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事儿关经济 经济、IT观察与思考

总量和人均的迷惑游戏

这篇文章写了有一段时日了,只是断断续续的没写完,所以一直没发布。如今还是有些不甚满意的地方,慢慢修改也好。

1. 责任在哪里?

关于中国,由于总所周知的“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一谈什么东西我们总是会自觉不自觉的说起来人口这个问题。很简单,你看报纸上鼓吹GDP的时候总 是说我们“GDP总量超越日本,位居世界第二”,还大有什么米国麦国都不用放在眼里的滔滔架势;另一方面,一谈到污染,就扯上什么“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居 世界第九十二位”,好像这个全球变暖跟中国全然无关似的。真是,长期看这种报道的结果就是你会觉得中国真的是日益强大,然后所谓的民族自尊心开始无休止的 膨胀;然后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津津乐道我们的增长是无害的,一切的错误都是那些发达国家不好好坐火车非要自己开车跑来跑去、不节能不环保过量烧汽油烧 的。

这像什么呢?简而言之,有好处的时候就舔着脸说自己多么多么厉害,然后一副雄赳赳气昂昂舍我其谁的形象;一说要负责任了,就摆出一副“唉我家的日子 也很难过啊”的穷酸象,标榜自己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的所谓“事实”。总说美国“双重标准”,又反倾销又反补贴(这里的道道是,如果一个国家是“完全市场经 济地位”,那么一般进行反补贴;如果一个国家是“非市场经济”,那么只进行反倾销),但是我们自己何尝又不是把川剧变脸的功夫发挥到了极致:一说国际话语 权,就是一副大国姿态当仁不让;一说承担责任,该哭穷哭穷能闪则闪,管他什么形象。每次看到这样的场景,总觉得有点哭笑不得。作为一个大国,迟早是要承担 自己应有的责任的。

2.敬畏

不知道为什么,现在还有一种态度让人很不理解:一味的憎恨日本、藐视韩国、俯看印度,还有一种把台湾视作囊中之物的状态。日韩这里就不多说什么了,我想说的是印度。

国内对于印度的研究相比于其他国家来说可能略微偏少,很多人了解印度更多是通过宝莱坞的电影攻势。然而在我身边,我深切的感受到了印度这个国家人民 的坚强之处:在美国、在英国、在欧洲大陆,无所不在的印度人一点都不逊于无缝不入的华夏儿女。只是我一度很不解,因为周围的人对印度多多少少都有一点看不 起的感觉,一张口就是先入为主的“印度阿三”。可是,想想小时候我们接触的东西:印度飞毯、耍蛇人、咖喱,还有那个西天取经的总所周知的故事,为什么我们 反而渐渐丧失了对印度的崇敬?

现在越来越觉得,印度真的是值得敬畏的一个国家。虽然相比于中国,可能印度有着更多的发展问题,但是印度人的开放和坦然,可能恰恰是我们可以学习 的。印度的宗教和民族问题绝不亚于中国,但是他们各民族之间却取得了相对的平衡和和平;印度的人口问题颇为严重,但是至少他们有足够的粮食养活自己的人 民。我周围接触到的印度人,勤奋、好学、不怕吃苦、敢于承受,一点都没有民族优越感和大民族主义,虚心的接受各种文化的熏陶,同时还保持东方文化中惯有的 含蓄与家庭团结观念。这样的人接触多了,让人越来越敬畏这么一个国家和人民。我在想,我们所谓的民族自豪感是哪里俯拾即来的?如果不能够把自己的地位放 低,有怎么能看到别人的优点、从而虚心的学习?当然,这或许并不是民族作为一个整体的问题,对于每个个体来说,如何把自己的位置摆低,或许也是一个逐渐学 习的过程。

3. 总量和人均的游戏

有句唐诗说到“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里姑且放弃它本身的描述的环境,说一下总量和人均这个绝佳的迷惑人眼球的游戏。

从最简单的经济增长说起。一说GDP,中国人总会不由自主的反映过来我们的GDP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每年还保持10%左右的高速增长……但是人均呢?好像没有人真正关心人均GDP。难道人均没有意义吗?

摆几个2010年的数据来看,来自IMF(world bank数据差不多,所以不再重复):

首先是米国,United States,名义人均GDP$47,132位列11,按购买力平价排第6.

然后看看我们的邻居:新加坡Singapore     42,653 (PPP折算57,238,居第三)、日本Japan     42,325 (PPP33,828, 24位)、韩国Korea, South  20,165 (PPP29,791,25位),还有台湾Taiwan $ 18,303 位列37或者PPP34,743位列 21。

再看看欧洲,18     法国 France     40,591、19    德国  Germany     40,512,连东欧都是 44      克罗地亚Croatia     13,527 、67    罗马尼亚  Romania     7,390 ,还有南美的落后者83     秘鲁 Peru     5,196……

图示如下:

world economy-GDP per capita

那么我们在哪里呢?中国China, People's Republic of     4,283——95位,就算按购买力平价,也是93 位7,518。 当然要看人均的话印度也好不到哪里去……找到一个简单的图表,附在这里:

GDP per capita of china and india

嗯,你还那么乐观么?人均代表了什么呢?简而言之,它是反映了每个人生活水平的改善。不过考虑到社会分配未必公平的事实,这种总量GDP增长的果实可能更多的被某些利益阶层更多的获取了,而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享受经济增长的果实。

还有GDP增速的问题……好吧,告诉我你不关心CPI增长都会赶得上火箭研发了……这种增长真的有意义吗?要知道我们常说,中国GDP增长低于8% 其实相当于负增长,所以当你看到10%的增长大概可以自动理解为2%,要知道米国经济增速也就是这水平,不过人家基数很大啊……这样看来,只是一味鼓吹 GDP总量的增长又代表了什么呢?先看看中国的人口吧!

那么归根到底,为什么这里我总在强调需要关注“人均”而不是“总量”呢?其实很简单的一个事情,对于每个平民老百姓来说,人均GDP的增长可能和自 身生活质量的提高更紧密相关——尤其是医疗保险、社会保险这些社会福利性质的东西都是平均到人均的。当然,如果从现在开始中国的人口保持稳定,那么GDP 总量的增速和人均GDP的增速也应该是一致的。可是话说回来,首先我们关注GDP总量的时候绝对数值的意义可能不大,而增速更为重要;其次,回到上面说 的,中国(实际非名义)GDP的增速大概需要减掉8%才是有效的增长,所以实际上人均GDP的有效增长也是很慢的;再次,这里人均GDP的增速潜意识里假 设了人均GDP=人均收入,以及分配是绝对公平到每个人身上的——而是在现实中往往是不可能的。社会两极分化的状况不会在近期彻底改善,经济增长的果实或 许还是被既得利益阶层无情的摄取了。作为一个平民老百姓,到底能得到多少经济增长带来的实惠,还有待考证。

暂时就想到这些,最近跟很多同学谈了谈有关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和社会民生的问题,也发现个人观点之间的巨大差别——颇为有趣。大概是这学期选了一门development economics的缘故,越来越关心经济发展而不是单纯的统计数字游戏。

Categories
互联网产业观察

博客的话语权

题记

我写博客可以称得上随意,基本都是自己再用什么才会去关注什么,然后顺带的去写点东西。因而,前段时间一直在忙活的学业,博客上大量充斥的就是此类的东西。不知道读者们怎么看,我是觉得博客的可读性降低了,毕竟我的立意是“专注经济视角下的互联网”,而不是一个经济学知识普及网站或者观点交流的地方。

昨天一位朋友提及我以前写的一篇文章,我自己回头好好看了看,才发现自己现在写的东西和原来几乎迥异——才半年多的时间啊!所以,沉淀的应该更多才是。对于互联网产业,无论是并购案还是google苹果相互持股案,我都没有太多的感触了——不知道是看透本质的麻木还是对于网路上新闻的沉静。Cnbeta已经只是扫扫标题了,不至于成为火星来客就可以了。但是今天要说的,关于“话语权”,则是离开济南那段没有网络的时间发生的一些事儿的感触。

中文博客的窘境

不知道多少人了解中国国内博客的现状,我想新浪搜狐QQ空间之流还是应该暂时从下文中所说的博客中去除,因为很多人在那里并不是为了发出自己的声音,而更多的只是一种记录生活的方式——类似于电子日记?所以,话语权对他们来说可能并没有太多的意义。然而大洋彼岸的美国,则是博客占据舆论半边天空的时代。相比而言,国内的这些独立博客的作者就更显得楚楚可怜了。虽然有Wordpress这种便利的武器可以很快地搭建一个舆论平台,但是坚持原创的实在是少之又少,很多网站只是随便的采集一些东西然后期待点击广告的流量。 或许大家都公认的一个事实是,独立博客是赔钱的,纯属个人爱好。

因而,在这样的情景下,大众对于博客的舆论功效认识不足是显而易见的。在这样一个混乱的市场上,对于普通读者来说“选择成本”实在是太高,鉴别信息价值的难度更是让人望而生畏(没有一两年的浸淫,没有长久的关注,实在是难以分辨)。况且,国内的言论管制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了,包括我在内的很多博客作者也因此懒的去触动警戒线,在这种共同的作用下大家自愿或者被迫无奈的放弃了博客的话语权。或许从经济学角度,我们可以简单的看作一个“劣币驱逐良币”的过程,但是实际上的悲苦辛酸,又岂是一个高度抽象冷冰冰的经济模型所能一言以蔽之的?博客作者的众多无奈,到最后大家都只是一种出于理想化的坚持。在这个copy+paste的时代,简单的ctrl+c/v就可以毫不留情的复制所有的东西,实在是让坚持原创的人们心寒。这是技术进步的福音(从某种程度上,这是正外部性——一个东西对于周围环境有益的影响——最大发挥的途径),还是对于凸现了对私有产权脆弱保护的不堪一击。

坚持的意义

回到最初的题目。起因就是我的一位朋友,很著名的中文博客作者Jason Ng,由于不满淘宝卖家的服务态度,给了差评之后的一番风波。可以说,很幸运的是,有象我这位朋友一般的人会去在乎、会去站出来维权。而且,他有一个读众广泛颇具影响力的博客——这就足够了。在原文被Cnbeta全文转载之后,网上掀起了好一阵子讨论——这也印证了淘宝存在问题已久、民愤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了。虽然我并不是特别赞同他文中一些有点武断和偏激的说法,但是就自身的经验来说,在淘宝确实也是吃了好几次亏到现在才能从容不迫的去买到质优价廉的东西——但是不得不承认,选择和鉴别的成本实在是太高。

这位朋友这么一个简单的动作——打一些文字,发到自己的博客上,让人真真切切的体会到独立博客的力量。这不是在新浪那种媒体编辑手中炒作起来的,也一不是某些所谓“草根”的噱头。很平实的力量,却让众多的博客作者感到振奋。一件很小的事情,却足以彰显独立博客的力量。很喜欢那个朋友写在结尾的那句话:要知道,得罪一个拥有博客的人是有代价的。

因而,我想很多写博客的人,尤其是在博客有着很大的访问量和影响力的时候,都深深地感到了自己的责任感。我现在写博客已经不如以往那般随意,除了读书笔记这种东西有很强的主观想法和随意性,其他的文章大都是经历了一番沉思之后才会动笔写成的。毕竟要考虑到的东西太多太多,已经不是简简单单的博客可以承载的。

漫漫长路上的话语权

前面的文字在话语权这个问题上显得有些过于悲观了,其实也并不是这般严重的。毕竟随着时间的进步,我们会找到更好的方式去捍卫自己的版权和话语权。相信这只是一个时间问题,毕竟社会还是在不断进步的——不仅仅是经济的增长,还有道德等等一系列足以约束人们行为思想的东西。故而,这并不是一个过于遥远的梦想。

一路走过来,从校刊到电视台到网络媒体,从编辑到记者到策划,我有时戏称自己把所有的舆论平台都做过了。诚然,有很多东西还是我浅薄的经历中所没有接触到的,毕竟在学校这棵大树下还是好乘凉的。或许,只能说是直觉,博客必然是网络发展多元化的舆论产物。在这个追求自由的时代,我想越来越多的人会不甘于某些机械的控制。

政治学上常说,国家是暴力机器。可是,毕竟它暴力的权利正是我们每个人赋予的,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或许在公众的选择中,有些东西始终是不可或缺的。话说,谁会为自由呐喊?