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事儿关经济

听听讲座 [1st week, April]

最近听了一些讲座。北京的学术交流确实感觉多很多,想听讲座的话基本上天天都有。

昨天听了一个金融的讲座,是我很不熟悉的一个领域。题目为“商品资产中的泡沫: 检验与来源”。听的也是云里雾里的。听完之后对金融更没兴趣了……唉。大致了解了一点关于“泡沫”的检验方面的东西,也知道了一些金融上的故事——大宗商品指数。如斯而已。

今儿又跑去人大听一个IO的,(插曲:又碰到昨天那个prof了,世界真小)题目是:Optimal Privatization in a Mixed Duopoly with Consistent Conjectures。这个还有点意思,混合双寡头垄断+一致性信念。不过突然间发现一些概念既熟悉又陌生,什么two-sides market之类的,觉得似曾相识却又想不起任何一篇文献来,大概是曾经读别的文献的时候出现过这个词儿没怎么在意吧。不过相比于昨天,今天的讨论氛围好的很多。有些东西大致也了解一些了,虽然貌似还是比较遥远。

不过不知道为什么这边的讲座都是老师居多,零零散散的一些学生八成还是老板带过来的。不过也挺好的,空荡荡的一个教室里面就那个十几个人……

Categories
事儿关经济 网络新发现

[译文]动物们真的有动物精神吗?

原文标题:Do Animals have Animal Spirits? 

Marginal Revolution新鲜出炉的一篇博文。我承认这次我是标题党,动物精神是我比较感兴趣的一个话题而已。

译文:

我们在自然界中很容易看到“真实商业周期(real business cycle)”。我们不妨想象一个小生态系统——池塘。有一年一只寄生虫感染了浮萍。没有浮萍那么青蛙就没法捕捉飞虫,而后飞虫大量繁衍,但是青蛙却倍感饥饿,导致梭子鱼能吃的东西也变少。如果我们衡量总池塘的生物量(gross pond biota,GPD——译者注:这个我开始居然看成GDP了),我们可以看出自然的循环。事实上,如果我们测量池塘中的不同“部门”(青蛙、飞虫等),我们可以描绘出一幅完整的池塘中的每个部门依次对于开始这个冲击的反应、以及对其他所有部门的影响(就如同向量自回归)。

池塘里有一个凯恩斯经济周期吗?换言之,动物精神可以驱动一个自然界的商业循环吗?对我来说,很难确切的看出这个循环怎么工作。我们需要“钱”或者类似的东西对流动性产生冲击并且带来投资的下降。我们或许会得到一个群体协作类型的商业周期(coordination type business cycle with herd behavior,如同Roger Farmer)。有趣的是,在生物学中的这个趋势,至少在我看来,已被认为是群体行为——作为群体的最优选择,但在这里并不一定适用。我们知道粘菌在面对压力时候的自我组织和聚集。这个过程可以没有或者只有很少的外部冲击吗?一个自然生态系统可以提供一个商业周期循环的行为模型吗?如果只有人类拥有动物精神的话,这恐怕有些稍显荒诞。生物学和经济学有很多值得相互借鉴之处(译者注:比如一位评论者就说到“用Google Scholar”搜索一个生态系统循环模型“economics Lotka–Volterra”将得到3000+结果。)

顺带翻译一下的一个貌似来自学生物的人的回复:

如果我们允许青蛙换换口味,吃点原来不爱吃的东西,那么我们将不会看到如上的循环。
如果我们允许青蛙储存飞虫,我们也将看不到这个循环(他们将消耗那些存货并且用来交易)。

---我对生物学的了解胜于宏观经济学,先在此致歉。

Categories
事儿关经济

利用Google Reader与最新学术信息保持同步

This post is written for those who are addicted to Google Reader/Rss subscription and live on academic papers.

很多学术男女们习惯于每周/月/季阅读最新的期刊以保持和潮流的同步。当然,有纸质版的期刊再好不过,我始终认为人在计算机面前的时候多少有些浮躁。不过,若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看遍各大期刊,也是一件颇为累人的事情。虽说好期刊的文章质量大都有保障,但是也多少过于保守,有的时候一般的期刊上面却有能激发你的灵感的文章。尤其是作为学经济的,自然要讲究一个“交易成本”最小化,尤其是选择成本。

好在有互联网,有搜索引擎,根据某些关键词找文章自然不是一件难事。可是若是只想泛泛的看一些相关的东西,那么只是依赖搜索怕是不够。

好在有个东西叫做RSS,还有方便的浏览器(或者我更愿意称之为管理器)Google Reader,所以我们的最佳选择就是订阅一些相关机构网站的由一些相对“权威”人士维护的subscriptions。我熟悉的自然是经济学的领域,不过各个领域应该都有类似的东西,不是经济的不妨自己找找去。

对于经济学,可能除了期刊之外working paper才是最最新的东西,按照欧美两年的发表周期发出来的文章真的可谓是“黄花菜都凉了”。对付working paper,那么自然想到的就是Repec, 或者Econpaper。这里我就直接给出一个他家的免费服务——NEP: New Economics Papers。这里罗列了许多分门别类的订阅,由各个领域不用的专家在维护。对于现在分工这么细的经济学来说,最省事儿的办法就是看看别人弄好的东西——尤其是只打算看新闻的时候。

这里仅列出几个我感兴趣的subscription,其他的还请亲自移步自行挑选。

补充:

总有人问我其他学科的东西去哪里找,这里要特别感谢Hercy学姐发短信给我的:

http://arxiv.org/

这是一个working paper大集合,有点像NBER那种感觉。里面有Physics, Mathematics, Computer Science, Quantitative Biology, Quantitative Finance and Statistics这个几个分类,也有相应的RSS可以订阅。

Categories
事儿关经济

学经济和学数学的区别 [4th week, Dec]

原谅我这么一个最近忙于应付数学考试的人吧,要知道这简直是折磨的我快没人形了,尤其是从上海回来之后恍然间意识到自己只有不到一个星期就要面对接踵而来的数学考试们的时候,那种心力交瘁的感觉……以至于去资料室上自习的路上看到大一大二的孩子们快乐的边走边开玩笑,刹那间觉得自己好老,都没有激情做什么事情了。哎,想起来在上海换地铁的时候也是,中南的那些学弟们跑在楼梯上,而我只能懒洋洋的排队等着扶梯上下楼……真是岁月不饶人么?为什么心态一下子就变化了这么多……好悲哀的感觉。

最近总泡在数学里面,自然无聊之时有些感触,拿出来晒晒顺便证明我的思维还没死亡。下面是昨天晚上实在是被那门叫做“泛函分析泛泛学”的课折磨的脑子抽筋,面对一堆符号再也不反应任何东西的时候,随手写下的。话说陈老师那句“你先假设它为对的”真经典,我总是这么自欺欺人的把那些看不懂的证明“假设它为对的”强行背过而不是去理解那些逻辑了……

如题,写下的是“学经济和学数学的区别”。

  • 学经济学会让你对自己的智商越来越肯定,因为你会发现经济学的那些原理好神奇,一下子世界变得好单纯,好清晰,大家只是一堆效用函数;而学数学会让人越来越否定自己的智商,你会觉得这个东西简直不是人脑子能想出来的,尤其是实变函数和泛函分析那些BT的定理证明……
    推论1:学不会经济请去怀疑你的教科书和老师,学不会数学请直接检讨自己的智商
  • 学经济学的时候也会偶尔证明一下某定理,这个时候如果有什么不知道老师会很简单的说“这个是统计学中的结论”,然后心里默认这个结论是对的拿它继续往下证,然后发现一个看似复杂的定理很简单的就证明了——因为那些复杂的结论都已经在心里“被假设”为对的了;学数学要是证明一个定理,作者恨不得掘地三尺从最基础的公理开始证明,往往感觉到的就是“这不是显而易见的,还用证么”的东西却一遍遍的推来推去……
    推论2:经济中的创新很容易,假设XX加一个条件就是了;数学中的创新很难,因为加一个假设都是难上之难的事儿。
  • 学经济学,从初级到中级再到高级,就像是“盖房子”:初级告诉你基本的原理(搭架子),中级拿图形加深一下印象和定量分析(砌墙),高级则是引入更多的数学工具来严密的分析那些熟络到不行的结论(装修);学数学则是“拆房子”,先学学数学分析告诉你怎么把一个东西拆开来看(拆装饰),然后再学学实变泛函告诉你怎么去拆一堆东西(拆墙直到露出架子)。
  • 学经济就像是“久入鲍鱼之肆而不知其臭”,总在接触现实中的那些dirty data;学数学则总呆在“芝兰之室”,索性“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现实长啥样!
  • 学经济的处理数据是“逛超市”,拿到数据就把现有的计量模型拿出来翻翻,套进去一个个看看那个最好用就OK了;学数学的则是“定制式服务”,来了数据要根据数据的属性来设计模型,往往是一对一定制式服务,超级suit。

其实说来说去,都只是无聊之时的抱怨而已。无论是经济或是数学,都有一点科学的精神相通——追求简洁。希望能够以一根杠杆,撬动全世界——不过这样看来,数学的野心似乎更大些。

注:上述都只是玩笑之话,切勿当真。

At last,

Merry Christmas!
Categories
互联网产业观察

扯淡经济学

我不知道大家是怎么理解“扯淡”这个词儿的。我知道这个词儿是高三的时候整日听一个人在耳边说此词儿,实在是过于熟悉以至于印象深刻。刚刚查了一下词典,解释为:1.胡说乱道。 2.指闲扯。 3.没意思;不相干。

这里取哪个意思都可以,说的就是现在的某些“扯淡”经济学。众所周知,经济学现在分工“特别”细,所以什么词儿拿来一组合都成了“XX经济学”了。记得上半年的时候一时兴起去所有211院校经济学院的网页上搜集了一堆东西,也不禁好奇看了看各个院系的师资介绍。真的是什么经济学都有。比较流行一点的成为“网络经济学”或干脆更露骨的叫做“互联网经济学”(因为经济学研究网络可能不仅限于互联网,网络效应还涵盖供电网、水网等等)。我真的很诧异什么叫做“网络经济学”。跟互联网有关的就可以吗?那么互联网的实质到底是什么,有什么值得特别研究的?又不是管理学。


前段时间网路上有本很热的书叫做“维基经济学”,貌似是根据wiki来写的。我没有细细看过,只是一看题目就被雷到了。确实是符合出版商的要求。看看书的简介中,大致就这一段:

《维基经济学》的结论源自900万美元的研究项目,素有“数字经济之父”美誉的新经济学家唐·泰普斯科特向我们展示了个体力量的上升是如何改变商业社会的传统规则,这种利用大规模协作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的新方式,正颠覆我们对于传统知识创造模式的认识

与经济学还有点关系,下面的:

面对变化激烈的未来,企业和个人必须更有远见,掌握维基技术,拥抱维基理念,是21世纪最重要的商业素质。

则直接露骨的说出了这本书的商业目的。现在真是管理类的书籍都喜欢贴上一个“经济”的标签,弄得满世界都是“经济”热,就跟满世界都是“博弈”热一样。一堆高分孩子前赴后继的投入经济学的学习中,殊不知出来就发大财的美梦即使是在商学院也难以一一实现。

看看各种图书,还有什么热的呢?《魔鬼经济学》(恩,这是本好书),《牛奶可乐经济学》(没看过)、《媒介经济学》(??)、《卧底经济学》、《蝴蝶效应经济学》、《开车经济学》,还有贴上“博弈”标签的一堆书……看看现在经济学到底有多么“炙手可热”啊!甚至还有什么“名媛经济学”、“循环经济学”、“魔法经济学”、“生物经济学”之类吹的天花乱坠的词儿,真的是“经济学帝国主义”!

你拍攝的 未标题-1。

所以有些东西,该扔就扔吧!别闲扯淡了!

你拍攝的 未标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