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经济、IT观察与思考

一些审视

大概有一个多月,一直在酝酿这么一篇文章。有很多的东西想说,却每每到口边欲言又止。总归沉淀的久了,该说还是要说说吧。

1. 关于大数据

我是莫名其妙的就被拽入这个领域的。虽然我也经常在一些不得不包装的场合不停的用到“大数据”这个词,但说到底我还是觉得它是硬生生的被炒作出来的。从2011年到现在,有幸在国内国外开了无数的跟“大数据”有关会议,有小有大,有偏学界有偏业界,可是越开越麻木。以至于到最后,我关心的问题就成为了几个:

  • 有什么新的数据被搜集了吗?(比如江南春去扫小区垃圾桶..);
  • 有什么新的领域被攻陷了吗?(比如某些传统行业,如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餐饮业、个人金融);
  • 有什么新的数据产品出炉了吗?(比如基于数据魔方的新的应用)。

曾经有人戏谑般的问我,“你一个做分析的关心这些high level的东西干啥?”,我的回答很直白,“为了保证不让自己失业”。当然这话有五分打发之意,归根到底的原因可能是,我在寻找灵感,在试图最大化分析的价值,在别人的失败中学习经验(输家往往比赢家更有意思)。换言之,我没打算一直做分析。自从在eBay深度接触了某些做事极端细致的同事之后,我觉得这个领域做到极致也怕就是如斯了。拼不过。

有些问题越来越不关心,因为从分工的角度来看绝非我的比较优势。比如,XX架构改善了数据库存储、查询;XX模型经过某些改进获得了几个点的提升;XX产品可以支撑更大量的数据和更好的实时并发性(这些东西对我来说,有就用,没有也不强求);XX平台实现了XX算法(没有成熟的接口我是不会去碰的)。可能对于数据分析模型的理解(此处单指统计或者机器学习模型),我已经过了那个狂热的沉浸于美好的证明或算法无法自拔的阶段。从一个更高的角度来看,基础设施尚未建设完成(更广泛的数据源搜集、聚合,以及强有力的分析平台建立),谈那么多奇技淫巧有什么用?每每看到BI这个词,就想吐酸水...平心而论,eBay的基础设施建的还是比较好的,一个数据仓库就有几百人的技术团队在维持。

总结一句话:路漫漫其修远兮,做的好的就那么一两家。单单靠分析赚钱没那么容易,先把人才的缺口补上吧。

2. 关于分工和角色

说分工之前,先说说现在的工作。在eBay,听起来很曼妙的两个音节,却很不幸的在它的海外研发中心。若我是个工程师研发产品也就罢了,可惜还在分析这种需要跟业务部门频繁交流的岗位。当然做什么事情都有好和不好的一面,没有绝对的。只是当你还可以选择的时候,当你处在一个不同的职业发展阶段的时候,会有不同的诉求。

回头看,如果我知道现在的工作是这样的模式,我还会在一开始如此选择吗?会的,我很无奈,但没有更好的选择(当时下决心一定要去一个英文环境)。“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那个时候位置太低、浮云太多,很多事情看不清楚。我觉得我很幸运,毕业之后的两份工作都没有让我后悔过。

eBay对我的最大改变就是,让我重新拾回了很多技术细节。比如,对于分布式的理解越来越深,parallel SQL 越写越熟,R的某些包越用越顺手,Shell和SAS被重新拾起,诸如此类吧。这也是我当时离开咨询的目的——做pre-sale support、跟客户天天腻在一起,没有脚踏实地的感觉,每天脑袋瓜子里想的都是“客户到底是怎么想的”,每天都在做各种各样的利益分析。时间久了,觉得每天都在跟演戏一般。

可是在分工链上,技术绝非我最擅长的。开什么玩笑,一个直到研究生都没怎么受过正规编程训练的人,怎么可能拼得过那些国内顶尖学校CS或者EE出身的、一直专注于此的精英们?就算勉强加上模型这块儿,就算凭着还算可以的数学基础我事后补修了很多门机器学习和统计学的课,我也不觉得我能胜得过那些一早儿统计和计算机兼修的有志之士们。太多东西不是纯粹智商和努力可以弥补的,时间是不可逾越的鸿沟。当然如果下定决心一直做下去,也未必没有成就——可是要我抛弃心头挚爱的经济学,做与之完全无关的事情,我做不到。

有个很好玩的词儿叫做“street sense”,我也不知道怎么翻译为佳。有点类似于soft skill的感觉。在我的同事中也有少数这方面很强的人,能明显看到他们的成就卓然不同。对我来讲,这样的感觉或许更佳吧。

3. 关于积累

工作久了,很多人就会跟你说“工作经验比学历更重要”。我的感觉是,看哪个是短板吧?两个还是均衡发展比较好。要不在labor economics之中,也就不必把experience和years of study都作为回归变量了。

工作经验是个很神奇的东西。一方面他会加快你做特定事情的效率(指数式),一方面他也会束缚你的思维。周围看到了许多从技术转到管理岗一开始很不适应的案例。思维方式完全不同嘛。

我个人喜欢把工作经验分为两部分:广泛适用的经验和内部适用的经验。在一个企业一个部门,其实积累的更多更快的是更适用于本部门的一些经验,这两种经验发展不均衡在那些一毕业立刻进入一个企业、一直没有离开过的人身上尤甚。实话讲,如果想在一个大企业里面很快的发展,内部经验尤为重要。Fit the culture。而广泛适用的经验其实对于适应更多的环境、岗位更重要。把赌注都压在一个篮子里面是不明智的...

4. 关于野心

我一直觉得我是一个不安分且具有野心的人。不过时间会把人的奋斗精神消磨,尤其是在一个很容易就活的比较舒服的环境中。

可是当太多事情不能控制,一切浮华便如过眼烟云,与己无关。

Categories
事儿关经济 经济、IT观察与思考

人民币该升值吗?

虽然我是比较讨厌被问及这类的“宏观问题”的,因为说了也只是哗众取宠,既不能改变什么也无法投机到什么,不过也不能一点都不关心。我的观点很简单:该,而且一定会升值。答案简单只是为了立场鲜明,当然其中考虑颇多,只是最后归结于此而已。

大家所担心的人民币升值的恶果无外乎是“出口下降”“经济增长减缓”。确实,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力军(远超过投资和消费),出口确实攸关中国经济命脉。可是,我认为目前的出口方式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不负责任”的经济增长方式。珠三角的生产模式让人震撼,我始终想不明白中国人怎么能把一张光盘成本降低至几分钱,一双鞋也就几美元。然而论及“绿色GDP”(虽然该概念尚有争议),估计没几个地方政府敢出来晒晒账本。这种对于环境和普通劳动者的剥削,我认为是一种极其不负责任的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增长≠经济发展,而无论怎么说,我们做一切事情追求的目标都只是“活得更幸福”而已。可是当前的经济增长大多数的果实被少数人和政府占有了,并非分享在创造它们价值的普通劳动者身上。姑且不论利益分配,我想说的是我们必然面临出口结构调整。波特有著名的“菱形理论”,从这个观点看来广大发展中国家都是在被发达国家剥削着。换言之,美国人民的低生活成本是建立在剥削全球人民的辛勤劳动成果之上的。看看他们卖给我们什么,IPOD, 法拉利……这些东西都是他们脑力劳动的高附加值产品和垄断地位所赚取的超出市场平均利润水平的超额利润。我不想说“脑力劳动换体力劳动”的问题,只想说,难道我们不能出口一些高附加值的产品吗?“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后者才是奔向美好未来的康庄大道。

从国际贸易的角度,我坚信“比较优势论”。中国的比较优势是十几亿的人口,这是一个巨大的劳动力市场。然而面对现在接近或已经处于“刘易斯二元转折点”的情形,中国劳动力的潜力已经几乎挖掘殆尽。农民工工资上涨我认为是极其正常的、且是对他们以往遭受的不公平的剥削的一种弥补而已。中国有一些企业我是欣赏的,他们有创造力、有实干精神,这才是真正的贸易优势。仅仅靠着“汇率低估”所带来的利润,这种贸易模式必然是畸形的而且难以长久的。

再说说金融和金融衍生品。这两个词儿太过于复杂,以至于很多时候我都不愿意提及。简单的说,“金融”本来是促进经济流通的血液,就像人体的血液负责运输氧气一样。但是在现在的情况下,是发达国家“制定规则”,发展中国家只能四处碰壁到处吃亏而已。看着那么多人拼死拼活的进四大、投行,当然我不反对这是一种对于自身价值的实现过程(我其实可以理解华尔街的高薪制度),但是这么一种追求个人薪酬的“个体理智”是不是某种程度上造就了“囚徒困境”的“集体非理智”?毕竟制定游戏规则的人,看问题的层次永远高出一筹。

其实平心而论,我不是一个有着很强的国家观念的人。虽然看奥运会的时候也会为中国的国旗升起油然自豪,但是看待问题并不是建立在一种国别立场上的。我认为人民币该升值,只是一种公平的回归。我们低价换回来的外汇,如果不花出去交换成实际的产品,那么永远都没有意义。升值可以使得人民币购买力更强,可以购买更多国外的优质产品和服务,这对于国内的整体福利水平提高应该是有益的——从李斯特的观点来说,对于国内朝阳产业的保护(尤其是关税)也不过是十几年为宜。例如,某种程度上来说,我觉得中国人“花钱买教育”的观点是很高明的。纵然大英帝国及其嫡系从教育产业中收益颇丰,美国各州也开始加紧教育输出以解决政府财政问题,但是长期来看教育水平是一个国家未来的核心竞争力和财富所在。最简单的,看看高等教育的投资回报率就知道了,虽然只是一个平均数,但是还是说明很大问题的。就算不论及国家,我也觉得那些拼死拼活把孩子送出国的父母是有道理的(虽然我不完全赞同)。他们的劳动直接或间接的创造的外汇,应该有权利让下一代来得到应得到服务,尤其是教育服务。而汇率对于享受各种国外产品和服务来说,或许比关税还重要。

人民币难以升值的一大考虑因素就是“上世纪的日本悲剧”——当然如果你认为它是个悲剧。我觉得日本人很聪明,他们的外汇很多都是靠着创新赚来的,并不是简单的拼劳动力和资源(何况他们本身资源就很有限)。当然现在日本的整体压力比较大,经济形势总体也颇为低迷,但是这一切不完全是汇率造成的。他们只是在一场金融游戏中失败了,残存的经济实力还是足以傲视群雄。中国虽然是后来者,但是时过境迁,我们纵然要以史为鉴,却也需敞开门户收回自己应得的利益。

一点点不成文的建议:继续缓慢的升值吧,边走边看是有道理的,只要不被那些金融大鳄们钻了空子,这场游戏我们还是有很大赢面的。当然,下一步经济发展的重点绝对是“调结构”,而且是要忍痛割掉一些鸡肋的。

注:该文仅为本人在有限所学之下的浅薄观点,不做预测、不做建议。诸位看看便罢,如若当真,后果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