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经济、IT观察与思考

MU5735坠机事故与瑞士奶酪模型

最近东航MU5735的坠机事件让我着实震惊,尤其是在学习飞行的那段时间对这套系统多少有了一些理解之后。不局限于坠机事故本身,对于很多风险的管理其实有一套非常符合直觉的模型——瑞士奶酪模型 (Swiss Cheese Model)。

听到模型各位可能又要嫌弃园主古板了,怎么什么事儿都有个模型可以套似的?这个模型其实不是一个数理模型,而只是把我们日常积累的经验和行为习惯找了一个比喻具体化了,所以变得更容易消化。说白了,瑞士奶酪模型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烂到根里了”。

记住这个模型有什么好处呢?其实根本不用刻意去记忆,能忘了这图都挺难的。整个理论就一张图:

瑞士奶酪模型示意

这张图说白了,就是事故的发生一定是一层一层疏漏累积的结果。每一层都有洞,但是只有这些洞都串起来才会发生事故(你们也可以去用多件事情同时发生的概率去理解)。故而,如果看到事故发生之后只去解决最近一层的问题、而忽略前面的各种保护层,那么下一次事故依旧可能会发生。对于风险的管理来说,我们能做的无非是两点:

  • 减少每一层疏漏的概率
  • 设计系统的时候尽量减少各层之间的空洞对齐,即各层之间互为冗余。

这个模型广泛应用于坠机事故上,大致就是分为流程制定、记录、团队执行、检查和飞行员主观状态。因为最后一层飞行员的主观因素是最难控制的,所以一般来说我们借助于其他层次来限制人为因素的发挥空间(比如规定双飞行员、强制睡眠、不许饮酒等等)。

坠机的瑞士奶酪模型

新冠事件上也有类似的模型,我就贴个图不细细翻译了。大致就是流行病的防范一定是多层是相互保护的。当最坏的结果出现的时候,八成是多个保护层同时出了问题。

新冠感染的瑞士奶酪模型

我经常也用这个思维方式来分析工作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包括但不限于“为什么会分手”、“为什么会离职”),时常提醒自己最坏的结果一定是可控的。注意,这里是可控的,而不是可以完全避免的。风险为零就不叫风险了。但是一定不要等到最坏的结果发生了才去反省。如果有可能,每一层的问题都值得积极去观察。

那么回到东航MU5735坠机事件。一方面,从概率上来说,样本量足够大的时候,总会有事故发生的。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多少推测出,有多少类似的事件已经被避免了。在一个如此精密的风控系统之下,一件事故还是发生了,那么说明八成是多层次同时出了问题、叠加上以前从来没机会得知或者知道也无法控制的风险漏洞。地震就是另一个极端,因为我们知道的甚少,所以对于风险的控制甚弱,不得不躺平了。

在事故报告还没有公布的时候,一味地去猜测其中某一层的因素是没有意义的。航空业发展了这么多年,“以前从来没机会得知或无法控制的风险”越来越少了,因为每一起事故的发生都会帮我们查缺补漏,比如法航447号航班查出来飞机部件设计的致命缺陷,马航17号航班揭露的地对空武器。我在看MU5735的相关新闻时,最好奇的就是,到底有没有什么尚未知晓的因素能导致这么严重的事故?因为在我的理解之中,航空业的风险控制系统几乎覆盖了你能想到的方方面面,执行也是我见过的各种系统里面最最严格的。即便如此,严重的坠机事故还是如多米诺骨牌倒下一般发生了,就可想而知成因是有多么错综复杂的了。

最后,逝者安息。命运真的残忍。

Categories
读书有感

人生中的随机

最近放假有空看书,就把朋友赠(硬)送(塞)给我的一本书看完了。书名是Fooled by Randomness: The Hidden Role of Chance in Life and in the Markets, 好像是写《黑天鹅》那个作者写的。我虽然对华尔街比较无知,但这本书倒也不仅仅是适用于华尔街。感觉很多事情华尔街只是放大到极端了,而道理可能多少都适用。

这本书啰啰嗦嗦二百多页的英文,我前后看了一周大概才看完。文笔不错,这也是为什么我可以耐着性子读下去的缘故。但是道理其实没有多深,基本都是一些关于人类大脑跟随机性不兼容的发现。嗯,很简单,我们的大脑是0-1机制,只能处理确定性的联系,而对于概率就处理地不那么自然了。

书中最简单的例子就是,“赚钱了是因为聪明,赔钱了是因为运气不好”。包括我自己在内,我发现这确实是大部分人的天性——永远对损失有着一种天然的心里避让。比如,我虽然常年不买卖股票,但经常会进账户看一眼还有多少钱。如果知道某天大盘跌了(比如今天),那么我可能就不会打开股票账户的app。如果看到大盘一片涨势,那么我一定会打开app然后看着增长出来的数目发呆。嗯,你说这信息对我有用吗?其实没啥用,因为我既不会买也不会卖,股票就是被我放在那里当存款的。那么我为什么还这么孜孜不倦的查它呢?不知为啥,赚钱的时候人就是开心啊,虽然知道只是一个瞬时价格,虽然知道这与我的投资决策可能没有半毛钱关系——但是我还是会自我安慰,看我眼光多好,看中的都是长期价值。

学经济学有个好处,在上学的时候已经把乱七八糟的各种理论和文献都读了个七七八八,也有不少行为经济学方面的。这本书其实很多东西都是引用的行为经济学的研究成果,想想作者是2001年写的这本书了,当时应该还是蛮先进的发现吧。只不过有趣的是,作者一路过度强调运气的作用,可能华尔街这种地方,确实大家拼到最后就是运气了。比如他说,华尔街是个生存游戏,你可以幸运几年然后赚得盆满钵满,但是一旦爆仓,就彻底被驱逐出这个游戏了。这在其他行业倒是没那么极端,毕竟很多东西还是实打实的在那里的。

当然,如果你看人生,确实很多事情都是运气积累的。健康地出生已是不易,然后顺利地长大、上学读书,考试,然后职业选择,种种。我每过一段时间会有一次imposter syndrome发作。很多人不理解,觉得我既然选择的是做自己拿捏得住的东西,为什么还会有此表现?我的原因根本上是相同的,就是觉得这一路走来很多节点都是运气的成分,万一做错了选择可能就是南辕北辙——当然也有可能更好就是了。现在的日常虽然是拿捏得住,但是对于人生的其他选择呢?谁又可以一辈子平平安安幸幸运运的呢?有点像爬山,爬的时候一路向前不做多想,爬到山顶才有一种颤颤巍巍的后怕。

然而从某种意义上,随机只对群体有意义。对于个体来说,实现的结果只能是0或者1其中一个,我们并没有办法复制一份平行世界出来。在每一个时刻,我们都活在过去发生的一堆0-1的排列组合中,而这些组合又决定了下一步我们有哪些0-1可能会实现。某种意义上,我倒更希望相信这个世界有随机性,却也相信很多东西是收敛的。就算一件事情小概率,尝试的次数多了,不也有可能实现吗?而如果增加尝试的次数呢?只能是持之以恒的去追求。一旦放弃,那么概率就永远归于0了。所以,我们得到和失去都是不那么容易的。

作者还有一些例子多少有点哗众取宠的味道,来迎合某些人们希望相信的心理。比如他说“爬得越高的人往往是能力一般,只是他们运气好”。人们很多时候都宁愿相信这是事实,或许这样会觉得好受一点。或许在某些程度上这是事实,而有些时候则是在下面的人根本无力识别上层的人具有的其他技能。如果连看都看不出来,总以自己的标准来衡量其他人,那么真真的就是井底观天了。

总体而言这本书还是很好玩的。比如作者最后说,他自从放弃闹钟之后,每天醒来的波动带来的随机感让他感到幸福。我其实已经五六年不用闹钟了。最初也是心惊胆战,后面发现你自己的身体其实比你想象的更为强大。这么多年,我没有误过飞机,没有睡死过重要的会议,而每天不必担心在深度睡眠中被闹钟吵醒的幸福感则是无与伦比的。这也是另一则我选择相信我希望相信的东西吧。看吧,人的心理其实是超级复杂和纠结的。

Categories
读书有感

略读「数学之美」

继前段时间匆匆瞄过「浪潮之巅」后,注意到最近作者又出了另一本书,「数学之美」,便寻思着一定要有时间读一下。搜了一下才发现原来早在06-07年,这些就在google黑板报上连载了。唉,当年是有多么的孤陋寡闻,才会浑然不知--说不定那年要是看到了,就会直接投奔CS去了,自此和econ无缘了。哈哈,时间不能倒流,玩笑而已。

google黑板报上的版本不长,昨天从杭州回来的高铁上匆匆便略读完了。从自然语言处理,到输入法,到语音识别,到排名算法,到anti-spam;从隐性马尔科夫模型,到贝叶斯网络,到pagerank,到"简单而有效"的必杀刃...算法的魅力在作者笔下翩然而现,不禁勾起了我心底的贪婪。看到优雅的条件概率公式,恩,世界被数学描述的真的是挺美好的。

不知道为什么,接触了很多CS出身的出色的工程师们,一边惊叹于他们卓越的coding能力和创造、组合工具的能力,另一边却又不知为什么总隐约觉得他们的统计学背景并不是那么的solid-换言之,统计分析的sense远远比不上熟练应用算法的能力。虽说术业有专攻,可是算法这么迷人的东西...好吧,我总是对于美好的事物,不由自主的表现出贪婪和心向往之。

看看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如果确实无聊,可以考虑静下心来学一段时间的算法,很多算法模型都是知道个大概却没有那么确切,心里也难免惶惶不可终日。有的时候确实是眼高手低了,好多东西都没有深深地挖掘过。浅尝辄止不是一件好事恩,还是自己推导出来的东西更能铭记于心。

话说,明天的R会议,我会发挥娱乐大众的功用,讲一些统计分析好玩的应用。基本是上次给松鼠会讲的「别让数字吓到你」的升级版,加入了一些稍稍高级的分析方法,然后案例也有增有减。为了吸引观众,我只能无情的拿cos开刀,有一些关于cos的内幕会被无情的曝光,还有依照惯例现场观众会被调戏--嘻嘻,不调戏你们一番你们怎么能记得住呢?这才不枉我又花钱又花时间跑到北京来一趟嘛。希望明天我的状态会比较好吧,喵~

Categories
读书有感

浮躁的时候,开始读书吧!

前几天一直处于比较烦躁的状态,看文献看到头大,发现需要看的呈指数级增长,最后觉得还是暂时收手,沉淀一下看的这些东西再说。

今天终于想起来趁着图书馆还开门,去借一些书。也终于把放在图书馆虚拟书架(话说这东西真是好用)里面的书都借出来了。

今天借的书目是:

  • 《机会的数学》作者: 陈希孺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该书是院士科普书系第一辑(文末附有更多的介绍)中的一本,非常薄的册子,不过非常值得一看,不论是学概率统计之前作为直觉建立,还是之后作为理解的桥梁,都是很有价值的。我翻得很快,不到一个小时就看完了,感觉细细的品下来对概率论和数理统计一些模糊的概念更加明晰,对于统计,我感觉自己是越来越谨慎和信赖了。
    陈院士是我国著名的数理统计专家,在该书的序言中,他写道:

我们在生活中不时地要与偶然性打交道……本书的目的就是对此作一个通俗而不失科学性的讨论,主要着重于它在收集和分析数据上的应用。收集和分析数据是用实证方法研究自然和社会的基本方法,也是我们用科学的态度观察和对待世间万事万物的手段,可以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因此,写这本小书的目的,不是单纯从“工具理性”的层面着眼,而是更着重于基本知识的介绍和统计观点的培养。可以认为,对偶然性的认识,是一个现代人知识结构中应具备的成分,是一个人的人文素质的一部分。正如英国学者威尔斯所说:“统计的思维方法,就像读和写的能力一样,将来有一天会成为效率公民的必备能力”。

  • 《高等数理统计学》 作者: 陈希孺 出版社: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这本书是作为数理统计进一步学习的材料,不过很受挫,还是没看懂。前段时间看《测度论与概率论基础》(北大程士宏版)就没看懂,现在还是很晕。看来的确缺少一些实变和泛函的知识。
    最难得的是本书还有很深的学习数学方法上的建议,正如陈院士序言中所述,数学的学习是不能急功近利的:

本书是定位是“基于测度论的数理统计学基础教科书”。内容除预备知识外,其主体是关于几种基本统计推断形式(点及区间估计,假设检验)的大小样本理论和方法,另有一章讲述线性模型的初步理论。
书中习题及提示占了近半的篇幅,从写作时间言,则占了四分之三以上。总计得题五百,若计小题,则不止千数。其中除少量选摘自有关著作外,大半属作者自创。 有时一题之设,累日始成,可以说倾注了不少心力。这样做完全是因为,多做习题,尤其是多做难题,对掌握并熟练数理统计学基本的论证方法和技巧上,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如果通过一个基础课学习,只是记住了若干概念,背了几个定理,而未能在这方面所长进,那就真是“入宝山而空返了”。技巧的熟练固非一日之 功,但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必须在开始学基础课时就设定了一个高目标。日后进入研究工作,克服难点的能力如何,相当一部分就取决于在这上面修为的深浅了。 同时,经验表明,在打基础的阶段因忽习题而导致素质上的缺陷,在日后不易弥补,或事倍功半。

此外,最近还在看那本经典的贝克尔的《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其实早在去年冬天孙曰瑶老师上课的时候就推荐这本经典的书了,但是当时一直没有细细看。五一去北京的时候在一家书店里面看到了,半价入手。薄薄的小书,但是确实是感受到不同的思维。贝克尔或许是“经济学帝国主义”的极力推动者,但是看看他的书,虽然已经有近20年的历史了,还是有非常值得一看的地方。今天只是略读了他对种族歧视、民主政治等等的分析,就感觉获益匪浅。教科书可能多多少少也涉及了这些分析,但是还是不如读原著能体会到的原汁原味的感觉。

读了一天书,和前几日看文献的感觉完全不同,广博了许多,一下子思维开阔的感觉。

话说,还把另一本科普书翻了出来,是高三的时候买的。《漫话数学》——张景中院士、任宏硕教授献给中学生的礼物(最新版),是属于“中国科普名家名作”系列的。这本书真的是非常好,当时高考前读了读觉得获益匪浅,现在又把后面关于连续性、微积分等等的知识读了读,依旧感觉如获至宝。好书真的是历久弥新,在我的书柜里面静静的躺了这么长时间,还是很有价值的。

有的时候听到一些同学感觉“现在都大学了,读科普书多丢人啊”,我觉得非常没有必要。知识是一方面,直觉和思维的培养则更多需要借助科普书来实现。所以有时间,还是多多的放松一下,看一些通俗的东西,对自己的成长和理解颇有好处。

附:院士科普书系系列所有书目

第一辑:

《院士科普书系》第一辑有:《对称与不对称》;《来自微观世界的新概念——单分子科学与技术》;《第三种科学方法——计算机时代的科学计算》;《计算机怎 样解几何题——谈谈自动推理》;《机会的数学》;《信息世界漫谈》;《从绿叶到激光光盘——颜色与化学》;《人类认识世界的帮手——虚拟现实》;《海陆空 天显神威——惯性技术纵横谈》;《21世纪的绿色交通工具》;《坐飞机去——现代民用运输航空》;《悄悄进行的破坏——金属腐蚀》;《千秋功罪话水坝》; 《九曲黄河万里沙——黄河与黄土高原》;《沉没的宝藏——盐湖资源》;《今日水世界》;《节水农业》;《动物的运动》;《菌物世界漫游》;《地球上最重要 的化学反应——光合作用》;《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从生态控制系统工程谈起》;《梳理人、事、物的纠纷——问题分析方法》;《消除血肉之灾——创伤防 治》;《征服癌王》。

第二辑:

《人类认识世界的五个里程碑》:本书从五门基础学科(理、化、天、地、生)中,各选一种具有革命意义的学说(原子论、周期律、大爆炸宇宙论、板块结构说、进化论),进行历史的回溯和未来的展望。读者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可以获得更多的思考和启迪。
《人造小太阳——受控惯性约束聚变》:面对将要来临的能源危机,人类必须开拓新能源。本书将带您去了解人造小太阳的世界,了解将造福于人类的核物理、核技术的研究成果。
本丛书还包括:《中子——打开原子能时代的金钥匙》、《加速器与科技创新》、《我们生活在磁的世界里——物质的磁性和应用》、《稀土元素——您身边的大家 族》、《奇异的光——激光》、《人类的灾难——核武器与核爆炸》、《变幻流动的科学——多相流体力学》、《模糊性——精确性的另一半》、《神奇的表面工 程》、《空天技术与材料科学》、《泥土中的铝——科技腾飞的使者》、《能源世界之窗》、《石油树结奇异味》、《神奇的地热》、《海底矿产》、《21世纪的 铁铝》、《数字地球与测绘》、《信息化社会的基石——计算机》、《教电脑识字——浅谈汉字识别》、《天堂的种子——热带作物》、《面对大自然的报复——防 灾与减灾》、《岩溶——奇峰异洞的世界》、《妇女保健》。

第三辑:

《光子学技术——信息化时代的支撑技术》: 本书共分10章,以光子学技术的应用为主线条,同时以相当的篇幅对光子学的发展史、光子学器件及其物理基础加以深入浅出的介绍,使读者通览全书后,对光子学技术的物理基础、科技内涵与应用发展有系统准确的了解。
《月球——人类走向深空的前哨战》: 本书内容有:月亮素描、艰难的探月历程、重返月球、建立地球村、迎接挑战等。
本套丛书还包括:《石油——人类文明社会的血液》、《工程抗震的新发展》、《核能——无穷的能源》、《材料世界的天之骄子》、《营造绚丽多彩的光世界——发光学趣谈》、《农药化学》、《贵金属——周期表中一族璀璨的元素》、《先进制造技术》、《离子的喷泉——电子回旋共振离子源》、《大地中的宝藏——实说中国的矿产资源》、《返加式卫星》、《脑的奥秘》、《黄河——我们的母亲河》、《纺织新境界——纺织新原料与纺织品应用领域新发展》、《金矿——人类最早认识和利用的矿产》。

第四辑:

本丛书共分为十四册,包括《聚变能及其未来》、《微分方程与三角测量》、《话说基因》、《现代科技与战争》、《中老年人的自我保健》、《说话的科学技术》等,供读者阅读参考。

Categories
事儿关经济

再谈数学

虽然今天是有很重的任务要写完一个summary明天好去跟导师汇报的,但是看到一位朋友在落园的留言和推荐的网址(现在感觉落园能带给我的真的是越来越多了,深深体会到姜太公当年的幸福),随即看看了他所推荐的文章,受益良多,而且正是我所需要的。

到现在,最最欣慰的就是暑假选择了留在学校好好的补习数学,而不是白白浪费时间去闲逛。同样的,越来越感谢让我逐渐意识到数学在经济学中的工具枢纽地位的诸位老师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所以,大四一年,我有非常大的必要去好好的补习数学这个工具。

看了看那些很长的文章,总结开来,自己需要弥补的:

  • 数学分析:那点微积分的只是需要很大程度上的弥补
  • 实分析:国内的实变+泛函,坚定了我下学期不自量力的去听数学院的泛函分析的信念
  • 测度论:实变函数的一大部分,打算大四下去听,实在不行就申请延期毕业吧,总之要学完这门课。
  • 傅立叶分析:这个……呃……
  • 复变函数:下学期要去学,呵呵。
  • 常微分方程:下学期去学……
  • 点集拓扑:大四下……
  • 高等数学:还是好好的把北大那本经典教材翻烂吧……
  • 近世代数:呃,这个东西,稍稍考虑一下还可以……
  • 基于测度论的概率论:唉,还是自学吧,买了本北大的书却看不懂……深感自己的无知。
  • 随机过程:呃……先看看数学院开不开吧……
  • 基于测度论的数理统计:天……我那数理统计还是考试前强迫自己看出来的,这东西……唉……
  • 渐进统计:这是什么东东?

看完此文的唯一感觉就是:我真的学过数学么?狂汗之,惭愧!真是浪费了太多时间在太多无谓的事情上面,接下来的一年我还有一些时间去弥补这些不足,这是唯一可以偷偷欣慰的事情。只但愿,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关于此文的PDF完全版,请移步:http://sites.google.com/site/loyhome/math (或context重排版:http://sites.google.com/site/views63/context-test)下载。

话说,刚才上Cambridge的网站的时候赫然发现,1209-2009,800年啊!我的神啊,真是“百百年老校”咯!先祝他生日快乐!嘿嘿。刚刚又给他送了1000多大洋,IELTS~一路顺风!

再论,最近总有人来讨教Latex……如果有可能,下学期好好抽空讲讲Latex算了……反正也不是第一次给那群孩子们上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