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网络新发现

无意闯入...

偶然间,无意闯入一个孩子的轻博客,大概介于blog和微博之间吧,有长有短,跟长短词似的,约束少很多。

无意中看到这个孩子对于过去的缅怀,轻柔的文字之下,不知道有一段什么样子的故事。于是就这么冒昧的,把人家的轻博客从头翻到尾。我是不是应该检讨一下...虽然网络很发达,但显然很多文字并不是写给我们这种陌路相逢之人的。

好吧,我只能宣传一下这个孩子的blog,嗯,他有个专门写数学知识的blog。貌似最近在研究泛函,我就又没忍住读完了(还好就那么寥寥几篇)...

www.artofproblemsolving.com/Forum/blog.php?u=152939

我是有多么的八卦啊...唉。为什么看着看着就想起了曾经认识的某人呢...嗯,气质确实有点相仿。都是大牛的雏形哎~

Categories
事儿关经济

又该学点数学了?

我承认这将近半年的时间有点荒废,没有好好的踏下心来坐在书桌前看书做题,最多就是飘飘然的看几篇paper,然后飘飘然的把论文写的跟散文似的……

刚刚收到了Barcelona GSE的director的一封信,当然是群发的,就是提醒大家暑假到了不要荒废,来之前好好学学数学……然后给了两本书,一本是经典的蒋中一的《数理经济学的基本方法》,考虑到上学期数理经济学已然把这本书学过,故直接无视之。然后是一本久闻大名如雷贯耳的Mathematics for Economists,作者: Carl P. Simon / Lawrence E. Blume。搜了搜既没有影印版又没有中译本,只能无奈地去下了一个电子版,但是越看越没味道。

有意思的是,前阵子有被警告说我“不要再过多关注技术层面的东西”,弄得我这么一个被稀里糊涂灌了一堆数学却实际上一知半解的人好无奈。我还是想搞明白实变到底是个啥子东西,就是不知道为什么每次打开实变的书都没有看下去的动力,又不像去年云里雾里修泛函分析的时候那么被动的非看不可。总觉得还是规规矩矩的上课比较好,要不我就不指望能深刻理解实变的深刻含义并漂亮的运用到经济学中了……

毕竟有句话在那里,技术上的东西是好学的,经验上的东西也是能积累的,唯有灵感和嗅觉可能是更依赖天分。于是我就一直在探究自己对经济学到底有几分灵性。可惜,越探究越受打击,感觉还一时无法逾越经济学和数学完美结合的鸿沟,其他的就更像是外行扯淡。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嘛。我总不能仰天长叹,说一句“不是在下没有想法,只是一时难以实现”吧?当然,每年都会有人跳出来争论“到底是数学更重要还是经济学本身更重要”,这个问题其实已经没必要再争了……想发论文吗?学数学吧!不想发论文么?那你也得看懂别人充斥着数学符号的论文吧!什么?你压根不屑于他们的论文?好吧,那你自己跟自己玩吧,拜拜~

落园里曾经有段时间大量、密集的出现一堆同时标有“经济学”和“数学”的文章。那是当年迷茫的时候,当然我也不能说现在不迷茫了,只是懒得纠结了索性先选条路子随便学点数学吧。现在我在琢磨“经济学之美”到底在哪里……呃,这就像是一个相处很久的恋人,看着看着也没啥特别的感觉了,我总得找点新鲜感来保持对经济学的兴趣和渴望,否则就真的只是把“我爱经济学”挂在嘴边却不知道到底爱它有几分。努力的让自己觉得“公式和推导不boring”,努力的让自己沉浸在经济学的小世界里面,坐井观天。可惜,世界这么五彩缤纷,选择太多、太多,相比而言不受诱惑就太难、太难……

Categories
读书有感

十遍难始

很多学数学的给我说过一些好玩的“俗语”,譬如“随机过程随机过”“量子力学量力学”,不过我印象最深的还算“实变函数学十遍”。实变这个东西貌似自从大三刚开学的某一天我向一个数学院的问起来"real analysis"是什么的那一刻起,就深深的、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里。一直拖着,错过了一些时机,只能先修了泛函分析,再去回头修实变。本来实变和泛函就应该是循序渐进的,哪有我这样本末倒置的。所以泛函学了个一塌糊涂,除了知道一堆定理怎么证明之外别无所获,更想不出那些定理怎么应用了。

这学期本来打谱要去听实变,只是奈何无法选课,旁听缺乏动力。再则此课是早晨上,早起对我来说颇有难度,所以不知不觉的逃了两次。自知这样也不是个事儿,所以灰溜溜的去买了一本《实变函数论》,北大周民强版的,传说中很经典。不过毕竟不是学数学出身的,而且数学这东西绝不是一日两日可以凑活出来的,所以读起来也颇为费事,便多多少少缺乏动力。长此以往,嘴里念叨着“实变函数学十遍”,却也连第一遍打开书的勇气都没有。

昨天去学校,买完了实变函数的书就顺便去图书馆溜达了一圈,然后顺手又牵出两本书来。一本是《大分流 (The Big Divergence)》,是彭慕兰那本经典之作,只不过我比较偷懒借了一本翻译过来的。网上对此翻译版评价不高,不过我看了一章倒也没觉得有什么特别奇怪的地方,只不过稍显平淡。听说这本书,貌似还是上学期闯入某个讲座灰溜溜的窃听而至。不过比较奇怪的是这本书我是在经济类图书区找到的。而我多少觉得这本书还是应该归为历史学那边。唯一得以肯定的就是这本书实在是人迹罕至,非常之新,大约是经济类的学生懒的去读这么厚的一本约莫只能和经济史扯上关系的书。其实说实话,想看经济史的话有很多通论导论性质的书,大概读之的效率会远远高于此书。

另一本书则有些俗,叫做《大衰退》,一看出版社是中信出版社大约就知道是什么类型的了。虽说是弗里德曼写的,但我也不报多高的期望,随便读读就是了。

床头的书越摞越多,本来只是抱着一种“经典著作不得不读”的心态,把它们搬回来欲细细看,但真的看起来却也是颇费时日。《国富论》以龟速前进着,读起来远不如上个月读《凯恩斯传》那般流畅。话说百年前严复就已经把该书译作《原富》引入华夏大地,而至现在,却也不觉得过时。可见斯密谓之经济学之父,却也不枉此名。《大分流》读起来稍快一些,却也有些囫囵吞枣。很多东西看的晕晕乎乎的,不似一般学术文章那般充满公式数据,但其中的例证却也总是在拿数据说事儿。看了一阵子,对那些数据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触,什么“预期寿命”“纺织”之类的,没有啥直观的感觉。可能一则是对历史学的研究方法本就不熟悉,因此也不知道此书创新在何处;二则对宏观经济增长的概念也只是模模糊糊,没有啥敏锐的感觉。所以此书读起来倒是有点肃然无味。

把毕业论文题目大致定下了,自己却根本不知道怎么下手。原来的时候觉得选导师的第一原则就是“不要被强加兴趣”,现在看来虽然达到了这般的自由却也有点自由过度不知道哪里能够稍稍停留。加之最近很多事颇为不顺,身体状况也随之晃荡起伏,调整心态弄得自己颇有想去隐居不问世事的感觉。算了,还是看看书吧,就算是一种逃离,也比颓废好许多吧。船到桥头自然直。

Categories
读书有感

说说最近读的书吧 [3rd week, March]

在过了两周每天只是等待的日子之后,觉得人生还是不能太过被动和消沉。记得刚开学的时候去图书馆搬回来几本书,放了那么就也该好好读读了。寒假最后还是成功的消灭了《凯恩斯传》,刹那间那叫做成就感啊。这本书对我的影响之大并非一言一语可以表述的清,总欲提笔写一番感受却总也不知道应该从何下笔,也就一直没有写下来。

前几天睡觉前翻了翻《国富论》,猛然间发现自己手里的那本商务印书馆版的居然是王亚南翻译的。读了一些,不禁感觉确实是大师风范。不过或许《国富论》并不适合睡觉前翻翻,一是心情难免有些浮躁,精神也不够振奋;二是容易越看越兴奋以至于彻夜无眠。大一的时候老师就说学经济的学生必看的有《国富论》《通论》以及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可怜《国富论》我只读过节选,《通论》几乎没有读过,马歇尔那本更是觉得遥远。大三的时候老师又问我们,有谁看过这三本书,刹那间觉得无地自容。已然三年,这些经典著作却也觉得依旧那么遥远。哦,这里我或许漏了一本《资本论》,只是不知道为什么我觉得马克思的东西一定要在对实际世界有了很深的理解和感悟之后才能去读,否则就是隔雾看花,不知道他到底想表述什么。我学的太少,理解不了,也便不想如斯为难自己。系里有几位老师在此方面颇有造诣,只是无缘聆听教诲,或许有些遗憾。只愿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在大四毕业之前能静下心来读个一章半节的,或许也好。

前几天写了好多关于社会网络分析的东西,中文的英文的都有,毕业论文也大致拟定在这个范围内。只是一时间感觉理解尚有差距,不知道怎么和以往学习的经济学知识良好的沟通起来,所以只感觉一片迷茫,不知道论文从何下手、如何选题切入。从网上搜了搜,国内的相关著作甚少,社会学方面的也不多,仅存几本可以作为基础了解的书。只从图书馆找到了一本《社会网络分析法》,立刻跑到遥远的却也风景如画的老校区借了出来。其实曾经在老校区那边住了十余年,只是那时尚未进入大学校门,小时候只知道去操场玩耍而已。后来上了大学,家也搬了,离老校区就很远了,去的次数也少了。其实,老校区有哲社学院、法学院、政管学院等很多人文学科的院系,所以老校区图书馆里面珍藏的人文巨著很多。只可惜,临近大学毕业才深深的体悟到自己人文科学知识的欠缺,欲所有弥补,却也不能急在一时,只有就近下手。说起来,那日在老校,坐在哥特式教堂后面路边的石阶上,绿茵茵的草坪将冬日的阴霾一扫而空。随手翻起刚借出来的书,调皮的春风着急的翻页,使得我顾不上吹散的发丝,狼狈的按住书页。而在那时那刻,却似乎第一次觉得自己是在读大学。这种自由的吸取知识的味道,在这四年中被考试压迫的罕有。突然间似乎多多少少明白钱学森对中国大学的那种批评,不只是表面态度那么简单。

这本《社会网络分析法》写的很简单,毕竟是导论性质的,又是从事社会学研究的人士所撰写,省略了很多数学细节,因此颇为易懂。尤其是看惯了经济学书籍里面堆满的公式,此书仅以插图简单说明的表述反而更觉得清晰一些。最有意思的是因为涉及到很多分析软件的使用,会时常提及一些计算机尤其是数据库的东西。看着那些熟悉的架构,一下子想起来自己大一大二的时候自学数据库的那段日子。那个时候却不是觉得未来能有什么用处,只是想随便考个试,应付一下写程序的任务,加之一种自娱自乐的心情罢了。估计打死也想不出在若干年后,居然会帮我轻松的跳过一些关卡,却也是始料未及,唯有偷笑。想到这里,再想想那时所受的那些辛苦和耻笑,却也云淡风轻了。这本书看得很快,因为其中和经济、管理交叉的东西有不少。而我平时比较关注微观的文章,对劳动经济学和管理学习惯关注的那些问题较为熟悉,所以很多东西看到社会学家的分析方法,在熟悉之余时常有拍腿称妙之感。不知不觉,已然读了一半了。或许不够精细,却有助于我去理解社会学家如何看待问题。

还有几本书是从新校图书馆顺手牵来的:一本是《图论导引》,也不知道写的怎么样只是想看看作为了解只用,毕竟上学期运筹学图论学的少了些;还有一本是夏道行的《泛函分析第二教程》,垂涎已久,看到就抢了出来。只是上学期泛函考成那样,无脸见人,这书也多少缺乏一些打开的勇气了。说起来,本来这学期应该好好去听听实变的,因为我现在特别想建立一种“概率是一种测度”的观念。这个概念很早有之,却一直不甚清晰,大概是不够熟悉的缘故。因为此次的社会网络分析中我多少想引入一些不确定性的分析,自然离不开概率。虽然不学实变只看概率上的东西也能做,但是不免觉得缺少了一环逻辑上的思维层次。若是再因为理解不够犯下什么错误,便更是不容饶恕的了。

Categories
事儿关经济

学经济和学数学的区别 [4th week, Dec]

原谅我这么一个最近忙于应付数学考试的人吧,要知道这简直是折磨的我快没人形了,尤其是从上海回来之后恍然间意识到自己只有不到一个星期就要面对接踵而来的数学考试们的时候,那种心力交瘁的感觉……以至于去资料室上自习的路上看到大一大二的孩子们快乐的边走边开玩笑,刹那间觉得自己好老,都没有激情做什么事情了。哎,想起来在上海换地铁的时候也是,中南的那些学弟们跑在楼梯上,而我只能懒洋洋的排队等着扶梯上下楼……真是岁月不饶人么?为什么心态一下子就变化了这么多……好悲哀的感觉。

最近总泡在数学里面,自然无聊之时有些感触,拿出来晒晒顺便证明我的思维还没死亡。下面是昨天晚上实在是被那门叫做“泛函分析泛泛学”的课折磨的脑子抽筋,面对一堆符号再也不反应任何东西的时候,随手写下的。话说陈老师那句“你先假设它为对的”真经典,我总是这么自欺欺人的把那些看不懂的证明“假设它为对的”强行背过而不是去理解那些逻辑了……

如题,写下的是“学经济和学数学的区别”。

  • 学经济学会让你对自己的智商越来越肯定,因为你会发现经济学的那些原理好神奇,一下子世界变得好单纯,好清晰,大家只是一堆效用函数;而学数学会让人越来越否定自己的智商,你会觉得这个东西简直不是人脑子能想出来的,尤其是实变函数和泛函分析那些BT的定理证明……
    推论1:学不会经济请去怀疑你的教科书和老师,学不会数学请直接检讨自己的智商
  • 学经济学的时候也会偶尔证明一下某定理,这个时候如果有什么不知道老师会很简单的说“这个是统计学中的结论”,然后心里默认这个结论是对的拿它继续往下证,然后发现一个看似复杂的定理很简单的就证明了——因为那些复杂的结论都已经在心里“被假设”为对的了;学数学要是证明一个定理,作者恨不得掘地三尺从最基础的公理开始证明,往往感觉到的就是“这不是显而易见的,还用证么”的东西却一遍遍的推来推去……
    推论2:经济中的创新很容易,假设XX加一个条件就是了;数学中的创新很难,因为加一个假设都是难上之难的事儿。
  • 学经济学,从初级到中级再到高级,就像是“盖房子”:初级告诉你基本的原理(搭架子),中级拿图形加深一下印象和定量分析(砌墙),高级则是引入更多的数学工具来严密的分析那些熟络到不行的结论(装修);学数学则是“拆房子”,先学学数学分析告诉你怎么把一个东西拆开来看(拆装饰),然后再学学实变泛函告诉你怎么去拆一堆东西(拆墙直到露出架子)。
  • 学经济就像是“久入鲍鱼之肆而不知其臭”,总在接触现实中的那些dirty data;学数学则总呆在“芝兰之室”,索性“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现实长啥样!
  • 学经济的处理数据是“逛超市”,拿到数据就把现有的计量模型拿出来翻翻,套进去一个个看看那个最好用就OK了;学数学的则是“定制式服务”,来了数据要根据数据的属性来设计模型,往往是一对一定制式服务,超级suit。

其实说来说去,都只是无聊之时的抱怨而已。无论是经济或是数学,都有一点科学的精神相通——追求简洁。希望能够以一根杠杆,撬动全世界——不过这样看来,数学的野心似乎更大些。

注:上述都只是玩笑之话,切勿当真。

At last,

Merry Christm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