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事儿关经济

从理解世界到政策分析——经济学角色在变化?

一直觉得,经济学最引人入胜的时期就是“初逢”。几条简单的曲线勾勒出世界的美好,然后简单的分析让人眼前一亮,世界豁然开朗。倡导这样观念的大概 不得不算上张五常老先生,看看他写的散文集或者《卖桔者言》,就知道这个世界是怎么可以被经济学简单的分析的——某种程度上,经济学显得过于强大了。

今天去听了UPF的一个recruitment讲座,是MIT的Dina Pomeranz,讲的是No Taxation without Information。 大概就是说怎么设计一种实验来使得上下游厂商之间难以相互勾结、逃增值税。去听这个讲座一方面是那天和director谈话的时候他提及了这个讲座,另一 方面确实是对social network感兴趣,而这个上下游厂商之间自然而然的形成了一个network。不过,这里想说的是,今天去听的时候那个震撼啊~毫无悬念的,我又成了 唯一一个厚着脸皮去蹭讲座的master,剩下还有两个Ph.D,然后一屋子满满当当的全是亲爱的professors们。看到Gali, Ciccone, 还有一堆给我们上过课的老师……在整个讲座的过程中,氛围也是比较积极的,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当时我就在想一个问题,经济学发展到现在,还仅仅是给我们提供观察世界的一个角度而已么?可能受周围一个原来做public health (health economics)的同学潜移默化的影响,我现在越来越关注经济学之于政策分析。原来确实是对计量有种种偏见的,但是当看到计量在政策分析量化之时的巨 大作用,确实也不得不感慨一番了。在development 和labor这两门课之中,整天就在讨论各个项目的效果评估之类的,确实也蛮有趣的。某种程度上,现在的经济学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分析世界运行方式的工具 了,它跟政策制定的联系或许会越来越紧密。

我是感觉这一年其实受的影响还是蛮大的,回头看原来的对于经济学的看法确实是有些天真了。原来很喜欢理论分析,喜欢建立模型时候的优雅,而现在更关 注经济学在应用之时到底能够发挥多大的威力。有点可爱的是,原来多多少少是有些抵触计量的,现在整天在做的却是跟计量离不开。虽然还在警惕着自己那个“黑屋黑猫”的故事,但是秉承着一种“想找什么的缺点首先要真正的理解它”的思想,还是在不断的深入接触着计量。渐渐开始理解做应用计量的有的时候并不是关注方法本身或者预测的准确度,而更多的是提供一点政策制定时候的方向指导和佐证。对计量这种观点的转变,或许是我以前万万没有预料到的。

今天又连续听了8个小时课,而且是思维在跟着老师走而不是被动灌输似的听,所以实在是累得很,也终于支持不住又一次在高宏课上不幸睡着 了……Gino童鞋讲话永远是一个调实在是容易让人不幸睡着,更何况现在在折腾动态规划汉密尔顿函数之类的无聊东西。我不知道这样旁听+选的课每周那么多 课时的日子还能坚持多久,但是真的是觉得很喜欢这些课,所以暂时还是挺着吧……

哦,最后补充一点好玩的,是上博弈论的时候想到的。最近在讲“correlated equilibrium”这个东西,概念上还是蛮好玩的,大概意思就是引入一个具有第三方公信力的个体,然后传递信号来影响策略选择的过程——这样 player做决策的时候就不是相互独立的了,而是相关的了,因此算各种(混合策略)情况概率的时候就不是简单的相乘了。他用了一个chicken的例 子,就是典型的2×2博弈,也没啥特别好说的。我只是一刹那间突然想起来三国中的一个典故,那就是吕布的“辕门射戟”。这个故事大家应该都耳熟能详了,大 意是:

吕布说:“把画戟插到辕门外一百五十步地方,如果我一箭射中画戟的枝尖,你们两家就不要打了。如果我射不中,打不打我就不 管了。”纪灵希望射不中,刘备希望能射中。……只听"嗖"的一声,吕布大喊:"着!"那箭不偏不倚,正中画戟的枝尖。就这样,吕布以他精湛的箭法平息了一 场厮杀。

这里我们可以把吕布理解为那个发送信号的人,他已然决定了刘备和纪灵两家需要选择的策略(当然这里因为吕布太强大了,刘备和纪灵除了遵守吕布设定的 规则之外别无选择),然后用一个信号直接决定了最终的outcome。当然,我们很难说这是个均衡,但是我想只要吕布在那里,这永远会是一个均衡吧……不 过这些都是后话了。

Categories
读书有感

本周学习感言[4th week, April]

总是感觉这阵子的生活过于慌乱,很多事情都是匆匆忙忙的去做,然后也不知道该如何收场。

譬如总算考完了GRE AW部分,但是出来之后却没有任何感觉,好的感觉也没有,坏的感觉也没有,就好像只是去测了个无关痛痒的普通话而已。我也不知道自己这是怎么了,生活的这么颓废。或者,有点怀疑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了。

周三下午的时候应付完那个有点无奈的发飙的老师,跑到经管楼和陈老师聊了一会,突然间不知道自己想做的究竟是什么了。昨天春游的时候和王洋也讨论了这个问题,出国有点不知道到底是为了什么。不想拿到PHD之后进高校或者科研机构,实在是厌倦了科研制度的黑暗,不知道这是公共品还是私有品了,反正是一团混乱。不想进某些“血汗工厂”,拿着自己的青春精力去换所谓的高薪。

这一周,匆匆忙忙的,为了赶一些事情,读了这些东西:

  • The market for" lemons": quality uncertainty and the market mechanism
    GA Akerlof -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70
    一篇关于“柠檬市场(二手车市场)”的经典文章,叙述了不对称信息下旧货市场崩溃的可能性及事实情况。显然,这个是信息经济学课后的参考文献
  • FDI and Infrastructure 的一些文献。感觉中文的文章很少,只有一篇社科院的2005年的专门写过这个问题。更多的则是综合考虑FDI的情况。看了很多文献,发现我们不得不去做实证,理论上没什么好分析和创新的。我也对这个coursework很无奈,但是又不得不去做。所以这周大好的时间都浪费在搜集数据上了,目前选定的是昆山和东莞,想做一个两地的对比研究——因为产业结构等等实在是太像了。
  • 同时,为了应付实证要用的面板数据,我们不得不开始学习panel data那些什么固定效应模型,随机效应模型之类的东西。翻了翻伍德里奇那本书,开始稍稍明白一些了。最终还得仰仗欣欣姐的指点~
  • 《高级微观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拍卖和激励理论(Topics in Microeconomics:Industrial Organization,Auctions,and Incentives)》这本书,作为初步从中级微观走向高级微观的尝试(虽然以前也读过范里安的microeconomic analysis),主要关注的是“产业组织理论(基于博弈论)”和“拍卖理论”、“契约理论”以及牵扯到激励理论的“锦标赛模型”。用了一下午草草的看了看,总不能对不起花掉的近50大洋。有一些直观的感受和印象了,但是还是没有办法沉下心来好好的耗费时间去一个个的推导。或许这就是没有老师去讲,不是课本的书的悲哀。也许,只有用到的时候才会想起来去好好的看一看吧。懒惰啊!
  • 然后就是business week这种充满新闻的尖锐和独特的杂志,当时是为了找点GRE写作的感觉的,看完之后倒是收获不少。颇为欣慰的就是自己的英文阅读能力在这半年的强制锻炼中增加了不少,从英文文献到各种杂志书籍,以及大片的英文网站充斥在浏览器之中,感觉自己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直接不是一个档次的了——写作时候的贫乏感!什么适合我的英文表述能力和中文能相提并论,我就大大的满足了。
  • 最后就是关于public choice的一些东西。很悲哀的发现作为经济学专业,“公共经济学”这门课居然不开,更过分的是财政学专业虽然开这门课,但是讲的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儿。山大经济学院没有研究“公共经济学”的吗?或许我只能这样宽慰自己——就像去年感慨为什么不开“制度经济学”一样(好在这学期的徐超丽老师的法经济学几乎就是串着制度经济学讲的)。没有这门课,我所能做得就是感兴趣的公共选择理论的“投票制度”。记得第一次对这个问题感兴趣还是学习中级微观和阅读科斯的论文、张五常《卖桔者言》和一堆散文集的时候(大概也就是那个时候才正儿八经的开始学习经济学,开始关注新制度经济学)。而后就因为课程的缘故中断了对于这一块儿的学习。直到前几天给导师发邮件,他建议我去看看“公共选择理论”,我才开始突然间又拾起这些东西,却一时找不到适合的书(布坎南 or Arrow?阿罗的东西我都几乎没看懂过哎)。或者现在,已经不应该依赖教材了?而是应该wiki一下找几篇经典论文读读了?
  • 要读的还有那些关于西方哲学史的东西,从《理想国》到《思想录》,还有很多很多……突然间觉得自己从未学过这些东西,大有悲哀之感~

好了,啰嗦完了这么多,我也不再哀叹了。昨天做了一件很费心的事儿,就是把自己的简历草草的写了一下,然后开始在招聘网站上四处投了。希望暑假能有个地方去实习,目前倾向的有:零售业、物流业和银行。证券保险我就不去了,那点儿金融投资学的知识还不够丢人的。

还有,昨天的春游很开心,虽然水濂峡那个破地方……还有没碰到辛辛苦苦帮我送吃的来的小C……真是对不住他!还在回来的路上买了两个黄金灿灿的瓜(貌似品种叫”伊丽莎白“?,图片附下),好甜啊!生活真是幸福!
2008325101025

Categories
读书有感

本周学习感言[3rd week, March]

这个星期相当的不知所措,很多事情根本不知道怎么去做,然后看书也看得云里雾里。

可能细细说来,除了教科书之外,就看了《中国的经济制度》中文版全文整理——张五常在科斯举办的论坛上长达二小时的发言稿 ,其他的根本没怎么干。

此外,就是听了两个讲座:

  • 中国商务部服务贸易司司长——胡景岩带来的:国际服务贸易与中国经济发展,从服务贸易的定义出发,讲了一些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现实情况,开阔了眼界。
  • 山东大学政管学院著名教授冯克利带来的:时间意识与政治行为。可能由于大多数时间大家都是用经济学的思维在行事,所以很大程度上不太习惯冯教授的表达方式。诚如徐老师所说的,“一口地道济南话的讲课”,是不是蹦出的济南话和后面用济南话回答的问题让人感到十分有意思。总结开来,冯老师就是从古代讲起,评论了各个历史阶段对于时间意识的不同解读,然后说出中国宪政体制的制定需要一个长远的眼光和规划。

其实后者的讲座我比较感兴趣,和前段时间一直没想明白的一些问题有很大联系,而且从政治学的思路上有了很大启发,只是不知道应该怎么用经济学现成的范式去分析。可能还是想做一些数理化的推导和证明,但是一时又找不到很好的思路。大概就是法律变迁的社会成本,反正今天我是这么给旁边的人表述的。任何一个法律都要有着自己的定位,然而我们国家现在法律从制定到修改到运行都存在着很多需要改善的地方。法律不是行政命令,不能朝令夕改只是作为调节经济的工具,我觉得这样的短期行为会带来变迁过程中巨大的交易成本——包括制定过程的费用、变迁中间带来的所有权等制度安排的变更等等。某种程度上法律是站在一个高度来指挥经济的,并不是需要实时适应经济波动的——但这不代表生产关系不需要适应生产力,长期看来法律的变迁必然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结果。

我所疑虑的就是短期内,过于频繁的法律变迁是不是一种有利于社会的现象,或者说在一个什么程度上我们可以接受这种变迁,到什么程度的时候又该去改变法律的地位或者说制定流程。不属于法律的东西是不是又应该剔除?哪些法律需要被新的法律所替代?这一些问题从上个学期听的讲座之后延续到现在。虽然我不是一个很过于关注法律的人,但是无论从上学期的经济法、税法及反垄断法制定的讲座,还是这学期接触的法经济学等等,我都在不断的思考这些问题。站在经济学的角度上,应该怎么分析?然而仅仅关注效率是足够的吗?需要怎么来寻求公平——机会均等意义上的公平?

先说这些吧,希望下一周可以有时间来继续思考很多问题。以目前的积累是肯定难以成文的,所以仅仅作为一些思考,抛砖引玉也好,满足满足表达欲也好,就这样吧。

Categories
读书有感

从逻辑和推理说起

最近在看张五常先生的两本散文集:《凭阑集》和《随意集》的时候很有感触,也深深感受到了他的学识之博大精深。今儿读到一篇讲对弈的文章的时候,对逻辑和推理突然也有所感触,故而在此说一说。

在文中有说到,下棋是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的体现。于我自身,我的棋艺是众所周知的烂到一定程度的。无论是象棋还是围棋,抑或简单的军棋或者五子棋,除了飞行棋那般凭运气吃饭的之外,我都是必输的。然后就是打牌也很烂,只是凭运气还不会记牌,要命的就是我还很喜欢打牌。往往过后果就是输得一塌糊涂。

然而说到下棋,我爸爸就和我有着天壤之别。他热衷于象棋,罕逢对手,下起棋来沉着冷静,算计起来能让你乍舌。而我,只是推理几步,就啥也不知道了。从这个方面说起来,我的推理和逻辑思维能力确实是不咋地。但是做起事情来,他也是一副左右思量的样子,很是沉着。而我,更倾向于随机应变与亡羊补牢——这最明显的就是在玩那个著名的“空当接龙”的时候。同样的一关,我可能会用的时间少,但是失败的次数却是非常可观。而我爸,一般是不想好了是绝不轻易动鼠标的,也就每次得以潇洒的向我展示着他那连胜纪录。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我俩真的是不同的风格:从哪里跌倒了从哪里爬起来和谋定而后动。虽然很可能结果所差无几,但是路上的风景却是迥然不同的。

说到这里,我还有件事情不是很喜欢,就是很详细的计算和谋划一件事情——这让我觉得很累,虽然大多数时候我能做到滴水不漏。每次完美的计划然后毫无意外的实行让我觉得丝毫没有成就感,远远不如突发状况随机应变来得刺激。这也是一种性格的体现吧,喜欢不确定性的味道,不习惯一成不变。但是在投资上,我做过N次的取向测试都是“风险保守者”,却也不知为何了。虽然喜欢闯,但是大多数时候还是会做到留一点后路的。

我不知道这样的我适合什么样子的工作和生活,但是专注的精神和高度的责任感我想我还是有的。不喜欢一成不变,又要与众不同,或许活得真的有些艰难了。

Categories
读书有感

索罗斯和他的开放资本主义三部曲

说起George Soros,我想在现在这个资本盛行的社会(虽然最近的经济危机让基金看起来不那么灿烂夺目了)大概没有人会不知道他和巴菲特。前段时间巴菲特入主比亚迪的事儿闹得沸沸扬扬的,以至于其股票在市场如此不景气之时还连连翻红。而索罗斯,大多数人的记忆恐怕还是他主导的最“臭名昭著”的97-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吧。

如今随着互联网的发达,索罗斯的名号如日中天,在网路上随处可见种种有关他的新闻,还有那些一度摆在畅销书架上的类似于《索罗斯教你投资》之类的书。继前几日看完克鲁格曼的新书之后,又次有幸拜读了索罗斯本人所著(非他人代笔或以其名义出版)的三本阐述其开放资本主义社会的理念的图书之后,我不禁开始深深佩服他。

这三本书依次是:

  • 《金融炼金术》1987年第一版 1994年第二版
  • 《开放社会:改革全球资本主义》 商务印书馆 2001年(英文版2000年)
  • 《索罗斯论全球化》 商务印书馆 2003年

其实按照这个顺序阅读的话,你会发现基本上后面的是对前面的理解不完善之处的补充。正如他本人所说的,它本人对于现今市场的变化也是在不断的学习中改变着判断。所以这三本更类似于“投资日记”的小册子,给了我们一个崭新的观点,而非传统经济学教科书的图表和数学公式的罗列。

索罗斯认为,如今的资本主义市场存在着种种弊端,这一切只能寄希望于资本主义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和引入全新的规则来改善。我想这个多数中国人从小受的教育中的“社会主义必将取代资本主义”、“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不可能通过自身的改良来解决的”有着很大的理念差别。而在这个金融危机越演越烈(我刚从一个金融危机的讲座中脱身,但一个平凡的讲座确使得一二百人的大教室饱满也颇为难的了,由此可见金融危机实在是一个热门话题)的时刻,不断地打着“马克思”旗号的理论学家的再度活跃,似乎告诉世人共产主义是多么的美好。虽然索罗斯由于自身的经历(早期遭受苏联的迫害)对于共产主义有着天然的反抗意识,但是静下心来还是不难看出他本人对于资本主义的理解和市场的改良还是有着相当独到的见解的。

我不想把本文简单的写成其著作的复述,这样的复述反而可能由于我自身认识的局限性误导了广大读者,因此还是建议去阅读原版的图书。只是在这里希望简单的说一下他的思想的独特性,给诸位一个全新的思维方式。

首先,证券的价格究竟是多少?

作为一个叱咤风云的对冲基金经理,他最擅长的就是在各种金融工具和衍生品之间从容不迫的操作,然后谋取巨大的利润。他特别提到的一个小点恐怕是很多盲目投资于股票市场的人所忽略的,那就是证券的资产价值。我们通常说的股票、债券、基金甚至期货等等都是有价证券的形式,那么所谓有价证券,它必然有着自身的价值。当然现在没有人可以准确地估算出每个证券的价值(如果有的话他必然暴富也不会告诉他人),纵然在每本关于金融投资的教科书中都会给出各种公式告诉你“理论上”应该怎么去计算一种证券的价值。但是我想如果这些理论可以完美的指导实践的话,那么就……还有就是各大基金公司和投资银行每年高薪招募着数学、经济、计算机领域的天才专家来不停的计算,但是当危机来临的时候随着破产侵袭,他们的下场也无非是去领失业救济金而已。

那么股票市场的规律究竟是什么呢?或许每个在股票市场浸淫多年的所谓老股民都会有着一套自己的逻辑和判断,但事实是没有常胜的将军。而在索罗斯看来,简单的供求曲线在实际中根本没有应用价值,因为数量对应的价格是不可能获得的。尤其表现在股票市场,当大家都开始疯狂的买进的时候(所谓“牛市”),也正是泡沫开始积攒的时候。这个时候,价格根本无法解释需求的数量,风险也由于人们的心理因素大大的低估了。在这样的市场上,要作投资(而不是投机),就不能简单地去追求行情,更需要基于理性的判断。索罗斯提出“反射性”(Reflexivity)这一概念和双向反馈用来阐述自己的投资观念,或者我不能在此简单的说这是一种投资观念(我总觉得我会不自觉的误导大家,在此我深深地体会到自身认识的局限性,并且不希望曲解索罗斯的观点),更确切的,它是索罗斯的整个对于资本主义认识的哲学框架奠基石。在证券市场,由于理性预期和参与者偏见的共同作用,使得很大程度上应力和价值会脱离现实,金融市场不一定趋向均衡。此部分内容在《金融炼金术》一书中阐述的较为详尽。

其次是,索罗斯对于开放社会的观点。

在当今的全球化背景下,各国的国情不尽相同。在索罗斯看来,“一个完美的社会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我们必须满足于一个次优的选择:一个不完美的社会,它随时接受改善,并力求得到改善……美国、欧盟基本可以称得上开放社会……市场经济和代议制民主是开放社会的构成要素”。他批判了市场原教旨主义者所奉行的“不受任何干预的自利追求能够最大限度的维护公共利益”。在社会正义存在于市场的财产分配之外的情况下,市场经济必然是不完善的而且很大程度上需要政府的干预——这并不代表市场自由的失去和效率的损失。

当然在本书中索罗斯对于开放社会有着更为广泛的准确的定义和论断,在此我就不一一重复了。而且很大程度上,这些文字阅读的感想会因人而异,只是我想说,资本主义的改善是眼下最最现实的选择,中国也正在朝着完善资本主义市场的道路上前进(虽然我们遇到了各种各样的转型期困难,但是至少从思想上来说,我们还是在一如既往的坚持着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的)。而且从某种程度上看来,虽然在中国政府具有着过于强大的权力,对社会经济的干涉也过于广泛和深入。但是当面对一些不良的情况的时候(尤其是某些市场失灵的恶果难以收拾之时),这种特殊的经济体制还是有着很大的优势的。在这么一个经济转型期我很难说给中国的经济道路打多少分,但是至少我们还没有看到像次贷危机一般的资本主义市场所孕育的巨大泡沫。一个很有趣或许又让人有些无奈的现实是,五花八门的金融工具和衍生品的出现本身是为了分散风险,而某种程度上它们却孕育着更大的风险。

在全球化(globalization)的道路上,很多人都在思考着全新的国际贸易、金融模式,或者说都在寻求着更为有效率的方式——一种类似于乌托邦精神的改善。

一方面,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热衷于将五花八门的数学甚至物理方法引入经济学,创造了一系列实证的分析方法。但是很不幸,经济学对于现实的解释能力并没有显著的改善,它的预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更是让人多多少少大为失望。那些看似完美的数学公式和逻辑后面,却只是对于即已存在的现实的一种近似解释,也就是所谓的“事实解释事实”,这在逻辑上是很难站住脚的。

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学生从理论越来越青睐能够具体操作的方向——金融和管理。他们面对众说纷纭的理论力不从心,而更为实际的赚钱或许更能发挥他们的激情和能力。但是面对现在颇为糟糕的金融形势,不得不让人感叹市场的无情。

最近在阅读张五常的一些理论著作,这个曾经在华夏大地烧起一把火的经济学家确实用他独到的思想和认识深深感染着我。我知道我确实还需要学习很多东西,所以我寄希望于在以后的五到十年之内多多的学习,广泛的涉猎和研究。从某种角度上,我是反对功利的学习(应付考试和只是精读教科书)和脱离实践的单纯理论研究的,但是或许在现在看来,我根本么有足够的积淀去好好的阐述自己的想法,更不能实现自己的志向了。目标越大,责任越大,需要学习的也就越多。因而,或许目前能做的,只是静下心来,多读书,多体味。在前人的基础之上,在深入和透彻的理解之后,融会贯通自己的想法,从而期待它有发挥作用的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