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事儿关经济 经济、IT观察与思考

复杂网络和社会网络

在正式的写昨天列下的三个议题之前,我想先说一点关于复杂网络(complex network)和社会网络(social network)的东西。

第一次从学术意义上接触这两个词儿还是不久之前,也就是去年冬天的R会议上。已经记不得是谁的presentation里面有一幅很经典的复杂网络的图了(当时学到的东西太多了,很难一一拎清楚来源了。欢迎各位知情人士把图扒翻出来给我),而后大家的话题也多多少少牵扯到复杂网络。

先澄清一下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区别:从我的理解来说,复杂网络更多的是一种数学工具,一种分析问题的方法。而社会网络则是一种概念和定义上的东西,是社会学研究的对象。现在社会学研究社会网络的时候会经常用到复杂网络的工具,这也是二者的结合点。简而言之,复杂网络>社会网络。

或许社会网络中最著名的就是“六度分割理论”:

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米尔格伦(Stanley Milgram)于20世纪60年代最先提出。“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 人。”

还有一个著名的“150法则”:

从欧洲发源的“赫特兄弟会”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农民自发组织,这些组织在维持民风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有趣的是,他 们有一个不成文的严格规定:每当聚居人数超过150人的规模,他们就把它变成两个,再各自发展。“把 人群控制在150人以下似乎是管理人群的一个最佳和最有效的方式。”——150成为我们普遍公认的“我们可以与之保持社交关系的人数的最大值”。

我第一次对复杂网络有个感性的认识大概是大一的时候,当时雅虎中国出来一个很有趣儿的名人搜索(当然现在很多网站都有了),然后我就泡在上面折腾了个把小时。

复杂网络从数学的角度看自然离不开“图与网络分析”(插曲:我觉得运筹学是我学的最得心应手的数学课,几乎不用证明多好啊,直观的很容易理解,算法上的东西比定义上的容易搞定得多)。不过这里我们撇开数学不谈,看看复杂网络的应用(原文在此):

研究所涉及的网络主要有:生命科学领域的各种网络(如细胞网络、蛋白质-蛋白质作用网络、蛋白质折叠网络、神经网络、生态网络)、 Internet/WWW网络、社会网络,包括流行性疾病的传播网络、科学家合作网络、人类性关系网络、语言学网络,等等;所使用的主要方法是数学上的图论、物理学中的统计物理学方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

钱学森给出了复杂网络的一个较严格的定义:具有自组织自相似吸引子网络的内聚倾向)、小世界相互关系的数目可以很小但却能够连接世界的事实)、无标度中部分或全部性质的网络称为复杂网络。

看来看去,社会网络无疑是复杂网络应用中最好观测、最易直观理解的例子。

之所以提起来这个话题,主要是前几天无聊的时候翻了翻去年10月的一期《大众软件》,虽然其中《复杂网络——网络的科学》一文更多的是一种科普的角度来阐述复杂网络的概念,但是也并非没有分析上的启迪意义。复杂网络或许从数学工具的角度已经有比较成熟的框架和脉络,但是真正应用到社会学中,又是另外一番天地。经济学的研究现在特别讨厌弄个假设然后找个数学家来解题,毕竟我们研究的是人类的行为。

记得R会议之后Mr Liu曾发给我一篇沃顿商学院俩教授写的论文,原文载于Marketing Science,标题为New product diffusion with influences and imitators(谢谢tryshy订正)。可能从商业的角度看这篇文章有着自己的市场营销层面的价值,但是我感兴趣的则是里面利用的社会网络的分析方法。当时我是出于我理解中的微观经济学缺少一些人类行为层面的分析(我总觉得贝克尔在《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里面只是分析了经济因素而非把行为本身作为一个决定模型的因素),也想多了解一些behavior economics方面的东西。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群体的行为必然是个人行为的加总,只是这个不能简简单单的是一个线性加法,而有着更多的决定因素和嵌套关系。

对于群体行为,心理学和社会学了解的要比经济学通透的多,他们的精华成果也颇为值得借鉴。我欲借复杂网络构建模型,却奈何对其理解不足,怕造成灾难性的错误,只得搁置。故而对于群体行为,即将撰写的博文中只会涉及正态分布和布朗运动,暂时放下复杂网络。或许有朝一日,对复杂网络的理解通透了之后,可以在两者之间构建一个桥梁,或许能看到一番新的景象。

Categories
读书有感

从竞争者说起

前两天说过,买菜的时候碰到了俩朴实的小贩儿。今天很热闹的发现,院子里来了另外一个卖菜的小贩。哦,这下独家垄断成了双寡头竞争了……

作为学经济学的,总是乐意见到竞争的,因为这意味着价格的下降嘛~说白了就是,你降一毛我降一毛,不一会就到成本价了。

我回来的比较晚,已经临近暮色了,所以并没有看到两家是怎么竞争的,只看到冷清的场景。一家已经准备收摊了,另一家摆了很多东西但是好像没卖出去多少。或许对任何一者来说,都没想到另一者会出现吧。很显然,对于我们这个小区来说,这个是自然垄断的,也就是说只需要一家来卖菜就足够了,多了只是供大于求。况且,这绝对是个规模经济的事儿,因为我们小区较市区偏远,来一趟的车费油费不少,载多一点菜才会有的赚。

话说,只有两家,会不会商量一下“我们一人隔一天来,大家都有钱赚”这样呢?或者干脆达成价格同盟,也就是常说的寡头“串谋”。还是两家差异化经营,例如一个卖水果,一个卖蔬菜等等?

今天在看奈特的《风险、不确定性与林润(Risk, Uncertainty and Profit)》,其中的核心观点就是企业家因为承担了更多的风险,所以他们的利润不仅仅是工资和资本回报,而有“超额”的风险溢价收入,也就是因为承担不确定性所带来的风险补偿(要不就没人愿意承担风险了,正所谓“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虽然此书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经典了,现在看来他的观点可能不够新颖,相应的技术分析也很多了。但是毫无疑问,奈特在当时是少有的举起自由主义大旗,在凯恩斯主义泛滥的时代静下来反思的经济学家,还培养了萨缪尔森等一系列杰出的弟子。

对于学术、思想来说,百家争鸣永远是个好事儿。

而后,把贝克尔的《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看完了。他对于“效用”的认识,对于“婚姻和子女”的分析,在当时都是非常新颖的。只是我们现在看了越来越多,劳动经济学对于这些问题的分析越来越成体系,也就不是什么独树一帜了。但是回去看当时他分析的原文,仔细体会他分析问题的脉络,不得不对他越来越赞叹。继舒尔茨之后,贝克尔将经济分析广化和完善人力资本理论的贡献,足以流芳百世。

p.s. 最后汇报一下最近厨艺练习的结果:大概就是,知道控制火候了,知道怎么加盐了,也会把自己喂饱了^_^最经常做的有:炸馒头片、红烧茄子、韭菜炒鸡蛋、紫菜汤等等等等。希望可以日后养活自己,别饿死……

再p.s.昨天和一同学Gtalk聊到邻近半夜,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我俩都不适合搞学术……都属于耐不住寂寞的……巨汗!

Categories
读书有感

浮躁的时候,开始读书吧!

前几天一直处于比较烦躁的状态,看文献看到头大,发现需要看的呈指数级增长,最后觉得还是暂时收手,沉淀一下看的这些东西再说。

今天终于想起来趁着图书馆还开门,去借一些书。也终于把放在图书馆虚拟书架(话说这东西真是好用)里面的书都借出来了。

今天借的书目是:

  • 《机会的数学》作者: 陈希孺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该书是院士科普书系第一辑(文末附有更多的介绍)中的一本,非常薄的册子,不过非常值得一看,不论是学概率统计之前作为直觉建立,还是之后作为理解的桥梁,都是很有价值的。我翻得很快,不到一个小时就看完了,感觉细细的品下来对概率论和数理统计一些模糊的概念更加明晰,对于统计,我感觉自己是越来越谨慎和信赖了。
    陈院士是我国著名的数理统计专家,在该书的序言中,他写道:

我们在生活中不时地要与偶然性打交道……本书的目的就是对此作一个通俗而不失科学性的讨论,主要着重于它在收集和分析数据上的应用。收集和分析数据是用实证方法研究自然和社会的基本方法,也是我们用科学的态度观察和对待世间万事万物的手段,可以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因此,写这本小书的目的,不是单纯从“工具理性”的层面着眼,而是更着重于基本知识的介绍和统计观点的培养。可以认为,对偶然性的认识,是一个现代人知识结构中应具备的成分,是一个人的人文素质的一部分。正如英国学者威尔斯所说:“统计的思维方法,就像读和写的能力一样,将来有一天会成为效率公民的必备能力”。

  • 《高等数理统计学》 作者: 陈希孺 出版社: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这本书是作为数理统计进一步学习的材料,不过很受挫,还是没看懂。前段时间看《测度论与概率论基础》(北大程士宏版)就没看懂,现在还是很晕。看来的确缺少一些实变和泛函的知识。
    最难得的是本书还有很深的学习数学方法上的建议,正如陈院士序言中所述,数学的学习是不能急功近利的:

本书是定位是“基于测度论的数理统计学基础教科书”。内容除预备知识外,其主体是关于几种基本统计推断形式(点及区间估计,假设检验)的大小样本理论和方法,另有一章讲述线性模型的初步理论。
书中习题及提示占了近半的篇幅,从写作时间言,则占了四分之三以上。总计得题五百,若计小题,则不止千数。其中除少量选摘自有关著作外,大半属作者自创。 有时一题之设,累日始成,可以说倾注了不少心力。这样做完全是因为,多做习题,尤其是多做难题,对掌握并熟练数理统计学基本的论证方法和技巧上,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如果通过一个基础课学习,只是记住了若干概念,背了几个定理,而未能在这方面所长进,那就真是“入宝山而空返了”。技巧的熟练固非一日之 功,但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必须在开始学基础课时就设定了一个高目标。日后进入研究工作,克服难点的能力如何,相当一部分就取决于在这上面修为的深浅了。 同时,经验表明,在打基础的阶段因忽习题而导致素质上的缺陷,在日后不易弥补,或事倍功半。

此外,最近还在看那本经典的贝克尔的《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其实早在去年冬天孙曰瑶老师上课的时候就推荐这本经典的书了,但是当时一直没有细细看。五一去北京的时候在一家书店里面看到了,半价入手。薄薄的小书,但是确实是感受到不同的思维。贝克尔或许是“经济学帝国主义”的极力推动者,但是看看他的书,虽然已经有近20年的历史了,还是有非常值得一看的地方。今天只是略读了他对种族歧视、民主政治等等的分析,就感觉获益匪浅。教科书可能多多少少也涉及了这些分析,但是还是不如读原著能体会到的原汁原味的感觉。

读了一天书,和前几日看文献的感觉完全不同,广博了许多,一下子思维开阔的感觉。

话说,还把另一本科普书翻了出来,是高三的时候买的。《漫话数学》——张景中院士、任宏硕教授献给中学生的礼物(最新版),是属于“中国科普名家名作”系列的。这本书真的是非常好,当时高考前读了读觉得获益匪浅,现在又把后面关于连续性、微积分等等的知识读了读,依旧感觉如获至宝。好书真的是历久弥新,在我的书柜里面静静的躺了这么长时间,还是很有价值的。

有的时候听到一些同学感觉“现在都大学了,读科普书多丢人啊”,我觉得非常没有必要。知识是一方面,直觉和思维的培养则更多需要借助科普书来实现。所以有时间,还是多多的放松一下,看一些通俗的东西,对自己的成长和理解颇有好处。

附:院士科普书系系列所有书目

第一辑:

《院士科普书系》第一辑有:《对称与不对称》;《来自微观世界的新概念——单分子科学与技术》;《第三种科学方法——计算机时代的科学计算》;《计算机怎 样解几何题——谈谈自动推理》;《机会的数学》;《信息世界漫谈》;《从绿叶到激光光盘——颜色与化学》;《人类认识世界的帮手——虚拟现实》;《海陆空 天显神威——惯性技术纵横谈》;《21世纪的绿色交通工具》;《坐飞机去——现代民用运输航空》;《悄悄进行的破坏——金属腐蚀》;《千秋功罪话水坝》; 《九曲黄河万里沙——黄河与黄土高原》;《沉没的宝藏——盐湖资源》;《今日水世界》;《节水农业》;《动物的运动》;《菌物世界漫游》;《地球上最重要 的化学反应——光合作用》;《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从生态控制系统工程谈起》;《梳理人、事、物的纠纷——问题分析方法》;《消除血肉之灾——创伤防 治》;《征服癌王》。

第二辑:

《人类认识世界的五个里程碑》:本书从五门基础学科(理、化、天、地、生)中,各选一种具有革命意义的学说(原子论、周期律、大爆炸宇宙论、板块结构说、进化论),进行历史的回溯和未来的展望。读者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可以获得更多的思考和启迪。
《人造小太阳——受控惯性约束聚变》:面对将要来临的能源危机,人类必须开拓新能源。本书将带您去了解人造小太阳的世界,了解将造福于人类的核物理、核技术的研究成果。
本丛书还包括:《中子——打开原子能时代的金钥匙》、《加速器与科技创新》、《我们生活在磁的世界里——物质的磁性和应用》、《稀土元素——您身边的大家 族》、《奇异的光——激光》、《人类的灾难——核武器与核爆炸》、《变幻流动的科学——多相流体力学》、《模糊性——精确性的另一半》、《神奇的表面工 程》、《空天技术与材料科学》、《泥土中的铝——科技腾飞的使者》、《能源世界之窗》、《石油树结奇异味》、《神奇的地热》、《海底矿产》、《21世纪的 铁铝》、《数字地球与测绘》、《信息化社会的基石——计算机》、《教电脑识字——浅谈汉字识别》、《天堂的种子——热带作物》、《面对大自然的报复——防 灾与减灾》、《岩溶——奇峰异洞的世界》、《妇女保健》。

第三辑:

《光子学技术——信息化时代的支撑技术》: 本书共分10章,以光子学技术的应用为主线条,同时以相当的篇幅对光子学的发展史、光子学器件及其物理基础加以深入浅出的介绍,使读者通览全书后,对光子学技术的物理基础、科技内涵与应用发展有系统准确的了解。
《月球——人类走向深空的前哨战》: 本书内容有:月亮素描、艰难的探月历程、重返月球、建立地球村、迎接挑战等。
本套丛书还包括:《石油——人类文明社会的血液》、《工程抗震的新发展》、《核能——无穷的能源》、《材料世界的天之骄子》、《营造绚丽多彩的光世界——发光学趣谈》、《农药化学》、《贵金属——周期表中一族璀璨的元素》、《先进制造技术》、《离子的喷泉——电子回旋共振离子源》、《大地中的宝藏——实说中国的矿产资源》、《返加式卫星》、《脑的奥秘》、《黄河——我们的母亲河》、《纺织新境界——纺织新原料与纺织品应用领域新发展》、《金矿——人类最早认识和利用的矿产》。

第四辑:

本丛书共分为十四册,包括《聚变能及其未来》、《微分方程与三角测量》、《话说基因》、《现代科技与战争》、《中老年人的自我保健》、《说话的科学技术》等,供读者阅读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