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我的生活状态

何言假期

准确的说,我现在是处于复活节假期中,传说中的“春假”……但是,一点点都没有放假的感觉。虽说不用上课了,但是还是有好多事情要做。刚刚忙活了两天搞定了下个月初要做的presentation和referee report——话说这东西,老师挑一篇已然可以在QJE发表的文章让我来写这个report,痛苦的我啊。整个过程我觉得几乎找不出来他们的什么漏洞,受益更多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保持着一种“批判性阅读”的态度,要一点点深究每一个细节。可怜我还摊上了一篇六十多页的文章,一段段的读啊读啊,嗯啊,然后还得调回来看看big picture是啥,最后洋洋洒洒的总结了一番还帮他们画了好多图以用在presentation上。总而言之,我觉得做slides的时候我就是一个salesman,想着怎么帮他们卖的更好一点;写report的时候又成了批评家,要小心翼翼的来探究每一点到底是不是合情合理,不停的在google scholar里面搜相关文献(因为我实在是对相关文献不熟悉啊,经济史……挖坟啊挖坟)。于是乎,一鼓捣就鼓捣了两天,呃。

然后看看todo list上面,还有好多事情要做。继续改paper(话说Frank兄耐心真好唉,都没有催过我。我是各种慵懒啊!),然后说好要重新拾起来的小册子,还有眼瞅着就要开始写毕业论文了。嗯,我还很野心勃勃的打算写一篇完整的论文。完整means“有模型,有数据,有结果”,汗。这个freamwork列出来之后,我的第一反应是“这怎么可能嘛!”,直接先把自己怀疑了一遍。上学期很讽刺的高宏考得特别好(有点好的没天理,对照我以前的破烂高宏基础和周围人之强悍),development却一塌糊涂(本来还蛮自信的,呃……),搞得我都没啥信心做实证的东西了。好久没碰微观了,现在又重新把高微拾起来了——准确的说是应用那块,IO。这学期一方面很爽,只有两门课——高微II和经济史(我彻底对宏观无奈了,RBC啊RBC,算了吧还是),另一方面却又不得不整天琢磨着怎么写论文。话说,听同学说urban economics讲的很有意思,牵扯到spatial econometrics,还得有空去蹭蹭课……呃。

另一方面也有一点好消息,前段时间奄奄一息的薄荷终于又恢复生机了。真不知道是巴塞的阳光太灿烂水分蒸发太多,还是它本来就很吃水。嗯,反正总而言之就是我前段时间太懒了,总忘记浇水,弄得人家半死不活的。现在终于每天记得浇一次水,就又见到从枯枝残液中萌发的绿色了。勃勃的生机让人觉得日子还是蛮有希望的,尤其是对着电脑发呆的时候。看一眼窗外绿色的薄荷,嗯,稍稍振作一些吧。

话说,我好想是把pasta做到了一定水准了,难吃的我自己也不想碰了。每次做的时候总是想做一锅省事儿,结果做完了连自己都不想吃,就放在那里直到坏了然后就有理由倒掉了。我还是吃米饭吧,米饭啊,炒米饭啊,这个死循环看来是难以跳出来了。越来越少做各种fancy的菜了,很久都没有正儿八经做中餐了,懒就一个字啊。

算算在巴塞也呆不了几个月了,七月就要闪人了。不知还有什么记忆,值得在这短短的两个月中创造和留存。或许记得的,只是怎么重新找回忙碌的感觉吧,在大四下半学期悠闲了近半年后。总而言之,我就是个忙碌的命,命中注定的,改不了的。

Categories
事儿关经济

两则关于社会网络的小故事:美第奇家族成长史和现实中的gossip girl

其实这个是毕业论文附录的一部分(我可怜的毕业论文被我拆的七零八散的发布出来了),因为要求翻译一段英文原文,正好当时有意向翻译Jackson 的social and economic network,所以就把第一章引论翻译了一下子。里面是两个很有趣的小故事,让人对社会网络一下子印象颇深。这本书的部分章节可以在普林斯顿出版社网站上下下来试读,其中第一章也可以在Jackson自己的网站上下载。话说,前阵子做[cref %e7%bb%8f%e6%b5%8e%e5%ad%a6%e5%ae%b6%e4%bb%ac%e7%9a%84%e7%a4%be%e4%bc%9a%e7%bd%91%e7%bb%9c%ef%bc%88%e5%ad%a6%e6%9c%af%e5%9c%88%ef%bc%89]的时候不禁感慨,Jackson作为一个深谙社会网络重要性的大牛,自己在社会网络中果然居于不可替代的地位。可见理论与实践多么的和谐一致(说到这里,我不禁联想起谢益辉童鞋在R圈子中的hub地位,如果做一下social network analysis,估计结果也很可观。所以无论身处360行中的哪一行,如果想做状元,都请努力的建设自己的社会网络吧)。

注:下面的翻译忠实于原文,未经一般网络博客写作的气氛渲染。之中稍有学术名词,对其不感冒者直接跳过看结论即可。

一、美第奇家族成长史

这个故事将告诉我们,政治婚姻是怎么将一个原本平凡的家族推向权利的制高点的。

在第一个例子中我们首先来关注社会网络在意大利佛罗伦萨的银行家族美第奇 (Medici)十五世纪兴起的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美第奇家族被称为“文艺复兴教父”。当时美第奇家族在通知弗洛伦斯的少数几个家族中并不占优势,他们拥有的财富相比而言较少,政治地位也较低,但科西莫·德·美第奇一手导演了该家族的权利聚集。科西莫通过平衡美第奇家族在家族联姻、经济交往和政治支持网络中的中心地位,巩固了该家族的政治和经济实力。他对于社会网络中不规则地位的理解帮助他建立并且控制一个政党先驱,与此同时其他家族还在各种事务中挣扎。Padgett and Ansell [516]绘制了十五世纪三十年代佛罗伦萨几个重要家族婚姻网络的图形,为上述观点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图1展示了当时佛罗伦萨几个重要家族之间的联系,每条线代表两个家族尘缘之间的婚姻。

Snap1

图1:佛罗伦萨家族之间的联姻关系

Categories
事儿关经济

写论文 or 写程序?

毕业论文写了几天了,越写越痛苦,时间太紧,很多东西来不及细致的想想只能先加上去,唉。

这次的论文比较的,诡异。我第一次感觉到写一篇经济学论文需要用这么多代码。以前写论文的时候,最多有几个方程需要解一下,或者一些数据扔到计量软件里面几行命令跑一下就OK。所以就算我算法很烂,写程序的水准也很懒,但是还是可以勉强应付的。但是这一次,因为算一个概率和期望算不出来,只好求助taiyun。没想到很快的taiyun就给了我一个程序,用来模拟结果。虽然模拟的不是真实值,但是大致的趋势出来了,很漂亮~

接着,我又突发奇想,来个“蜂窝状”的东西。搜了半天不知道蜂窝图对应的矩阵格式应该怎么写,于是乎就开始求助另一个程序高手——X。此人不愧是学计算机的,一边比着编程大赛,一边三下五除二就把程序写出来了。可是问题是,他用的是C语言,我机子上却没装C的编译器……我琢磨了半天想把它改成R的,结果死活有问题。X很仗义的开始帮我改,先是自己安了个R(嘿嘿,怎么我也成功一次诱惑/强迫别人装上了R),又开始研究R的语法(X语录:我这代码服务真到位...)。最后在我俩都快面临崩溃的时候,他说,要不给我个编译完的C程序,我自己调用吧。我想了想,OK啊,只要输出的是文本文件,我在R里面读入就可以了嘛。于是乎,他很快的给了我一个很好用的程序,然后我就开始舒舒服服的输出txt,最后开始舒舒服服在R里面舞蹈弄枪,望着出来的蜂窝图傻傻的嘿嘿笑。

到最后我也不知道我是在写论文还是在玩乐了,把程序的参数调一下,然后自己就嘿嘿的对着屏幕听着CPU小风扇转悠的声音美滋滋的看结果。在几张图的衬托下,很快论文就写了七八页了。不过不知道最后能不能交英文的论文啊,我怕自己偷懒就一直用英文写下来的,要不用中文写完了肯定不会脑子抽风的翻译成英文。天知道……其实我觉得最boring的事儿就是把自己写的英文的东西翻译成中文,这不是一边翻译一边让自己鄙视自己的英文表达能力多么差么?看着中文那飞舞的流光溢彩,再瞅瞅干巴巴的英文句子,只想说“我不认识写文章那个人”。特别能体会到一句话,貌似是老舍还是茅盾或者谁谁说的,“翻译体现的是一个人使用译过来的语言的能力和文化底蕴”。一个中文积蕴深厚且能读懂英文的人,往往比一个中文平平而英文出口成章的,更能译出好的中文文章。不过话说回来,论文这种东西,不就是干巴巴的么?除非你对某个模型感兴趣,否则我估计没几个人会愿意读一篇学术论文的——真的很boring。说起来翻译,暑假如果有时间,我真的很想翻译一本书啊,但是不知道有没有出版社肯去买版权,呃……这年头,我理想主义,不代表就能找到理想主义的出版商来搞定这事儿。

最后,这一次深深的接受了“题目要起小一点”——从初中开始学习写作文的时候老师就一直唠叨的话。这次很豪气干云的写了一个很简短的题目,写完了就知道自己挖了个坑只能自己跳下去了。很显然,能把这么简单的题目论述好是一件很难很难的事儿。于是乎,假惺惺的写了一句“this is the first part”。反正只是我的manuscript嘛,别人也看不到。别人看到的肯定是包装好的。本来模型中想加入动态啊,博弈啊,不确定性啊等等时髦的东西,后来发现还是一个“代表性人物”分析起来比较简单,于是乎就跟博弈没关系了。“不确定性”加不加似乎也没啥影响,反正我只能模拟结果又不能真正用扰动项去表达啥。至于动态……好吧,一个贴现因子搞定。本来还很复杂的设什么时间之类的,后来发现还不如一个贴现因子delta好用。于是就狠狠的把一大片的废话论述“注释”掉了(还是没舍得一口气删了,不过在lyx里面注释标签一闭合,也能做到眼不见为净)。

写着写着,和自己起初的想法有点越走越远,每次写论文都是这样,最后写出来的肯定不是自己打谱要写的——除非写实证。不知道能不能够应付毕业……唉。其实还是很想研究研究元胞自动机的,taiyun一提这个东西我就精神起来了,看了半天介绍好像有点眉目了,但是想不出怎么拿来玩玩。于是乎,先扔到那里吧,看看毕业论文怎么能应付交差再说。

Categories
事儿关经济

找寻经济直觉 [3rd week, April]

最近在CCER蹭课听的时候,龚强老师提到一个事儿,那就是:

如果你想用某种理论做模型,你必须首先对这个东西烂熟于心,仅仅看到它知道怎么推导是远远不够的——你要有不用数学能把它表述清楚的能力。

我想这,应该称之为一种学经济学学到一定程度之后的直觉吧。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恐怕远远比一两个模型来的重要。然而实际上,在上中/高级宏微观的课的时候,大多数时间都迷茫在一堆复杂的数学推导里,很难再跳出来把它理顺,抽取其中的经济思想作为直觉性的东西。

就这一点说说我自己的体会。开始学中级微观经济学的时候用的是范里安的《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这本书很好,但是一开始我们不可避免的陷入从初级微观经济学到中级之间的数学过渡困难。曾记得那个时候整天就是推来推去,各种数学公式,做了上千的练习题也大都是数学推导上的技巧。一个学期下来,感觉到似乎没学到什么。有句话说,读书的境界就是把书“先越读越厚,再越读越薄”。所以上完中级微观,考试之前已然可以达到书中内容烂熟于胸的境地。可是接下来再去读拉丰的《激励理论》之时,却又觉得此书甚厚。

恍然间半年过去了,夏天由于想用拉丰的框架写论文,就又翻出来当时的读书笔记,结果还是觉得越读越厚,不知道怎么和自己的思想融会贯通。想必是对其框架理解还是不透彻,对自己想分析的问题抽象能力还是有限。于是再度放下。

秋天的时候,开始做中级微观的TA。我的任务其实蛮轻的,只是隔三差五上一次习题课而已(见尾注),内容也是我自己定。吸取了去年自己学中级微观的教训,所以我关注了很多计算技巧上的东西,也关注了一些背后的经济学直觉。这个时候时隔一年,再读范里安的书,突然觉得无比的顺畅,也可以理解“为什么这样假设”,或者“为什么结果是这样”了。原来慢慢的学习之中,反复领悟到的经济学原理此时终于可以和数学完美的对应起来。这一个学期的习题课,感觉我所收获的远胜于自己把书再读五六遍。

更有意思的是,11月份开始写搁置了半年的论文之时,突然觉得对拉丰的框架一下子明白了不少,写起来也格外的得心应手。加上高级微观里面略略的读了哈佛三教授那本《微观理论》,所以更加能接受一些数学表述方法。于是乎,论文水到渠成。此时方明白,原来仅仅学过一个东西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不断的反复接触其他东西的过程中融会贯通,让他从一个理论框架的层次到完全的形成一个分析的脉络和直觉,才可以真正应用到自己的东西里面去。

最近被毕业论文弄得很无奈,已然一个月过去了,定下题目之后毫无任何进展。看了一些论文找不到启迪之处,只能怪自己论文题目选的太偏,以至于把自己弄得这么被动。遥想当年马科维茨数学博士毕不了业,弄个二阶距到金融学里面造了个“马科维茨有效性边界”,就从经济学毕业了。我这个题目都跨到社会学去了,那我能不能跟社会学系商量一下,我从那边毕业算了,经济学这边让我毕业真的有些难啊……我真的连序言里面的marginal contribution在哪里都写不出来。话说,在山大的时候只知道marginal contribution,总想着不要弄个“no contribution”出来。最近在CCER听了一些课才知道,原来marginal contribution对应的不是no contribution,而是“original contribution”。唉,这层次显然不一样啊。我连original contribution此词都不知道,又何以做得出来呢?欲得其上,方得其中;欲得其中,只得其下吧。这时才知道,环境的差距。

比较受打击的差距还有一个,那就是言及出国,CCER里面的都在说什么MIT、斯坦福、Yale之类,最多也就说到个威斯康星……这让我这个从美国前10到50收了6封拒信的人情何以堪……好在我脸皮厚的很,装作无知少女,继续跟他们扯……唉,生活是辛苦的,像我这样自信心被打击到如斯地步也是自作自受了。

再说说最近的另一番感悟吧。落园右边栏最上边写的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原来一直以此话自勉,而最近恍然发觉此话应另作理解:兼济则达,独善则穷。若有一份兼济天下的心,“达”只是自然而然所至。兼济天下的同时,天下的脉络自然向你展开,必然可达。这有点类似“微软和腾讯永远倒闭不了”的论调,因为社会需要它们。一个认为社会创造的价值越大,自己被社会所给予的也就越多,必然“达”。然而只是独处一室,默默独善,则难免落入“穷清高”的窘境。所以想想还是不要等到“达”再去兼济吧,应该多做一点有益于社会的事儿,那么我的人生价值自然而然就体现出来了。人生一世,匆匆几十载,何必纠结于此一时的得失。这样想着想着,也就想开了,被若干学校拒掉的事儿也就淡了许多。“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既然在接受着失败的考验,那么就不能太过于消沉了。Anyway,在任何境况下,都有最优路径。纵然不是全局最优,但是在全局最优达不到的情况下,我也应该寻找局部最优。谁知道“柳暗花明又一村”在哪里呢?所以既然未知,那么就自己努力的去找寻吧。

最后,今天去蹭了一个很好的讲座,是关于并购的。原来做并购的课题的时候不喜欢,所以做了一半就没再继续。而今天听到的讲座却让我想到很多东西,才发现并购这个东西看得层次不一样,看到的东西也就大不相同。如此说来,是我以前目光短浅了。讲座题目为 Cross-Border Mergers and Strategic Alliances,发在了Rand Journal,论文可以在CCER网站上下下来。唯一我想说的是,其实关于“联盟(alliance)”和“并购(merger)”的建模区别,还可以体现在信息结构上。把私有信息(private information)加以界定,或许也会有好玩的结果。当然,Larry Qiu他们的做法也很高明,解出来的结果也很漂亮,也难怪Salant看到他们的论文之后觉得是最近二十年来该领域的最大突破(不知道有没有之一)了。这个model很有意思,尤其是可以和国际贸易相结合,很多东西都可以弄得很漂亮!暂且记下,日后说不定能借鉴不少东西。

p.s. 有想看中级微观习题课课件的可以移步我的英文站点:http://www.cloudlychen.net/papers.html#impre。打包了大部分东西,还有些零散的更正和图之类的就没放进去……可能还有一些typo,容忍哈。

Categories
事儿关经济

英文的神奇

可能是中文博客给过我种种神奇的经历了,所以现在已经见怪不怪了。但是英文博客却是好玩的紧,总有一些事儿出现让我觉得这个世界真的很神奇。

前几天更新了一篇日志,说的是我想写的一个题目,或者说我觉得足可以从本科毕业论文写到博士毕业论文的一个题目——如果我还有机会继续读下去并且打算拿到一个博士学位的话。没想到很快的就被某网站利用了,真神奇。如果不是trackback的机制,我估计也不知道原来还有如此神奇的事儿。可惜那个网站貌似是金融的,我在上面溜达了一圈实在没发现什么感兴趣的东西,而后灰溜溜的闪人了。

唯一有些疑惑的是,感觉那不是一个关于学术的网站……我就想难道我写的东西就这么的具有“广阔”的现实应用价值,以至于学术圈还未曾发现就被嗅觉灵敏的商业人士闻到了金钱的味道?真的是……(原谅我的自恋吧,哈哈。)

Fine... 最近一直在读凯恩斯的传记,实在是受益匪浅。这都读了一个月了,还没读完,不过万里长征也算是看到了尽头。凯恩斯的传记很有意思,越看到后面,搭在他的思想变化的脉搏上,就越让人感到兴奋。感触和体会真的很多,几乎每夜都在一种崇敬和兴奋交杂的心情中入眠。其实每天看完了都有一堆话想写下来的,可惜睡醒了就忘记了。简单的拎一点出来吧:对于数据的态度。书中提到“凯恩斯不是利用数据来证明自己的理论,也不是从数据中归纳出结论”,他有着非凡的数学才华,对于数据却更讲究直觉——“他从数据中发现问题、找寻灵感”。

“找寻灵感”说起来貌似也很容易,但是真正做起来往往就出现“做理论做得好的最后都转到计量去了”这种尴尬的境地。原来我一直坚持计量只能拿来作为论据辅佐证明理论模型的缺陷,但是看到凯恩斯的观点,才恍然大幅应该回归数据本源——我们生下来对于数据的态度,不就是如此吗?何必沉浸在计量方法的花里胡哨却忘记了我们为什么收集、分析数据?此言大有“一语点醒梦中人”的神奇功效。看到凯恩斯那种对于自己的理论谨小慎微的态度,才体悟到一个负责任的社会科学学家的态度。态度决定一切,不是吗?倘若都有此心,那么怎么会有dirty work甚至于学术腐败造假呢?

呃,华丽丽的跑题了。算了,先到这里吧,睡觉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