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写这类文章,总是倾向于带点煽情的、随意流淌的感觉。五月份去香港,在书店里无意的一瞥看到了《世界中心的贫民窟:香港重庆大厦》这本书,如获至宝,欣然收入囊中。迄今约有一月光阴,该写点东西刻画一下记忆的片段了。
关键词1:背包客的天堂
几年前,很随性的说走就走,然后就跑到了香港。事先没有什么计划,到了香港打给了几个好朋友,然后一个人先来接我。首先便是找个住处。我们行走在熙熙攘攘的弥敦道上,我的注意力还停留在两侧琳琅满目的店铺,朋友便指引我进入了重庆大厦。我们排队等待电梯,我年少无知的没有去试图理解周围人奇怪的目光。最后花了很低廉的价格在重庆大厦的某一层寻得了一间小屋。然后扔下行李,我们就开心的跑到附近的海港城逛街去了。那不是我第一次去香港,却是第一次在香港寻找旅馆。完全无知,只感觉重庆大厦和旁边的美丽华什么大厦之类的没什么区别,反正香港那种几十年的老楼都写着xx大厦的。那时候也对香港的宾馆没有概念,只是不会去住青年旅舍罢了。
朋友说,重庆大厦的咖喱很有名。嗯,我脑子里那时满是港式点心,完全对咖喱无反应。当时在楼下的卓越还是莎莎买了很多东西,记不清了。反正感觉香港好便宜。然后就跑去和朋友们聊天喝咖啡品甜点了。
在下一次去香港住的便是旁边的喜来登,那个时候也没感觉为什么喜来登就可以比重庆大厦贵那么多。房间也是小小的。光线也没有特别好。嗯,那时我对香港的感知只有尖沙咀这一块儿,完全不知道港岛那边和这边有什么不同,除了海洋公园和跑马地在那边。嗯,那个时候完全不知道重庆大厦的传奇。
直到后来,看了《重庆森林》,才恍然感悟到这座大楼在香港文化中的印记。王家卫的奇幻迷离的叙事方式给我的心灵带来了无数的冲击,原来我曾经呆过的地方可以是那么的传奇。看这本书里面说到,很多香港本地人穷其一生也没进过几次重庆大厦,大厦里面的旅馆也不招待本地客,据说是为了防止黑帮渗入,总之很神奇的感觉。
唯一庆幸的是那一次没有遇到火灾,否则以书中描述的大厦消防设施来看,怕是小命难保。
关键词2:最好的咖喱
上面说到很多本地人一辈子也没进过几次,那少有的几次怕就是为了舌尖上的贪念,来吃吃咖喱的。曾经有印度朋友说过,伦敦的英国菜烂得一塌糊涂,却有好吃地道又卫生的印度咖哩,这大概是一种殖民的印记。可惜我一直没有机会去伦敦,也就一直没有机会品尝那里的正宗印度咖哩。
在香港,在重庆大厦,其实行色匆匆的人群中印度人并不少,只是我也没有特别的兴致一个人去重庆大厦底层的那些餐馆点一桌印度咖哩。想想其实有些颇为遗憾。以前是没有那么的贪婪,后面则是多多少少不敢进去了。其实明知道重庆大厦对于非港人来说都是蛮安全的,只是那种怪异的氛围、那种被周围人目光灼烧的感觉颇为难耐。
我不知道那些小贩们会不会试图推销我廉价的电子产品,我都是匆匆行过目光都不敢乱扫;后面看这本书上说除了经商的还有很多职业妓女,我也在想当时哪些是妓女哪些是收租婆哪些是老板娘哪些是清洁工。貌似很多第三世界的肤色,很多清洁工貌似是菲律宾或者印尼人,其实我也不太分得清;有些商贩确实黑黑的壮壮的,现在想想应该是书中说到的非洲商人;还有很多操着粤语却可能是大陆过去的小老板们。林林总总,大厦里面的气味依稀记得并不刺鼻,可是在那其间穿梭的诡异感受无形中加剧了一些气味上的感官上的刺激。
这种当时无知事后顿悟的体验,人生大概也没几次。前一次大概还是在巴黎的先贤祠,默默地看过一群坟墓毫无感觉,出门的时候无意的找到一册中文手册才恍然大悟的跑回去又膜拜了一遍。逛过了重庆大厦,才看到这本纪实,不禁再次恍然。
关键词3:全球化缩影
很多时候媒体上充斥着诸如“港人排外”的言论,可是一般此类体验都与一个独行的女孩子无关。唯独两处:高级酒店和的士。在香港住酒店,我一般是跟前台说英文的,感觉他们的英文多数还是比普通话流利的。打车,英文搞不定,普通话就要承受司机爱理不理的态度。后面学乖了,酒店里面拿一张名片卡,直接给司机看名片。其他时间大都是借助公共交通,反正游客可能去的地方也不多。
可是港人排外,这个外是单指大陆人,还是所有国籍?从入境政策上看,未免有点过于针对大陆了。香港给大多数国家的免签都是发达国家的,应该是英国“暂借”时期的残留。在日不落帝国的光辉下,香港应该是属于某些联盟之类的,可以直接相互免签的。后面不属于英联邦了但这些政策也没有一时改掉。免税港的发展更促进了贸易往来,高端的全球化可能更体现在繁荣昌盛的金融业,而低端的全球化便缩影于香港一个个重庆大厦般的“独立自治体”中。香港警察是少有干涉重庆大厦里面的。这不得不说在尖沙咀这种繁华核心区是访客们一时难以想到的。
香港在很多大陆人看来是自由的代言词。可以买到禁书,可以不用翻墙,可以不用交税,可以不用担心食品安全,等等在大陆有点越来越稀缺的自由。重庆大厦则又是香港繁华中心的自由港。你不知道刚刚和你擦肩而过的那个送货小哥是不是打黑工,也不知道老板贩卖的是不是合法商品。大厦入口的那几个货币兑换处据说有着全港首屈一指的汇率和货币种类选择,以及从高效到廉价任君选择的跨境汇款方式。多种货币对应的是多元的人的故乡。高端的全球化衍生了热钱赖以生存的免税群岛们,而低端的全球化却也离不开这些游走在光明和黑暗边缘的地上地下钱庄。
至今难以想象,那些非洲远道而来的拓荒者们是怎么在两周不到的时间,扫荡着廉价的商品,然后塞满几个外表破烂的旅行箱,还要练就一番油嘴滑舌的本事来应付本国腐朽而贪婪的海关。这其中的风险自担,而早期拓荒者的回报也相当可观:买房、娶老婆、当老板。念及此想想我们天天趴在网上海淘美国的便宜货,然后各种找人带回来,真的是弱爆了。完全没有冒险家精神。
这些是一类人群的故事,却也是重庆大厦的故事。早起的拓荒者并不依赖网络互通有无,他们就是站在重庆大厦街边的7-11便利店,在夜色下面日复一日的重复或者更新着那些对话。有些人还在,有些人走了,有些人新来。这个群体有着极强的流动性,涌动的荷尔蒙带动了性服务以及毒品的需求。然而却没有丝毫的违和感。好像这些都是重庆大厦本来就有的生活印记。生意无所谓肤色,无所谓种族。都在异乡,都没有主人家可以作客。
碎语
经济,贸易,娱乐,人性。有底线有上限,每个行业都有自己不为人知的规则和秘密。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人类学者,他的文字灵动而充满人性。而冰冷的是法律,是一群人们用来制约人性的规则。重庆大厦不远便是星光大道,往西是天星小轮的码头,怀旧的游客或者繁忙的本地人往来不绝;往东是红磡隧道和体育场,见证着穿梭港岛的车流和一场又一场音乐盛会。往北是商业街和九龙公园,繁华或安静。如果不是历史无意间造就了这么一个独特的存在,谁也不会把重庆大厦规划于这么繁华的市中心。我们理解的无论是贫民窟还是避风港,都仿佛是城乡结合部的事情。然而他存在着,便有他的意义,无论是顽强还是无赖。
说到底我还是个无意闯入的游客。没有过多的交谈,躲避着纷杂的眼神。好像坐着越野车在非洲草原行驶一般,里面和外面永远隔着一层玻璃,一层彼此难以理解的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