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事儿关经济

读书很杂,思维活跃,功利学习和沉淀

实在是找不出更好的题目了,只能简单的罗列一下这些关键词。

最近读了很多书,也听了很多讲座,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受到多多少少的影响、思考和启发。我属于读书很杂的人,各类的书多多少少都有所涉及,网络上各种信息大都略知一些,长期坚持阅读的杂志如《大众软件》和《天文爱好者》、《故事大王》等等都给了我有益的信息和启示。然后最近开始专心的阅读一些经济学专著,前面说过豆瓣上列出了长长的阅读书单。不断的受着各种思潮的影响,潜移默化。当然,还有得益于最近连续的讲座(我已经连续听了三场不同类型却都受益良多的讲座了),我的思维开始进入一个异常活跃的时期——几乎每个小时都有新的想法,尤其是走在路上得以稍作思考的时候。

舍友常常问我为什么这么努力的学习,我可以简单的用GPA搪塞过去,以显得正常一点功利一点。但是从我自身来说,学习还是一种非功利性质的,当我在学习的时候我不会计较得到多少——虽然最初可能制定的计划是为了完成什么。这大概得益于我上半年期末的时候对于经济史的复习过程,原本我认为很枯燥的课程当面对考试压力不得不细细看的时候,却不禁沉浸其中,体会到了各种乐趣,这也是最后结果颇让人满意的缘故。

想想近两个月,从《卖橘者言》开始,一直到现在感兴趣的《新制度经济学》以及拉丰的著作。不断的阅读的经济学书籍和因为中级微观作业不得不仔细研读微观经济学书籍的过程,让我真的受益匪浅。虽然一直很自信自己的自学能力,但是面对经济学开始的时候觉得很困难,因为很多东西不知道怎么去接受,只能被动的记忆在脑子里,只是灌输。但是现在稍微好一些了,至少可以活跃的思考一些事情,而不仅仅是被动的学习知识了。这也许是一种非功利的学习,纯粹的学习带来的美妙感觉吧。

最后想说说虽然思维很活跃,接受的信息也格外的多,但是我还是觉得需要时间来好好的沉淀一下,把这些思维从理解到融合,最后完全的变为自己的。这不仅仅是学习到了多少纯粹的知识和方法的问题,而是思想。Idea,这是一个人之所以有异于其他人的地方。现在读这么多书,只是想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让他更为坚固和稳定一些。感觉经济学毕竟是社会科学,百家争鸣,所以要找到自己的坚持,就必须一一的领悟,然后才知道什么是自己想要的。过程虽然辛苦,但我相信结果应该还是可以让人满意的。

Categories
经济、IT观察与思考

当杂志已成旧闻

现在的传统纸质杂志,流行的大都是一些服饰类、游戏类、小说类、社会类的,再就是一些学术类的靠给作者要钱活着的。而且随着电子杂志的便利、免费或低价、图案优美并且很多加入动态效果,传统杂志在铜版纸不断涨钱的压力下已经岌岌可危。但是,我却依然保有着阅读杂志的习惯。自己有常年订阅《大众软件》,还经常去买《故事大王》(不要笑我,个人习惯而已),还有就是去学校的阅览室免费看一些杂志(主要是杂志太贵了,买不起那么多),五花八门的,一般喜欢看一些和经济相关的,也会读一些其他的浏览着玩。
有的时候也很感慨有Cnbeta这样的网站随时速递着最新的IT业界新闻和有趣的故事,最重要的是有编辑负责甄选,就算东西多了点也可以大概看看标题。还有新浪科技频道这种门户网站,最赞的就是它的深度阅读栏目,还有就是国际名刊选摘精选很多著名杂志的观察和社评。要知道这一般都是签约作者或者资深编辑调查分析所得,具有很强的客观性。而且因为一般都是业内人士,对这个产业比较了解,所以涵盖面和深度兼具,价值颇高。再就是很多人都在写博客,独立评论,看到不同人不同层次的思考和远见,也不是几百页的杂志可以做到的。
在这样的互联网不同新闻站的冲击下,传统的纸质杂志乍看起来优势无存。但是对于我来说,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面对纸质杂志阅读时候的认真、仔细和思考。正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对于一个人来说,想更好的学习和了解一个领域,自然首先要先读书,然后是多读常读,最后还要善于琢磨出一点东西。对于互联网多多少少有种快餐的感觉,什么东西都可以信手捏来,在百度等搜索框里面一输,成千上万条结果让你叫苦不迭。所以在计算机前面很少能够真正静下心来阅读一些什么东西,大都走马观花,留个印象罢了。然而读纸质的书的时候,放在桌上或者捧在手中那种感觉,会不由自主的进入其中,体会到个中滋味。
还有就是,现在杂志虽多,但是很多只是为了迎合潮流的快餐,真正有深度能坚持的杂志,才是值得阅读的。还是以《大众软件》为例,从办刊到现在十几年,深度披露了很多事件,还有自己独到的分析。暂且不论他的观点和立场,但是确实是值得一看,很多启发性的东西和内容在其中。然而新闻网站或许只是做了信息处理和聚合,却很少有自己深入调查和专栏作者认真写的东西。而且从某种角度上来说,网站比杂志更依赖厂商和广告商,也就更多的受着行业的潜规则约束,就算有自己的东西也没法说个痛快。这是后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