独自摇曳。在欧洲,南欧和西欧又相互纠缠。居住城市的变化也伴随着自身年龄的增长和心境的变化,在每一个特定的时点发生的故事并不会那么容易再重复一遍。

最近在看《繁花》。因为年少时在上海生活过一些时间,稍稍能听懂一些上海话,便更有了代入感的韵味。很多东西会随着时间流逝, 却并不是雨过无痕,心中多少留了个交流承载着那时的印记。我一直觉得我是一个勇敢的人,在二三十岁的年龄做了很多看似疯狂的事。回头看,有的时候会惊诧于自己当年那里来的毅然决然的行动力。眼瞅着奔四十岁越来越近,却发现这份勇气已然变成了个性中无法磨灭的一部分,无论外界环境已经如何天翻地覆。这或许是年少的时候在上海滩听过了太多的传说,这或许是旧金山的淘金热和硅谷的创业交错,这或许是巴黎的批判风情和巴塞的特立独行,年少的我血液中一直沸腾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绝不会像平淡如水的现实妥协。

每一场冒险都是要付出代价的,每一个决定都是一时冲动的。或许是生活过的城市在我身上留下了这般印记,也或许是我不经意间选择了这些气质特殊的城市。空气中交织的是那些鲜活的记忆片段,亦是倔强的个性。

永不言败。越是困难,越是折磨,越磨练人的心性。

Categories
经济、IT观察与思考

巴黎与旧金山的细微不同

这两个城市其实挺不一样的,直接对比网上有很多,我也提供不了什么新的信息。在巴黎住了快一年了,作为居民有机会感受到一些细微之处,便在此碎碎念一番。

  1. 治安。网上一搜,到处都是巴黎治安差的信息,这确实不能跟东亚比。但至少,巴黎人没枪啊,我走在路上基本还是感到很安全的,最多就是防小偷。再就是巴黎街上人多啊,那怕你半夜出门还是不少地方灯火通明的,不像旧金山落日之后一片死寂。打扮低调点,比如穿一身优衣库基本款配书包或帆布袋基本是不会招人眼球的。相比而言,旧金山的乱还是让我心有余悸的。
  2. 卫生。虽然巴黎在欧洲城市里都算脏的,但跟旧金山比还是干净的……哎,我已经麻木到在街上看不到人随地大小便就觉得还挺干净的程度了。
  3. 交通。这大概是美国大部分城市的软肋了。巴黎城里地铁公交火车密布,短距离最快的则是骑公共自行车。跟旧金山出门就开车或者坐车比,实在是好到不知哪里去了。
  4. 零售业。与人口密度和交通便利相辅相成的则是发达的零售业。随处可见的餐厅、超市和各种商店,使得我基本不会在冰箱囤积过多的食物。我住的公寓只有一个迷你冰箱(就酒店mini bar里面那种半个人高的小号冰箱),却也不觉得影响到吃饭质量。旧金山虽说是城市,但出门购物往往还是需要稍稍计划一下的,不像巴黎随时想起随时买。超市和生鲜店密集的好处自然是新鲜蔬果吃得会很多,如果不是碰巧巴黎好吃的面包店也很密集,我觉得我是不会长胖的……
  5. 人力成本。旧金山人力成本之贵着实无解,毕竟生活成本摆在那里。记得当时打扫一次公寓基本是三位数起跳。巴黎房租大概是旧金山一半,打扫公寓的费用也差不多是一半。理发、快递外卖的人力价格也差不多是一半吧。巴黎服务业的发达也跟人力成本相对便宜脱不开干系。
  6. 以穿着评价人。旧金山大家都穿得很随意,偶尔见到个亚洲妹子打扮得很精致还挺稀奇的。巴黎则是会被不知不觉的评价,穿得差一点去商店买东西都没销售搭理,穿太鲜艳的衣服还会被当成店员问问题。这和以前在伦敦的感受如出一辙。后面我也无所谓了,反正不影响我生活就行,你们爱在后面嚼舌根是你们的事儿。
  7. 服务态度差。很神奇的是,虽然巴黎人力成本低,但他们的服务态度却参差不齐,有时候差到让人忍不住投诉。曾经有一次在相对昂贵的餐厅点餐,我说不要加坚果(nuts),因为我过敏。然后餐盘上来一层华丽丽的杏仁片。餐厅经理居然过来怼我,说杏仁不算坚果,是我没说清楚。当时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震惊了,从没见过餐馆这么横的……真吃下去出严重事故你们要关门的吧?美国小费文化让人吐槽,但无论价位,我还真没遇到过对食物过敏这么漠视的餐厅和服务人员。在巴黎很多商店也是,就算我说法语有时他们的态度依然很差,好像法语天然就是很冲的似的……
  8. 科技冷漠。可能出了旧金山,出了我的小圈子,世界上大部分人对科技都没有那么热衷吧。当然可能还有巴黎电子产品特别贵的原因,毕竟税高。
  9. 以法语为傲。如果你问法国人,什么人对他们来说是法国人,答案不是血缘,而是法语。跟他们的邻居英国人相比,法国人大概还是很怨念当年拥有广阔海外殖民地的高光年代吧。他们骨子里对英语的鄙视,某种程度上也成了固步自封的枷锁。相比而言,旧金山还是对语言很包容的。
  10. 维权。法国人骨子里的倔强和懒散,成就了罢工这一胜景。相比而言,旧金山大家偶尔stand-up一下就要上新闻真是弱爆了。但在美国的人都很实际,干嘛跟钱过不去,自由能有赚钱重要吗……毕竟自由女神像都是法国送的呢。
  11. 批判思维。我在巴黎遇到的人都是很有批判性的,让人觉得好像没美国人那么容易被洗脑。这一方面跟教育有关(见前篇日志),另一方面也跟他们接触的信息更丰富有关。文化的繁荣还是有助于人们的心智成熟的。
  12. 文化繁荣。巴黎据说有三百多个博物馆,我大概去了不到五分之一。巴黎随处可见路口的报刊亭,这东西我在美国好几年没见过了。巴黎还有很多书店和图书馆,当然这可能跟拉丁区大学密布有关。巴黎还有很多演出、展览、盛会,看看地铁站里不时更新的广告就知道又有什么文化活动来巴黎了。来了巴黎之后,我很少有机会无聊到去刷购物网站来借买买买消遣时间了,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精神的富足。旧金山嘛,算了城市的体量不一样,不比了。
  13. 扣。巴黎人相对很抠,嗯,就是吝啬的意思。反正我对他们的礼物从来都是没有任何期望的,不要指望他们会同样价格还礼就是了。哎,欧洲的低收入和高税率摆在那里,确实还是手头拮据的。
  14. 慢。虽然在哪个国家跟政府部门打交道都是一件痛苦的事,但慢到法国这样的也不多了,他们的邻居西班牙和意大利都比这儿强。哎,时刻提醒自己,千万别跟中国的办事效率比,期望越高越痛苦。
  15. 托底。巴黎的穷人有全民医疗和公立教育托底,整体而言我觉得比旧金山的穷人还是要幸福一些的,至少还有一点希望不是?

先写到这里,想起来日后再补充。

Categories
我的生活状态

回顾2022 

终于又是拖到一年的最后一天来回忆一下这一年都发生了什么。其实中间很多东西想写出来,只是拖呀拖,一不小心就得拖到明年了。也罢,明年还想写的,应该才是经过沉淀的想法吧。

那么2022,发生了什么呢?三十之后觉得时间过得飞快,当然一部分是新冠的原因,没有办法做很多大的改变。更多的则是生活本身进入重复的节奏,自然不会意识到时间已经无情地过去。

2022,终于发生了一些变化,可以实现一些陈年旧梦。

第一件值得提的,应该是十一年后,我终于又回到了心心念念的欧洲。在巴黎住下之后,终于找到了新的活力。迫不及待的把十几年前的遗憾一一弥补。当年的遗憾有点多,主要是没钱也没时间。现在终于没有那么多约束,加之身体状况还好,感到是人生的最佳时刻。

第二件值得提的,应该就是有了一个终身的陪伴,一只让我无比平静的喵星人。这也多多少少反映了我的心理状态:我终于有能力给予我的猫一个安稳的环境。这不是说地理上的安稳(即定居),毕竟她已经开始了长途旅行,随我跨越大西洋,也开始陪我探索欧洲。更多是一种无论发生什么,我都有能力保护她和我自己的信心。

第三件值得提的,是我终于开始正式学法语。十二年前的这个时候,为了生存,我开始学西班牙语。如今,没有什么特别的生存压力,我却终于有机会可以好好地学习一门新的语言,算是我的第四语言吧。巴黎提供了无与伦比的法语环境,而这么多年我英文词汇量的积累也帮我降低了学习法语的畏惧感。以后会专门写一下从英语到法语的转变。学习对我而言总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尤其是自己可以选择学习一些有意思的东西的时候。譬如,年初的时候重新学了一遍贝叶斯统计,觉得自己以前未必真的理解贝叶斯,这种爬到更高的地方回头看以前的无知的感觉,让人颇为欣慰。

此外,父亲退休了之后,又有幸去新疆继续教育工作,也算是然后我颇为欣慰的一件事。一是我自己很神往新疆,父母率先实现了我的愿望。二是他们能做他们擅长并且喜欢的事情,自是有益于身心健康,我也就少了一份对他们退休之后心理状态的担忧。

2022世界并不平安,我有幸居安,也不敢忘记思危。下半年的折磨主要是生病,希望明年身体可以少受些折磨。希望明年可以继续这样随心所欲不逾矩的生活。

最后,以法国人最钟爱的liberté结尾吧。

Liberté!
Categories
游来游去

南美真好吃 

今天的利马浓雾弥漫。睡到十点多望出去,一片白茫茫,连近在咫尺的海滩都看不到。这么阴郁的天气正适合用美食来消遣。很多玩家来秘鲁人并不会在利马停留太久,而我自从第一次在利马被美食惊艳到之后,就心心念念地一定要再来利马,于是此程专门留出时间在利马吃饭。

说到美食,就不得不从食材说起,毕竟食材的丰富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地方美食的上限。小农经济其实比大农场化更能满足人的味蕾…

先说干粮。我基本是不吃玉米的,但秘鲁的玉米除外。一杯紫色的chicha,沁人心脾。联想到当年啃读的发展经济学论文就一直在研究玉米对拉美人口增长的影响(当然还有土豆对英国崛起的影响)……对前者特别有体会了。冷知识:corn是美国英语而maize是英国英语,我一直以为是两种不同的玉米…

秘鲁的餐馆自然也是引食材为傲。在多年蝉联南美最佳餐厅的Central一进门,就看到各式各样的新鲜食材。15道菜里面,把玉米和土豆玩出了花。除了玉米,大米也是永远的常客。从我的体验来说,秘鲁的中餐应该是海外最好吃的了,因为他们积极地融合法餐日餐烹饪的技巧,把一碗平平无奇的炒饭玩出了花样。美国的Trader Joe’s超市里有贩卖冷冻的炒饭,标的正是秘鲁的炒饭拼法,chaufa。当然冷冻食品和真正的秘鲁炒饭相差甚远,只是作为一种认可的佐证吧。秘鲁几乎所有的本地餐厅都有炒饭,随便吃都很好吃。

再说海味。我尤爱鲜味,例如螃蟹(类似的还有俄罗斯的鱼子酱和西班牙的鹅颈藤壶)。大闸蟹、梭子蟹、珍宝蟹、帝王蟹,都是我的心头好。智利临着南极,所以吃帝王蟹还是比较容易的事情。秘鲁则就地取材,在Rafael餐厅,一道当日菜单的石蟹钳,让我的舌尖飞上了天。丰满柔嫩,夫复何求。当然还有秘鲁的国菜ceviche,将日本生鱼片发展到了另一个层面。秘鲁的海鲜随便吃吃都好吃,竞争在那儿摆着呢。

那就继续说味道吧。我其实很容易被腻到,所以对酸有很强烈的需求。吃完饭第一件事就是拉着朋友们去买柠檬茶就是这个缘故。ceviche是直接把生鱼片浸入到柠檬汁中,自然满足了我的心头好。番茄则是另一味神奇的解腻食材。有一次在墨西哥城,看到菜单上有一道“番茄番茄还是番茄”,好奇地点了才知道原来五六种番茄可以玩出这么多花样。秘鲁的餐厅也有纯番茄沙拉,能以单单一味食材之力占据菜单上的一席之地,可见这番茄的功力不容小觑。

不能忘了红肉呀。我的第一反应肯定是阿根廷的牛肉。Don Julio 是把牛排做到了极致,最简单的烧烤和椒盐,就瞬间撑开了食客的味蕾。配一杯安第斯山脉脚下的Mendoza产的Malbec红酒,正好中和脂肪的油腻。吃过了阿根廷的牛肉,啃美国餐厅的牛排的时候只能默默安慰自己,补充蛋白质…山脉那边的智利Borago餐厅则是以羔羊为傲,十几个小时的烟熏火燎,造就了酥脆焦香入口即化的表皮。皮下的脂肪也不安地躁动着,伺机撑满食客的口腔。这做法和正宗的北京烤鸭有异曲同工之妙:利用表皮的劲道创造焦脆的口感,然后慢慢溶解皮下的脂肪使其难以宣兵夺主。

如若不局限于南美,那么我心中世界上最好吃的城市是哪里呢?在法国巴黎和秘鲁利马之间似乎很难抉择。这里主要考虑好吃的食物的密度和层次。密度上,意大利西班牙也有很多好吃的,只是分散开来,数不出一个城市。层次则是从平民小吃到米其林三星都很好吃,比如高端餐厅云集的san sebastian (西班牙和法国交界)和丹麦哥本哈根。这两者我未曾到访过,没有第一手的体验,但巴黎和利马就是街头小吃都无比美味。

这次出门才意识到,在美国被关着的这两年,我吃得实在是太差了。味蕾被动地陷入了长眠,偶尔眨眨眼睛又深深睡去。这次出门才终于将味蕾再次唤醒,在五颜六色的食物间欢呼雀跃。只恨自己没有四个胃,能从早吃到晚就好了……

Categories
游来游去

没有菜单的餐厅

对于吃的,我一直是很不计成本的。最近一段时间闷在家里填饱肚子而已,不免怀念以前吃过的难以忘却的味道。

除了上网查阅知名餐厅和需要预订米其林之外,有时候信步而行也是一种寻找美食的方式。记得2010年到访那不勒斯的时候,夜色渐深,和朋友饥肠辘辘,便出门觅食。走到Porta Capuana附近,正在迷茫去哪里吃的时候,鼻子闻到一阵香味。仔细一看,附近有一家藏在石头墙下的餐厅。走进去,不仅仅对方一句英文都不会讲,更让人出乎意料的是,没有菜单。仿佛只是在他们家人的后厨吃饭一样,当日只供应一道菜,海鲜意面。十年过去,印象渐渐模糊,却不时回味着那碗意大利面。

当年已经有了相机,但是没有智能手机,还是靠着纸质地图寻找方向。可能当时只是想出门吃饭,所以并没有带着相机。翻遍当年的照片,并没有办法找到具体的图像记忆。模糊的味道记忆帮我勾勒出那年的盘中餐,大致是带着蛤蜊的linguini。

后来,在意大利其他城市,在欧洲其他城市,在世界的其他城市,陆陆续续吃过很多意大利面,却再也没有那一盘的记忆鲜美。我甚至不知道,是不是故地重游就可以找到那家餐厅。若干年前在巴黎无意吃到的某家fondue,六年后再去,味道就已经完全不一样了。或许是味觉在变,或许是时日太久,记忆出现了偏差,或许是厨师已经换人了。世界上很多事情,其实也和这种一面之缘的美食一样,只有那个时刻和环境,才能深深地埋入记忆。

p.s. 我觉得最好吃的城市,其实是秘鲁的利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