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经济、IT观察与思考

理想国

上小学的时候,思想品德课是由我们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兼上的。那个时候,老师最喜欢问的就是:

同学们,你们长大之后的理想是什么呀?

众口一致的,“科学家”。现在想想,那是一种惊人的一致。我不知道是一种长时间的自上而下的洗脑使然,还是一种”不能离群“的压力导致大家不说真话。

上初中的时候,已经没有了思想品德这门课程,只是在一些场合中老师还是会偶尔地问起相同的问题,却也不是必答题了。那个时候开始有了一些自我意识的萌醒,觉得大家都要当科学家我才不要当科学家呢,我要当企业家。现在想想也是另一种可笑,我至今也没搞懂企业家是什么东西。

后来继续成长,然后慢慢的知道自己喜欢的和不喜欢的事情。经历了若干次半夜灵感泉涌然后刷刷落笔,便知道什么事情可以让我更加的开心。这个时候的自我意识已经非常的强烈了,已经可以理智的区分哪些是我自己喜欢的东西,哪些是为了“融入社会”不得不做的事情。这个时候,理想和现实的分化开始越来越明显,一开始会有那种和理想渐行渐远的无比失落,而后来也就习惯了失落。这样子,我才知道,哪些是理想,哪些是幻想。

幻想大概就是一种“不劳而获”的期待,简单如明天中个彩票我就可以财务自由了。结果是美好的,自己还不用付出努力,不知道真的实现了是好是坏。理想则不同,理想是一个人一直在努力和奋斗的精神激励,虽然可能也是可望而不可及,但总是还是期盼着可以一点点的缩短这样的距离。理想太容易实现,便不是理想了,只是一个短期或者中期的目标罢了。

若干年前,买了本柏拉图的《理想国》,却没有认认真真的读完,只是偶尔打开翻翻。可能我更喜欢的是这个中译标题——《理想国》。理想国和理想的最大区别大概就是,理想是对于自己未来的描述,而理想国是对于一群人未来的描述。当我对自己的理想有了更多的认知之后,就会难以避免的发现,任何一种状态周围都是有更多的人牵连,我的理想并没有活成一种孤立的状态(比如我可以赞叹Perelman 佩雷尔曼,但却无法想象自己处于那样的生活状态)。

每个人的性格都不一样,而我对自己的认知的一面就是,对于我越得不到的东西,我就会愈加的念念不忘,甚至刻意的去放大它的优点、忽略它的缺点,产生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打破这种认知其实也不是很难,比如小时候特别喜欢的游戏买不到,后来长大了一口气买了许多,也只是在陈列柜里面一种仪式一般的摆放整齐,并没有时间一一安装并且通关了。过期的实现,除了一瞬间被慰藉的情怀,其实应该承认已经没有什么实质的欢喜了。所以后来渐渐的学会控制执念,明白过去的就是过去了,就算现在变出来一个一模一样的给我,那种欣喜之情已经变质了。

于是乎,关于个人的理想变得越发的简化而持久,关于社会的理想变的越来越复杂和膨胀。前者是对于自己的方向定位和鞭策,后者是带有幻想色彩的希望自己能贡献的方向。

我周围有一群很聪明且有灵性的人。这种聪明不见得是各种满分和荣誉证书,而是他们有能力做好自己喜欢的事情。每当有人因为现实的原因和理想渐行渐远,就会触发我心底的一种“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悲伤,这大概也是我最见不得的情形之一。当然,很多人会很快的重新找到自己喜欢的其他事情,然后得心应手的飞速发展,倒也不失为一种幸福。

在这种层次上的理想国,大致就是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你可以理解“厦”是一种物质层面的保障,也可以理解“广”是对于思想自由的包容。我心中的理想国,一定是一个百花绚烂色彩斑斓的世界,而不是一个黑白灰的明暗过渡或支离破碎。

然而,自省一番就会明白,就算是这种层次上的理想国,我也并没有什么可以贡献的方向。见过许多人小心翼翼的包裹起来自己曾经的理想,然后戴上一副面具曰人生如戏。只是演的久了,是不是就彻底的融入角色了,反而曾经的理想变成了期望扮演的角色。我一向珍视真实和真诚,然而也充分的意识到一些人性的恶——从来不要去考验人性。各种恶里面,最让我厌恶的大概就是“幸福源于比较”,非要把自己排到其他人上面才有优越感。然而却也不得不承认,我也常年被这种恶所困扰,不时会因为一些比较而感到失落和挫败。

所以我的理想国,在现在而言只是一个幻想国。我期冀他人可以活的真实,而我自己也并没有完全摘下自己的面具。

写了这么多,想想值得记录的大概就是,理想国的概念开始萌发。只是这样的概念稍显脆弱,而我也不必辩解自己的无力。

Categories
些许欢笑

Les Misérables - dream back to Paris

一句话评价: It made my day.
再罗嗦一句的话:我真的经不起诱惑,朋友一条短信就成全了我这个完美的周末。

看到影片结束,才恍然意识到这是Hugo的著作...我说为什么觉得名字那么似曾相识,又为什么对着这两个法语单词不觉得陌生。当年在巴黎的Panthéon里面,毫无意识的就走过了雨果的墓穴,然后被朋友提醒才恍然间如梦初醒,一路小跑奔回雨果墓棺前,呆呆的愣了好久。

Les Misérables也上映了有一段时间了,但是一直没有特别想着去看。如是没有靠谱朋友提醒,我怕就会错过了吧。还好,运气不错。进入电影院,一开始稍稍有点茫然,后来开始渐渐的喜欢起来音乐剧的唱腔。没有想到这部片子从头到尾都是音乐剧,本以为会偶尔有些间断的来着。对于音乐剧男高音的迷恋来自于前段时间看To Love in Roma的时候,某个男角色洗着澡引吭高歌...那声音的浑厚和穿透力,瞬间打败了银幕前的我。

我承认,没有看过舞台版的Les Misérables是这次看电影的硬伤,一边欣赏音乐一边脑补剧情,这个真心来不及兼容并纳呀。就这样,随着音乐,快乐着你的快乐,悲伤着人们的悲伤。当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 第二次在那个小孩子口中唱出来的时候,瞬间眼泪就开始打转儿...这不,现在还在听着这首Hoor Je 'T Zingen Op De Straat?(法语版,我只是想体味一下原始的法兰西风味,虽然英语版已经是绝对经典了)在这里试图多多捕捉一点当时的悲伤呢。(p.s. 法语烂到家是硬伤...连蒙带猜才找到这个法语版)

0508937b6cbdaa5a9b7754f8ecae4e05爱死了这个孩子第二次唱响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的那个时刻

从视觉的角度,好喜欢这部电影里面的特写(虽然有人说是毁誉参半)。我觉得这才是电影特有的冲击力,不同于舞台剧,特有的冲击力。还有那些巴黎城景的速写,一下子好像就回到了那个十九世纪的巴黎。现在越来越遗憾两年前去巴黎的时候对这座城市太过于无知了,现在倒是越来越希望可以重走一遍,拾起一些片段或者回忆。无论悲伤,或是欢喜。那是巴黎。那种向往自由的精神,永远让人震撼。

下次去纽约,或者伦敦,或者巴黎,一点要去歌剧院重温一下这样的味道。

Categories
互联网产业观察

博客的话语权

题记

我写博客可以称得上随意,基本都是自己再用什么才会去关注什么,然后顺带的去写点东西。因而,前段时间一直在忙活的学业,博客上大量充斥的就是此类的东西。不知道读者们怎么看,我是觉得博客的可读性降低了,毕竟我的立意是“专注经济视角下的互联网”,而不是一个经济学知识普及网站或者观点交流的地方。

昨天一位朋友提及我以前写的一篇文章,我自己回头好好看了看,才发现自己现在写的东西和原来几乎迥异——才半年多的时间啊!所以,沉淀的应该更多才是。对于互联网产业,无论是并购案还是google苹果相互持股案,我都没有太多的感触了——不知道是看透本质的麻木还是对于网路上新闻的沉静。Cnbeta已经只是扫扫标题了,不至于成为火星来客就可以了。但是今天要说的,关于“话语权”,则是离开济南那段没有网络的时间发生的一些事儿的感触。

中文博客的窘境

不知道多少人了解中国国内博客的现状,我想新浪搜狐QQ空间之流还是应该暂时从下文中所说的博客中去除,因为很多人在那里并不是为了发出自己的声音,而更多的只是一种记录生活的方式——类似于电子日记?所以,话语权对他们来说可能并没有太多的意义。然而大洋彼岸的美国,则是博客占据舆论半边天空的时代。相比而言,国内的这些独立博客的作者就更显得楚楚可怜了。虽然有Wordpress这种便利的武器可以很快地搭建一个舆论平台,但是坚持原创的实在是少之又少,很多网站只是随便的采集一些东西然后期待点击广告的流量。 或许大家都公认的一个事实是,独立博客是赔钱的,纯属个人爱好。

因而,在这样的情景下,大众对于博客的舆论功效认识不足是显而易见的。在这样一个混乱的市场上,对于普通读者来说“选择成本”实在是太高,鉴别信息价值的难度更是让人望而生畏(没有一两年的浸淫,没有长久的关注,实在是难以分辨)。况且,国内的言论管制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了,包括我在内的很多博客作者也因此懒的去触动警戒线,在这种共同的作用下大家自愿或者被迫无奈的放弃了博客的话语权。或许从经济学角度,我们可以简单的看作一个“劣币驱逐良币”的过程,但是实际上的悲苦辛酸,又岂是一个高度抽象冷冰冰的经济模型所能一言以蔽之的?博客作者的众多无奈,到最后大家都只是一种出于理想化的坚持。在这个copy+paste的时代,简单的ctrl+c/v就可以毫不留情的复制所有的东西,实在是让坚持原创的人们心寒。这是技术进步的福音(从某种程度上,这是正外部性——一个东西对于周围环境有益的影响——最大发挥的途径),还是对于凸现了对私有产权脆弱保护的不堪一击。

坚持的意义

回到最初的题目。起因就是我的一位朋友,很著名的中文博客作者Jason Ng,由于不满淘宝卖家的服务态度,给了差评之后的一番风波。可以说,很幸运的是,有象我这位朋友一般的人会去在乎、会去站出来维权。而且,他有一个读众广泛颇具影响力的博客——这就足够了。在原文被Cnbeta全文转载之后,网上掀起了好一阵子讨论——这也印证了淘宝存在问题已久、民愤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了。虽然我并不是特别赞同他文中一些有点武断和偏激的说法,但是就自身的经验来说,在淘宝确实也是吃了好几次亏到现在才能从容不迫的去买到质优价廉的东西——但是不得不承认,选择和鉴别的成本实在是太高。

这位朋友这么一个简单的动作——打一些文字,发到自己的博客上,让人真真切切的体会到独立博客的力量。这不是在新浪那种媒体编辑手中炒作起来的,也一不是某些所谓“草根”的噱头。很平实的力量,却让众多的博客作者感到振奋。一件很小的事情,却足以彰显独立博客的力量。很喜欢那个朋友写在结尾的那句话:要知道,得罪一个拥有博客的人是有代价的。

因而,我想很多写博客的人,尤其是在博客有着很大的访问量和影响力的时候,都深深地感到了自己的责任感。我现在写博客已经不如以往那般随意,除了读书笔记这种东西有很强的主观想法和随意性,其他的文章大都是经历了一番沉思之后才会动笔写成的。毕竟要考虑到的东西太多太多,已经不是简简单单的博客可以承载的。

漫漫长路上的话语权

前面的文字在话语权这个问题上显得有些过于悲观了,其实也并不是这般严重的。毕竟随着时间的进步,我们会找到更好的方式去捍卫自己的版权和话语权。相信这只是一个时间问题,毕竟社会还是在不断进步的——不仅仅是经济的增长,还有道德等等一系列足以约束人们行为思想的东西。故而,这并不是一个过于遥远的梦想。

一路走过来,从校刊到电视台到网络媒体,从编辑到记者到策划,我有时戏称自己把所有的舆论平台都做过了。诚然,有很多东西还是我浅薄的经历中所没有接触到的,毕竟在学校这棵大树下还是好乘凉的。或许,只能说是直觉,博客必然是网络发展多元化的舆论产物。在这个追求自由的时代,我想越来越多的人会不甘于某些机械的控制。

政治学上常说,国家是暴力机器。可是,毕竟它暴力的权利正是我们每个人赋予的,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或许在公众的选择中,有些东西始终是不可或缺的。话说,谁会为自由呐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