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网络新发现

荐一本英文写作的书——Style Guide

估计对很多人来说这本书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不过我比较孤陋寡闻最近才发现。这本书是著名的Economist杂志出的,原意可能只是给撰稿作者一些引导,结果后来发现适用性很强,大家就纷纷开始学习了。我就算那“纷纷纭纭”中的一员,把它好好的打印了出来,开始细细的学习。

其实写作这个东西是个蛮依赖个人特质的活儿,看中文写作就知道啥叫作百花齐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暂且不论,就算是同一个观点表述形式也千奇百怪(要不高考作文怎么考啊),所以自然也没有特别规矩的方法来教授它。我窃以为,写作水平跟两者最相关:阅读数量、写作数量。读得越多越知道各种表述方法,写的越多越知道如何把读者绕进来。

然而对于英文,总是有种隔雾看花之感,这大概得归咎于阅读量不够吧。记得考雅思前从Economist上面天天背例句和用法,然而千雕万琢弄出来的几百字给外教一看,他只说我还需要去多多阅读——特别提出不能继续读学术文章或者杂志了,我需要读一些小说。是的,外文小说……可是,唉,我真的没有坚持能读完一本外文小说的时候,太多稀奇古怪的词儿不查字典就影响阅读,不像平时看新闻或者读Economist那样,碰到零星半点大概猜猜也不影响……于是乎,雅思的作文就成了一堆漂亮的“高级词汇”的堆砌,来描述一个逻辑特别简单的观点(不是说外国人的脑筋不会转么),或许应试作文如斯就可以应付考官了。

写博客大概是我最日常的“写作锻炼”模式了(如果非要把发email也算上的话,后者可能稍稍多一些)。最近没有讲座、也没有辩论,我就没有锻炼口头作文的机会了,整日对着电脑看进的东西远比想出来的多得多。在脑子钝化之后,只能写写博客来催促自己思考。不过写中文的时候一般思路飘逸,往往写到后面跟题目和初衷都不知道离得多远了。但是写英文,则是尽力用最少的语句清晰的表达自己的意思,就连这点似乎还没做好,所以始终有点怕。Economist这本Guide确实是很好的英文写作的指引,告诉你如何写的清晰、简明扼要而又不会误导读者。我下了一个PDF版的大概有70页,每天争取领会一两页的内涵,读得太快或许并不是一件好事儿。

读下来第一感觉就是,和以往写雅思作文完全不同。雅思是尽力“用大词”,而这上面开篇就讲究“简洁”。什么very之类的能省就省,长词(approximate)换成短词(about)等等,都是和以前的写法大相径庭的。然而或许正是这种浓缩,才是精华所在。我一直认为英文是一种很罗嗦的语言,因为不能重复用词所以很多词儿都有N个同义词,还有多种词性变换方式,用来表述一个观点。但是现在却觉得,英文也是有它的简洁之美的,只是我读的东西太少,难以彻底底的领会罢了。简洁,是不是更容易等同于informative?

最后附一下一些相关链接吧。

Categories
事儿关经济

学经济和学数学的区别 [4th week, Dec]

原谅我这么一个最近忙于应付数学考试的人吧,要知道这简直是折磨的我快没人形了,尤其是从上海回来之后恍然间意识到自己只有不到一个星期就要面对接踵而来的数学考试们的时候,那种心力交瘁的感觉……以至于去资料室上自习的路上看到大一大二的孩子们快乐的边走边开玩笑,刹那间觉得自己好老,都没有激情做什么事情了。哎,想起来在上海换地铁的时候也是,中南的那些学弟们跑在楼梯上,而我只能懒洋洋的排队等着扶梯上下楼……真是岁月不饶人么?为什么心态一下子就变化了这么多……好悲哀的感觉。

最近总泡在数学里面,自然无聊之时有些感触,拿出来晒晒顺便证明我的思维还没死亡。下面是昨天晚上实在是被那门叫做“泛函分析泛泛学”的课折磨的脑子抽筋,面对一堆符号再也不反应任何东西的时候,随手写下的。话说陈老师那句“你先假设它为对的”真经典,我总是这么自欺欺人的把那些看不懂的证明“假设它为对的”强行背过而不是去理解那些逻辑了……

如题,写下的是“学经济和学数学的区别”。

  • 学经济学会让你对自己的智商越来越肯定,因为你会发现经济学的那些原理好神奇,一下子世界变得好单纯,好清晰,大家只是一堆效用函数;而学数学会让人越来越否定自己的智商,你会觉得这个东西简直不是人脑子能想出来的,尤其是实变函数和泛函分析那些BT的定理证明……
    推论1:学不会经济请去怀疑你的教科书和老师,学不会数学请直接检讨自己的智商
  • 学经济学的时候也会偶尔证明一下某定理,这个时候如果有什么不知道老师会很简单的说“这个是统计学中的结论”,然后心里默认这个结论是对的拿它继续往下证,然后发现一个看似复杂的定理很简单的就证明了——因为那些复杂的结论都已经在心里“被假设”为对的了;学数学要是证明一个定理,作者恨不得掘地三尺从最基础的公理开始证明,往往感觉到的就是“这不是显而易见的,还用证么”的东西却一遍遍的推来推去……
    推论2:经济中的创新很容易,假设XX加一个条件就是了;数学中的创新很难,因为加一个假设都是难上之难的事儿。
  • 学经济学,从初级到中级再到高级,就像是“盖房子”:初级告诉你基本的原理(搭架子),中级拿图形加深一下印象和定量分析(砌墙),高级则是引入更多的数学工具来严密的分析那些熟络到不行的结论(装修);学数学则是“拆房子”,先学学数学分析告诉你怎么把一个东西拆开来看(拆装饰),然后再学学实变泛函告诉你怎么去拆一堆东西(拆墙直到露出架子)。
  • 学经济就像是“久入鲍鱼之肆而不知其臭”,总在接触现实中的那些dirty data;学数学则总呆在“芝兰之室”,索性“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现实长啥样!
  • 学经济的处理数据是“逛超市”,拿到数据就把现有的计量模型拿出来翻翻,套进去一个个看看那个最好用就OK了;学数学的则是“定制式服务”,来了数据要根据数据的属性来设计模型,往往是一对一定制式服务,超级suit。

其实说来说去,都只是无聊之时的抱怨而已。无论是经济或是数学,都有一点科学的精神相通——追求简洁。希望能够以一根杠杆,撬动全世界——不过这样看来,数学的野心似乎更大些。

注:上述都只是玩笑之话,切勿当真。

At last,

Merry Christm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