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我的生活状态

城市,语言与印记

我看的电影电视剧不怎么多, 自我归因是我的情感其实很丰富,容易入戏太深。偶尔沉浸一两次无妨,天天沉浸这就要命了。情感丰富的体现之一就是代入感,容易把自己带入到戏中人物的情感波折之中。若对方所处的情景、地方或文化又是我略知一二的,那就更要命了,会让我不自主地联想起来很多前尘往事。

我是个一直在城市里生活的人,习惯的是密集的楼房里面大家各自忙碌的身影。然而我生活过的那些城市,每一个给我留下的印记又是个有不同的。生活过和旅游过的城市区别挺大的,因为只有认真地去生活过,才会更努力地融入当地的文化,学习当地的语言,才会在心里狠狠地扎根。在中国,北方和南方的文化已然不尽相同。在美国,西海岸的风情独自摇曳。在欧洲,南欧和西欧又相互纠缠。居住城市的变化也伴随着自身年龄的增长和心境的变化,在每一个特定的时点发生的故事并不会那么容易再重复一遍。

最近在看《繁花》。因为年少时在上海生活过一些时间,稍稍能听懂一些上海话,便更有了代入感的韵味。很多东西会随着时间流逝, 却并不是雨过无痕,心中多少留了个交流承载着那时的印记。我一直觉得我是一个勇敢的人,在二三十岁的年龄做了很多看似疯狂的事。回头看,有的时候会惊诧于自己当年那里来的毅然决然的行动力。眼瞅着奔四十岁越来越近,却发现这份勇气已然变成了个性中无法磨灭的一部分,无论外界环境已经如何天翻地覆。这或许是年少的时候在上海滩听过了太多的传说,这或许是旧金山的淘金热和硅谷的创业交错,这或许是巴黎的批判风情和巴塞的特立独行,年少的我血液中一直沸腾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绝不会像平淡如水的现实妥协。

每一场冒险都是要付出代价的,每一个决定都是一时冲动的。或许是生活过的城市在我身上留下了这般印记,也或许是我不经意间选择了这些气质特殊的城市。空气中交织的是那些鲜活的记忆片段,亦是倔强的个性。

永不言败。越是困难,越是折磨,越磨练人的心性。

Categories
经济、IT观察与思考

硅谷娇妻

周围的人各有各的故事,作为听故事的人会一直觉得其乐无穷。后面发现原来我所听过的那些故事其实并不是个例,类似的在不断重复地发生,于是只剩下对于自己无知的震惊。现实永远比小说更精彩。

“硅谷娇妻”大概是这些年来完成这么一个“别人的故事”到“大众的现实”转变的词。前几个月我第一次看到这个词的时候,从头到脚激灵了一下,因为实在是太贴切了。这一个词完美地总结了几千几万个真实的人生故事。

硅谷娇妻的定义不难找,基本就是顾名思义——硅谷靠老公就能活出优越感的妻子们。拷贝一段让人啼笑皆非的段子:

在“硅谷娇妻”中,一部分是被码农家属从国内直接搬运到湾区,生活条件获得极大提升,并意识到小红书名媛的人生,她们一样可以拥有。

反正也没有独立的社会生存能力,于是迅速抛弃了任何不必要的社会联系,一心系在拿了绿卡的老公和蓝色护照的孩子身上。

老公工作压力大不大她不在乎,她在乎工资条上有几个0。孩子学习开不开心她不关心,她关心成绩单上有几个A。

这类硅谷娇妻,一边在小红书晒车晒房晒狗晒贵族邮编,一边劝退别人:不是所有人都可以移民来漂亮国哦!

段子虽然是段子,但是类似的故事听多了,也不难体会段子中那些真实的成分。以前有同事给我说,他家社交完全靠他老婆的“硅谷太太团”,让我惊掉了下巴。后来小红书席卷硅谷,类似的故事层出不穷,我才明白原来我这样的才是异类?

其实想想以前在上海的时候, 各种层出不穷的所谓“名媛群”,也有专门教女孩子怎么钓金龟婿的。硅谷男收入又高、又不像富二代那样心思复杂,自然算得上金龟婿中的经济适用档。既然基础的需求和图利的婚姻模型一直在,那么发展出“硅谷娇妻”这个群体自然也是必然的了。

很多年前跟一些硅谷娇妻打过交道,在我天真的、还不知道这居然也是一种可行的婚姻模式的时候。对方一上来对我产生了很大的敌意,让我觉得莫名其妙。后来人家不断地对我评头论足,试图从各方面对我进行打压。我这个神经大条的自然不会体会人家言语之中的精妙,还在傻傻地试图寻找共同话题,聊人生聊理想,完全没发现我说的越多人家脸色越难看。后来我才恍然大悟,人家是在我身上试图找优越感罢了,毕竟人家在其老公面前要保持骄傲的形象。早知如此,我随便卖个穷,大家说不定就可以其乐融融地成为好闺蜜了呢。场面绝不会那么难堪。

再后来,我也想明白了,理解人生的多样性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我也没有牺牲真实的自己来取悦别人的义务。人永远是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满意的。那么我躲开跟我相处不来的人就是了,何必试图达成某种伪装的和谐?大家保持距离才会各自开心嘛。

这种极其微妙的事情经历多了,我也觉得女人的世界有时候不可理喻。相比而言,我们公司里面那些极其优秀的女工程师就让我无比欣赏,跟她们合作无论从工作效率还是身心健康上都是极佳的状态。我们一直说女性要独立啊之类的,其实经济上独不独立倒是其次,人格上的独立才是最重要的。其实无论性别,在我见过的例子中,若是没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和思想,这一辈子活得都挺憋屈的。且不说“岂为功名始读书”了,人岂能凭借比较他人而来的脆弱的优越感活着?真累。

Categories
事儿关经济

羡慕一下这样的人生

计算机、硅谷、创业、董事长、经济学博士、社会改革践行者(而不仅仅是经济学家)。

梁建章
梁建章(James Liang)1969年生于上海,13岁时以“电脑小诗人”闻名,上海复旦大学少年班毕业后赴美国留学,20岁获得乔治亚理工学院电脑系硕士学位。之后在美国硅谷从事技术工作多年,曾任美国Oracle公司中国咨询总监,是信息技术行业的高级管理人才。1999年回国,与3位商业伙伴创建了“携程旅行网”,在2000年之2006年期间任CEO,并从2003年起兼任董事会主席。公司在他的领导下采用了一系列高效和创新性的管理方法,在4年内迅速成为中国最成功的网络公司之一,并于2003年在纳斯达克成功上市。2011年,梁建章获得斯坦福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研究领域包括创新,创业和劳动力市场。他在合著的新书《中国人太多了吗?》中,分析了人口结构改变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并全面批评检讨了计划生育政策。现兼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经济学研究教授。

这才是有意思的人生?羡慕ing。

Bloom, Nicholas, James Liang, John Roberts, and Zhichun Jenny Ying. Does working from home work? Evidence from a Chinese experiment. No. w18871.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2013.

马上就上QJE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