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读书有感

捉襟见肘补数学

前几天跟家父闲扯,说到我这辈子为数不多后悔的事情,就是本科选专业没选数学。我的性子基本上是不会多想过去已经发生的不可改变的事情的,所以人生中还真没多少后悔的事。这件事情是例外,是因为从毕业以来一直在为其还债,不得不怨念一下。当然,确实很难讲如果我当时学了数学,现在会不会过得更好。可能也不会。

假设过去未曾发生的事情没什么意义,不如讲讲为什么让我这么怨念。前几天在查一个模型,想知道一些大样本特性那边的结论,于是开始翻看相关的论文。结果论文读着读着就读不下去了,因为根本看不懂其中的引理。不仅仅是证明看不懂,而是根本不知道为什么要用到这些引理,这就很尴尬了是不?回头查了查,这些基础知识都是渐进理论那边的,属于概率论吧,确实没有学过,不知道就是不知道。

这种捉襟见肘的感觉实在是太熟悉了。去年看另外一个方向的论文,发现根本没学过concentration相关理论(这个名词不翻译了),然后现学现卖,抓紧去补那块儿的知识。然后看到Lipschitz 连续性,完全不记得实分析怎么讲的了,又得回头复习。为什么不记得呢,还是因为当年没理解,没有把数学融会贯通成自己的思维,自然考完试就忘了。不过至少因为学过,所以复习总是比重新学习容易一些,而且这次看到应用了也能加深对其本身的理解。数学虽说是个工具,但是如果不记得工具怎么来的可以怎么用,那要么就只能望洋兴叹,要么就闭着眼瞎用。鉴于后者着实不是我的风格,大部分时间我都只能止步之后扼腕叹息。

说到底,之所以数学让我这么痛苦,还是很多东西学的时候没有成体系,用到什么补什么。像微积分啊线性代数啊这种还好,宏微观计量各来一遍,到后面怎么也不会忘了。但是其他的不常用的就惨了, 只能两眼一抹黑,实在不行就死记硬背吧。我挺佩服那些随时可以从一个阶段捡起数学直接用的人,他们不需要知道下面的基础是怎么架构的,只需要往上盖就行。我受不了这样,对我来说数学一定是一以贯之的,若是我不曾理解基础那我就永远没法继续往下走。当然我可能不会一直记得每一个细节是怎么样子,但大体的脉络永远是清晰的。

可能事情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糟,我的数学知识也不是哪里都是窟窿永远填不完。但这种不知道我还有多少窟窿没填的状态,让我大部分时间都没有底气,特别惧怕又发现一个窟窿那种沮丧感。毕竟一直处于一种“追赶”的感觉会让人自信全无。若是曾经在本科阶段按部就班地训练过,或许就不会像现在这样不安了。比如看经济学我就不会不安,因为我知道自己的基础很牢,一切新生事物都是基于以往一些问题的拓展,这给了我很足的底气来辩证地学习新知识(以及看到胡说八道的理论知道他们是在胡说八道)。正是因为有这两者完全不一样的状态的对比,我才无法控制自己的怨念。

======

题外话,本科专业没选数学完全是当时的无知。按说我一个高中生无知就罢了,我得到的各种指导信息居然都是,“大学数学和高中数学不是一回事儿,高中数学再好大学数学都有可能让你失去兴趣。”之类。居然没有一个人告诉我数学本身对于其他基础科学是有多么重要。感觉数学教育出了很大问题,让前面学过数学的人并没有体会到数学的基础性和重要性,自然也就无法告知后来者。当然,从家父的角度,他觉得稳妥最重要,数学一看就是一个找不到工作的专业。我不否认,从现在来看确实很多数学专业学着学着就走进死胡同了。但更重要的是,我的性格决定我并不会安于现状,而除了数学之外,怕是少有一直能给我足够的智力挑战的东西了。那种从抽象层面理解事物的满足感,那种一脉相承融会贯通的舒畅感,至今不曾从别的事物上体验过。性格决定命运,所以虽然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本科学数学或许并不是一件好事,但对于我来说,却导致了十几年来的最大缺憾。

Categories
经济、IT观察与思考

古典的因果到允许不确定性的因果关系

虽然知道自己写不好这个题目,但是还是想多少记录一下最近的一些思考。放在这里贻笑大方也无所谓,反正是自家的园子,来者只能客随主便。

这么多年其实做的东西一直没能跳出因果推断的这个小圈子。虽然知道自己的短板在哪里,也知道再不好好去突破那么天花板就挡在那里了。可能开始只是一个非常实用主义者的角度,不是特别关心哲学层面的限制。到后面做的越多,知道的越多,对这个领域的敬畏也就越深。到现在,虽然每天因为工作的原因,还是会跟不熟悉这个领域的人一遍遍灌输因果推断的基本想法和重要性,但是自己其实知道我可以脱口而出的那些套路背后有多少隐藏的假设。稍稍去深思一下那些假设,有的时候也知道很多东西其实并不是站得那么牢靠。

我其实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都怀着对统计意义上因果推断最底层的怀疑:这真的是科学一直在追求的因果关系吗?从开始学习计量经济学的时候,这一层挥之不去的“不相信”就一直顽固地存在着。当然,一开始的时候是因为知道的太少,只是本能地去抗拒一个不能融入我直觉的思维方式。一晃过了十几年,我终于有勇气再去翻看当年写下的无知者无畏的文字,还是挺有意思的。当年没有得到太多的现实应用的锤炼,居然可以在一定抽象的层面来思考这个问题,还是一番挺有意思的大脑锻炼。现在经手了这么多现实的案例,回过头去再看,当年的感悟虽然有灵性,却没有根基。

前段时间给统计之都写了一篇概述因果推断业界应用的科普文,题目起的很大,写起来也让我诚惶诚恐。其实也有跟编辑们讨论过题目是不是太猖狂了,后面大家觉得还好,就这么留下了。不知道有多少人注意到,其实我在里面非常小心地写了一个“限定句”,“这里的 ‘因果’限定为统计意义上的因果效应”。这一句一定要在一开始就写,因为我只能在做出这个限定之后,才能流畅地在一个给定的框架之内写下去。读者们不一定能感觉到作者心里的微妙情绪,但我没法自己欺骗自己。最后一段,我试图跳出这个限定,提到了“个体处理效应”,然后心里仿佛又有一口大钟撞来撞去,不敢再胡扯下去,旋即收笔。一篇不过几千字的文章让我如此胆战心惊,可见背后的思考是让我如何地坐立不安。

那么到底是什么让我如此的忐忑呢?其实就是“因果”这两个字的定义。说到因果,最符合我直觉的就是古典物理或者化学意义上的因与果,比如牛顿力学,比如氢气在氧气中燃烧变成水。这些都是可以用优雅的数学公式直接而具体地刻画的,好似真理一般,让人没法质疑。更让人笃定的则是,这些都是可以被实验验证的。虽然后面知道,古典力学只是在一个局限的环境中才会被遵循的物理定律,化学元素之间的反应也是限定在某些条件之中的,但这仿佛并不影响我对于这种非常机械式的因果的信仰。但问题在哪里呢?数学公式的局限在于,它需要一套假设和公理体系。当这些假设不成立的时候,这个看似精密环环相扣的因果体系就会土崩瓦解。数学家不会去验证假设能不能成立,他们可以得到一个理想条件下的真理,而应用者却不得不面对假设可能不成立的境况。然而我有限的物理或者化学训练并不足以告诉我,当这些假设不成立的时候,我们又如何去构造和验证一套新的理论体系呢?

从确定性到不确定性,其实是我在本科四年学习里面获益最深的一个思考范围的突破。概率论其实是一个非常强的对于思维方式的影响。这种思维方式的影响不在于记住了多少参数分布,而是在于它潜移默化地引入了一个新的假设:因果关系可以不再是一对一的、确定的,而可以是不确定的。这个时候,我们便可以借用概率分布来描述这种不确定性。这一点我其实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都没有领悟到,虽然我可以熟练地推导各种利用概率来描述的公式。我其实特别喜欢问自己和问别人一个问题,什么是方差?很多人脱口而出,离中心点的距离(平方和)。然而细细想下去,比如我不断地去抛一枚均匀的硬币,每次的结果要么是正要么是负,那中心点的那个永远无法实现的1/2到底是什么?方差又是在描述什么?(想到这里,觉得哈利波特里面那个“九又四分之三站台”更加神奇了。)(另,后面看到一些脑科学的研究,说不确定性其实是对于人们认知的一个极大挑战,因为我们的神经系统从物理层面其实是不那么兼容不确定性的。人类做决策的时候其实是很难吸收不确定性的。)

从确定性到不确定性,其实也是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对于因果关系的理解。在确定性的框架之内,因果关系是不需要统计的(因为没有不确定性,我们不需要借助概率的语言来描述这件事情)。当我们放松了确定性这个假设,引入概率之后,因果便不得不被重新定义。我不知道自己花了多久想明白这一点,可能至少五六年的功夫吧(所以我硕士毕业的时候脑子里面对这一点还是一头雾水,虽然我已经天天在积极地讨论计量经济学上的“识别”(identification)这个问题了),而且每次都是一点点局部的进展,经过了很久的磨砺才愈见清晰。很长的一段时间,我是完全把这两种对于因果的定义隔绝在两个平行世界的,绝对不允许两者同时出现在我的思维框架之内。

好了,我现在仿佛终于打通任督二脉,就可以闭关修炼然后期待境界突破了吗?其实并没有。我这几年读了很多相关书籍,统计学的可能多一点,毕竟先要确保自己理解数学工具是怎么来严格地描述这个问题的。应用方面的也不少,主要是想挑战自己把现实和理论连接起来的能力,也便于理解那些抽象出来的框架和假设。然而最让我痛苦的瓶颈则是哲学层面的思考。我试图去读科学哲学,一遍遍,却仿佛还没有找到那个灵感突发的契机(eureka moment)。我试图跟别人聊,去倾听大家的理解,然而这仿佛是一个迷雾森林,大家都在一个特定的范围之内默默地停下了。有人或许试图找到在迷雾中前进的线索,却也是半途折返。我是一个很好的观察者和倾听者,却不是一个合格的冒险家,我根本不知道从哪里开始探寻。

最形象的联想就是在《荒野之息》里面走迷雾森林

有人说,经济学是社会科学之中的物理学。我觉得从面临因果推断这个迷雾森林的角度,经济学和物理学或许面对的是一致的挑战。物理学有些许进展,而经济学在蓬勃发展了半个世纪之后,却陷入了更大的迷茫(我觉得19年诺奖经济学其实某种程度上映射了大家对于这个问题的无能为力)。当应用学科止步不前的时候,大家在等待的或许是哲学和理论上的突破了。当然,我觉得其实我自己都没有窥得现在境况的全貌,只是隐约觉得,我离那个看不见的玻璃墙越来越近了。

(这篇真是的随便写写,大家尽情吐槽,也欢迎砸更多的信息和思考。)

Categories
读书有感

重读《凯恩斯传》

说来也有趣,这本书陪着我居然漂洋过海了好几番。我虽然对宏观属于一知半解的状态,但是对于凯恩斯这么一个传奇人物还是始终保有着足够的好奇心的。

IMG_1912

顺手翻了一下落园以前的日志。好怀念那种读遍各种书籍的日子。那时一点点不成体系的思维,还有那种对哲学朦朦胧胧的感慨,现在都更顺利的串联起来了呢。

已经记不清六七年前第一次读这本书是具体怎样的体会和感悟了,现在重新翻开却也颇为有趣。想看凯恩斯的同性到异性恋的转变,想看凯恩斯从对于哲学和概率的着迷到参与政治事务投身宏观政策,想看凯恩斯和熊彼特的“既生瑜、何生亮”。

那就先从哲学和概率论看起吧。

IMG_1893

这一段还是蛮好玩的。说的是老生常谈的相关性和因果关系。当年还是一个有点“群魔乱舞”的年代,大家对于统计的概念还有些模糊。从哲学的角度,对于演绎法和归纳法的适用范围和可信度还有一些争论不休。凯恩斯这里说到了计量经济学最重要的一个观点——ceteris paribus(其他条件不变),而他自己也说起来“部分均衡在实际上很难成立”,也就是就算我们的模型甚好、发现的是局部的因果关系,这样的因果关系有多少可推广性(external validity)还是需要打个问号。而有趣的是,在这个时代概率和统计还没有分的很开,大家还在从哲学的层面讨论概率存在的根基。

然后又看到一段他和拉姆齐的八卦。拉姆齐是个英年早逝的天才,想想他二十出头刚入剑桥就赶上和凯恩斯的《论概率》争论,主观概率和客观概率的争论,归纳法和演绎法的争论。

IMG_1915

从拉姆齐的角度,归纳法是一种“思想习惯”,评价思想习惯的唯一方法就是看这种习惯是否“行得通”...不管归纳法在认识论中的地位如何, 它是一种有用的思想习惯。

这里倒是蛮契合我对于各种定量模型的评判标准...有用。很多为了追求计量上的那一点点依概率收敛、而不管估计量本身的效率如何,在我看来有点舍本逐末。今天边看边在一旁记笔记感慨,有的时候我们为了检测那么一点点弱弱的信号,投入这么大的样本量,测出来的东西不知道到底有多准。这就好像用一个超长焦的天文望远镜,追踪一颗银河系的小行星,稍不留意这行星的轨迹就没了...若不借助赤道仪等等辅助设备,真的是各种手抖。

凯恩斯和莉迪亚的八卦就不说了,对于凯恩斯来说,莉迪亚就是一枚坠入凡间的精灵吧。

Categories
我的生活状态

美好时光

刚刚看完了新上映的《Midnight in Paris》,很好看,很有趣!上次去巴黎的时候适逢冬天,冷得很,所以我对巴黎的印象没有那么美好(相比于罗马)。看过这个电影以后,却觉得巴黎真的是一座浪漫的城市,好浪漫!好想在夏天再去一次巴黎,去看看那里的人、事、物……

这两天难得有充裕的时间和心情读书,匆匆中读完了《女士品茶》和《万历十五年》。读前者是因为偶然间翻来了,其实很久以前就想读的,但是一直没找到完整的时间静下心来看。这次终于打开了,而且一发不可收拾,半天没干别的就读它了。《万历十五年》是最近需要为经济史写一篇论文,于是就想回顾一下明清史。现在真是觉得当年不好好的学习历史是件蛮遗憾的事儿,不过这很大程度上要归咎于我所经历的历史教育的失败而不是我自己的失败。我的好多历史知识其实是从游戏中学来的,说来还真有趣!

然后今天终于记得去图书馆里把凯恩斯当年关于概率论的著作搬回来了。有意思的是,今天和一个同学聊起凯恩斯,他居然也不知道凯恩斯除了是一个经济学家之外,还对概率论有所造诣。貌似他是在英国读的本科啊,呃,看来凯恩斯对于经济学的贡献真的是远远大于其他贡献了,所以有点验证了“月明星稀”的说法,毕竟月亮太耀眼了!

嗯,没想到还有机会在这里静下心来好好的读一些其他学科的书,貌似前一段之间读的全是纯经济学论文或者著作,哎!知识还是应该全面学习的嘛!这次借着写经济史论文的机会,可以好好的回顾一下近代史,嗯,真不错。话说,我从来没想过自己有朝一日会写和工业革命及“大分歧”(big divergence)有关的东西,这个题目着实是太大了,总是觉得拿捏不好。不过试一试也无妨,有一点想法哪怕幼稚,说说又如何。搜了搜文献,不知道为什么经济史研究涉及中国古代或者近代的少的很,希望不是我搜索的方法有误。诚然,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是一个很好的研究题材,不过谁也不会否认中国古代文明也是很有意思的啊,更何况中国保有那么好的文献记载(哈哈,是不是要多谢我们的四大发明呢?)。嗯,做一点是一点吧,看看有什么有意思的东西么~

真的不知不觉的,发现自己的思维还是有些西化了,或者说更开放了?欧洲真是一个迷人的地方,尤其是论及历史文化。嗯,最后罗嗦一句,巴塞罗纳的午夜,也是很美好的!套用Midnight in Paris里面的场景,就算我们碰不到毕加索或达利,能碰到高迪也是不错的嘛!哈哈,纯属午夜瞎想,见谅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